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视域中艺术接受方式的具体表征探讨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ju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消费文化的不断发展,艺术接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在目前消费文化视域下,艺术的接受方式已经从传统的静心欣赏和深入分析,转变成零距离接受、浅层次接受和感性的直观体验,掌握这些艺术接受方式,对于消费文化的发展和艺术形式的转变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消费文化; 艺术接受方式; 具体表征
  引言
  消费文化的崛起成为了社会文化传播的重要形态,随着消费文化的发展,艺术接受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掌握艺术接受方式的变化情况,对于文化传播和和艺术形式的转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分析消费文化视域下艺术接受方式的变化情况。
  一、零距离接受
  (一)传统形式
  对于艺术接受形式,在传统的艺术理论中,对于艺术的接受形式更多的认为是依据艺术本身进行静态的观赏,并且在静态观赏中融入了个人的思考。在整个艺术欣赏中,了解艺术的形态和艺术的特点,对艺术内容进行深入的接触。在艺术形式的了解过程中,与自身的文化水平相结合,提高了艺术形式的了解程度,使整个艺术形式的了解和接受需要经过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在整个接受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距离。因此,在传统的艺术接受中,需要艺术接受者具备良好的文化底蕴,在接受中能够综合自身的知识做好艺术的接受[1]。
  (二)零距离接受方式
  随着消费文化的不断发展,消费文化改变了传统的艺术接触形式,使整个文化从传统的展示形式和传统的传播形态朝着消费文化方向转变。消费文化的出现将消费与文化结合在一起,使文化能够在生活的各个细节方面得到体现,做到零距离展现给消费者。消费者在消费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文化的熏陶,在文化的传播中,文化传播形式的变化对于消费者的文化接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消费者不需要到专门的场所采取专门的形式进行艺术欣赏,只需要在消费过程中按照消费文化的传播途径和消费文化的传播接受文化艺术即可。因此,零距离的接受方式是消费文化视域下艺术接受的重要形式[2]。
  二、浅层次接受
  (一)传统艺术接受形式
  对于艺术接受形式而言,传统的接受形式主要为观察、了解、深入分析这几个步骤。传统艺术接受形式不但接受的周期长,同时也需要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在接受之后,接受者对整个艺术的内容、艺术的形式以及艺术的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艺术的内涵,并将其与自己的自身生活融合在一起。所以,传统的艺术接受形式在形式的多变性和内容的深入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于整个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却有一定的制约。因此,传统艺术接受形式需要在新时代下得到有效的变革。
  (二)浅层次接受的特点
  消费文化视域下,整个艺术接受形式从传统的铺垫分析和总结,变成了浅层次的接受。浅層次接受主要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快速的浏览信息,对艺术形式的内涵不作探讨,仅仅采取表层了解的方式了解艺术信息的表层含义,对于艺术信息的传承以及艺术信息的了解有着重要作用。浅层次接受节约了消费者的时间,让消费者在接受艺术过程中不用过多考虑艺术的内涵和艺术的特点,在接受之后也不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仅仅将其作为一种基础的信息来看待,这种信息接受方式和艺术接受方式适合当前的信息传播需要,同样适用于艺术的传播[3]。
  三、感性的直观体验
  (一)传播形式的变化
  消费文化的发展使艺术传播形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在艺术形式变化中,艺术形式的侧重点主要以消费者的体验为主。通过提高消费者的体验感来满足艺术传播的需要。消费文化视域下,艺术传播形式发生了全面的变化,传播媒体、传播方式、传播途径都与传统的媒体存在一定的区别,导致了在传播速度传播广泛性和传播领域上都得到了有效增加。对于艺术传播而言,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传播形式的变化使整个艺术形式和艺术的受众群体也发生了变化,对于提高艺术接受者的直观感受和体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二)感性直观体验的依据
  传播形式的变化带给了艺术传播与新的契机,为整个艺术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艺术传播能够在传播形式、传播内容和传播范围上得到改变。对于提高所接触者的体验和感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传播形式对艺术传播的重要影响,将感性直观体验作为传播形式改变之下的重要变化,掌握传播形式的变化,对于提高艺术传播质量和满足艺术传播需要以及提高艺术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感性直观体验的主要依据在于传播形式的变化。
  四、结论
  消费文化的发展,使艺术接受方式发生了变化,体现了艺术传播在新阶段的特征。掌握艺术接受方式的变化情况,对于提高艺术传播质量和满足艺术传播需要,以及推动艺术快速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根据消费文化的特点以及消费文化的发展特征,了解艺术接触方式的变化,对于艺术传播和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应当认识到这一点,在消费文化视域下做好艺术接受方式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慧.消费文化视域中艺术接受方式的具体表征[J].名作欣赏,2019(14):23-24.
  [2] 杨慧.日常生活化的艺术接受方式探析[J].名作欣赏,2019(14):78-79.
  [3] 石洪宇.消遣:大众对民间艺术的一种接受方式[J].艺术科技,2018(06):19-20.
其他文献
摘要:《聊斋志异》中爱情故事所占比例较大,作者通过描述一个个美丽浪漫的爱情故事表达自己的爱情观,本文把其中的爱情故事分为三类并选取其中的代表作进行分析,由此得出蒲松龄的爱情婚姻观。  关键词:《聊斋志异》;爱情;蒲松龄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我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作者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了一个奇幻的世界。人们关注最多的是他对社会各种黑暗现象的批判,但其中的爱情及男女关系丰富性的描写,同样值
期刊
摘要:本文拟以仓桥由美子作品的取材为中心,对其中的中国题材和中国元素进行简单考察,并探讨仓桥由美子对中国元素的各种运用,重点揭示其对中国古代文学元素的现代性改造。  关键词:仓桥由美子;中国元素;现代性改造  一  仓桥由美子(1935-2005)是日本著名现代女作家,曾与开高健、大江健三郎等作为继“第三新人”之后的新生代作家受到瞩目。仓桥由美子早年就读于明治大学法文专业,毕业论文以萨特的《存在与
期刊
摘要:《风骨》篇是《文心雕龙》全书中极为重要,最富创见性的篇章之一。关于“风骨”一词的实质性内涵,人人言殊,没有定论。笔者看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与文章的“风骨”有着密切的关联。“气”是风骨的内在依据和内蕴之美。风是一种使情感得以表现的力量,骨是通过文辞显现的文章的整体力量,都是“气”的外在表现。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气  刘勰针对当时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颓靡之风,提出了“风骨”一说,
期刊
摘要:本文从沈周中岁时的巨幅山水画精品一(庐山高)入手,就此画的经营位五,技法表现及画面处理等方面进行分析,闲述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庐山高》 ;沈周;山水画特点  自元朝以来,明代的文人画就以史称吴门的苏州为中心,他们继承“元四家”的传统,形成了波澜日壮的吴派,逐渐显赫于画坛。吴派文人画以沈周为最突出代表。沈周字启南,号石田,长洲人。家业优裕并收藏有许多历代名画字书,所以他从小就受到家庭文化
期刊
摘要:伴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现代设计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现代设计需要参考的因素众多,其中艺术审美则是较为重要的部分。而若想提升我国的现代设计水平,则深入探究传统工艺美术所蕴含的艺术和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可以为设计带来新的思路。基于此,本文就针对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特征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做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现代设计;应用  
期刊
碩果
期刊
摘要: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自身的品味也有更高的要求。在现代艺术文化的背景下,现代艺术的设计与发展也在顺着时代潮流前进,在此过程中需要结合现代艺术设计的现状,分析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的关系,才能将探索出的艺术加以融合发展。本文将会从现代的角度出发,研究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方法。  关键词:现代艺术设计;传统民间艺术;发展融合  引言:  从现今的艺术发展概况中可以得知,在产品设
期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张,,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改变的同时也颠覆了文化领域以往的状态,,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众文化对当下大众传媒文学创作的颠覆性冲击。当代文学,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对大众进行着自我的识别、认同和自我抵抗。当代文学的创作者和生产经营主体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文学创作者,大众的媒体、文化的市场和其消费者也积极地直接参与了当代文学的生产和活动。由此,文学的生产方式、价值观的取向、文学的风尚、文学的观念
期刊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巅峰之作,是我们华夏文明宝库的璀璨明珠。而从古至今,这本书里的人物形象就备受读者讨论,特别是作为三国的三位主要君主之一曹操,一直都是读者们茶余饭后拿出来消遣娱乐的主要角色。而现今,我们面对诸多的版本和史料,更能推出此书写作者的意图。两项对比,也不失为一个新的对曹操形象的理解。  关键词:三国演义;演义计谋;正史形象;变化根源  说到史诗,彷佛我们中原汉家文
期刊
IP剧,是指在有一定粉丝数量的国产原创网络小说、游戏、动漫等基础上创作改编而成的影视剧。[[]]前几年,在《宫》《步步惊心》等热门IP改编剧播出之后,我国电视剧就出现了穿越剧霸屏的现象,且这些热播剧都属于女频改编剧。导演为了迎合观众,取得较好的收视率,致使这些电视剧剧情都是如出一辙,甚至大量剧情存在不符合事实,不尊重历史的问题。  改编自猫腻的同名网络小说《庆余年》突显出了“大男主”这一鲜明特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