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导入 创设情境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直接从作者的故事导入的,也有由上一节课的内容导入的。如果要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最好的形式莫过于借助上节课的内容来导入。
  借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有两大好处。一是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二是照顾了学生的听课思路,能让学生迅速抓住新课的主旨。在《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所收录的17个教学实录中,有两篇课文的导入很有特色。
  一是《孔乙己》。书中收录的这是课堂教学实录是1997年10月李老师在四川省广汉中学的。在李老师上课前,有一位老师讲的是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说》。由于李老师提前了几分钟去准备,因此他听到了这堂课的尾声。看到那个老师讲得慷慨激昂,李老师马上就找到了自己要上的《孔乙己》一课的切入点。
  在简单交代了自己的上课特点并板书了课题后,李老师转身对学生们说:“同学们刚才也上了一堂公开课,学的是《最后一次演说》。这篇文章和鲁迅的《孔乙己》有着某种联系:《最后一次演说》是闻一多先生,在本世纪中叶,向全中国人民发出的摧毁旧中国的呐喊!而这声‘呐喊’,是本世纪初,鲁迅‘呐喊’的延续。鲁迅为什么在本世纪初把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取名为《呐喊》呢?这也许是同学们想知道的。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呐喊》中的《孔乙己》,通过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也许会找到答案。”
  这样导入,学生们虽不知道鲁迅将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取名为《呐喊》是为了唤醒麻木的、沉睡的国民,但他们已知道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说》的主旨。既然李老师已点明闻一多的“呐喊”是鲁迅“呐喊”的延续,学生们就知道两篇文章的主旨有相近之处。如此一来,学生们理解《孔乙己》一文时也就了明确的方向,不会胡乱猜测了。
  二是《套中人》。在上《套中人》一课前,李老师讲的是《祝福》。所以李老师一开始上课,便对学生说:“我们昨天学习了《祝福》,读到了鲁迅对专制社会的控诉。这里的专制不是用刀子杀人,而是用礼教杀人,甚至让人自己杀自己。真正高明的专制统治者不是明目张胆地抓人杀人,最高明的是麻醉你的灵魂,让你真心诚意地觉得自己有罪,祥林嫂就是这样,她不但被周围的人杀了,她自己也在精神上把自己给杀了。因此,最厉害最可怕的是统治者对老百姓灵魂的控制。像这样的情况古今中外都有,今天我们要学的《装在套中的人》也反映的是这种情况。”
  这样导入,不但让学生再次掌握了《祝福》一文的主旨,即礼教杀人,而且勾起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急切想知道在外国又是如何用礼教杀人的。
  当然,“教无定法”,怎样导入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像李老师这样的名师不会囿于某种模式的。我们要想让语文课真正活跃起来,也不能囿于某种模式。再者,评价导入的效果好不好,不是看你用了哪种模式,而是看你能不能创设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其他文献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生命力的世界,是师生之间心灵共鸣与交融的天地,有着无穷的魅力。因此,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在以语言教学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丰富的人文内涵,关注学生的人格健全和生命成长。让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形成良好的人性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是健全学生人格的重要一方面,也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一、在欣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
期刊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我们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以诵读为基础,着重突破意象和叠词的重难点,重点突出教学环节的流畅性与重难点突破的有效性。从课堂实际来看,基本达到了目的。  我们刻意打造的亮点之一是请学生即兴表演,要求学生用眼神、步态、手势等,演绎第一句词所写的情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短
期刊
能否纯熟而游刃有余地驾驭语言,其关键在于积累。如何积累?很多语文老师比较有经验的做法是:让学生做摘抄。但是由于缺少有效规范的指导和严格的督促检查,学生的摘抄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问题有:学生不读原著、不读全文,随意挑选几段文字,盲目地做摘抄;根据编者整理好的所谓名言佳句,抄录现成的句子;有的同学甚至是抄写过去整理过的一些句子。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用合理高效的做法敦促学生有效的积累。我的做法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阅读教学越来越被关注。一直以来,笔者都在思考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笔者认为,对一篇文章的理解是从提出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那么,教师在备课时预设问题就是必不可少的。“提问”也是新课改下课程的需要。新课改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在新课改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通过预设真实、有梯度、具有挑战性
期刊
教育学家威廉·坎宁安说过这样一个寓言:一个人正在沙漠里散步,突然,一个声音对他说:“捡一些卵石放在你的口袋里吧,明天你会又高兴又后悔的。”这个人弯腰捡了一把卵石放进口袋。第二天,当他将手伸进口袋时,他惊奇地发现口袋里放的不是卵石,而是钻石、绿宝石和红宝石。他感到非常高兴,不一会儿,他又感到非常后悔。他高兴的是自己拿了一些卵石,后悔的是,自己没有多拿一些。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家长今天怎样教育孩子,
期刊
怎样使用教本与读本,使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落实教师指导呢?我通过对教学的反思,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强化考试需要,实现教本与读本的跨连  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选修教本及《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了,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
期刊
出色的文章需要修辞的装扮,才得以亮丽。灵活而确当地运用排比就如在文中镶嵌了珠玉一般,往往使人眼前一亮。  排比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用于语言的表达,可收到句式整齐、语调铿锵、意蕴深厚的效果,使行文更加丰满、有力。  运用排比说理议论,可将道理说得充分而透彻。请看2009高考山东满分作文《见证》中的几小节:  见证的将成为历史,一段辉煌凝重的历史。  长江见证了三峡水利枢纽,黄河见证了拉西瓦水电站;塔里
期刊
初中阶段以记叙文写作为主,尽管经常练习写记叙文,但部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只是用语言平铺直叙,如同流水账,不生动不形象不具体,读来平淡无味。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  一、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抓住个性特征去描写  养成集中注意力细心观察习惯的重要性。如在授课过程中分析人物描写时,我要求学生即兴描写“擦黑板”这样一个片段。结果写出来的整体不太理想,究其原因:虽然擦黑板大家天天可
期刊
再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被他归心似箭的情绪深深感染。他要回到哪里去?  他要回到山里自己的小屋去。那里小孩绕膝,相互追逐、嬉戏,孩童的笑声,似山间的溪水,那么清澈、纯洁;他要回到山间的屋中,园中小径长满荒草,几棵松树傲然挺立,菊花遍地怒放,香气四溢;他斜倚南窗,斟满美酒,脸颊红润,目光迷离,虽身居斗室,却坐收美景,心拥自然,心旷神怡;他常常拄着拐杖,到林中散步,时而翘望蓝天白云,时而遥望青山白雾
期刊
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大家已经讨论得非常多了,而我们从中也确实学到了不少好的方法。但我想,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呢?于是,我决定另辟蹊径,从课前5分钟活动中去寻找亮点,发现学生的才能,从而来让学生提高自学的能力。  课前五分钟能力训练是一种用时不多,学生能力却如雨后春笋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的有效活动,它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为主要素材,以学生登台演讲为主要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