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生态承载力研究

来源 :桂海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tianfu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生态承载力角度研究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是当今生态学、地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之一。文章在选用可持续发展解释指标、绿色竞争力、生态足迹等指标理清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经济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和大系统理论的分解协调原理,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承载力系统划分为人口、资源、土地利用、经济四个子系统,并建立了SD模型。在模型仿真过程中,以水资源利用率、国民经济各产业投资率、科技贡献率及跨区域调水量为控制变量,通过对各因子进行组合设计了六种仿真方案,用以模拟2010-203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承载能力的动态变化。指出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高耗低产的生产模式,使得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污染物产出量远高于发达地区的水平,甚至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北部湾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推广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提高区域绿色竞争力。
  关键词:生态经济;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系统动力学(SD)模型;绿色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2-0091-06
  随着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等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经济发展要基于生态系统的承载量的理念开始被广泛接受[1]。从“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生态承载力的角度研究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的作用和反作用,已成为当今生态学、地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2]。尤其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眼于人地系统整体最佳目标,研究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子系统之间动态、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3]。
  本文在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和可持续发展解释指标定量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确定复杂系统内部结构的定量关系为建模的基本思路,依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系统的发展轨迹,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综合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多情景仿真分析,以期对该区域未来的产业选择、城市化进程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现状
  (一)区域概况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经济区”)地处桂南沿海(105°24'~112°7'E,20°54'~24°2'N),南临北部湾,西接越南,东靠广东湛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珠三角区域的交汇点,区位优势明显。
  经济区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崇左和玉林6市组成,共辖15个区、3个县级市和19个县,国土面积7.27万km2,人口2180.4万人,人口密度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言相对较低。从自然条件看,经济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都在20℃以上,日照充足,雨量丰沛,生态环境条件良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存在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地质性缺水等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区域经济增长加快,尤其是2006年经济区正式启动后,已逐渐成为我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战略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作为新兴的经济区,生态系统与经济建设的矛盾初显。
  (二)区域生态、经济现状分析
  采用可持续发展解释指标①(见图1)、绿色竞争力指标(见表1)和生态足迹(见图2)等三套指标从不同角度对经济区的生态、经济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1.环境压力较大,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
  从图1可以看出,经济区的单位GDP排污量、单位GDP能耗量和单位GDP水耗量等指标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1显示,2002-2004年经济区能源和水资源生产率的年均增长与GDP增长率之比均小于1②,资源消耗对环境的压力仍然很大,绿色竞争力偏低。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中煤所占的比重大于60%③,经济区目前仍然处于环境污染“新账”不断增加的阶段,并没有进入偿还历史污染“欠账”的阶段,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对环境的压力同样巨大。图2的生态足迹分析也显示,自1998年起经济区就呈现生态赤字状态,且有逐年上升趋势,生态经济系统承载状况处于超载状态,发展模式相对不可持续。
  2.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且区内发展不平衡。
  如图1所示,2006年经济区人均GDP为10577元,与国内发达地区(长江三角洲④41521元,珠江三角洲⑤42051元,京津冀25005元)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相对滞后的经济,造成区域对人才和外来资金技术的吸引力偏低等问题。另外,各市的可持续发展解释指标所表现的发展趋势和极值也有较大的区别,说明经济区6个市的生态环境现状、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等差异较大,区内发展不平衡。
  3.生产模式粗放,能源压力较大。
  吴卓瑾等通过分析经济区的生态足迹(见图2)认为,经济区对可再生资源(主要是耕地)和不可再生资源(能源)的过度开发程度已经相当严重,生态赤字部分主要靠进口和枯竭本地的自然资源来解决[4]。统计资料显示经济区能源消费总量与GDP同步增长,经济增长尚属于资源依赖型的增长方式,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还无法抵消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的增加。另外,经济区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还不尽合理,以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为例,煤的消耗量大于60%,比全国69%的比重略低,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3%,清洁能源所占比重偏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优化调整难度较大。
  二、生态承载力综合测算模型
  (一)建模方法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方法是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依据系统的状态、控制和信息反馈等环节来反映实际系统的动态机制,并通过建立仿真模型,借助计算机进行仿真试验的一种科学方法[5]。其最大的特点是可进行“结构—功能模拟”[6],其本质是应用一阶微分方程组描述促成状态变量变化的几个因素的变化率对各状态变量或特定输入等的依存关系。根据实际系统的情况和研究的需要,可进一步将变化率的描述分解为若干流率的描述。这样处理使得物理、经济概念明确,不仅利于建模,而且有利于政策实验以寻找系统中合适的控制点[7]。目前,系统动力学方法已应用于多项承载力研究[8]。   本研究运用Vensim PLE(Ventana Simulation Environment Personal Learning Edition)软件构建SD模型。Vensim PLE是一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思、模拟、分析和优化的可视化的建模工具。其优点在于:利用图示化编程可简便的建立仿真模型;提供包括结构分析在内的多种分析方法;数据共享性强;操作界面友好,信息输出方式丰富、灵活。
  (二)基于SD的生态承载力模型
  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以及大系统理论的分解协调原理,将经济区生态承载力系统划分为四个子系统:人口子系统;水资源子系统;土地利用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在运行时既取决于其内部的结构,又取决它与外部的联系。
  人口子系统是生态承载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数量是生态承载力的直接表现对象。不同的人口规模和结构对资源的利用状况、利用方式、利用效率以及环境保护的观念、方式等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反之亦然。
  水资源子系统,鉴于区域水资源总量分布时空不均衡的特点,以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两个状态变量从生产和生活两个角度来衡量水资源对可承载的人口总量的影响。
  土地利用子系统不仅受自身特点的影响,还与水资源、产业布局、生活水平等多项因素相关,因此土地资源的可开发利用数量、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的结构等等均对生态承载力系统可承载的人口总量有较大的影响。
  经济子系统是生态承载力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其核心内容。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利用均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一方面,水土资源促进或限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程度直接影响资源的利用方式、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
  在系统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经济区生态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流图(如图3所示)。本研究的时间界限定为1998-2030年;空间边界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包括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玉林市和崇左市所辖的2004年行政区范围,不包括海域。经过反复的模拟、运行和调试,在模型结构分析和灵敏度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较理想的模型参数设置。
  (三)方案设计与仿真
  通过对有关政策参数的选择,结合经济区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并参考当地城市规划专家的建议,选择水资源利用率、国民经济各产业投资速率、科技贡献率等参数为控制变量,并对各因子加以组合,组成低、中、高三种不同的方案(方案Ⅰ、方案Ⅱ、方案Ⅲ)进行仿真模拟。方案Ⅰ:以维持现状水平为基础,各项投入以现在的速度进行,生态环境任其自然发展。该方案可作为土地承载力的基础参考方案;方案Ⅱ:在中等水平投入下,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到50%,科技贡献率提高至40%,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和改善;方案Ⅲ:在高水平投入下,水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70%、科技贡献率提高至60%、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和改善。考虑到经济区的现实发展条件,在方案Ⅱ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经济区各市的水资源规划——“调郁入钦”工程及水利十一五规划,根据调水总量(6.3亿m3/年、25.2亿m3/年、63.1亿m3/年),分别设计方案Ⅱ情景下的调水低、中、高三种方案(方案Ⅳ、方案Ⅴ、方案Ⅵ)。在系统仿真模拟时,由北海、钦州和防城港三市平均共享区域外来水量,并以区域外调水总量与本区域水资源量之和作为这三市的水资源总量。由于南宁、玉林和崇左三市不考虑区域外调水,因此其生态承载力仍为不调水情景下的生态承载力。具体仿真结果见图4、表2。
  由表2可见,在不考虑调水的情况下,方案Ⅱ的生态承载力高于方案Ⅰ,达到承载极限的年限晚于方案Ⅰ;方案Ⅲ的生态承载力增加最快,高于方案Ⅰ和Ⅱ,达到承载极限的年限也晚于方案Ⅰ和Ⅱ。方案Ⅰ中,经济区2010-2015年人口规模发展较快,到2015年以后将逐渐趋于平缓。现有发展趋势下,到2030年经济区生态可承载人口为2327.45万人。方案Ⅱ中,经济区在2020年左右人口可达到2482.89万人,在2030年左右可望达到2549.61万人。由于资源利用率以及投入的增加,生产系统的产出大大增加,承载力提高。但由于生态环境未得到完全的治理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承载力的提高仍受到制约。方案Ⅲ中,由于资源利用效率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地区生态承载力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该方案是提高生态土地承载力较理想的方案。但高投入、高资源利用率和高科技贡献率需要一定的积累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依据经济区目前的发展状况,该方案可作为远期发展的参考。
  在考虑调水的情况下,随着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的增加,经济区总的人口承载力呈增加趋势。且随着调水量的增加,可承载人口数的增长趋势发展较快。但考察各市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人口规模,在调水情景下,虽然沿海三市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逐步增加,而南宁市、崇左市和玉林市没发生变化,但是六个市所承载人口数量的大小顺序仍和不调水情景下相同。这说明,区外调水虽然能增加承载力,然而增加量是有限的。因此,不能认为,依赖区外资源的调入就能突破区内有限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
  根据以上仿真模拟结果,从经济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来看,维持优质的生态环境、发展更为节约的生产方式和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是经济区发展建设的基本要求。因此在中等投入的基础上,以不影响其他区域发展为前提,考虑缺水地区调水总量25.2亿m3/年的方案为现阶段发展目标。
  三、结论与建议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目前,经济区仍延续着传统的农业模式、粗放的工业模式及缓慢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高耗低产的生产模式,使得经济区的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污染物产出量远高于发达地区的水平,甚至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显然不利于经济区的战略地位提高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在保持地方传统特色产业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推广生态农业,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并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吸引外来投资,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   (二)提高生态承载力,推进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中,经济子系统处于耦合关系的矛盾焦点,提高生态承载力应从经济子系统入手,发挥其在区域经济、生态、社会三者中的主动性——以发展的观念,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适度增长经济。合理开发、高效利用资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提高区域绿色竞争力
  依赖区外资源的调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消耗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亦不能突破区内有限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推广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提高区域绿色竞争力。
  注释:
  ①可持续发展解释指标含单位GDP的排污量、单位GDP的能耗量、单位GDP的水耗量、单位GDP投入教育的比例、人均创造GDP五项分指标,由牛文元教授在2002年世界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峰会上提出,目前已获得国内外较为广泛的认可。单位GDP的排污量本文选择单位GDP工业废水排放量。
  ②只有资源生产率的增长率相对GDP增长率的速度比例大于1时,环境压力才有可能降低。参见黄晓芬《基于资源生产率的城市绿色竞争力研究》,同济大学,2006。
  ③煤炭能源排放的SO2占SO2排放总量的90%左右。参见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实现“十一五”环境目标政策机制研究》,国合会2007年年会,2007。
  ④长江三角洲指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
  ⑤考虑数据可获得性,文中的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
  参考文献:
  [1]王开运. 生态承载力复合模型系统与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2.
  [2]高吉喜. 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12-28.
  [3]CAREY D I. Development based on carrying capacity[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1993, 3(2):140-148.
  [4]吴卓瑾,徐建华,吕光辉,等. 广西北部湾地区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 生态科学,2007(6):540-545.
  [5]王振江. 系统动力学引论[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1-4.
  [6]王其藩. 高级系统动力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1-3.
  [7]汤 洁,佘孝云,林年丰. 吉林省大安市生态环境规划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J].生态学报,2005(5):1178-1183.
  [8]Fedorovskiy A D,Timchenko I Ye,Sirenko L A,et al. Method of system dynamics in simulating the problems in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water[J]. Hydrobiological Journal,2004(2):87-96.
  [9]黄晓芬. 基于资源生产率的城市绿色竞争力研究[D]. 同济大学,2006:98-99.
  [10]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实现“十一五”环境目标政策机制研究[R]. 国合会2007年年会,2007:15-17.
  责任编辑 莫仲宁
其他文献
摘 要: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必须辨识并处理好三对内在矛盾,即社会主义理想价值与现存社会现实的矛盾,民族国家奋斗目标与人类社会历史普遍进程的矛盾,一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解决这三对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应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理想的现实呈现,更好利用资本主义而不是被其同化,努力开辟出具有世界意义的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问题
期刊
摘 要:从1979年12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到2013年8月习近平提出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小康社会”的内涵经历了一个延续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小康社会”内涵不断深化和拓展,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要求不断更新和提升。回顾和总结30多年来党对“小康社会”内涵和要求的几次重要拓展,对于深刻理解“小康社会”的深远意义和广泛意蕴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邓小平;小
期刊
摘 要:十八大延续了十七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党建总格局,要求把制度建设贯穿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中。制度建设在党建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客观上要求必须探索制度建设科学化的有效实现形式,新时期党在制度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是加强程序性法规建设,顺应信息化的潮流,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检验、完善制度建设。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制度建设;科学化;基本经验
期刊
摘 要:法国民法认为财产与人格具有同一性,德国民法则认为财产与人格是分割的,这两种理论都存在不能自圆其说之处。意大利民法中的财产概念指向于利益性,以绝对性、交易性作为财产权利的基本特性;同时,以弃权义务、人的法律价值来界定人格,人格具有自主、理性的内涵,而权利能力只是人格在法律层面上的描述。意大利民法中财产与人格的关系,对中国有以下的借鉴意义:两者并非同一位阶的概念,财产是人格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之
期刊
摘 要:寻衅滋事罪自其诞生之日起,便有取代其母罪即流氓罪而成为新的口袋罪的高度盖然性。其根由有二:一是立法文本上的模糊性和开放性,二是司法适用上的选择性和随意性。因此,欲使寻衅滋事罪摆脱口袋罪之宿命,有必要从立法和司法两个环节进行改革。其中,在立法环节必须贯彻刑罚谦抑性理念和法律明确性原则,严格寻衅滋事罪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在司法环节,须恪守罪刑法定原则,并彻底摒弃“宁罚不漏”之陋习。最终,在条件成
期刊
摘 要: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商品房市场具有自住需求与投机投资的双重功能,国家为保障百姓生活安居乐业、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新国五条”中通过扩大“房产税”开征范围,以支持自住需求、抑制投资投机行为的商品房市场调控措施,在辩证分析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其社会负效应的降低。  关键词: 房产税;商品房; 调控效果; 对策分析  收稿日期:2013—06—13  作者简介:郑俊果,女,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
期刊
提 要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在全党全社会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对此进行的不懈探索和长期实践,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轨迹,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体现了不同的
期刊
摘 要: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建设美丽广西,民族特色村寨大有作为。广西民族特色村寨资源丰富,但少数民族村寨大多数位于边远山区,其保护与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民族特色村寨既是保护对象,又是发展资源,其开发建设必须坚持一些重要遵循。建设民族特色村寨重在突出特色,应当围绕“特色”探索开发途径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特色 ;村寨建设;广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现实任务,也是维护和保障公民文化基本权利实现的具体体现。这对政府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这一要求,政府在改进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文化民生建设过程中要遵循公平适度、需求导向、社会协作的三条原则。在公共文化民生建设过程中,要推进队伍建设,为文化发展储备优秀人才:推进制
期刊
摘 要:“垃圾下乡”在城镇化过程是一个先结构的选择。通过政府间的共谋,将农村土地变成了城市居民处理生活垃圾的公地。这种行为侵占了农村土地,损害了土地的耕种环境。在此过程中,受益圈与受害圈的分离,受益圈行为的分散性与效果的累积性,受害圈抗争的无力性使得农村土地在面对城市“垃圾下乡“得不到相应的保护。改变这种状况取决于受害圈的抗争,技术的支撑及政策的转变。  关键词:“垃圾下乡”;农村土地保护;受益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