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作业,延伸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feng27424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手段;是训练学生历史与社会思维、培养学科能力的过程;是衡量学生历史与社会学习水平、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工具;是学生获得历史与社会情感体验和学习方法的途径。
  但一直以来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作业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一方面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的范围,有时甚至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另一方面社会学科常常被视为一门“副”课,所布置的作业更是得不到学生积极的响应;加上作业设计方法、手段、技术日趋单一,注重作业程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作业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因此,社会作业不仅没有成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反而成了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导致学生对社会科作业的心态更多的是应付和排斥,甚至是厌烦。
  一、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作业设计缺乏开放性
  虽然现行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上的开放性作业有所增加,但还存在着封闭题偏多、问答缺少弹性的问题。开放性作业指的是结构开放、答案或答题过程不唯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的作业。现行教科书作业中数量最多的选择题是封闭题,数量占第二位的问答题中也有很多封闭题,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等问答题在教科书中非常普遍。这种封闭性的问答题,只要照抄书本相应知识就能完成,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没有多大帮助。长期接触这样的历史与社会作业,学生很可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以死记硬背代替主动参与,以机械方法代替智力活动的倾向。
  当然,现行教科书中有许多思维含量颇高的作业,如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请你谈谈对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而实行“焚书坑儒”的看法。然而,这类作业的答案一般是唯一的,也缺少一定的开放性。解题过程则过于注重独立思考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对于“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考虑得较少,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目标也极少顾及。这种作业训练出来的学生,解题方法可能是一套一套的,考试成绩也可能是出类拔萃的,然而,其实践能力很可能是低下的,情感世界很可能是贫乏的。在这些学生身上,科学与人文、知识与实践的天平很难真正保持平衡。
  2.作业设置缺乏系统性
  作业作为教科书辅助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担负着巩固、拓展、延伸教学内容的独特功能,作业设计应考虑到与相应课文的重点难点联系,并能在课文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和延伸;同时作业本身也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业设计时,编者对全册教科书作业的内容、形式、功能等应该有一种宏观的、全局性的把握,要符合不同年段学生学习的逻辑顺序。现行教科书在这方面显然存在着不足。
  首先是拓展和延伸功能不够突出。如《汉唐盛世》第二目《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涉及到“东汉三国以来江南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一知识点时,教科书中适时地设置了一个作业,分别问“东汉三国以来江南地区发生了哪些变化?想想其中主要原因有哪些?”这两个问题。不难看出这两个问题紧紧围绕课文知识,基本没有什么拓展或延伸。如果再追问一下:结合历史上的江南开发,请你为当前西部大开发提出建议。那将会使学生学到更多新知识。
  其次,就作业的内容而言,问某一方面内容的作业不断重复出现,问其他方面内容的则很少出现。笔者曾经对现行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作业进行逐一分析,统计后发现:在教科书的问答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两类题——问历史现象的原因、条件或影响、意义。现行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科书,有一半左右的问答题涉及到历史现象的原因和影响。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曾询问过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的看法,其中有不少学生抱怨“现在的历史与社会课单调的只剩下‘原因、经过、影响’了”。那么,教科书作业不断地重复“原因”、“影响”,实际上是在强化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的这种消极感受。
  二、历史与社会作业价值的新定位
  新课程下历史与社会作业的价值观需要进行明显的转变。它不应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应成为学生“学”的强化,是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课堂热烈讨论的结晶和延伸,也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
  从时空来看,多样化的历史与社会作业将构成学生课外、校外生活的重要时空。历史与社会作业会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之一,有利于激发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每一次历史与社会作业都应成为学生成长的一个生长点。教师应该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作业,如生活中的一些常识问题的探究,学习过程中碰到的疑惑,或者社会交往中发现的问题,等等方面都可以成为学生社会科作业的一部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生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探究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中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这样一来,社会科作业就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也是他们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手段。设计历史与社会作业应当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尽量避免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倾向。
  三、历史与社会作业的创新设计形式
  如何进行历史与社会作业的创新呢?不仅要形式创新,更重要的是要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活跃起来。
  1.设计分析型作业
  分析型作业从本质上说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它必须与正在发生、发展的国内外新闻时事相联系,所以它对课程、学生、教师等方面肯定会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从内容上讲,新闻是用事实说话,新闻的真实性和师生在研究、分析新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严谨态度,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分析型作业的重点在于分析,即开动脑筋进行思维。新闻搜集要做到主题集中,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思维材料;设计思考题既要依据教学目标,又要贯彻创造性思维的要求,新闻分析课在组织应用时可以采用这样的模式:①教师发布新闻──学生分组讨论──全班讨论总结;②学生课前搜集新闻──师生共同评选重点新闻──对重点新闻分析评论。
  例1:2009年是我国确定清明节为法定传统节日的第二年,4月5日这一天自古就有祭拜先祖的习俗。过去长久以来的祭拜方式以烧纸、点香烛为主,更有甚者为图风水吉利而不惜乱砍、乱伐坟墓周围的树木等。今年,我市文明办开展文明祭奠活动,大力提倡为已故先人种一棵树、献一束花、读一篇祭文。
  (1)烧纸、香烛、砍伐树木等祭奠旧俗会带来什么危害?(3分)
  (2)我国确定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有何意义?(4分)
  (3)请你设计一条开展文明祭奠活动的标语。(2分)
  2.设计观看型作业
  组织或要求学生看某种特定性材料,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或报纸上刊登的某篇重要文章,以及社会上热播的某个电视剧或某篇文学作品等,是新课程下的一种全新的历史与社会课学习方式和创新作业形式,它是一种获取知识、增长见识、扩充信息、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
  在设计这类作业时,要做到有关材料与相应的教材理论的紧密结合,这样既可让学生全面理解材料,又能深刻领会课本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例2:2005年10月12日的“神六”升空,作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一个典型事件,我们可以在组织学生观看直播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神舟六号能顺利发射的原因是什么?②神六发射成功有哪些积极意义?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观看视频片段的过程中,及时地印证教材观点,并激发思维以提高理论素养。
  3.设计讲述型作业
  以往的社会作业,往往过多重视书面作业却忽视口头作业。但事实上,历史与社会的口头作业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说话潜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口头回答问题时,必须调动所学的知识进行积极思考。因此在新课程下,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间、课后多思考,课前或一节课临近结束时多说,从而“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的嘴巴“动”起来。
  重视学生说的能力,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会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或不同表达,教师都要加以重视,教师要善于在学生说的内容中挖掘其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
  例3:人口的剧增、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生存的环境越来越严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是每一个地球人的责任。
  ①请你为保护地球环境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②请问,你准备为保护生存环境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
  该题就是一道典型的开放性作业题,答案内容相当发散,体现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符合中学生生活实际和能力实际,学生完全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独到的、有创意的见解。
  总之,新课程下历史与社会的作业变成课程动态的一个延伸,但这种延伸不是机械的重复与叠加,而是对课程意义的重建与提升。对学生而言,新课程下社会作业的形式将更加多样化,内容将更具开放性,给自己展现个性和提高能力将提供一个更为广泛的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搭建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
其他文献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近几年的实验考试题有了很大的变化,实验题一般不作为一种独立的题型,常常以“实验与探究题”的形式出现,探究性实验题是近几年考试的方向。探究性实验题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它要求学生具有实验设计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实验仪器的选取能力、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分析推理能力等。这就要求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实验设计当中,只有不断地进行实验探究,这些能力
期刊
语文教育的核心在汉语文化,古代诗词是汉语文化长河里最为美丽的风景。通过古诗教学,使学生在节奏和韵律中学习吟诵,初步领略到中国语言文字特有的美感,从而学会欣赏祖国的语言文字,更加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  一、熟读成诵,培养学生钻研语言文字能力  所谓“熟读成诵”,也就是使学生读熟、读懂古诗,并达到脱口而出、倒背如流的程度。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
期刊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各学科的教学都呈现出灵活的变化趋势,学生能否完全、快速适应这种变化,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的初中生大都是90后,在学习品性上表现出一些时代特征。有些特征不加以约束,是不利于初中学生茁壮成长的。  一、90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1.社会发展迅猛,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社会信息的正确认识  传统教学,大部分知识局限于课堂,学生信息来源渠道狭窄,对于社会信息的取
期刊
习作是学生们初步学习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对情感的体验的一种方式。习作训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习作能力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们其它学科的学习进程。因此,习作教学在整个基础教育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信,是学生习作的情感动力,属非智力因素,对提高学生的习
期刊
201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于写作类的要求,秉承了2009年,继续把“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作为发展等级的评分标准,意在鼓励学生创新,写出新的东西,发表新的观点。然而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却不容乐观。考生的选材贫乏且陈旧,作文素材严重缺失,毫无新意可言。确实,学生两点一线的生活过于单调,视野过于狭窄,捕捉不到写作的切入点。  那么如何突破这个写作瓶颈,让学生进入写作材料的广阔天地,积累
期刊
何为联想?联想是由当前的某一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或由甲观念想起了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过程中,把过去储存在记忆中较熟悉的知识“串联”起来的能力,是一种创造才能。  一般作文题目大都可通过联想挖掘内涵、拓展外延来丰富它的信息量,在写作中充分运用联想,可以以达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境界。下面就四个角度说说如何以联想打开思路:  一、由同一命题联想到不同的时间——“晨穿棉袄午穿纱”  不同时
期刊
【教学目的】  1.明白细节描写的定义、类型及作用。  2.学会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  细节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教学难点】  1.细节描写的作用。  2.细节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教学步骤】  1.细节描写的定义、类型及作用  (1)细节描写的定义、类型,由多媒体屏幕展示。  (2)细节描写的作用。教师选择了《背影》、《第一千个球·慈父与恩师》、《范进中举》三篇课文中的经典
期刊
智育包括:获得知识和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脑力劳动文明,养成一个人在整个一生中对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  智育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但是不能简单地把智育归结为积累知识。在教养程度和智力训练程度之间,在学校里所获得的知识分量和智力发展程度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虽然后者也有赖于知识的分量。智育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包括世界观的形成、智慧的思想方向性和创造方
期刊
小学生的个性是个体本来就具有的特性,是学习和成长的动力基础。正确地利用小学生的个性,就能够帮助小学生克服其中的不足,并发扬本性中的闪光点,让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一、尊重学生,充分利用小学生积极向上的个性    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造成不少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忍让的性格,这种性格导致他们对教师的某些教育产生不自觉的或者是无意识的反抗。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学生快乐轻松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校、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青少年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  校园广播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源,是建设校园精神文明的窗口之一,也是建设良好校园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校园音乐广播可以配合音乐课堂教学,经常播放一些健康向上的音乐,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引领学生健康追新,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