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策略探析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inzh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数字出版技术日益完善和数字出版传媒产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逐年递增,国内各大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纷纷设立了以网络编辑为代表的数字出版专业。本文以高职院校探索培养网络编辑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分析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数字出版人才;网络编辑;策略;高职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159-02
  数字出版作为当下热门的新兴学科,越来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重视。各大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纷纷设立数字出版专业,建立数字出版实训基地,向社会输送数字出版人才,但人才的输送依然难以满足当前国内出版企业和媒体的需要。一方面是因为数字出版专业正式设立的时间不长,另一方面相对于企业的实际需求,高校对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滞后性。在网络飞速发展、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媒介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下,数字出版人才肩负着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不少学者已提出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将成为今后数字出版产业中的骨干力量。高职院校作为复合型专业技术类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培养数字出版人才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探索符合高职院校培养数字出版人才的有效策略成为当务之急。
  一、数字出版相关概念
  为研究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策略,理清数字出版的概念是极为重要的。然而,由于数字出版属于新设立的学科,虽然国内学界和业界学者对其有不少论述,但目前为止依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关于数字出版内涵和外延概念的界定。因此,笔者只能从为数不多的有的代表性的论述中去进行分析。
  学界中一种有代表性的说法是百度百科中关于数字出版的名词解释,只要使用二进制技术手段对出版的整个环节进行操作,都属于数字出版的范畴,其中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数字化和阅读消费数字化等[1]。不难看出百度百科的解释涵盖性比较强,对数字出版的界定也比较宽泛,基本覆盖了数字出版的各个方面,但这种解释却没有强调数字出版的特点,并且单纯从传播介质来说明数字出版也过于简单。
  另一种关于数字出版有代表性的解释是赵海宁在《数字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探析》一文中提出的,数字出版是以计算机数字处理技术和互联网传播技术为基础,对出版的所有环节进行数字化操作的出版形态,并由此带来出版产业链、出版主体、出版产品及融合产生新的数字内容产业的出版生产方式,包括原创作品、编辑加工、印刷复制、发行销售等出版流程的数字化,以及阅读消费的数字化等[2]。赵海宁定义的概念强调数字出版的传播介质,细化了数字出版的各个环节,突出了数字化的特性,但没有说明数字出版的媒介传播功能。
  结合前面两个有代表性的定义,笔者认为数字出版是指通过现代化计算机数字技术和万维网传播手段,对传统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内容进行广泛数字化生产的媒体实现信息传播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高职院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逐渐成为数字出版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每年都定向为网站、手机运营公司、网络游戏公司、数字移动传媒等企业单位输送毕业生。在各大院校加大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投入发展的同时,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输送的数字出版人才的意见反馈和毕业生就业调查情况统计中折射出的一系列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问题,依然值得关注。
  1.过多的沿用本科传统编辑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对培养数字出版的学生依然实施的是,以出版学理论课程为主的传统编辑出版的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最大的优势在于学生的专业技术性相对于本科学生要强,加上数字出版也是基于现代化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基础上的学科,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数字出版人才上应更多的注重专业技术性。以网络编辑专业人才培养为例,笔者前期对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的网络编辑专业调研中发现,该专业的学科内容依然主要以传播学概论、编辑学概论、出版学原理跨媒体出版、中国编辑出版史等理论课为主,专业技术方面的课程也只限于网页设计、图形处理、方正飞腾等几门软件编辑课,而类似手机出版、数据库出版、数字出版运营等的数字出版核心技术类课程相对缺乏。
  2.数字出版专业教师力量相对单薄。由于数字出版专业在国内各高大高校中设立的时间还不长,数字出版方面的高级人才十分有限,只有北京印刷学院等为数不多几所院校开了硕士点。高级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缺乏,这就使得不少高职院校中的数字出版专业的专业老师主要靠“转行”而来,专业老师往往都是偏科的。例如许多高职院校中网络编辑的专业老师,有一部分是从传统新闻学“转行”来的教师,因为缺乏网络编辑工作的经验,在教学中只能以纯理论为主;还有一部分的老师是来自于各大网站或数字出版公司的精英,他们自身的业务能力很强,但大多非科班出生,在讲授时理论知识单薄。从长远来看,这两种情况对于高职的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都是不利的[3]。
  3.国内高职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和国外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出版人才培养上,虽然国外数字出版人才教育也处于起步阶段,数字出版设为专业学科时间不长,但该学科的发展速度和教育的普及程度远强于我国。通过和国外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比较,笔者发现国内对于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计算机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方面的基础教学相对薄弱。(2)关于数字出版行业的前瞻性知识培养不足。(3)实践性教学比重相对较弱。(4)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5)对于学生市场预测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十分有限。(6)外语能力的培养存在硬伤。
  4.高职院校缺乏有效考核数字出版人才能力的机制。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学生习后的实际工作能力。但从近几年高职院校数字出版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反馈信息来看,他们的工作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与人才的考核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高职院校对网络编辑专业的考核,依然采取的是传统考试方法,以闭卷考试的形式为主,考试所用题目从题库抽取,题型相对单一。不少学生往往只要在考前突击强化记忆,便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但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优异”的成绩,并一定能检测出学生今后能顺利从事网站的研发、营销、管理等实际工作。笔者也从不少数字出版企业得到反馈是,学生在校成绩只是考虑的一部分,他们更多的是考虑员工是否能独自承担某项工作任务。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考核机制也亟待完善。   三、高职院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策略
  1.明确目标,调整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前文笔者论述了现在不少高职院校的数字出版专业因为继续沿用传统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上可能出现的问题。高职院校培养的数字出版人才要持续发展,就必须符合数字出版企业的需要,因此首先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数字出版专业的毕业生最终主要是输送给网站、电子图书、网络期刊、手机出版、网络游戏出版和数据库出版、Apps出版等数字出版产业中去工作。高职院校的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方案应该是围绕此类企业人才实际需要而展开的。所以高职院校需要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除保留传播学和出版编辑学等传统理论核心课程,应更多的要把重心放在Apps出版、数字出版概论、电子书等数字出版的专业技能课上。例如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在对网络编辑专业人才培养所做的调整,学院在保留了网络编辑中新闻学和新闻采访与写作等传统专业课程同时,把更多的课程调整为技能实训课,并在学生大三的时候开设数字出版、数据库出版等素质能力拓展课程,使得该专业毕业生在江西各大网站上岗率达80%。
  2.优化专业教师队伍,以“双师型”教师为主导。为了改善高职院校数字出版专业的专职教师大多比较“偏科”的情况,优化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而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是优化高职院校数字出版专业教师的主导方向。“双师型”教师是随着高职教育日渐发展而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一种称呼。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双职称型”,即教师不仅具有教师系列的职称还要有职业资格的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不但具备课堂理论教学的素质,还应具备带领学生实践操作教学的素质。例如江西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为加强网络编辑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加强提升由企业转岗而来的实训老师的理论知识,使得实训老师不仅仅能在电脑机房指导学生完成网页设计和编辑数字出版内容,也能把经验转为理论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对传统出版学专业的理论教师,鼓励他们到当地大江网、圈圈网、搜房网等网络媒体去实习一段时期,提高实践能力,使得教师在给学生教学时能很好的将理论联系实际。
  3.调整教学方式,发展有特色的高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模式的选择是决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环节。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对数字出版专业的教学,依然以单一的讲授教学法为主,即以教师授课为中心,学生以听为主,配合课堂中少量的互动环节。这种教学方式对培养技术性、应用性、创造性很强的数字出版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有缺陷的。加上高职院校历来是以突出学生操作性和实践性为优势,讲授法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不少业内学者提出了符合高职院校教育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即模拟企业单位的工作室,让学生以员工,老师以部门负责人身份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工作中既学到理论又能参与工作任务。例如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与奇达公司合作,对网络编辑专业的学生实验“工作室”教学模式。由该公司提供一定数量的电子书稿件给数字出版教研室,然后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安排学生完成。学生在完成项目时责任心更强,学习理论的目的性明确,也有利于激发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能立刻将所学关于电子出版物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得到老师和企业的检验[4]。
  参考文献:
  [1] 数字出版[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XmOlSM WbbytBlroIecqZTAwxIdPza7qI38lKJVkOkK7sJ8qC7g8s5li2jvHCMhbF.
  [2] 赵海宁.数字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探析[D].北京印刷学院,2010.
  [3] 张博.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出版与印刷,2011(3).
  [4] 范晓娜.新闻工作室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企业导报,2012(12).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在当今以网络传播为主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使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也更加便捷。新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的同时,也使得普通大众的意愿得到即时表达,这充分体现了普通民众的网络话语权与舆论监督权,同时为政府搭建了网络外宣平台和网络问政平台。但由于新媒体的“双面性”特质,一方面带给民众更多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另一方面网络话语权释放导致不良信息或假新闻的迅速扩散。鉴于新媒体的发展
期刊
摘 要:作为台湾最长寿、影响力最大的综艺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英文:Guess Guess Guess),简称《我猜》,在经历了收视低谷、改版后(改版后更名为《你猜你猜你猜猜猜》),于2012年8月18日正式结束了它16年的电视生涯。曾以新颖的节目形态和主持人调侃搞怪的主持风格红遍两岸三地的《我猜》在观众一片扼腕声中落下帷幕,其停播原因,无疑是值得我们作为个案分析探讨的,本文从节目模式,悬念设
期刊
摘 要:微博,是一种供网民进行信息的获取、传播和共享的平台,因其平民化、及时性、交互性和碎片化等传播特征,正在对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本文以《楚天金报》的官方微博为案例,解析了在新媒体语境下,如何对微博的舆论传播进行理性引导,同时强化内容的传播性,争取其与传统媒体合作的通融性,实现发展的共赢。  关键词:微博;舆论引导;探析;楚天金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
期刊
摘 要: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积淀,富有开发力和创意文化想象的宝库。匈牙利舞团的影子创意舞蹈《符号中国》,在2014央视春晚的亮相,带给我们以新的思考。本文将以匈牙利舞团在2014央视春晚的节目和在英国达人秀夺冠的两个作品为例,试从皮影艺术的传承与新生、符号的具像化表达、宏大叙事和私人叙事的三个视角来探讨其独特的文化传播特质。  关键词:影子舞;体姿符号;文化传播特质  中图分类号:J954
期刊
摘 要:卡通视频《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近日在网络上迅速窜红,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热点。本文笔者试从现象、文本与舆论反应三个方面对这一新媒体事件进行传播学解读,分析事件的传播路径、全球本土化的话语策略及其特定的传播效果,以更大程度地促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关键词:公众外交;公共外交;传播策略;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
期刊
摘 要:我国大众媒体一直将科技传播与普及作为媒体功能的配角,因此“科技记者”的从业现状不容乐观。在“科技记者”业务技能素养需求的分析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和对比分析,构建提出科技记者从业素养体系框架和详细的指标体系,并就如何提高科技记者素养能力制定对策建议便显得极为重要。科技记者的素养体系应包括基础素养和综合素养,其中基础素养可从文化素养和岗位专业素养来考核,综合素养可从科学素养、信息素养、道德素养
期刊
摘 要:灾难事件因其突发性、重要性和冲击性等特点使得灾难报道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电视媒体在直播报道灾难新闻时更加强调真实、客观、理性和专业精神。我国的电视媒体在报道突发灾难事故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雅安地震期间电视媒体的直播报道为例,分析了我国电视媒体灾难报道的痼疾,并强调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回归。  关键词:灾难;电视直播;新闻专业主义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
期刊
摘 要:在跨文化交流中,在我国外来影视剧(本文以美剧为例)无形中已经成为传播西方文化的重要媒介。但我国本土制作的双语播音主持节目作为正统的传播文化载体却陷入困境。本文通过分析美剧和我国双语播音主持节目的现状、问题,进一步对比和总结两种媒介在传播文化中的利弊,为我国双语播音主持节目未来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美剧;双语播音主持节目;跨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新闻的第二落点,一般是指在第一时间把新闻事实公布于众之后,继续寻找、挖掘新闻蕴含的更多内涵和外延。由于周报的出版周期长,抓第一落点失去了现实意义,第二落点的把握成为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在读图时代,利用图片专题挖掘新闻的内涵和外延成为周报的不二选择。在实践中,泉州广播电视报在体制上采用采编一体,在内容和版面编排上求新求变,走出具有周报特色的“轻新闻”图片专题版面。  关键词:新闻图片专题;
期刊
摘 要:高校软实力作为办学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文章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丝木棉节为例,描述高校以举办校园品牌文化活动为契机,阐述“丝木棉节”成功举办的因素以及打造品牌文化活动的意义,以此强化校园文化品位定位,探索其提升高校软实力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丝木棉节;校园;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15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