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边缘报刊”的发掘、利用与研究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hua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报刊是研究民国历史的珍贵资料库,离开这个巨大而又丰富的原始资料库,民国历史的研究不可想象。
  民国报刊是研究民国历史的珍贵资料库,离开这个巨大而又丰富的原始资料库,民国历史的研究不可想象。研究民国时期的文学(1917—1949)同样如此。随着民国文学研究历史化、古典化成为研究者的一致诉求,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民国报刊这个丰富的资料库、如何更进一步深入民国报刊内部去打捞史料,成为摆在每一个文学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刘涛的《现代作家佚文考信录》一书 (以下简称《考信录》),提出“边缘报刊”的概念,从对民国“边缘报刊”的发掘与整理入手,挖掘出民国时期为数不少的重要作家的大量佚文,有力推动了民国文学研究的进展。他的研究再次揭示了民国报刊对于研究民国历史包括民国文学的重要价值,值得引起相关研究者重视。
  刘涛提出“边缘报刊”概念,对于民国报刊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边缘”,是相对于“中心”“主流”而言。所谓“边缘报刊”,概而言之,指的是民国时期那些影响不大或处于地域、政治边缘的“小”刊物或文化类综合性期刊、专刊、与文学无关的报纸副刊、出版时间不长影响不大的报纸文学副刊等等。“边缘报刊”虽在含义上指的是“大报大刊”之外不为人所关注的“小报小刊”,但仔细分析,可看出作者所谓的“边缘”还包含有其他更丰富的涵义。
  首先,刘涛所谓的“边缘报刊”指的是文学报刊之外的非文学性的文化类、政治类、宗教类、音乐类报纸与期刊以及综合性的大型文化期刊。作者研究专业为民国文学,对于文学这个中心来说,非文学类报刊大多不在此类研究者的研究视野之内,属于“边缘”。例如,本书所关注的《河南中华圣公会会刊》就是一份“边缘报刊”。该刊由河南中华圣公会编辑发行,是基督教教会刊物。这样一份教会刊物,所刊文章内容多为宣扬基督教教义,与文学几无任何关联,因此,对于民国文学研究者而言,它当然是一份“边缘刊物”。本书所涉及的其他刊物,如《家庭研究》专门研讨家庭问题,《世界展望》专门研究二战时期国际政治问题,《春之歌选》与《每月新歌选》刊登的大部分是歌词,其内容皆与文学无涉,对于民国文学研究者而言,也属“边缘报刊”。但就是在这些边缘报刊上,作者却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如在《家庭研究》上发现成仿吾创作的话剧《离婚》,这是现在发现的成仿吾创作的唯一一部话剧,对于成仿吾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在《世界展望》上发现穆时英的系列作品,这些作品可证明穆时英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而非汉奸。这些佚文,对研究穆时英抗战时期的思想状况与政治倾向,对重新评价穆时英,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当然自不待言。
  民国时期还出现不少各类学校所办的校级刊物即“校刊”和“学报”,这些校刊和学报由于其内容的综合性与学术性,与文学关系不太密切,因此,文学研究者对此类刊物也鲜有关注。对于这类边缘刊物,如《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校半月刊》《光华附中半月刊》《光华年刊》《厦门大学学报》等,《考信录》也多有涉及。作者在《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校半月刊》上发现郑振铎的一篇重要演讲《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在《光华附中半月刊》与《光华年刊》上发现穆时英大学时期创作的系列作品,在福建长汀《厦门大学学报》上发现林庚研究新诗形式的重要论文《新诗形式的研究》,这些佚文的发现,为研究上述作家提供了相当有价值的史料。
  由“中心”进入“边缘”,由文学报刊进入非文学的宗教、政治、文化报刊,说明作者的研究视野已经由文学而延展至宗教、政治、文化,这是一种典型的跨界或越界行为。《考信录》对非文学类的边缘报刊的关注与考察,以及由此考察所带来的丰硕成果,带给报刊研究者的有益启示是:在专业的报刊研究中,要学会转换思路,扩大研究视野,尽量超越专业设置所带来的知识阈限,这样才能完成对自我的丰富与超越,带来意外的成长与收获。
  其次,“边缘报刊”之“边缘”还体现在刊物的政治背景上。民国时期的一些综合性文化期刊或文学报刊,有一部分有着国民党或汪伪政权的官方背景,属国民党或汪伪政权的官办刊物,这类刊物,作者命之为“灰色报刊”。这类刊物,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政治原因,淡出研究者视野,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研究,也属“边缘报刊”。例如作者所关注的《东南半月刊》《建国青年》及《文化先锋》周刊、《中央周刊》等刊物,属国民党官办刊物或有着国民党的官方背景。《东南半月刊》由国民党中宣部东南区战地宣传办事处主编,发行人为冯有真,出版地在安徽。这是一个时事政治刊物,主要内容为宣传抗日建国的大政方针。《建国青年》创刊于1946年3月,1947年12月终刊,先在重庆出版,后移至南京。该刊提倡政治革新,所刊文章多为宣传中国国民党的政治主张和理论,有一些抨击中国共产党的言论。《文化先锋》由李辰冬编辑,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文化先锋社发行,出版地为重庆。该刊有国民党的官方背景,上面刊登有一些污蔑共产党的文章。南京《中央周刊》也属此类灰色刊物,该刊为国民党中央机关刊物,创刊于1938年7月,中央周刊社编辑并发行。刊物文章大都是宣扬国民党政治主张,以三民主义为中心。
  作者关注的另一类“灰色报刊”则有汪精卫伪国民政府的背景,如《中大周刊》《中央导报》《新流》等。《中大周刊》是伪中央大学的校刊,伪国立中央大学编纂课编辑周刊。伪中央大学是伪国民政府为粉饰太平于1940年7月宣布成立的,隶属汪伪政府。《中央导报》周刊,原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机关刊物,汪精卫集团叛国后于1940年在南京将其复刊,直属汪伪国民党宣传部,内容侧重于宣传汪伪政府的政策,社长林柏生,总编辑华汉光。《新流》是汪伪时期南京另一个重要汉奸刊物。以上有着汪伪国民政府背景或汪伪政权的官办刊物,与国民党的官办刊物或有国民党官方背景的刊物一样,由于政治原因,很长一段时间,被人为遮蔽,或得不到客观历史的研究,同样属于“边缘报刊”。
  刘增杰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研究的综合考察》一文中曾指出一些期刊研究,往往或隐或显地受到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潜在影响,大部分国民党方面的期刊作为“反动刊物” 被有意从报刊目录中剔除了。他认为应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只有多元融汇,才能激活研究主体的生命意识和文学意识,保证史料研究健康发展。用偏狭的视野根本无法认识现实斗争环境的复杂性所带来的期刊存在的特殊性,也无法还原意蕴繁复的历史形态。” 对于此类政治上的边缘刊物,刘涛在坚持价值评断的基础上,能打破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束缚,从客观的历史角度,对其加以观照和研究,从中发掘出大量珍贵的史料。《考信录》对于所谓政治上“灰色报刊”的关注与研究,启示民国报刊研究者应加大对国民党官办刊物、有国民党官方背景的刊物以及汪伪政权和其他沦陷区日伪报刊的研究力度,进一步增强民国报刊研究的丰富性与历史性。   第三,“边缘”还指涉办刊地点的边缘。作者不但关注办刊地处于北京、上海、南京等大的区域中心城市的报刊,而且还关注办刊地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边缘地带的报刊。这些地方报刊,由于僻处一隅,得不到足够重视和研究,在它们上面反而容易发现一些有价值的史料。《考信录》关注的开封《河南中华圣公会会刊》就是这样一个颇有价值的“边缘刊物”。民国时期开封虽是河南省省会,但与北京、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相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全国的“边缘”地带。这样一份地方性的基督教教会刊物,很少有人关注,即使研究基督教的专业学者也鲜有人提及。而作为现代文学研究者的刘涛,却从中发现老舍的一篇重要演讲,为研究老舍的基督教信仰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史料。《考信录》所涉及的另一重要刊物《厦门大学学报》的办刊地为福建长汀。《厦门大学学报》作为厦门大学的学术刊物,其办刊地应为厦门,怎么到了福建的长汀呢?这与抗战有关。由于抗日战争,厦门大学曾一度搬迁至福建长汀,故《厦门大学学报》的办刊地点也转移到该地。
  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皆存在区域发展的严重不均衡性,这直接导致了名刊大刊多聚集于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广州、香港等。但是,与此种现象同时出现的则是:在一些二三线城市也有为数不少的“小报小刊”。到抗战时期,随着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依次向武汉、长沙、重庆迁移,大批文化人内迁,一度使这些地方及昆明、桂林等地,皆成为一个个分散的文化中心,上述一线城市的名刊大刊皆向上述城市迁移。此外,在内陆其他一些三线或更低一级的边远城镇,也出现了许多报刊。这些报刊由于地处偏远,得不到有效关注,许多已经流失和损毁。报刊研究者在研究民国报刊时,应加大对于这些边缘报刊的研究力度。一些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成绩,刘涛就是其中一位。
  第四,同为文学报刊,也有“边缘”与“中心”之别。对于民国文学期刊和报纸的文学副刊,研究者多关注名刊大刊,如《新青年》《小说月报》《新月》《现代》《大公报》“文艺”副刊、《申报》“自由谈”副刊等,而对一些不知名的被遗忘、被遮蔽的“小”刊物,则关注不够,或根本忽略不计。这些处于历史“边缘”地带的文学报刊,如南京《中央日报·文学周刊》、北平《世界日报·明珠》、北平《北平晨报·风雨谈》等,同样也进入刘涛的研究视野。南京《中央日报·文学周刊》由储安平编辑,1934年5月创刊,1936年4月终刊。与《大公报》“文艺”副刊、《申报》“自由谈”等著名的报纸文学副刊相比,《中央日报·文学周刊》几乎没有什么名气,提及的人很少。但就是这样一份边缘性的报纸副刊,刘涛通过仔细考察,发现上面刊登过民国许多重要作家的作品,如老舍、李长之、陈梦家、方令孺、曹葆华、臧克家、林庚、孙毓棠、陈铨、陈瘦竹、张梦麟、田汉、洪深、宗白华、邵洵美、储安平等人。其中不少的作家作品,没有被作家收集,成为佚文,例如穆时英的文章《内容与形式》与《戴望舒简论》。北平《世界日报·明珠》、北平《北平晨报·风雨谈》与《中央日报·文学周刊》同为纯文学副刊,《明珠》在当时有一定影响,《风雨谈》则由于出版时间短,在当时的影响力就有限。时过境迁,《明珠》副刊还得到一些研究者的关注,而《风雨谈》则完全被人们遗忘。在这两个文学副刊上,刘涛同样发现了非常丰富的现代文学史料。由此可见,所谓的“小刊”不“小”,“边缘报刊”并非真的“边缘”。所谓“小”,所谓“边缘”,不过是文学史和报刊史的一种人为设定而已。后来的文学史研究者或报刊研究者,要以历史的态度,超越政治、意识形态所设定的差序格局,发掘和彰显被历史所遮蔽的文学报刊,这样才能逼近和还原文学史本来的无限丰富性与多元共生性。
  刘涛抱着人弃我取的态度,舍中心而趋边缘,他对民国大量边缘报刊的精细考察,说明他的治史眼光很独到,值得报刊研究者借鉴。当然,由于刘涛并非纯粹的报刊研究者,他的专业是民国文学研究,因此,他对于民国报刊的研究,就不是仅仅关注于报刊本身,而是为文学研究服务。他从文学角度对于民国报刊的利用与发掘,同样也可给文学研究者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这些启示简要归纳起来有三点。首先,报刊是民国文学研究的源头活水,文学研究者只有进入到民国报刊这个虽杂乱无章但又丰富迷人的资料库中,才能使其研究保持历史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永葆青春活力。其次,《考信录》通过对作家佚文的考察,深入历史地理空间的深层,发现了被作家主体所故意遮蔽的隐秘事实,揭示了佚文生成与作家、时代、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发现,作家佚文的生成有两种成因,一种为时间久远所带来的无意疏漏,即作家佚文之“佚”不是出自作家故意,而是客观历史原因,如历史久远带来的遗忘、报刊之难以追寻或遗失损毁等。一种为作家出于政治考虑,对自己的主体与历史的刻意建构与遮蔽。如臧克家、冰心、曹禺等人的佚文,出现在国民党的官办刊物或有着国民党官方背景的刊物上,而这些文章本身,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与所谓的“政治正确”存有较大距离。因此,这些文章之“佚”,并非单纯的无意遗漏,而是出自作家的有意遮蔽。第三,《考信录》揭示出现代报刊对于历史人物所起的“起居注”功能,为研究民国报刊与历史之关系,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认知角度。通过对北平《世界日报》的“教育界”专版的细读,刘涛发现“教育界”对于一些学界名流如胡适、周作人、冰心等人的报道,是跟踪式的连续报道,对于胡适的报道,甚至可看作是他的“起居注”。这说明民国报刊特别是报纸,在记录民国历史包括民国文学方面,承担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研究民国历史,除档案记录外,另一重要渠道就是民国报刊。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国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到中心。时代在发展变迁,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影响日趋鲜明,中国也日渐为世界所瞩目。2013年3月,随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挂牌成立,中国新闻媒体在对外传播领域也被赋予了更大的期望。中国文化走出去势在必行——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走向哪里?如何让自己的声音客观、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本文试图为这系列的问题寻求答案。  笔者重点对“中国温州
期刊
随着出版行业的市场化进程,市场化已经成为许多刊物既定的事实,科技期刊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大多数科技期刊在高校或者研究机构的羽翼下办刊,既有取之不竭的科技资源,又有专款补助。被推向市场之后,这种局面不复存在,一切需要自负盈亏,领导者自然也要在决策上做出改变。和自己笔耕之下的刊物一样,编辑也要直面市场的冲击,接受磨砺。在新的环境下,只有那些能够快速适应角色变化、对挑战应付裕如之外,还能坚守编辑原则的人
期刊
近年来,旅游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同时也刺激了旅游出版市场活力的大幅增长。实用的地图类图书,随性的自助游图书,心灵启迪的游记类图书,省钱的“穷游”类图书……出版社们不断地挖掘选题,细分市场,抛砖引玉。  站在5月的节点,我们回顾旅游图书出版市场,观察行业发展态势,以期发现更加曼妙的市场空间。  旅行的梦想,没有终点。
期刊
海量内容集成、高效信息处理、智能数据分析……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俨然已经重构了专业出版的方方面面,也带来了学术服务无限畅想的可能,如信息组织集成化将带来全面精准的内容提供,信息处理数据化使实时把握科研动态成为现实,信息管理智能化让科研成果管理变得更加高效,信息传播社交化促进即时互动的学术交流,信息载体多样化形成随时随地多终端阅读的便捷体验等。本文拟以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大数媒”
期刊
随着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发展,海量信息唾手可得,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不断拉近,市场细分而带来的差异化需求愈演愈烈,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为产品的终端形式提供了新可能,数字化出版也迫在眉睫,这些都促使图书出版部门的编辑工作内容发生变化。在市场化到来之时,图书出版不仅是编辑收集、筛选、整理、加工能力的体现,更重要的是编辑机构或个人文化底蕴及知识背景实力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出版机构的选题思路与管理理念。高校图书馆
期刊
儿童文学的创作、阅读折射着未来的中国,中国儿童文学的输出对世界重新看待中国、认识中国、理解中国,有着重要且无法取代的意义。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泉根教授在海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精品书系》总序中说道:  开放的中国需要融入世界,世界需要认识中国。别具特色的现代性中国儿童文学需要走向世界,世界不同肤色的儿童也需要认识和感染中国儿童文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
期刊
新形势下的编辑应该是精业务、善营销、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营销理念应贯穿图书的策划生产过程。  “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的提出,是原新闻出版总署的一项重大决策,对我国出版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倡导和鼓励出版单位多出版优秀的原创图书,以期全面提升我国原创作品的整体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多作贡献。人民交通出版社作为百佳出版社中的科技出版社,多年来一直坚持和加强原创图书的出版工作,积极探索新形
期刊
1988年,英国登山家Joe Simpson写了《触摸巅峰》一书,该书讲述在秘鲁安第斯山脉发生的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登山事故,本书很受好评,但是始终不畅销。随后,Jon KraKauer写了另外一本关于登山悲剧的书《进入稀薄的空气》,这本书成为当年的畅销书,同时带动读者开始对《触摸巅峰》这本书产生兴趣。这中间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简单地讲,因为Amazon给予的推荐造成这种现象。通过软件推荐和评论,A
期刊
好的小说,能满足一种“偷窥”的需要:看看别人的人生,无论是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都是如此。这样的偷窥,是丰富人生阅历的好方式,也是一种学习。对于希望了解会计职业的人,尤其是新人来说,这本书,无疑可以满足你“偷窥”或学习的欲望。  各位职场的人,大概都是从一个懵懂的状态进入职场的,带着好奇、热情与一些书生气。在职场中学习、在职场中思考、在职场中受挫、在职场中成长。在职场中碰到专业问题,在职
期刊
对于阿拉伯人来说,如何加强与外界文化沟通和交流进而实现文化认同,向世界展示阿拉伯文化的真谛是十分必要的。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指出未来世界的格局由几种主要文明组成,它们之间的交流、融合与碰撞会给世界带来相应的变化,在这其中,也包括阿拉伯文化。近年来,人们对阿拉伯文化有些误解,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阿拉伯文化值得探讨。  很多时候,人们误将阿拉伯文化等同于伊斯兰文化。尽管阿拉伯文化与伊斯兰文化有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