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庸常生活中的幸福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_p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到庸常,很多人可能都会不屑一顾,把它用于幸福,更是感觉有贬义之感。的确,越是平淡无奇的事物,越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然而,生活就是这样的简单而平常,没有太多的轰轰烈烈和惊天动地,出门时的一句叮咛,生日时的一声祝福,生病时的切切关怀,失意时声声安慰,幸福就在这庸常的点点滴滴中,只有懂得了珍惜与感恩,才能体悟这来自庸常生活中的幸福最真的滋味,温暖亲切,无处不在!
  我们大多数人的每一天其实都很平凡:上班工作,下班做家务,空余时间运动和锻炼,看望老人,和朋友快乐相处……日子真是平凡极了,但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习惯到感受不到任何的新奇、心动和幸福。
  2009年春节,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先生,回到他的故乡河南,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杨澜赶赴河南采访他。
  话题自然从崔琦的故乡河南切入。杨澜心想,如果当初崔琦目光短浅,不愿离开家乡,没有走出河南,也许崔琦就不会有今天的巨大成功,就不能创造他人生的最大价值,登上幸福的巅峰。
  于是杨澜问,如果当年你没有离开河南,你今天会是什么样?而崔琦的回答,却让杨澜大吃一惊。
  崔琦说,如果时间能倒流,我宁肯陪在父母身边,免得让我终生活在自责、内疚的痛苦中。说罢,崔琦竟低下头,痛苦地抽泣起来。
  崔琦先生没有因为获得诺贝尔奖而增加幸福感,相反,从踏出故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陷入内心深处难以愈合的伤口里不能自拔。
  和父母妻儿厮守一生的芸芸众生,怎么也想不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崔琦先生的最大愿望、最大幸福,竟是能像我们一样,做一个能给父母养老送终的普通人!
  其实,芸芸众生中的你我,每天走在街上,看着太阳,嗅着阳光和花香,真切地感受着周围一切的灵动与鲜活,多么幸福;
  每天和邻居朋友谈工作谈家常,笑着互相调侃,多么惬意;
  每天都可以看到亲人健康的笑脸,看着可敬的老人,全家其乐融融地吃饭说话,多么快乐。
  庸常的日子有太多幸福的时刻,亲人朋友平平安安,港湾里永远荡漾着和美温馨的氛围,这是多么的平凡,但又多么的令人心安。只要有心,幸福的时刻无处不在,每每沉浸其中,一股谢意就会从心底涌上来,不由感叹:庸常日子,祥和的日子,这是多么美。
  也许每天忙忙碌碌的生活,让我们对周围的事物,对生活和幸福的感覺早已麻木,很多的时候,听到更多的是对于生活的抱怨、疲惫和无奈。以至于忘却了,用一颗平和淡定的心,去感受身边的事物,就如我们所拥有的庸常的幸福。
  其实生活的本质原本就是平凡和庸常,我们不是伟人,我们平凡人做平凡的事情,平凡的日子平凡过,照样有精彩和幸福。这一切都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只要心态好,哪怕是雨天,哪怕是大雪飞扬,那也是一个美丽的日子。活着,就有希望,活着,就是幸福,我们要安心地享受自己庸常的快乐。
  人活着,有健康的身体,有那么多亲人和朋友身边围绕,还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就是一笔无法计量的财富,这就是简单的幸福。对任何不必奢求太多,否则累身累心的只是自己。
  格外珍惜自己已有的幸福,欣赏不是自己的风景,踏实度过真实的每一天,安心度过庸常的日子——庸常的日子庸常过,这也许就是快乐的人脸上一直有微笑的原因吧。
其他文献
近阶段,有意无意地读了不少唐代的“访不遇”诗,出于好奇,我将《全唐诗》中的“访不遇”诗随便数了一下,竟达到99首之多。最早的一首“访不遇”诗当是宋之问的《使至嵩山寻杜四不遇慨然复伤田洗马韩观主因以题壁赠杜侯杜四》。唐代以后,逐渐减少,笔者查阅了一下《宋诗钞》,宋代的“访不遇”诗仅有12首,元明清以來,就更少了,电话普及的今天,这样的情况几乎不存在了,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双方约好再定行程,不会出现“
期刊
还没到门口,一阵阵不洁的气味就扑过来。像棉被多年未晒,又像食物腐败或厕所没冲。杂陈五味,哪一味都不是好味,让人不由往后退两步,身边的“漳州110”民警早一个箭步跨进屋里。  这个小区是早年的,路面破损,楼层不高,外墙剥落,有的柴草间开辟为小杂货铺、菜摊等,各路电线像蜘蛛网一样,却没有蜘蛛网的规整,杂乱延伸着,把天空肢解成若干小块。居民大多是老人家,儿女很多都不在身边,邻里之间会互相照应一下。这次1
期刊
时间犹如一匹快马,留不住那踢踏踢踏的快速脚步,你的脸,我的脸,定格在那初见的一刹那,唯有留影。  你的手机,我的手机,还有他的相机……按完此机按那机。  我们在宾馆留影,我们在花丛里留影,我们在三馆大广场留影,我们在公园留影,我们在埭美古村河边留影,在农家番仔楼天台上留影……  要说的话已经在网络上畅快流泻,见面时唯有深情对视。  默默细看,默默打量,一切都是那样言行如一……  千言万语的衷肠化为
期刊
朋友聊天时告知,如果炎热夏季要在乡村首选一处避暑休闲的地方,恐怕非下河乡七高磜莫属。七高磜,肯定是山水草木俱佳的观景胜地,单单听到这个潇洒浪漫的名字,就令人心弛神往,陡然萌生一睹为快的冲动。  在我的揣测中,七高磜是一个神奇、幽秘和充满诱惑的地方。山泉和瀑布编织唐诗宋词的幽远意境,小桥与流水吟哦田园风光的曼妙音符,长满青苔的古屋碧瓦娓娓倾诉深邃悠远的历史典故和传说。  七高磜位于云霄县西部与诏安官
期刊
唐朝历史上有四位奇女,她们都没能留下名字,分别是生活于大约唐高祖、唐太宗时期的江西鄱阳读书人曹因的妻子周氏;生活于唐德宗时期河南项城县令李侃的妻子杨氏;生活于唐昭宗时期一位将领韩楚言的妻子李氏;而此前生活于唐僖宗时期义军领袖黄巢的一位姬妾,竟连姓氏也未能留下。她们的点点滴滴,零零星星地散见于史籍之中,虽然犹如转瞬即逝的流星,是那样地短暂,却为历史的天空点缀出异样的色彩。  给老公写墓志铭的周氏女 
期刊
说起“海上丝绸之路”,就一定绕不开七下西洋的郑和。如果说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江苏太仓是起锚地,那么,福州长乐就是郑和下西洋的舟师驻泊地和开洋起点。  两个基地  郑和自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间,率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到达30多个国家,航程10万余里。一支由数百只船、数万人组成的庞大船队,要常年在远洋上航行,必须在其航线上有若干个港口作为依托,还要选择其中的良港作
期刊
我住在一个小山村——北山。那地儿很小,偏僻、孤单,只住着十来户人家。淡淡的青草芬芳,略夹着清新的泥土味儿。几棵高大的南杨樱,树叶细碎浓密,蓊蓊郁郁的树荫,笼罩着十几家低矮简陋的平屋。北山上,一層层梯田一层层绿,一片蓝幽幽的橡胶林,像一块巨大的蓝色绒布,覆盖着整个山头。村口,那条坑坑洼洼的小路,悄无声息地向南延伸,默默地与百米开外的乡村公路相连。小路两旁,涓涓细流静静地流淌,可闻那细微的,叮叮咚咚的
期刊
木心先生有一篇文章叫《晚来欲雪》,共三十五小节,其中第六节和第十六节最有味道。  第六节说,初临瑞士,牛奶和冰淇淋空前地好喝好吃,后来只觉得牛奶是牛奶,冰淇淋是冰淇淋。问问最近刚到瑞士的人,答说牛奶和冰淇淋非常之好喝好吃。  然后木心先生就转到了下一段——“爱情?”然后什么都不说了。言尽而意不尽。  先生把爱情和牛奶冰淇淋扯在一起,果是巧妙。爱情是什么模样呢?爱情,起初都是万般好的,如同携着喜悦的
期刊
这几天连续下阵雨,而且很大,像泼下来似的。工作室的一个书法助教,昨日就被雨吓得不敢出门来上课。说是北方没见过下这么大的雨,又是下雨又是打雷的怪吓人。也难怪,江南相对于北方,雨下得往往有些捉摸不透的缠绵悱恻,而江南再下来的闽南,则下得有点不近人情的离谱和暴烈了,让人着实消受不起。我也只能应允她不来,于是只能自己教,单干。但今天下午却出奇的不下雨,几日阵雨所带来的凉快会误以为是退回了不久前的初春天气。
期刊
前不久,整理抽屉,意外发现一本诏安一中学生证和团员证,如获至宝。翻开学生证,里面夹着几张诏安一中的住宿收据。看着30多年前的“老古董”,在诏安一中学习的点点滴滴瞬间从脑海里飘散开来……  我是20世纪80年代初考上诏安一中的。作为乡村小学的学生,要考上诏安一中很不容易。记忆里,乡村小学的毕业生报考诏安一中的录取分数线要高于县城的毕业生。  乡村来就读诏安一中的学生,基本上都住宿。当时的宿舍是平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