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职信息技术课堂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强化,目的是培养更多优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从中职信息技术课堂出发,将思维导图运用到中职信息技术的課堂实践中。对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现状调查,普遍发现学生基础薄弱,学生学习能力差且缺乏动力。通过对思维导图应用优势的分析,将其应用到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新课导入、新授内容和课后复习等环节,优化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环境,为学生成长服务。
[关 键 词] 思维导图;中职信息技术课堂;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5-0164-02
一、引言
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内容提出新要求,且为了培养更多优质人才,信息技术课堂得以搭建。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课堂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初步掌握实践技能。但从反馈回来的实践结果可以看到,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效果并不理想,要尝试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具体实践中,以思维导图的知识呈现立体性,增强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现状
结合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结果,对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信息技术课堂现状不容乐观,信息技术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即与社会接轨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要点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基础薄弱
信息技术的知识具备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且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有错误认知,导致学生很难主动参与其中,学习体验大打折扣。如部分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堂与电脑使用有关,而自认为电脑使用的水平较高。但真正面对一些实用性的办公软件操作时却兴趣全无,对游戏娱乐的关注度较高。这种情况则导致中职信息技术课程陷入困境,要从学生的基础抓起[1]。
(二)学生学习能力弱,课堂内容的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当前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堂采取的方式多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对实践内容的关注度明显不足,授课方式较为单一,实践性和综合性有限。为妥善处理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围绕学生学习能力利用新方法来拓展其成长空间。
随着信息技术课堂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职信息技术课堂得到推动与革新。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工具,将复杂、综合性的内容简化为更容易理解的图形方式,以内在的逻辑关系的搭建,构成了具有层次关系的基本框架,让新旧知识间的衔接更为紧密。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现状,望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来优化与革新[2]。
三、思维导图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运用优势
(一)建立知识框架,重难点突出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强调以明确的主题为核心,通过分支的向外扩散,以树状结构来呈现知识点。相比传统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松散、块状的内容结构,显然思维导图的网状分布和树状框架,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内容更加突出,知识框架较为完整。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相对复杂,自我理解能力不足,导致重难点把握不够具体。思维导图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运用搭建了一个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把握重难点[3]。
(二)集中学生注意力,激活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环境中,大部分学生的认知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造成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兴趣明显下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堂内容感兴趣才能够确保内容本身的有效性,学生在体验中收获成长,掌握要点和具体内容。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内容呈现方法,将知识点以树状图的方式呈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被调动,且完整的内容呈现更便于学生对信息技术要点的理解,学习积极性得以提升[4]。
(三)有利于发散思维形成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发散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的教育框架中由于内容的呈现方式相对单一,单向灌输的方式很难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为此,思维导图的融入显得尤为重要。思维导图从一个中心概念出发,向外发散和扩充,实现了由点到面的拓展,既是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呈现,也反映出人类大脑思维的过程,引入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开发大脑,突破传统学习思维的束缚,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应对,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调动。
四、思维导图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运用策略
思维导图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思维导图的应用让知识要点呈现更具体、更完整,通过思维导图来优化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活动的革新过程。尝试将思维导图应用到新课导入、新授内容以及课后复习的各个阶段,推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革新。
(一)在新课导入的应用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提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该环节内容的呈现是否完整、是否具备极强的吸引力,都直接影响着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新课导入的模式较为生硬,多是围绕课堂上的相关知识点展开,教师在课前讲解和演示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整个实施过程相对枯燥,所展现出的效果并不理想。为此,引入思维导图,能够保证信息技术课堂本身的内容明确、具体、全面。
教师在课前准备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要点,制作成思维导图,并根据教学主线来确定教学任务的展开,将围绕该中心内容的思维导图具体呈现,方便学生掌握知识点,并愿意围绕知识点展开深层次的探究与实践。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视觉角度的内容呈现方式,新课导入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的呈现立体性,让信息技术课堂的主要教学点更具体,完成对该主题的细致解析,最终形成思维导图,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也能够将涉及的要点具体表现出来,如将计算机系统的相关知识点分解,围绕该系统,将其划分为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可以从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切入,硬件系统包括主机与外部设备。围绕思维导图完成对内容的细化处理,方便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内容呈现方式更完整,对学生了解信息课堂的重点内容有积极意义。 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内容呈现方式更具体,更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且生动的内容和资源,让学生的认知需要得到满足,激活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良好的课堂导入,为后续的教学实践打好基础。
(二)在新授内容的应用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以内容的讲授为主,内容的重复性问题存在,知识的反复讲解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为妥善处理这一问题,思维导图的应用则显得至关重要,且为了进一步凸显出思维导图的有效性,将思维导图与当下流行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发挥出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如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的构建,让思维导图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思维导图本身注重颜色、线条、联想和想象,要把握这一特点,将色彩元素运用到思维导图的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可以在视觉的冲击与影响下,掌握知识要点,并清楚了解知识内容和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区分难易程度。课前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所需要讲解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完成对思维导图的制作,以极高的辨识度让内容呈现更加完整、全面,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完成对内容的呈现。又或者利用多元渠道和平台,将关于信息课堂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点,以微视频教学资源进行有效传递。如计算机基础当中的具体内容,可以按照思维导图的内容呈现方式,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资源的支持,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前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课上阶段,翻转课堂将课堂上的空间充分解放出来,让学生可以在课前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要点。在课堂之上,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安排更多實践课程,如办公软件的操作、搭建任务学习的空间,吸引学生主动投身到任务的实践中,课堂之上成为师生互动与实践的主要平台,相比传统的课堂环境,由微课支撑下的翻转课堂,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强化有重要实践价值。当然,在课后还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按照思维导图的填空模式,来进一步考验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确保思维导图的影响力可以在信息技术课堂持续发挥,成为推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创新与发展的主要方法,加深学生记忆的基础之上,也可以将其迁移到实践过程中,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强化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消化信息技术的知识要点。
(三)在课后复习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课后的应用,目的是通过思维导图内容呈现的完整性,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要点,达到温故知新的目标,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完成对知识的重组。在课后复习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重点上面的差异,可以协调好具体过程完成对内容的优化,形成思维导图。由于思维导图本身并不是固定的,可以结合复习内容做好调节。当然,在课后为了进一步展现出思维导图的核心功能与价值,还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小组成员围绕某一知识点完成对思维导图的创设与探究,根据探究性的任务内容,使得小组成员对内容的理解更深刻,也更能深刻地感知思维导图的影响力与独特魅力。学会使用思维导图,对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和加深知识记忆有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在中职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表现形式,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有效性,让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得到革新,学生的成长空间得到延伸。使用思维导图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化、归纳和整理,让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框架,强化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饶厚洋.行动导向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无线互联科技,2020,17(24):166-167.
[2]林俊标.新兴产业视野下中职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0(11):51-55.
[3]徐丽媛.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0,22(19):216-217.
[4]周泳.思维导图促进中职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编辑 张 慧
[关 键 词] 思维导图;中职信息技术课堂;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5-0164-02
一、引言
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内容提出新要求,且为了培养更多优质人才,信息技术课堂得以搭建。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课堂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初步掌握实践技能。但从反馈回来的实践结果可以看到,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效果并不理想,要尝试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具体实践中,以思维导图的知识呈现立体性,增强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现状
结合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结果,对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信息技术课堂现状不容乐观,信息技术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即与社会接轨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要点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基础薄弱
信息技术的知识具备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且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有错误认知,导致学生很难主动参与其中,学习体验大打折扣。如部分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堂与电脑使用有关,而自认为电脑使用的水平较高。但真正面对一些实用性的办公软件操作时却兴趣全无,对游戏娱乐的关注度较高。这种情况则导致中职信息技术课程陷入困境,要从学生的基础抓起[1]。
(二)学生学习能力弱,课堂内容的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当前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堂采取的方式多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对实践内容的关注度明显不足,授课方式较为单一,实践性和综合性有限。为妥善处理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围绕学生学习能力利用新方法来拓展其成长空间。
随着信息技术课堂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职信息技术课堂得到推动与革新。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工具,将复杂、综合性的内容简化为更容易理解的图形方式,以内在的逻辑关系的搭建,构成了具有层次关系的基本框架,让新旧知识间的衔接更为紧密。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现状,望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来优化与革新[2]。
三、思维导图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运用优势
(一)建立知识框架,重难点突出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强调以明确的主题为核心,通过分支的向外扩散,以树状结构来呈现知识点。相比传统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松散、块状的内容结构,显然思维导图的网状分布和树状框架,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内容更加突出,知识框架较为完整。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相对复杂,自我理解能力不足,导致重难点把握不够具体。思维导图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运用搭建了一个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把握重难点[3]。
(二)集中学生注意力,激活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环境中,大部分学生的认知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造成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兴趣明显下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堂内容感兴趣才能够确保内容本身的有效性,学生在体验中收获成长,掌握要点和具体内容。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内容呈现方法,将知识点以树状图的方式呈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被调动,且完整的内容呈现更便于学生对信息技术要点的理解,学习积极性得以提升[4]。
(三)有利于发散思维形成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发散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的教育框架中由于内容的呈现方式相对单一,单向灌输的方式很难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为此,思维导图的融入显得尤为重要。思维导图从一个中心概念出发,向外发散和扩充,实现了由点到面的拓展,既是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呈现,也反映出人类大脑思维的过程,引入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开发大脑,突破传统学习思维的束缚,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应对,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调动。
四、思维导图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运用策略
思维导图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思维导图的应用让知识要点呈现更具体、更完整,通过思维导图来优化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活动的革新过程。尝试将思维导图应用到新课导入、新授内容以及课后复习的各个阶段,推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革新。
(一)在新课导入的应用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提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该环节内容的呈现是否完整、是否具备极强的吸引力,都直接影响着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新课导入的模式较为生硬,多是围绕课堂上的相关知识点展开,教师在课前讲解和演示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整个实施过程相对枯燥,所展现出的效果并不理想。为此,引入思维导图,能够保证信息技术课堂本身的内容明确、具体、全面。
教师在课前准备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要点,制作成思维导图,并根据教学主线来确定教学任务的展开,将围绕该中心内容的思维导图具体呈现,方便学生掌握知识点,并愿意围绕知识点展开深层次的探究与实践。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视觉角度的内容呈现方式,新课导入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的呈现立体性,让信息技术课堂的主要教学点更具体,完成对该主题的细致解析,最终形成思维导图,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也能够将涉及的要点具体表现出来,如将计算机系统的相关知识点分解,围绕该系统,将其划分为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可以从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切入,硬件系统包括主机与外部设备。围绕思维导图完成对内容的细化处理,方便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内容呈现方式更完整,对学生了解信息课堂的重点内容有积极意义。 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内容呈现方式更具体,更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且生动的内容和资源,让学生的认知需要得到满足,激活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良好的课堂导入,为后续的教学实践打好基础。
(二)在新授内容的应用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以内容的讲授为主,内容的重复性问题存在,知识的反复讲解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为妥善处理这一问题,思维导图的应用则显得至关重要,且为了进一步凸显出思维导图的有效性,将思维导图与当下流行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发挥出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如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的构建,让思维导图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思维导图本身注重颜色、线条、联想和想象,要把握这一特点,将色彩元素运用到思维导图的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可以在视觉的冲击与影响下,掌握知识要点,并清楚了解知识内容和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区分难易程度。课前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所需要讲解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完成对思维导图的制作,以极高的辨识度让内容呈现更加完整、全面,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完成对内容的呈现。又或者利用多元渠道和平台,将关于信息课堂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点,以微视频教学资源进行有效传递。如计算机基础当中的具体内容,可以按照思维导图的内容呈现方式,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资源的支持,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前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课上阶段,翻转课堂将课堂上的空间充分解放出来,让学生可以在课前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要点。在课堂之上,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安排更多實践课程,如办公软件的操作、搭建任务学习的空间,吸引学生主动投身到任务的实践中,课堂之上成为师生互动与实践的主要平台,相比传统的课堂环境,由微课支撑下的翻转课堂,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强化有重要实践价值。当然,在课后还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按照思维导图的填空模式,来进一步考验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确保思维导图的影响力可以在信息技术课堂持续发挥,成为推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创新与发展的主要方法,加深学生记忆的基础之上,也可以将其迁移到实践过程中,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强化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消化信息技术的知识要点。
(三)在课后复习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课后的应用,目的是通过思维导图内容呈现的完整性,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要点,达到温故知新的目标,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完成对知识的重组。在课后复习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重点上面的差异,可以协调好具体过程完成对内容的优化,形成思维导图。由于思维导图本身并不是固定的,可以结合复习内容做好调节。当然,在课后为了进一步展现出思维导图的核心功能与价值,还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小组成员围绕某一知识点完成对思维导图的创设与探究,根据探究性的任务内容,使得小组成员对内容的理解更深刻,也更能深刻地感知思维导图的影响力与独特魅力。学会使用思维导图,对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和加深知识记忆有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在中职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表现形式,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有效性,让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得到革新,学生的成长空间得到延伸。使用思维导图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化、归纳和整理,让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框架,强化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饶厚洋.行动导向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无线互联科技,2020,17(24):166-167.
[2]林俊标.新兴产业视野下中职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0(11):51-55.
[3]徐丽媛.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0,22(19):216-217.
[4]周泳.思维导图促进中职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