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带头人”队伍建设:逻辑理路、现实问题与路径思考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e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对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做出了战略部署,其中,重点强调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1]。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关键在于提升教师党支部的组织力,关键在于抓好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过程中,高校“双带头人”队伍建设作为解决教师党支部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的着力点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双带头人”队伍建设的逻辑理路、实践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培养路径进行重新思考和准确把握。
  一、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队伍建设的逻辑理路
  “双带头人”即党建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这体现了党中央加强党支部建设,着力把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成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和业务双融合、双促进的中坚骨干力量的要求[2]。分析“双带头人”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是开展有针对性研究的基础。
  1.中国共产党基层党建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对基层党建工作和带头人队伍建设提出了一些重要论述。毛泽东在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三湾进行改编时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重要论述[3],“支部建在连上”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1992年,习近平在做好农村党组织建设工作中指出,要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重点提到“特别要强调的是,一定要选好党支部书记,没有一个好带头人,就带不好一班人”。[4]习近平在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中指出要做“四有好老师”,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概括而言,就是要立德树人,支部书记理应成为立德树人的典范,这既是对教师思想上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其发挥“头雁效应”的客观要求。
  2.落实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1]高校教师党支部在落实从严治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教师党支部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主动性不断增强,党的组织生活常态化基本实现,党支部的组织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表现在:一些党支部政治功能弱化,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不足;少数教师党员党的意识薄弱、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突出;少数党支部书记工作积极性不高、党务工作能力欠缺;围绕中心抓党建、服务改革促发展的工作理念還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高校处在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思想文化相互交锋的重要场所。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和形势尤为复杂和严峻,站稳守好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同时,随着青年教师出国访学和从国(境)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引进优秀青年教师人数增多,教师群体也同样面临着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迫切需要。高校“双带头人”队伍建设强化了教师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有利于通过“供给侧”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从而带动“需求侧”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
  二、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的现实难题
  “双带头人”队伍建设已成为高校基层党建的重要着力点,作为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持续推进,但在具体实践层面仍存在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顶层设计与体制机制的耦合
  国家层面对“双带头人”队伍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但是落实到高校具体实践层面,现有的运行体系、组织建设和制度安排还未能有效衔接,表现在:部分高校仍存在不同程度“重业务轻党建”的氛围,对“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的人事、提职晋级、评奖评优等方面尚未形成具体的制度安排;党建工作任务重,激励措施不完善,体系化的成长路线还不明确;在考核评价上,党建与业务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有差距,对业绩的评价难以全面量化,容易产生考核盲点和误区。
  2.党建与业务工作的融合
  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党建在发挥示范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最大化发挥“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综合效应,推动党建与学科发展、教学科研、教师成长、学生成才紧密融合上,距离真融合和深融合还有差距。当前以专业和教研室为单位设置党支部的做法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对于创新性设置党支部的探索不足,党组织设置与现实的需求之间矛盾显现。
  3.分类施策与整体推进的协同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注重分类指导,要结合学科专业实际,把握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不同特点,遵循规律、分类施策、分层培养、整体推进。[2]在高校具体实践中,存在多重培育主体的交织,学校、职能部门、院系协同运行不足等问题,导致难以形成全面、立体、多领域、差别化的培训体系。
  4.能力水平与组织期待的差距
  “双带头人”既要求政治强,在思想政治素质上过硬,同时要业务精,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能力业绩突出。但目前部分“双带头人”在能力和素质上仍存在差距,表现为:思想认识仍不到位,对支部书记的价值认同有偏差,个别党支部书记把党务工作看成了“额外负担”,不能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开展支部工作,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单一,在支部的影响力不足。
  三、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的路径思考
  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是全面加强党对高校工作领导的重要践行者和支持者,在当前持续推进“双带头人”队伍建设的背景下,有必要进行再梳理,积极探索和优化培育方式和路径,以期进一步提升培育成效。   1.加强顶层设计:凝聚党建引领发展价值共识
  学校党委应从政治建设高度和学校战略发展角度充分认识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意义,从加强党管人才、党管干部的角度积极构建有利于“双带头人”培育的环境和舆论导向,将“双带头人”培育作为事关学校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既要作出战略规划,同时要有实践层面的具体安排,形成不同阶段重点明确、各责任主体职责清晰、协同运行高效、选育用留各环节衔接有序的制度安排。通过抓实“双带头人”培育,着力把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成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和业务双融合、双促进的中坚骨干力量,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组织保证。[2]在实现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双促进双提高的过程,最大程度凝聚多方价值共识,增强党支部书记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在深入谋划支部发展和提升支部组织力的过程中发现工作的价值和乐趣。
  2.优化制度安排: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学校党委要发挥起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以体制机制建设为突破口,从培育、管理、激励、保障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构建有利于“双带头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按照学校的管理体制,整合各相关要素,构建运转有序协同高效的运行机制,建立到底到边的责任网络;要明确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目标和职责,坚持每年向上级党组织述职考核制度,强化制度刚性约束力;要增强党支部书记的话语权,落实好党支部书记参与本单位工作规划、干部人事、年度考核、提职晋级、评奖评优等重要事项讨论决策[2];要提升获得感和成就感,要将党建工作绩效纳入职称评定业绩,对其承担党务工作量部分折算抵扣教学(科研)工作量,确保有精力有余力抓好党建;要搭好发展平台,将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训列入学校中长期培训计划,把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经历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条件加以考量,构建清晰、有竞争力、有吸引力的体系化成长路线。
  3.聚焦着力点:坚持党建和业务双融合、真融合、深融合
  坚持高校党建和业务双融合、双促进是“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着力点,也是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保证。要在体制上破除“两张皮”问题,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和及绩效核体系中,使各项举措在部署上相互配合、在实施中相互促进。要坚持“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科学合理构建评价体系,以立德树人成效去检验党支部工作成效;要立足组织力提升,不断适应新时代对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要求,优化教师党支部的设置方式,探索依托重大项目组、学科组、课题组、创新团队、科研平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等设置教师党支部[5],不断激活支部内生动力;要增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发挥好党支部书记的“引路人”作用,推动党支部书记在立德树人、团结凝聚师生、促进教学科研发展履职尽责,着力把教师党支部建设成为高校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
  4.抓实培养教育:坚持分类施策与整体提升协同推进
  要以构建多主体协同培育为基础,完善培训体系为重点,把加强培养教育作为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坚持分类施策与整体提升协同推进,明确不同党支部类型,如文科类、理科类、思政类、项目组、课题组、实验室教师党支部书记的能力提升侧重点,要准确把握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不同特点(如“业务强、党建弱”类型、“党建强、业务弱”类型)以及按照职业生涯不同阶段党支部书记能力和素质提升需求进行分类培养,把经常性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结合起来,制定“菜单式”培养计划,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党务工作与教学科研业务的联动式培养、同向式提升。高校组织部门要注重优秀青年教师和高知群体发展党员工作,及时将政治素质好的骨干教师培养发展为党员,把专业基础好的党员教师培养发展为教学科研骨干,构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后备人才长效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2]中共教育部黨组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2018-05-23.
  [3]陈明明.“支部建在连上”的时代价值[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7-12-11.
  [4]习近平.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建设好农村党组织[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11-06.
  [5]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2017-08-02.
  [课题项目: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第三批)科研项目思政和党建研究专项课题“高校二级院系党组织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研究 ——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课题编号:2020KYZ05),主持人:李晓跃。]
  责任编辑 何丽华
其他文献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为测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可基于该标准编制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以《幼儿园教师专业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城乡中小学生在线上教学条件、能力和学习状态等方面表现出差异。文化资本理论认为,不同阶层学生的学习成效深受其所拥有文化资本影响。追踪全国十余个省1925份有效的学生家长问卷,并对城乡中小学生线上学习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均值比较后发现,文化资本同样影响到学生线上学习的成效:家庭背景好、家庭教育投入多的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能取得更优的学习成效,文化资本还通过影响个人对教育的认知,进而影响城乡学生线上学习成效。弥合城乡线上学习的差距,需要涵养农村家庭的文化资本。
弟弟出生后,我的生命中多了一个重要的人,随之而来的还有我身份的变化,我成了姐姐。因为享受着和弟弟一起成长的时光,所以我特别照顾弟弟。但单独挑起照顾弟弟的责任,我还没有机会尝试。  直到那个周末,爸爸妈妈都因为工作要外出一天,照看弟弟的光荣任务就落到我的肩上,一开始我别提有多高兴了。但当我真正去面对,一个人照顾弟弟时,才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不易。  刚开始时,弟弟一個人坐在地板上安安静静地拼积木,看着
期刊
女儿的话rn上了初中之后,感觉真累啊!科目从三门增加到七门,不仅有主科,还有副科,学习难度增加了,学习时间也增加了.每天从学校下晚自习回到家已经八点半,写完当天的作业就十
期刊
一、前言rn“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倡议, 对教育的对外开放格局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引进来”的同时, 我国教育也应该积极大胆地“走出去”.职业教育“走出去”是服务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思想教育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会议提出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2017年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的讲话中强调“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从上述重要精神可见:加强思想教育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对高等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进行改革创新,改革创新的方式
母亲,和您在一起,是我留在心底最美丽的风景。  一个暖阳初夏的早晨,我和母亲一起去爬山。  来到山脚下,阵阵清风拂过我的脸颊,风里有雨露的气息,我闻到了山间的隐隐花香。望了望烟云缭绕的山顶,又看了看脚下的青石板,我开始向上爬。越往高处,路越陡,原本落后的我一路高歌,穿过人群冲到了最前方,此时的我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做第一个登顶的人,于是我闷着头一直向上爬。当快到山顶时,我突然想起,母亲在哪儿呢?我
期刊
“南路蹉跎客未回,常嗟物候暗相催,四时不变江头草,十月先开岭上梅”,饱腹诗书的冯印月据此诗,取“岭梅”意象,送予生在农历十月的小妹为名。这位被兄长宠爱着的小妹,就是后来著名的“左联”五烈士之一的女作家冯铿(原名:冯岭梅)。  在20世纪初,岭南东部潮州城下,有座冯公馆,此馆原主冯孝庚本为浙江杭州人,在清末迁来潮州城南门云步村,后来又举家迁至汕头市。冯铿是冯孝庚的小女儿。冯铿的父亲经史旧学根柢较深,
期刊
真有点奇怪,来香港求学才两年,中学的生活竟变得有些模糊。有时候自己也会苦恼,怎么好像这两年转瞬即逝的同时,也把以前的时光忘得差不多了呢。  想到这时,我正走在去图书馆的路上。经过天桥扭头一看,又看到了那一树木棉花。它总是给我一种熟悉的感觉,让我常常想起中学校园里那同样火红的凤凰花和木棉花。我突然愣住了。虽然不能轻易回忆起以前的点滴时光,但那些不再清晰的生活,却又似乎,在我的大脑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子
期刊
一、引言rn“一场疫情一场雪”, 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给人们生活以及教育方式带来了彻底的改变.同时也迫使一批对在线教学还不太熟悉的教师被刚性需求牵引着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