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0年1月开始实行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使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入了实质性的实施阶段。在解读绩效工资的涵义及构成的基础上,指出在规范津补贴的同时实施绩效工资,对于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分析绩效工资改革中遇到的在资金、绩效考核指标的建立以及编外人员的绩效工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9-0088-02\
一、概述
从2006年7月1日起,在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同时,事业单位也相应地进行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其核心就是绩效工资制的改革。2009年9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委会议决定,从2010年1月1日起,其他事业单位全面实施绩效工资,这项决定标志着我国酝酿了多年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开始进入了实质性的实施阶段。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改革社会影响巨大,与事业单位的每个职工的利益更是休戚相关,其内容和走向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绩效工资的涵义及构成
绩效工资又称绩效加薪、奖励工资或与评估挂钩的工资,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单位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工资制度。
绩效工资的发放依据是“绩效”,通俗地讲,就是对单位的贡献,是组织中职工的工作业绩和劳动效率。绩效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比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内涵更为宽泛,它不仅包括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还包括职工对单位的其他贡献。
绩效工资总额由此次归并的原来的津补贴总额、年终一次性奖金以及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超过基本工资30%部分的津贴工资组成。本着精简工资单元、优化工资结构、强化考核兑现工资收入的原则,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由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构成。基础性绩效工资由保障职工基本生活的生活补贴和体现职级和年功的岗位津贴组成,生活补贴和岗位津贴的具体标准由县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研究决定。基础性绩效工资相对比较稳定,在职工正常出勤并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全额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是以绩效考核为基础,将职工收入与其业绩挂钩的工资制度。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具体项目和标准可由事业单位自行设定,事业单位应在上级人事部门核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分配程序和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办法,自主决定本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所以,我们一般所讨论的绩效工资的分配其实就是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
三、推行绩效工资改革的意义
实施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规范津贴补贴的同时实施绩效工资,逐步形成合理的绩效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完善的分配激励机制和健全的分配宏观调控机制,对于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基层事业单位而言,推行绩效工资改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基层事业单位原来对人的管理模式局限于人的身份管理,对岗位和绩效因素体现不够,形成了事实上的“身份工资”。新的工资制度改革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基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内部管理力度,促进完善岗位设置、岗位聘任制等制度,不断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2.有利于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职工工资随单位经济效益的好坏自行调节的新机制,更好地發挥工资的经济杠杆作用,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分配原则。
3.有利于扼制年度考核走过场的现象,倡导讲业绩、重贡献的新风尚,建立公正、科学、规范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绩效工资改革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绩效工资的实施对于基层事业单位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种新的机制和制度的构建。因此,其运行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财政之困成为制约绩效工资改革的主要因素
这次实施绩效工资的事业单位,均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决定了事业单位在经济效益上不能创造较多经济收入,只有依靠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拨款予以支持。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实施以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绩效工资资金不到位,或者到位不及时的现象,财政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一大瓶颈。绩效工资改革的资金若不能够及时到位,改革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或改革根本无法实行,使部分干部职工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执行产生怀疑,甚至引发不满情绪。
(二)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完全可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难度较大
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其前提是已经建立了系统的、科学的、完全可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能准确地评价员工绩效。在此基础上,单位根据员工的绩效差异实行绩效工资,以达到激励员工积极性、提高单位工作效率的目的。然而,规模大、岗位多的事业单位,涉及的考核指标非常繁多,需要层层分解。考核的时候,更多的是从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等一些宏观的角度进行考核。除少数岗位的工作可量化外,大多数岗位基本只能进行定性考核。特别是在职工能力和行为态度的考核上,都是一些定性的指标。要对每个岗位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切实可行和相对稳定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难度较大。
(三)事业单位编制外聘用人员的绩效工资问题
随着近年来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聘任制的推广,事业单位编制外用人越来越多,目前已达相当规模而且呈继续增长之势,编制内外用人双轨制也日渐成型。然而,我国现行的薪酬制度仍然是按照人员的不同身份区别对待的,即编内和编外人员实行的是两种不同的薪酬制度,两者在工资、津贴等待遇方面差距明显。这就造成了一些绩效优秀的编外人员收入水平远远低于编内人员,严重影响到编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背离了公平公正的分配理念。
五、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呼吁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资金的财政支持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这是由事业单位的公益性所决定的,建议国家要逐步增加公益性服务拨款,弥补事业单位资金不足,加强绩效工资专项资金的落实。在实行绩效工资的过程中,事业单位人员的社会保障费用的财政缺口也应当有财政支持和保障。此外,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经费应专款专用,分开核算,保障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二)事业单位在实施绩效考核中,必须建立一套能够反映岗位特点和本人实绩的科学的考核标准
应针对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人员确定不同的绩效考核内容和指标,以德为先,注重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表现和贡献。根据岗位职责特点,结合不同岗位的责任大小、技术劳动的复杂程度和承担风险的大小、工作量的多少等不同情况,将管理要素、技术要素和责任要素一并归入考核要求。力求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程序规范、讲求实效、操作便利。
(三)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业绩大小,不能因为编制限制而不同
无论编内编外人员理应一视同仁,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实行绩效工资的初衷,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同等类型、同等岗位、同等绩效的编内与编外人员应当享受同等水平的绩效工资,编外人员的收入可以通过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来确定,其参照标准是同类同级岗位上编内人员的收入水准,彻底解决事业单位编内编外人员“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使编外人员的收入水平与编内人员保持大体一致。
参考文献:
[1] 赵欣.浅析基层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J].山东煤炭科技,2011,(2).
[2] 王建华.试析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教育观察,2010,(5).
[3] 李芳.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刍议[J].人力资源开发,2009,(8).
[4] 徐昌璞.浅谈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存在的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1,(22).
(责任编辑:袁凌云)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9-0088-02\
一、概述
从2006年7月1日起,在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同时,事业单位也相应地进行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其核心就是绩效工资制的改革。2009年9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委会议决定,从2010年1月1日起,其他事业单位全面实施绩效工资,这项决定标志着我国酝酿了多年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开始进入了实质性的实施阶段。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改革社会影响巨大,与事业单位的每个职工的利益更是休戚相关,其内容和走向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绩效工资的涵义及构成
绩效工资又称绩效加薪、奖励工资或与评估挂钩的工资,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单位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工资制度。
绩效工资的发放依据是“绩效”,通俗地讲,就是对单位的贡献,是组织中职工的工作业绩和劳动效率。绩效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比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内涵更为宽泛,它不仅包括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还包括职工对单位的其他贡献。
绩效工资总额由此次归并的原来的津补贴总额、年终一次性奖金以及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超过基本工资30%部分的津贴工资组成。本着精简工资单元、优化工资结构、强化考核兑现工资收入的原则,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由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构成。基础性绩效工资由保障职工基本生活的生活补贴和体现职级和年功的岗位津贴组成,生活补贴和岗位津贴的具体标准由县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研究决定。基础性绩效工资相对比较稳定,在职工正常出勤并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全额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是以绩效考核为基础,将职工收入与其业绩挂钩的工资制度。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具体项目和标准可由事业单位自行设定,事业单位应在上级人事部门核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分配程序和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办法,自主决定本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所以,我们一般所讨论的绩效工资的分配其实就是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
三、推行绩效工资改革的意义
实施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规范津贴补贴的同时实施绩效工资,逐步形成合理的绩效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完善的分配激励机制和健全的分配宏观调控机制,对于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基层事业单位而言,推行绩效工资改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基层事业单位原来对人的管理模式局限于人的身份管理,对岗位和绩效因素体现不够,形成了事实上的“身份工资”。新的工资制度改革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基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内部管理力度,促进完善岗位设置、岗位聘任制等制度,不断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2.有利于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职工工资随单位经济效益的好坏自行调节的新机制,更好地發挥工资的经济杠杆作用,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分配原则。
3.有利于扼制年度考核走过场的现象,倡导讲业绩、重贡献的新风尚,建立公正、科学、规范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绩效工资改革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绩效工资的实施对于基层事业单位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种新的机制和制度的构建。因此,其运行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财政之困成为制约绩效工资改革的主要因素
这次实施绩效工资的事业单位,均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决定了事业单位在经济效益上不能创造较多经济收入,只有依靠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拨款予以支持。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实施以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绩效工资资金不到位,或者到位不及时的现象,财政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一大瓶颈。绩效工资改革的资金若不能够及时到位,改革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或改革根本无法实行,使部分干部职工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执行产生怀疑,甚至引发不满情绪。
(二)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完全可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难度较大
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其前提是已经建立了系统的、科学的、完全可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能准确地评价员工绩效。在此基础上,单位根据员工的绩效差异实行绩效工资,以达到激励员工积极性、提高单位工作效率的目的。然而,规模大、岗位多的事业单位,涉及的考核指标非常繁多,需要层层分解。考核的时候,更多的是从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等一些宏观的角度进行考核。除少数岗位的工作可量化外,大多数岗位基本只能进行定性考核。特别是在职工能力和行为态度的考核上,都是一些定性的指标。要对每个岗位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切实可行和相对稳定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难度较大。
(三)事业单位编制外聘用人员的绩效工资问题
随着近年来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聘任制的推广,事业单位编制外用人越来越多,目前已达相当规模而且呈继续增长之势,编制内外用人双轨制也日渐成型。然而,我国现行的薪酬制度仍然是按照人员的不同身份区别对待的,即编内和编外人员实行的是两种不同的薪酬制度,两者在工资、津贴等待遇方面差距明显。这就造成了一些绩效优秀的编外人员收入水平远远低于编内人员,严重影响到编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背离了公平公正的分配理念。
五、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呼吁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资金的财政支持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这是由事业单位的公益性所决定的,建议国家要逐步增加公益性服务拨款,弥补事业单位资金不足,加强绩效工资专项资金的落实。在实行绩效工资的过程中,事业单位人员的社会保障费用的财政缺口也应当有财政支持和保障。此外,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经费应专款专用,分开核算,保障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二)事业单位在实施绩效考核中,必须建立一套能够反映岗位特点和本人实绩的科学的考核标准
应针对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人员确定不同的绩效考核内容和指标,以德为先,注重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表现和贡献。根据岗位职责特点,结合不同岗位的责任大小、技术劳动的复杂程度和承担风险的大小、工作量的多少等不同情况,将管理要素、技术要素和责任要素一并归入考核要求。力求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程序规范、讲求实效、操作便利。
(三)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业绩大小,不能因为编制限制而不同
无论编内编外人员理应一视同仁,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实行绩效工资的初衷,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同等类型、同等岗位、同等绩效的编内与编外人员应当享受同等水平的绩效工资,编外人员的收入可以通过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来确定,其参照标准是同类同级岗位上编内人员的收入水准,彻底解决事业单位编内编外人员“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使编外人员的收入水平与编内人员保持大体一致。
参考文献:
[1] 赵欣.浅析基层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J].山东煤炭科技,2011,(2).
[2] 王建华.试析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教育观察,2010,(5).
[3] 李芳.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刍议[J].人力资源开发,2009,(8).
[4] 徐昌璞.浅谈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存在的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1,(22).
(责任编辑:袁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