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再“语文”一些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78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教学”已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词,然而,目前的语文有效教学探索大多还只停留在教学环节、教学模式的设计上,还没有完全落实到教学实施过程中。因此,要深入探究落实有效教学的措施,让语文课再‘语文’一些。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文本;言语;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2-0017-02
  结合文献研究和课堂观察,笔者认为,目前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能把握语文学科的特质,还不能“从言语的角度来理解语文、把握语文:从语言的这个基本层面走向语文:着眼于文化的意蕴展开语文教学;着力于文章和文学这两个方面来实施语文教学。”于是,造成了“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出现了李海林先生归纳的“泛语文”、“反文本”、“无中心拓展”、“无效讨论”、“教师不作为”、“去知识化”、“多媒体化”等现象:出现了王荣生、郑桂华老师惊呼的“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师不知道教什么、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不知道学什么、不知道如何来学,观课评教的人不知道评什么、不知道如何评课才算妥当”的现象……正如一位语文界的专家所言,语文教学的效率问题表现在“教学”上,而根子往往在对“语文”的准确、深入的理解上。
  基于此,笔者主张,让语文课再“语文”一些——如此,我们的课堂才称得上“有效教学”,我们的学生才能够在课堂限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习得语言规范,形成个性化认识和表达,进而构筑起以理想主义情操和浪漫主义精神为基本意义和价值诉求的生命家园。
  一、让语文课少一些无效的教师讲解,多一些纵情的学生诵读
  现在的语文课堂,多的是教师的分析讲解之声,少的是学生自我的吟诵之声。很多教师一堂课下来,以知识为中心,教师强势介入,过度教授,学生与文本被不断“离间”;更有甚者,脱离文本,架空分析,课堂上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在貌似热烈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情感、思想与知识均漂泊无依。
  汉语言是有生命的,注重诵读,以读为美,是汉语文教育的一个优秀传统。
  然而,曾几何时,我们把语言只是定位于一种工具,忽略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课堂上进行的语言技术训练,以语文知识为上,以信息筛选为用,文质兼美的选文成了学生考试升级的道具。
  诵读是语言文字精灵在唇齿间迂回跳跃浸入思想、透彻心灵的过程,“语词的声音变化本质上是属于心灵的”。严羽在论学《骚》中说到:“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泪满襟,然后为识《离骚》。”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而要实施语感教学,就一定要努力做到以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的言语,以文本的言语点燃学生的心灵。
  韩军老师将诵读作为“新语文教育”的基本教学法,并且身体力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诵读,学生能很敏锐地读出哪个字用得妙,哪个词用的传神,哪个字多余,哪个词别扭。这也就表明,诵读强化了学生的语感,学生通过诵读,走入了文字的深处,触摸到了文字的血脉,抵达了文字审美,进入了语文学习的佳境。
  当然,诵读如果仅仅满足于“放开喉咙读一通书”,读得“人声鼎沸”,学生在熟读之后缺少深思,教学效果还是会受到损害的。这就需要教师注意不可以齐诵、集体讨论乃至教师讲解代替学生个人的体悟、潜思,即由学生自己沉浸在涵泳的学习状态里,获得阅读体验和语感积淀。
  二、让语文课少一些枯燥的条分缕析,多一些审美的诗意言说
  当前,有些语文课丝毫不关心学生的心灵,而只关心字词句的训练。依然存在着肢解文本的现象,依然有部分教师喜欢用条分缕析取代文本阅读,以结论获取遮蔽文本开放的意蕴,使语文成为字词句段的简单堆积,语文教学成为外在于生命本体的异己力量。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有一种颇为流行的方法,即“意象批评法”。我们可以举几个例证。
  诗歌评论,如钟嵘《诗品》卷上谢灵运条:然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
  又卷下范云、邱迟条: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邱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
  散文批评,如刘肃《大唐新语》卷八载张说语:李峤、崔融、薛稷、宋之问之文,皆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富家谟之文,如孤峰绝岸,壁立万仞,丛云郁兴,震雷俱发,诚可异乎?……韩休之文,有如大羹玄酒,虽雅有典则,而薄于滋味。许景先之文,有如丰肌腻体,虽口华可爱,而乏风骨。张九龄之文,有如轻缣素练,虽济时适用,而窘于边幅。……
  语文教学需要传达文学之美,需要引发读者的美感,需要激起人们自身的想象。纯理性的分析往往肢解了作品之美。“意象批评”法用络绎缤纷的审美意象,引发读者的审美感受:读者以被唤起的审美感受,在作品世界中再度得到印证或修正。这种方法,对今天的语文教学来说不无启示。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提出“意象批评”的概念,乃是呼唤当下的语文课加强诗情陶冶,注重诗意言说,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敞亮起来、温润起来,激活汉语言的神韵,回归汉语言的典雅,让语文教学成为学生的天性,诗意盎然的过程,成为教师的劳动诗意弥漫的过程。
  三、让语文课少一些虚泛的人文拓展,多一些扎实的文本细读
  语文教材与其他课程的教材最大的不同是:它不直接呈现教学内容,而只呈现承载教学内容的文章。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就隐藏在这些文章中。
  事实上,不管是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还是其他课程使用的教材,它们客观上都有两种价值,一种是它们“所传播的信息”的价值,一种是它们“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在其他课程里,人们学习教材,只学前者,不学后者;而在语文课程里,人们主要不是学习前者,而是学习后者。学生阅读教材里的这些文章的目的本质上不在获得它们所传达的信息本身,而是这些文章在传达信息的时候所产生的“如何传达信息”的信息。我们称这种“如何传达信息的信息”为“言语智慧”。
  如果借用“买椟还珠”这个成语的话,笔者认为,语文教材“陈述”出来的“信息”是“椟”,而“如何陈述”的“言语智慧”才是价值连城的“椟”中之“珠”。遗憾的是,我们很多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却往往得“意”而忘“言”,买“椟”而还“珠”。
  举例说明,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很多老师在执教本课时,大多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整理文章的线索,凸显端午节的文化意义,而对汪曾祺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的品味、推敲、鉴赏,似乎成了教学内容的一个点缀。语文“知识”的价值被不恰当地放大,文本言语本身却不断边缘化。文章“说了什么”有时候并不重要,关键是它是“如何说的”。我们且看文章的第一小段: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文章的内容很难理解么?不难!但是为什么我们不能用汪老先生这样的笔法去描述日常的事物呢?这不恰恰需要老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细读文本,唤醒文本,学习汪老先生个性化或者说陌生化的言语表达“技巧”甚至“智慧”,达成言语上的自我实现,从而懂得挖掘、分享日常生活的诗意,学会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吗?
  应该说,很多教师在执教时过度关注文本的思想内容,盲目拓展文本的人文内涵,不能把握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不能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这已经成为一种不良的倾向。
  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制约语文教育发展的瓶颈。近年来,语文课程改革非常关注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技巧的锤炼、教学模式的设计,却忽略了教学内容的研究。学科内部的建设直接指向教育的内涵发展,不提升语文课的文化品格和教育品质,有效教学研究也就丧失了应有的厚度和深度。因此,我们既要有广阔的课程视野,又要有专一的课程视角。在追求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不能使语文课程走向“异化”和“泛化”。如王韶华老师所讲的,语文教学应该基于“课程”和“教学”的元因素,排除不良倾向的影响,凸现语文本体的特征,“行走在语言和意义的世界”。
其他文献
有一次,我在学校实验室的桌子上看见一杯“牛奶”,由于运动过后正口渴,就急忙问老师:“这杯牛奶是谁的?我可以喝吗?”  老师连忙摆手又摇头,大声地说:“这个不能喝哦!”经过老师的描述,我才知道,这并不是牛奶,而是石灰水,是老师做的一个实验。这个实验真是太神奇了,因为杯中的液体实在太像牛奶了!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也学会了这个“魔法”。这次,就让我带领大家走进这奇妙的实验,来看看清水是怎样变成“牛奶
摘要:八年级是物理学科的起始年级,为了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上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就要特别重视教学中的三个第一次,上好第一节物理课,做好第一次演示实验,组织好第一次分组实验。  关键词:八年级物理;教学策略;三个“一”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6—0047—02    八年级是物理学科的起始年级,是学好物理这门课程的关键学年,应引起我们物理
某天,我外出散步的时候,路过儿童公园,发现不远处的墙上有个东西在动。起初,我还以为那是一株长得比较高的草,可不一会儿,我看见它又动了一下。我很好奇,便决定走过去瞧一瞧。  等我走近后,才发现,原来是一只小壁虎在墙上爬来爬去。我想把它捉回家玩,可是,它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立马灵活地爬到墙的高处去了。我抬头一看,肯定是够不着了,心想:小壁虎能在墙上爬来爬去,真是让人羡慕啊!我要是能发明一双壁虎鞋,穿在
摘要:亲社会行为是个体良好人际关系构建和心理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相对缺失限制了其发展。培养亲社会行为不仅可提升流动儿童自我认同感,还可影响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和社会适应。流动儿童父母积极参与孩子教养,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加强移情训练并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无疑会促进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关键词: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培养;父母参与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
摘要:高效、实用的导学案是决定高三一轮复习成败的关键,也是对学生高三物理学习增效减负的有效手段。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发现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的学案做成自主学习(即知识的梳理) 典型例题 学习小结的形式,学生接受的效果较好,高考成绩也比较理想。该文重点详述了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导学案在高中物理基本知识规律的梳理、典型例题的选取、学习小结的安排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导学案;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典
肥皂能驱动船吗?能!你可能不会相信,但这事儿千真万确!  ◆ 用剪刀剪下一块船形铝箔。  ◆ 在铝箔船上钻一个小孔。  ◆ 将一小块肥皂插进小孔,准备完毕!  ◆ 把船放进干净的水里,只见船开始徐徐前进。  (本栏目内容选编自《100个科学小实验》,[德]E·丹勒克尔 著,B·瑞吉尔 绘,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谜底在这儿!  原来是水的张力在发挥作用。肥皂破坏了船后面的水面的张力。当肥皂溶解四散
摘要:古典诗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其原因一是诗文本身的蕴含,二是古今语言文字的差异。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方法主要应采用诵读、文言合一、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1—0031—03  我国是古典诗文非常丰富的国度,古典诗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造就了由简炼而产生的美的语
皮皮虾在2017年的时候终于火了!这也许是皮皮虾自己都没想到的。  以往,它要么是被人整齐地码在盘子里,放进热气腾腾的蒸锅;要么是和朝天椒、姜、葱等作料一起滚进油锅,被锅铲无情地乱炒一通……对食客们来说,皮皮虾肉质鲜嫩,吃起来略带弹性,怎么烹饪都是舌尖上的美味。一直以来,皮皮虾都背负着“食材”的标签,小心谨慎地生活着。  可在2017年,因为“皮皮虾,我们走”这句话,皮皮虾迅速蹿红于网络,还衍生出
最近我仔细拜读了萧宗六教授发表在2007年第1期《教育学报》的《要求少儿读经是逆潮流而动》一文后,心里升起一种隐隐作痛的感觉。  萧教授开首一句以发问的方式提出“少年儿童要不要用大量时间去读四书五经”的问题,然后以上海全日制“孟母堂”作为批驳的靶子,对自问的问题进行了铿锵有力的回答:少年儿童用不着花大量时间去读四书五经!的确,笔者也认为,让少年儿童花大量时间读“四书五经”是没有必要的,但这并不等于
摘 要:新课堂的精彩往往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展示中。课堂展示是学生学习、交流的平台。新课堂要引导学生、小组更好地进行展示。因此,要认识目前课堂展示中存在的问题,认识课堂展示的内容、类型和方式,探究提高展示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堂;小组合作;课堂展示  中图分类号:G6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8-0012-02  新课堂的特征之一,就是“还给”学生说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