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悠悠

来源 :少年文艺(1953)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kjl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日,我偶尔经过福州路的上海国际拍卖公司。那里正在举办拍卖预展,有许多民间老器物,饭碗之类的。有个灯盏,黑不拉几的,不知何朝何代。我歪着头仔细辨识,居然是陶制的,只能点个小蜡烛而已。虽然年代有些久远,从质地上讲,它不如我老家的煤油灯。那个煤油灯,至少还有一个同样黑不拉几的玻璃罩。玻璃罩上那些黑不拉几的煤油烟渍,如同紫砂茶壶中的经年老垢,弥足珍贵。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祖孙二人,生活在老家嵊县。白天,我的活动范围很广,可以从街头跑到街尾,从南到北,足足有一百多步,几乎要跑到祖母的视力管辖范围之外了。
  傍晚,炊烟四起,夹杂着柴火的木香味,煤油灯下,祖孙二人,吃得津津有味。吃罢晚饭,捧出一个好不容易觅得的橄榄核,用个发卡别着,褪去煤油灯的玻璃罩,在灯上烧烤,左右旋转翻动。小小的橄榄核,除了散发出甜甜的焦香,它还嗤嗤地冒出烟花,一根一根连续射出,红的、黄的,倘若用放大镜细细辨别,甚至比国庆的冲天礼花还要漂亮,看得祖孙二人目瞪口呆,惊奇不已。最后我恋恋不舍地收好橄榄核,留待下回用。
  橄榄核比较难得,源于橄榄比较难得。家门的右边,踱过去也就一两分钟,有个杂货铺。开杂货铺的,是本家爷爷,忘记是几爷爷了。只记得家门左边不远,有个小酒铺,也是本家爷爷开的,曲尺柜台,几条老旧桌凳,陈年的油腻,苍蝇都要滑倒几次才能起飞。小酒铺的门口,架着一个大铁锅,从早上到下午,咕嘟咕嘟地文火慢熬,锅里是白豆腐干,放上一两条不知熬了多少回的老猪肉皮,硬邦邦的豆腐干熬成手掌般肥厚酥软。铁锅四周,弥漫着肉香与豆香。那个杂货铺里,除了笤帚、簸箕、斗笠等发出一点点竹子的清香之外,没有一点点的荤味,与小酒铺无法类比。
  杂货铺,也有一个曲尺柜台。柜台上有几个玻璃或塑料罐,透明的,里面放着橄榄和小糖果。我对小糖果没有兴趣,吃得太多了。那时父母难得回乡,把积攒了一两年的糖果全部带回来。最多的时候,我一口气吃了四个,不是喜歡吃糖果,而是喜欢糖果外面漂亮的包装纸。
  杂货铺柜台上的小糖果,五颜六色的,都是圆圆的,外面没有糖果纸。于是乎,一言以蔽之:不喜欢。对于橄榄,还是有些兴趣,轻轻一口咬下去,唇齿留香,尤其是那个橄榄核,还能烧着玩,可谓物尽其用。
  祖母年迈,且成分不好,难得出门。出门最多的,就是去寮坑。寮坑是古语,通俗地说,就是茅厕或茅房。寮坑是往左边去的,与杂货铺背道,唯一的好处,就是来回往返,可以两次闻见小酒铺的豆腐干大铁锅里的香味。只有偶尔难得机会,祖母要去井埠头洗衣服,出门往右边走,那就要经过杂货铺。一路上我嘀嘀咕咕,许下许多诺言,自告奋勇地提着小水桶,拖着洗衣板,像头小毛驴,希望能够获得一点奖赏。祖母有些犹豫,最后还是从衣襟里摸出一点钱,买上一两颗橄榄,用纸包着,小巧的三角包,放在我的口袋里。不是祖母吝啬,岁月艰辛罢了。
  待到学龄,到户籍所在的上海去读小学。
  父母正在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忙得不亦乐乎;姐姐忙于学工、学农又学军,三天两头不在家,虽然忙,忙里偷闲居然还能编织出几块台布;剩下就是哥哥了,带着我,会悄悄地出去溜达溜达。
  弄堂转角处,也有一个杂货铺,叫做烟纸店,大到扫帚拖把,小到牙刷牙膏,一应俱全,不逊色百货商店,尤为神奇的,香烟可以一根一根地卖,那火柴是否论根卖,我就记不得了。那个杂货铺,也就是烟纸店,也有橄榄,“学名”叫做“拷扁橄榄”,也是装在玻璃瓶里的,唯一的区别,他的玻璃瓶不是随便地放在木质曲尺柜台上的,而是放在玻璃柜台上,庄严许多。
  弄堂不远处,有个电影院,其规模,却略逊于老家嵊县的电影院,我是这么认为的。哥哥没有在老家生活过,不知天高地厚,非要和我争论不休。我嘴巴不行眼泪来帮忙,两眼泪汪汪的,思乡了。做哥哥的,毕竟雅量,翻遍口袋,仔细盘算,一拍胸脯:“弟弟,我们去看电影,好不好?”
  看电影,当然好了,阴转多云,破涕为笑。
  走到弄堂口,经过烟纸店,看见橄榄,口水下流走不动了。我人小体弱,缠着哥哥,要买橄榄补充营养,反复描绘橄榄核燃烧后的奇妙景观。最后,兄弟二人,嘴里含着橄榄,笑眯眯走向电影院。
  电影院门口人可罗雀,一侧是玻璃橱窗,贴着许多电影海报,整整一个月电影节目的海报。哥哥拉着我,一张一张地讲解,对照文字和图片,足足一个月的电影,听得我云里雾里的,张冠李戴,那个拿着探照灯的李玉和,在地道里打仗的时候就不见了踪影,居然有两个奶奶,一个奶奶跑到湖边卖茶水了。
  “阿哥,阿哥,我们进去看电影吧!”
  “弟弟,你进去吧,你人小,不要买票的,我在门口等你,就在这里等你。”
  “一起去嘛,哥哥。”
  哥哥犹豫许久,扭扭捏捏的:“钞票不够了,我要买票的,你人小,这么小,不要买票的。”
  “钱呢?”
  “刚才不是买了橄榄了吗。”哥哥终于理直气壮了。
  电影有啥好看的,还不如烧橄榄核呢。我们嘴里含着橄榄,慢慢地原路返回。
  家里没有煤油灯,只有煤气灶,按照我的指导,哥哥将橄榄核放在煤气灶上,点燃煤气,睁大眼睛,等待着神奇的一幕。我们等着等着,没有那股熟悉的焦香味,也没有那曼妙变幻的烟花,正在纳闷之际,忽听得隔壁人家在喊:“啥人家的饭烧焦了,当心着火啊!”
  也许,橄榄核,只有用煤油灯烧烤,才能发出迷人的焦香味和神妙的四散喷射的烟花。只可惜,当橄榄核常有时,煤油灯却难觅踪影了。
其他文献
初三的时候,向来放学不算晚的学校,破天荒地在下午最后一节课后,又加了两节自修课。中考快到了,学校希望学子们把更多的时间留在教室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校园闹鬼的故事,就是从这个时候传开的。倒不是空穴来风,那段时间,学校附近的工地上,确实挖出了一副棺木,里边埋葬着一具女尸。于是乎,校园楼顶上有女鬼幽怨吟唱的传闻,便不胫而走了。犹记得当时人心惶惶的样子,自修课结束后,大家都没有落单走的,非要结伴同
期刊
我对火车情有独钟,在自己写的为数不多的几篇儿童文学作品中,总忍不住想到火车。  这缘于我成长在铁路旁。到现在,回想起童年和少女时期,仍能够记起半夜里被火车驶出山洞忽然发出“呜——”的声音而惊醒,火车头探照灯发出的光那么亮,睁开眼睛,看到屋墙被照白了,火车发出哐当哐当的响声,车厢里的灯光一节一节地从墙上开过去……  我出生不久后正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中国的高速发展,看到了农村被连
期刊
2016年春天,我第一次吃菠萝蜜。  我先入为主地以为,菠萝蜜会很甜——像蜜一样甜。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菠萝蜜的味道是淡淡的,淡得有些漫不經心,甚至根本体味不到甜或者蜜。  我对菠萝蜜很失望,以为,它的名字欺骗了我。?这种情绪持续了很长时间。  于是,我写了《菠萝蜜》的初稿。一位编辑看过之后,我们进行了探讨,也有争论。坦白说,虽然争论过程会有面红耳赤的难堪,但是,冷静地想,这样的争论对于文学,
期刊
海浪从遥远的地方  来沙滩上玩  走的时候  忘了一地海螺和贝壳  那可是它辛辛苦苦  在海底捡的呢  海浪急忙往回赶  贝壳和海螺  早被孩子们拾光了呀  它来来回回  翻动着荒凉的泥沙  在夜里小声地哭着  你在阴天什么也看不到  世界的管理者  是个古板老头  白天在云上盖一个金红的  章  夜晚在山顶盖一个白亮的  章  风时常会把他的印章刮跑  所以你能听到  起风的阴天  遥远灰蒙中愤
期刊
夏露一直不明白,那天迎新会上,邱阳为什么像完全不认识自己一样。明明就在几天前,两家还在一起吃了饭。  那天饭桌上,醉醺醺的邱阳爸爸拍着夏露爸爸的肩膀说:“几十年了,咱哥们又重逢了,兄弟我从省城杀回来了,以后需要帮忙的时候尽管说话!”那豪迈的语气和傲视的情态仿佛无所不能似的。爸爸很局促,尴尬地笑着。邱阳爸爸的口中喷出浓烈的酒气,夏露厌恶地皱了一下眉头。她注意到,邱阳似乎也瞪了爸爸一眼。  夏露一家在
期刊
东海之滨有座秀美的漆吴山。在《山海经》里它是那么的神秘……  (一)  太阳一缕缕收回它金色的光辉,缓缓往海下沉。海波温情脉脉地注视着这位守时的旅人。小山姬宛静静坐在漆吴山最高的一棵大树上,望着海上的日落。这是宛出生后的第一百二十九个日落。现在,天空是纯净的水蓝色,所有云儿都归家了,远处潮水拍打着岸边。  太阳沉进海里,天暗了下来。宛从树顶一跃,稳稳地踩在了地上。她该睡觉了。像她这样的小山姬,每天
期刊
人家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我是个木匠的儿子,可我不是木匠。  我叫王卯,别看我的名字这么有文化,其实我爸爸是木匠。我爸说了,作为一个木匠,就要会使用卯,那些使用洋钉的木匠都不是真正的木匠,真正的木匠所使用的原料,只有木材。  我爸爸是木匠,我爸爸的爸爸也是木匠,我爸爸的爸爸的爸爸还是木匠,反正我记忆中的祖辈们,全部都是木匠。我爸爸的爸爸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想让我将来做一个好木匠,可我不想
期刊
“摸大冷”让我想起了海明威的《杀人者》和乔治·马丁的《权力的游戏》。不同于常见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摸大冷”采用的是内视角,作者仿佛对内情一无所知,只在李小力的背后,描述李小力眼中其他人物的语言和行为。  正是这种对内情的“一无所知”的叙事角度,为故事增设了不少悬念。比如,故事一开始,妈妈口中的“摸大冷”到底是什么?这是我读至故事1/3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而从作者通过“妈妈”的只言片语里透露出的
期刊
十四岁那年秋天,我从乡镇中学转入苏城第二初中初二(乙)班。尽管这个班是全校闻名的差班,每个任课老师都感到头痛,我却在这班里学习的两年时光里结识了三个性格各异、富有艺术才华的同学,收获了我们纯真的友情。  一、口琴迷  开学的第一节课,班主任给我们排座位。我的同桌是一个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的男同学,满脸的青春痘、阔嘴巴、小眼睛,长相和善,一口吴侬软语。他名叫陆继仁,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中午带饭在教室里
期刊
爷爷说,在有庄稼地的山里,夜晚的风总是会刮得呼呼作响,从那面山抚摸过这面山,惹得山里的树林们笑得直不起腰来,散漫穿梭在山谷里的风,最喜欢和田地的稻草人戏耍一整夜,因为这样,它们才能保护好庄稼。  于是,在山里的田地,都会有稻草人,而且,它们的脖子上可能还会戴着铜铃,夜晚,山风刮来了,稻草人那铜铃的笑声就能赶走那些想要吃庄稼的野猪。  “稻草人不是用来赶鸟的吗?书里可都是这样写的呀。”小时候,我问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