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往时间尽头的哲思之旅

来源 :广州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假如时间不是直线的,那么,只要寿命足够长,我们是可以回到过去的。”“无数红色的光在空气中流动,它们从左边飘到右边。那就是时间吧,我想,时间的形态就是红色流动的光,它静悄悄流逝,无法阻拦。”“其实我们根本不了解时间,我们被困在时间里头了。”“这样的夜晚消耗着我们的生命。世界的尽头可以看见另一个世界”……在《海边的西西弗》一文中,作者梁宝星多次提及时间的话题,它在小说中仿若闪亮的珠子,同时又成为小说叙述的另一条线,另一个具有控制感的母题。
  《海边的西西弗》是故事性的,它有一个良好的、吸引人阅读的故事之壳;它同时也是关于时间的,借助对于时间问题的思索、追问和感触来呈现对人生、命运和死亡的追问。这部小说让我想起亨利·柏格森说过的一句话:“时间是形而上学的关键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有趣的是,作者梁宝星为我们提供的不仅是对于时间问题的种种假设性思考,还有直感和错觉,它让属于哲学和属于文学的部分在这里奇妙地“联姻”,并呈现出耐人寻味的独特之光。
  是的,事物的沧桑和人的命运感,生和死的议题以及这议题的重量,本质上都是借由“时间”来呈现的,因为某种不可重复和不可返回,因为某种消逝即是永恒,才引发我们如此多的感吁和内心波澜。《海边的西西弗》的故事建筑于时间之上,建筑于对时间的理解之上,它甚至为了呈现得更为清晰而选择了一个“大摇晃之后”作为开始的原点,一个将时间推至某种尽头的“时刻”作为叙述的起点。正是由此,时间变得重要,小说里弥漫出的炽热变得重要。
  对时间议题的着迷和追问往往是“大作家”们的标识,这个大不只是文本影响力的大,多少也包含着年龄的大,因为“时间迫切”的感觉往往是跟随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强化的。然而,年轻的梁宝星已经在思考这个议题,他在小说中不断埋伏,不断挖掘,不断呈现,让时间议题层层展现。
  在《海边的西西弗》中,时间是被强化标粗的部分,而“文学”和它的消退似乎是另一个被强化之物,另一个被不断地“标粗”的部分。故事的核心人物均是曾经的文学青年,他们都曾有一个对文学的沉浸和热爱,而“对面的旧书店”里那个拄着拐杖、“习惯性”叼着烟斗的老人则更是一种隐喻性提醒,包括他很轻的死亡。不得不承认,梁宝星懂得小说在故事之外的“延荡”,他也充分地利用着这个延荡,从而让故事充满了让人思忖的回响。
  “极端境遇之下,我们的生存”——不,小说的极端其实只是表象,《海边的西西弗》的极端只是表象,它是借用这一表象来审视我们的生存和生存的可能,将那些日常中习焉不察的部分借助极端来“放大”,让我们透过这个故事和它呈现的,思忖我和我们。
  2
  和思考的、延荡的部分对应,我觉得梁宝星还是一个善于讲述故事的人。他制造了一个玄境,制造了“我”和一群各有故事、在“大摇晃之后”走向远处而又返回的人,制造了无法返回的人和他们的阴影,也制造了悬念和意外的发生,以及一个个考验着我和我们情感的“人性事件”。《海边的西西弗》是梁宝星制造的“人性实验场”,他极为认真、耐心、有效地“创造了这个真实”并让故事得以上演。
  我特别地注意到梁宝星“营造氛圍”的努力和能力——当然,努力和能力是两个概念,不同的向度,但在《海边的西西弗》中形成合力与交融。整个小说的叙述不急不徐,它有意地放慢了节奏,有意让故事的起伏弱化,同时弱化的还有在惯常小说中铺陈和渲染的情绪波澜:它不。它坚持用一个相对统一、甚至略有呆板的节奏嗒嗒嗒嗒地讲述着,少有变化——也只有这种方式,那种故事所需要的“绝境”感,那种人生的麻木和丧失痛觉的消沉,那种从文字里飘散出的炽热的气温才会被强化,被我们更有效地捕捉到。是的,这篇小说中极为用力地营造着一种“炽热”的、让我们在炽热中丧失对话、思考欲望的整体氛围。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某些略显怪异的行为和想法得以理解——假设抽掉这个预设的氛围和“温度”,小说中的故事建筑也许会有所崩塌。
  小说中,几次提到秦双的“珍妮”,梁宝星并没有为她的消失制造太强的情绪波澜,就连她死去的消息也是“听说”,是被传递过来的而不是被看见。“旧书店的老头是一段时间,吴岩是一段时间,珍妮也是,于是,我们没必要为他们的死感到悲伤”,小说中说。我知道,梁宝星写下它的时候包含了故意,他故意强化某种荒凉和麻木,仿若经历过沧桑“内心已死”的那类人一样。“我把秦双的手从身上拿开,两个人的体温叠在一起有种自焚的错觉”——它,同样是故意的。在阅读《海边的西西弗》时,我偶然会出神,回想起我在阅读尤迪特·海尔曼《夏屋,以后》时的感触,我觉得,梁宝星的《海边的西西弗》在氛围营造和情绪控制的方式上与尤迪特·海尔曼那本集子里诸多篇什的设计相像,那种气息的丰盈,那种情绪的克制,那种在文字背后的巨大延荡……
  他,有意地制造了张力。我相信认真的阅读者能够感受到我所提及的这些,甚至比我会有更强的感受。
  3
  批评家王尧先生在前段时间“呼唤小说革命”的提法得到了较为强烈的反响,他的话对我也是极大的触动,我赞同并且是极为赞同他的认知和呼吁。
  我们时下的文学的确是平庸化,趋向严肃,统一而呆板,大家在讲述大致相同的故事,告知我们大致相同的道理,使用大致相同而且陈腐的讲述方式。不甘和求变的心态在作家和批评家那里是共同的,在编辑和读者那里也是共同的。是故,《广州文艺》以重头刊出梁宝星的有特点和新变的这篇,极有差异的《海边的西西弗》,我想这既是对“小说革命”吁求的一个呼应,也是时下文学试图求变的一种呈现。他和他们,应当获得更多的鼓励和尊重。
  责任编辑:杨 希
其他文献
所有英雄与懦夫,都和我一样,會在病床上想起自己的一生。若生活不能自理,想得会更透彻一些。拜颈椎病所赐,如今我的生活不能自理就表现得十分透彻,睁眼就晕,起身就吐。妈妈自然陪在我床边,在我每天二十小时睡眠的间隙,轻轻抚摸我的手腕,试探我是否醒来,要不要喝水,要不要夜壶。每到饭点,她熟练地摇动着病床手柄将我支起来,“卡啦卡啦”,一共十二下,我听得真切。她也曾委婉地暗示,其实她可以帮我换内裤,妈妈是最了解
期刊
芒果  我的出生地凤凰村,仍有不少荔枝、龙眼之类的果木。县城化州又称橘州,虽盛产水果,但此橘非橘子,而特指橘红。茂名市虽别名油城,却是驰名中外的水果之城。尤其是高州的荔枝、龙眼,古代曾为皇家贡品,历代盛名不衰,其各类香蕉亦闻名遐迩。信宜以山楂、三华李为特色。茂名尚有菠萝、橄榄、杨桃、毛桃、沙梨等数十种水果。以愚之见,橙子当以廉江红橙为优;柑子以德庆皇帝柑为尊;橘子以四会砂糖橘称雄;柚子以梅州沙田柚
期刊
怎么又聊到各自怎么来的韦城?韦城外来人口多,这话题倒是常聊。现在轮到我说,好的,跟你们不一样,我像是被突然拽到这里,再被扔到这里,然后喜欢上这里。怎么说呢……来之前,我从没想过以后会落户韦城,甚至不知道这是省城,以为桂城才是。不光我,隔了省份,常识经常就变成冷知识。在我们老家,佴城,估计有一半人会把桂城当成西省省城,桂城毕竟比韦城名气更大。读书时候,大家伙发奋读书,想去的地方只有北上广深,再往下数
期刊
有半秒钟的时间,陈然然的大脑跳出疑问,那家花店不会是姜艳春开的吧,她那么多金,开什么都有可能。这念头又迅速打消了,原因是陈然然觉得姜艳春不会这么傻,如果是她自己的店,她不可能还要埋单。陈然然很快想明白了,姜艳春炫的不是花,而是财富。  姜艳春有大把房产,这不是秘密。当年手上有钱,脑子又灵光,除了房子,名下还有几间店铺。这是姜艳春自己说的,她故意说得漫不经心,言外之意,自己不只有钱还有智慧。  陈然
期刊
风铃花  好像天空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启幕  为接收另一个宇宙的声音,接通福音  树上挂满了风铃,不停摇动着方位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上去,是无数个灯笼  为我们平凡的生活烘托一种光的希望  内心枯朽的人也恢复了生命的活力  而春天,如果没有这一树风铃花的召唤  我们还有什么力气与死亡抗争  对自己还有什么热烈的期待  在名古屋機场  ——赠佐藤·普美子  为什么是下雨而不是下雪  为什么下得一时白一
期刊
土 地  日复一日地在土里刨食  随时用犁铧或板锄  在黑色的土地上创下伤口  有时一锄挖出一条小虫  被鹡鸰鸟捡走了  有时一锄挖出一个土豆  被空箩捡走了  有时一锄挖出一株好药  被痨病捡走了  有时一锄挖出一个金疙瘩  被夜里的梦捡走了  一锄就是一个佝偻的影子  自己就把它捡走  一锄也挖不出个佝偻的影子  土地就原谅了他  存 在  一棵早已枯死的大树  依然横空出世在  巨大的悬崖上
期刊
格子柜里的青花茶具,是一套使用多年的器物。久无茶事,偶见青柑剩两团,便拿出来泡茶。浅浅茶汤轻轻沐着,热气蒸蒸,一派洁白里,杯外的青花雅漾悠悠,像有蝴蝶嬉戏,如在水晶琥珀里泽水,动感极了。这套茶具陪我看书听歌,天真闲居,像一首小令般自得悠然。  从小喜欢器物,花瓶茶碗器具。若精美有趣的,定称赏添置。侈衣美器、珍馐美馔,亦可添食欲哉。闺密曾在少女时代赠我翠玉色花瓶,碧绿通透,雅致圆润,我爱不释手,用来
期刊
疾病是生命的阴面,是一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每个降临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则属于疾病王国。尽管我们都只乐于使用健康王国的护照,但或迟或早,至少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每个人都被迫承认我们也是另一王国的公民。   ——苏姗·桑塔格《疾病的隐喻》  一  我提前一周在网上挂了省城著名三甲医院心脏内科的专家号,带着几年间看病、检查、住院的所有资料,包括种种检查报告、化验单、运动试
期刊
一  下班时,我收到一封快递,信封落款京都大剧院,里面装有二十三张即将演出的大师版《牡丹亭》昆曲票,除此,片字皆无。再瞧地址、姓名、电话,丝毫不差。我对昆曲一窍不通,也无演艺界朋友,谁舍得把二十三张、每张一千二百八十元的票寄给陌生人?我百思不得其解。  在这个别人的都市,我生活了三十年,仍感觉自己是外乡人,遇事首先找亲人,好容易等到下班,赶忙到市府家属院的姐家,讲了这件蹊跷的事。  姐放下改得密密
期刊
万卷书满堂  杜牧出身于唐朝豪门大族,其家世之显赫,在历代诗人中都是不多见的,可谓“一门朱紫,世代公卿”。他的祖上曾是上层统治人物,魏晋以来就世代为官。十六世祖杜预是晋代的镇南大将军、当阳侯,曾祖杜希望文武双全,清廉自守,深受唐玄宗器重,历任鸿胪卿、恒州刺史、西河太守。他骁勇善战,斩敌千余级,令吐蕃畏惧。王维在《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三首·其一》中做过如此描述:“天上去西征,云中护北平。生擒白马将,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