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环节应当少,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读,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减少师生一对一的问答。
关键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读书 摘录 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8(c)-0067-01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课堂效率的提高,就是要看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形成能力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如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在当前新课改形势下一个很迫切的问题。
首先,老师上课时,课堂教学的环节要少、要紧凑。现在有的老师的课堂教学环节太多了,从检测预习开始到当堂总结结束,课堂教学的环节一环扣一环,课堂结构实在是太复杂,尤其在语文课堂上很多老师都使用多媒体,更是搞得花里胡哨,一会儿做这个,一会儿做那个。整个课堂就是在那些色彩斑斓的幻灯片的不停变换中结束,学生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放映的东西机械的看、听、记。课堂上老师提的问题多,孩了们没有多少的时间去思考,没有多少时间真正的去读书,学生的心思与时间都浪费在这些华而不实的问题对答上,自然影响了课堂效率。
其次,就是多让学生自主活动,减少老师与学生一对一的问答。
我们现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多一些联系的机会,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是学习上互相帮助,相互制约,实现共享共赢,更重要的是个性的张扬,互补和人格上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共同发展。语文学习如果没有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时间,没有学生的语言实践的话,是不可能形成的。有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课堂上学生不读课文,把读课文都放到哪,放在课下吗?初中有好多门课程,回到家里去,学生自己能读、能背吗?如果老师要求回家要读三遍课文,把课文要读熟,这些作业是看不见的,大部分学生在做那些书面作业。我们不是经常遇到布置让学生课下阅读的作业,结果有大部分学生一点也不做的事吗?有的老师一篇课文教了两三个课时,学生却连课文都没读熟。所以在课堂上尽量不要搞那些一对一的浪费时间的对答,不要把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设计成问题的对答。我们应该是让学生多提出问题,互相的检查,互相的讨论,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然后全班交流。我觉得这是提升我们整个的课堂教学的效率的最关键的问题。有人说,一篇课文要怎么上?很简单,就是不要搞花里胡哨的,一定要体现出课改的理念。一篇课文一定要让学生读上一两遍,读完了课文后,让学生交流对课文整体的感知的情况。对这篇课文,你觉得有什么有意思的地方,或者是哪些话对你有影响,或者是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或者是你觉得最困惑的地方,把这些地方找出来。生字和生词,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完全可能借助工具书来解决。学生读完了之后,自己摘录一些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或者是段落。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能力训练上,而在做到这一点,老师要彻底改变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老师讲析为主即“满堂灌”、“填鸭式”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现在好多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上课就是问题,实际上,我们学习课文应该学什么?文章中人物对学生的影响,学生没有接触过的词语和句子,或者是精彩的段落,这些才是最根本的东西。学生积累的东西一定要交流,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积累了这个词语,这个词为什么重要,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每个人的关注点不一样,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但是他们要交流了之后,彼此之间有一个提示,这样就会解决了自己忽略掉的一些东西,然后再写一写,背一背,这样收获就大了。课堂上让学生提出问题,把该积累的积累了,课文整体都解决了,就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现在教师最害怕的就是学生没有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来问题,就意味着学生没有思考。学生读一篇文章,难道没有思考吗?如果是一些惯性的东西,那么肯定是没有思考。我觉得应当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并不是所有问题都重要,可以从中选出两到三个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就已经足够了。一篇文章能有两三个问题,重点交流一下,我觉得最重要,而这两三个问题是反映出老师的真正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能不能把这篇文章读懂的根本的关键环节,而不是把课文从头到尾都设计成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前必须深入在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即精心备好课,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并设计好为达成目标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凡是闭着眼睛捉麻雀,大多是事半功倍的。
初中学段,如果一个单元有5篇课文,老师可以用2/3的时间把课文讲完,剩下三分之一的时间一定带着孩子读一些与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一定带着孩子去读上一个单元的同步阅读,如果能读上10篇或者是15篇文章效果会更好。如果坚持半年下来,我们再看看学生的能力是什么样。但是现在有很多老师,不放心学生,光怕考试学生不出好成绩,不敢放开让学生阅读。只是在文章的细枝末节上下功夫,在作者、字、词、句上细之又细,练之又练,只是培养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却不敢让学生在读书时“略观大义”。
再有,学生讨论完问题后,教师一定再让学生读一遍课文,让学生谈谈新的认识和新的感觉。“温故而知新”,如果全班同学有兴趣的话,拿出10~15分钟时间写一写,把自己再读书时的体会写出来让学生进行交流。一篇课文再长,两个课时就够了,教师没有必要一定是从头讲到尾,特别是我们现在的有些文章,是不用讲的。学生先读上2~3遍,把那些主要的词语句子积累下来就够了,然后学生能够把主要的问题议论一下,再读上2~3遍,一篇文章读个6~7遍,特别是科技类的文章,更是如此,一篇文章读上个5~6遍足够了。我们不能把课搞得花里胡哨,要把课堂上成实实在在的课堂。我在这里强调的是,我的所有的指向都是学生阅读课文,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写一写,我觉得语文课不是这样的话,我们的老师累死你也教不出好的成绩来。所以我在这里,倡导的就是老师少提一点问题,少讲一点。多给学生阅读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感悟,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读书 摘录 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8(c)-0067-01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课堂效率的提高,就是要看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形成能力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如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在当前新课改形势下一个很迫切的问题。
首先,老师上课时,课堂教学的环节要少、要紧凑。现在有的老师的课堂教学环节太多了,从检测预习开始到当堂总结结束,课堂教学的环节一环扣一环,课堂结构实在是太复杂,尤其在语文课堂上很多老师都使用多媒体,更是搞得花里胡哨,一会儿做这个,一会儿做那个。整个课堂就是在那些色彩斑斓的幻灯片的不停变换中结束,学生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放映的东西机械的看、听、记。课堂上老师提的问题多,孩了们没有多少的时间去思考,没有多少时间真正的去读书,学生的心思与时间都浪费在这些华而不实的问题对答上,自然影响了课堂效率。
其次,就是多让学生自主活动,减少老师与学生一对一的问答。
我们现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多一些联系的机会,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是学习上互相帮助,相互制约,实现共享共赢,更重要的是个性的张扬,互补和人格上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共同发展。语文学习如果没有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时间,没有学生的语言实践的话,是不可能形成的。有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课堂上学生不读课文,把读课文都放到哪,放在课下吗?初中有好多门课程,回到家里去,学生自己能读、能背吗?如果老师要求回家要读三遍课文,把课文要读熟,这些作业是看不见的,大部分学生在做那些书面作业。我们不是经常遇到布置让学生课下阅读的作业,结果有大部分学生一点也不做的事吗?有的老师一篇课文教了两三个课时,学生却连课文都没读熟。所以在课堂上尽量不要搞那些一对一的浪费时间的对答,不要把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设计成问题的对答。我们应该是让学生多提出问题,互相的检查,互相的讨论,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然后全班交流。我觉得这是提升我们整个的课堂教学的效率的最关键的问题。有人说,一篇课文要怎么上?很简单,就是不要搞花里胡哨的,一定要体现出课改的理念。一篇课文一定要让学生读上一两遍,读完了课文后,让学生交流对课文整体的感知的情况。对这篇课文,你觉得有什么有意思的地方,或者是哪些话对你有影响,或者是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或者是你觉得最困惑的地方,把这些地方找出来。生字和生词,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完全可能借助工具书来解决。学生读完了之后,自己摘录一些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或者是段落。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能力训练上,而在做到这一点,老师要彻底改变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老师讲析为主即“满堂灌”、“填鸭式”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现在好多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上课就是问题,实际上,我们学习课文应该学什么?文章中人物对学生的影响,学生没有接触过的词语和句子,或者是精彩的段落,这些才是最根本的东西。学生积累的东西一定要交流,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积累了这个词语,这个词为什么重要,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每个人的关注点不一样,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但是他们要交流了之后,彼此之间有一个提示,这样就会解决了自己忽略掉的一些东西,然后再写一写,背一背,这样收获就大了。课堂上让学生提出问题,把该积累的积累了,课文整体都解决了,就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现在教师最害怕的就是学生没有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来问题,就意味着学生没有思考。学生读一篇文章,难道没有思考吗?如果是一些惯性的东西,那么肯定是没有思考。我觉得应当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并不是所有问题都重要,可以从中选出两到三个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就已经足够了。一篇文章能有两三个问题,重点交流一下,我觉得最重要,而这两三个问题是反映出老师的真正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能不能把这篇文章读懂的根本的关键环节,而不是把课文从头到尾都设计成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前必须深入在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即精心备好课,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并设计好为达成目标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凡是闭着眼睛捉麻雀,大多是事半功倍的。
初中学段,如果一个单元有5篇课文,老师可以用2/3的时间把课文讲完,剩下三分之一的时间一定带着孩子读一些与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一定带着孩子去读上一个单元的同步阅读,如果能读上10篇或者是15篇文章效果会更好。如果坚持半年下来,我们再看看学生的能力是什么样。但是现在有很多老师,不放心学生,光怕考试学生不出好成绩,不敢放开让学生阅读。只是在文章的细枝末节上下功夫,在作者、字、词、句上细之又细,练之又练,只是培养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却不敢让学生在读书时“略观大义”。
再有,学生讨论完问题后,教师一定再让学生读一遍课文,让学生谈谈新的认识和新的感觉。“温故而知新”,如果全班同学有兴趣的话,拿出10~15分钟时间写一写,把自己再读书时的体会写出来让学生进行交流。一篇课文再长,两个课时就够了,教师没有必要一定是从头讲到尾,特别是我们现在的有些文章,是不用讲的。学生先读上2~3遍,把那些主要的词语句子积累下来就够了,然后学生能够把主要的问题议论一下,再读上2~3遍,一篇文章读个6~7遍,特别是科技类的文章,更是如此,一篇文章读上个5~6遍足够了。我们不能把课搞得花里胡哨,要把课堂上成实实在在的课堂。我在这里强调的是,我的所有的指向都是学生阅读课文,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写一写,我觉得语文课不是这样的话,我们的老师累死你也教不出好的成绩来。所以我在这里,倡导的就是老师少提一点问题,少讲一点。多给学生阅读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感悟,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