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拉·弗米切提好设计可以是任何东西

来源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nus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世纪70年代,蒂埃里·穆勒 (Thierry Mugler) 成立时装品牌Mugler,但特立独行的个性和经营不善使得品牌屡次陷入窘境。2001年品牌关闭时装屋,时隔数年,它终于在2008年找到新东家,并再次展开男装设计,这就是老牌新生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巴黎,和Mugler一样抹去灰尘、重新迎来又一春的经典老牌还有Vionnet和Paco Rabanne等。这些品牌为重振旗鼓,使出浑身解数。Mugler的再出师经历了两年颇为摸不着头脑的曲折,终于在2010年找到了 “Mr. Right”,他便是尼克拉·弗米切提 (Nicola Formichetti)。
  尼克拉深谙炒作和网络时代的巨大影响力,尽管从未真正学过时装设计,却熟稔把握着大众喜好,借助外力让自己和Mugler以病毒式的传播速度,植根人心:能找世界上最吸引眼球的女星Lady Gaga担任音乐总监并走处女秀,能在后台接受采访时坦言他更看重秀上数字媒体带来的后续影响,能借助强势的网络社交平台集结人气。自2011年底造访香港时开通微博至今,粉丝已过2万,虽不懂中文,却会通过和中国大众耳熟能详的时尚达人如韩火火在微博上来个客套的寒暄,来增加自己在中国的知名度。“有人说秀上安排的座位不够合理,看不清楚秀的细节,其实通过网络他可以看得更真切,我不在乎很多人的想法,我只在乎朋友们怎么看待我。其他的,网上的粉丝会告诉你,他们会注意到专业人士看不出的细节,和设计师或艺术家直接对话。”虽然到目前他只设计了三季的作品,但以充满未来主义的戏剧化表达,和网络强大的数字媒体传播力量,他成功地延续了品牌的DNA。就在2012春夏系列发布后,尼克拉又为这个系列拍摄了一部短片。虽然他保证这个作品只是从艺术与设计的角度诠释男性的力与美,但其与成人网站相关的主题仍然使它遭到了相关部门的严令禁止。不知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创意是否又是他如意算盘中的一出,因为在网络时代,越是被禁止的东西越容易引起话题。
  说起他并非设计师出身,其实今年33岁的他曾经在1997年去伦敦学习过建筑,但不出一个月便在夜店文化里迷失并弄丢了这个饭碗。一年后他成了一名时装买手,加入了英国先锋时尚杂志 《Dazed & Confused》,正式开始造型师的职业生涯。做过日本版 《Vogue》杂志的时装总监,也做过Uniqlo的设计领头,当Lady Gaga “ 雷”厉风行的风格渐渐被人们津津乐道,她“背后的男人”——尼克拉也浮出水面,并被媒体大肆报道。这也是他为什么被Mugler相中的起因。
  2012的春夏系列中,他用金属和水泥的颜色打造了一个现代世外桃源。裸露是这个系列的一大特色,斯巴达的勇士、古希腊的战神披上了军装,和更能体现男性身体美感的紧身款式。犀利的剪裁、明亮的颜色和数码时代机器感印花,则是尼克拉为Mugler带来的新世纪的活力风貌。而紧接着的2012秋冬系列中,他又为传统优雅的绅士形象注入了007式的现代特工风格。数码相机、光泽感极强的深色面料、福尔摩斯式的风衣斗篷等等,都为这个系列增加了迷幻的神秘感。
  S=surface NF=Nicola Formichetti
  S:你的生活十分网络化,你享受网络吗?
  NF:人们总是问我:“你怎么会上网?你哪来的时间?”其实我不是什么电子狂人,只是习惯用电脑而已。我仍然在学怎样更加熟练地使用这些玩意儿(社交网络),因为我喜欢表达自己,我很享受这个过程,社交网络交流起来直截了当。大家也喜欢我的这种表达,而不像时尚界中的很多人,势利地为人处世。其实比起那些人,我更相信网络上的人。
  S:你觉得你拍摄的短片为什么被禁?
  NF:我为Mugler拍摄的这部短片,主要是通过拍摄那些沙滩上的裸体男孩来表现一种“灵动笔记”。我想要表现的是这个系列从开始到完成,再到下一个系列的形成过程,过程中的创意始终处于一个衍生状态,于是我就想到了动态的这种表达形式。
  当我完成第一个华丽又暗黑的系列后,我想要做些经典的东西。于是我想到了我身上的意大利血统,想到了费里尼 (Fillini)和帕索里尼 (Pasolini) (意大利电影导演),以及布鲁斯·韦伯 (Bruce Weber) 和他的摄影。与此同时,我又想以一种更加性感的方式来表现这些男人,所以我们用了当时在T台上的同一组模特,但拍摄的效果好像一部假装的成人电影,有点像《罗马帝国艳情史 (Caligula)》。我想这就是被禁的原因。
  S:从工作方式上来说,造型和设计对你来说是一样的吗?
  NF:造型和设计的工作模式完全不一样。设计工作的过程要漫长许多,而造型则更加自然随性,你手头有什么衣服、头脑中有什么灵感,就做出什么样的造型。但是我认识很多造型师都会设计,也有很多设计师本身就是很棒的造型师。我相信一定有发型设计师也可以成为杰出的品牌创意总监这样的事。我还知道很多设计师其实连针线活都不会。我的出发点并不是一个手工匠,从一针一线和各种面料开始酝酿想法和灵感,虽然很多优秀的设计师都是这样,但我不是。我和这些优秀的人一起工作,他们才是激发我灵感的源泉。
  S:设计师对你来说是一个长远的职业规划还是通往另一个创意阶段的跳板?
  NF:我选前者,我想在设计上走得更深更远。我热爱设计。来到巴黎与这个团队一起工作是同以往截然不同的一场人生游戏。你必须把各个环节都考虑周全,不光是你要设计的衣服,更是整个系列从设计到生产的全过程。造型也是这样,但当你开始设计并引导整个品牌方向的时候,事情就会变得复杂许多。现在我想要建立我自己的品牌。我想做一些街头时装、运动装,还想做婚纱,甚至是为你手机上的虚拟形象设计时装。这很疯狂,因为它们还是想法而已。
  我在Mugler的第一场时装秀是在1月,但其实那个时候我涉足设计还不到一年。我们需要时间去发展完善,这就是数字化社会有利有弊的地方。每天都有太多事发生,每天也有太多的收获。我和团队工作不到一年却感觉我们好像已经一起工作了三四年。
  S:Mugler长久以来形成了一个非常强烈的品牌个性,那么你希望它的下一阶段是什么样子的呢?
  NF:当Mugler的CEO乔尔·帕利克斯 (Jo?l Palix)联系到我的时候我真的很惊讶。穆勒一直是我非常喜爱的设计师,在我年轻时他简直就是我的时尚大帝。但当时我真的被吓坏了,而且我认为自己根本不可能超越他。一开始我拒绝了这个邀请,后来过了好一阵儿才回心转意。我看了很多我以前喜欢的设计,在网上找到了所有以往时装秀的录像,全都无与伦比。
  但后来Mugler暂停了设计,当它再次出发的时候却走向了一个完全错误的方向。当然,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来找我。从某个角度来说,设计其实很容易。我从仓库里找出了我喜欢的所有东西,把它们分类,专注于最符合时下社会的那部分,当然也是最激进的部分,像一个强势的女人,有些野性,然后我们把她变得更加简约。这就是品牌的再开始。而对于男装来说它更像是一块粗糙的白色帆布,因为Mugler其实并没有做过太多男装。我手上并没有一个现成固定的Mugler男装形象。一开始我很纠结,因为我想做一个更加Mugler的东西,但并不是某些同性恋那样的风骚和疯狂。
  S:这一系列中有没有哪一件男装是你个人最喜欢的?
  NF:我喜欢那些看上去被一分为二的西装,非常有建筑感但没有那些夸张的肩部轮廓,就好像解剖人体一样。就算把它和你平时穿的普通的衣服搭配在一起也很酷。衣服上藏着很多非常有科技感的拉链,你可以拆卸调整衣服的不同部分。我还喜欢那种大地色,肤色、米黄、棕色,好像把爷爷衣柜中的颜色涂到了运动装的面料上。
其他文献
纵观近几年来的大选,在 “设计”上做得出彩漂亮的要属台湾国民党,  那个 “台湾加油赞” 的7分钟短片 《爱情签证》 可谓令人叫绝,当短片  在最后一刻才出现 “必要的” 政治味道时,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  一个选举宣传片是可以拍成浪漫爱情片的。其实,这里的设计点  就在于它是冲着年轻人去的,因为从导演陈宏一到男主角莫子仪、  女主角简嫚书,再到音乐总监陈建宁,名导演加新生代演员,太懂  年轻族
期刊
一幅色彩同样鲜艳的作品却呈现出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  不知名的车间里,肉色的躯干和头颅经过流水线的层层包装,  变成一个个西服革履的金发男子。在接下来的图中,一位  西服革履的金发 “机器人” 成了媒体聚焦的对象,他头戴一顶  皇冠,又像是一顶小丑帽子。  这是新西兰青年设计师乔尔·考克斯 (Joel Cocks) 的大学  毕业设计。考克斯目前正在读艺术类研究生,但他在新西兰设计界已小有名气
期刊
20世纪4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拉扎斯菲尔德 (Lazarsfeld)、  贝雷尔森 (Berelson) 和哥迪特 (Gaudet),对美国当时总统  竞选进行了民众调查,通过对俄亥俄州伊里县选民的问卷调查研究  “哪些因素会影响选民的投票”,以及 “大众传播的政治宣传在  选民决策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这项研究被誉为社会科学发展史  上最具想象力的调查研究之一。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发现,选民的社
期刊
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马丁·布鲁尼茨基,有着一半波兰、一半德国的血统。成长在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中,布鲁尼茨基似乎天生就有成为设计师的天赋。母亲鼓励他从小学习绘画,并以自己精致优雅的品位确立了布鲁尼茨基最初对美的认识。“我母亲喜欢Hermès 的设计,她的品位无可挑剔,” 布鲁尼茨基说。1990年,23岁的布鲁尼茨基前往英国学习室内设计,这个看似意外的决定却并非出于偶然。“我的一个好朋友在伦敦学室
期刊
一张张照片中,摄影师捕捉了多种女性姿态。她们来自不同年代,服饰精致,表情各异——欢喜、悲伤、愤怒、羞涩、茫然……她们与背后的场景形成了强烈的呼应,让人禁不住猜想她们的故事。她们在做什么?她们经历着什么?她们想要表达什么?是谁拍下了她们如此动情的瞬间?如果告诉你,所有这些照片的摄影师和模特都是同一个女人,你是不是会感到大为惊讶?  这位艺术家就是辛迪·舍曼 (Cindy Sherman)。除了摄影和
期刊
还记得去年北京设计周“享自东方”展览中大团的气球飘云,未想到这一少女式的“造梦”想法来自孙文涛。其实早在几年前的某次策展,他就想这么做了,只是当时被人一票否决。朋友眼里的他是个不懂“变通”、固执的东北人,不过无妨,他自得其乐。“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一小部分人认可你的东西,就挺舒服的。”  最近,孙文涛为某场展览制作了一把椅子,结果被展方驳回。确实,那把椅子太“普通”了——无一例外的四方腿和椅面,唯一
期刊
胡晓媛说,我用一个例子来回答你的问题,关于作品创作的线索:记得挺清楚的,2009年的一个晚上,我跟男友在后海闲逛,岸边有很多柳树刚刚长出绿绦。俩人聊着聊着都停下脚步往同一个方向看着,谁也没说话。过了一会儿我说,看那树梢,他没听到。他当时正全神贯注地盯着水面上灯光的倒影,完全没留意到我提树梢这回事。某些生活里的细节,会忽然间就触动我,那回是一时间又一次意识到疏离、缝隙、距离,总之一大堆东西。其实每个
期刊
2012伦敦奥运会即将举行,为呼应International Respect的奥运精神,由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 Council)和英国时装协会(British Fashion Council)在伦敦时装周期间所主办的国际时装展(International Fashion Showcase)邀请了来自19个国家的作品,本刊选取了其中的九个国家为代表展示了九种未来的可能。  Poland  
期刊
在《书中自有黄金屋》——帕克特与当代艺术家们 (Inside a book,a house of gold,Artist editions for Parkett) 的展览中漫步。色彩迷幻的展品和布展空间设计,让我们回到安迪·沃霍尔式的那个波普时代。  灰门襟拼色西装 Neil Barrett by JOYCE  橘色纹路针织衫、衬衫 BOTTEGA VENETA  背景艺术品(从左至右):  达
期刊
“与我们相比,过去的人生活在一种风格的监狱中,”彼得·约克曾如此摆明那个科技尚未革新的时代,文化的局限性。仅从这一方面看来,现今的设计师们无疑是幸运的。譬如以下这三组设计工作室,他们综合不同文化或体验,带来各式多元之作。  生活记录专家  Note设计工作室驻扎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恰如其名,他们“记录”生活中各样片段,作为灵感锦囊。这些片段在生活中很容易被忽略,设计师们便用各种可能的形式加以强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