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爱好是天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z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的底片中,总有许多天生丽质、清纯自然的景观积存,似陈年佳酿般不期然地散发着幽幽醇香。如九寨沟融五光十色于一湖的五花海,其色泽之绚美,变幻之神奇,堪为天地惊叹;匡庐之上的淙淙飞瀑,飒飒松涛,关关鸟语,唧唧虫鸣,鬼使神差似的牵动着冥冥性灵。还有自然界一年四季循环往复的莺飞草长,花开叶落,江南塞北绵延不绝的青山隐隐,绿水迢迢,其温馨浓郁、细腻而温婉的情境总是让人“相看两不厌”“竟夕起相思”。
  人类源于自然,总会对自己的母体有种天然的亲近感,诚如冰心先生所言:“世界上最难得的是自然之美。”红尘之中的有识之士不再满足于每日里的“开门七件事”,纷纷挣脱紧张忙碌的羁绊,争相去与清新秀美的自然融为一体,尽享返回精神家园之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似乎道尽了古今游乎山水的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富起来的国人愈加把旅游当成生活中的一种“必须”。于是名山大川、古刹名寺、大漠草原,长驱直入,纷至沓来。国内游够了,再去国外,但谈及游走的目的,许多人很是茫然,好像这样步履匆匆地走,就是为“因蜜寻花”“到此一游”而已。认真探究古往今来的“仁者”和“智者”,他们的行踪所至,往往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去处,在那里用心感悟天然之美,感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这个意义上讲,亲近自然不一定非要去旅游,也不一定非要去名山大川,重要的是找一个充满荒情野趣的地方,放飞心灵,颐养性情,这是一种极好的休闲方式。著名作家、学者王充闾先生曾在散文《青天一缕霞》中写道:“从小我就喜欢凝望碧空的云朵,像清代大诗人袁枚说的‘爱替青天管闲事,今朝几朵白云生?’”当年幼小的他时常仰望蓝天之上的浮云,虽“霄壤悬隔互不搭界,但在久久地深情谛视中,通过艺术的、精神的感应,往往彼此间能够取得某种默契。”这样的感觉我也曾经有过。记得读高二时,每到课余间隙,我就在教室所在的二楼阳台上休憩徜徉,常常极目远眺,见蓝天尽头是一片黛色的群山,烟树蒙眬、灵秀缥缈。此时心中就想,山的那一边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是陶渊明笔下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烟里”,还是王维描绘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样的遐思冥想一直陪伴我到高中毕业,直至上山下乡,于是我顺其自然地在农事稼穑之中,亲近泥土,亲近自然,意兴悠然地面对身边的花草植物了。
  人是自然的产儿,即便被尊为万物之灵,却须臾离不开自然,不必说是一日三餐果腹之必需,更重要的是绿色植物乃“地球之肺”,草木永远是人类诗意栖居的本源。国人自古崇尚自然,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史记·五帝本纪》中“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的记载一脉相承。《论语》教诲天下读书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305首诗中,有135首出现植物,多数以植物来赋、比、兴。一本《红楼梦》,大观园里花木扶疏,算算总有七八十种。《诗经》也好,《红楼梦》也好,讲的尽是人间有爱、草木有情,其实都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试想,若没有树木花草护佑相伴,人的诗意生活与抒情又从何谈起呢!封建社会传统的士大夫常以草木表深心,屈原以“美人香草”视为终生追求的理想“美政”,陶渊明、李白、苏轼以植物为题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东坡先生深夜秉烛,照的就是海棠。大观园里的林妹妹尽管对李商隐的诗百般挑剔,但是对“留得残荷听雨声”却极度赞美,就因其描绘出一幅全息的秋意图景,有视觉,有听觉,有湿度,写得天然无饰,曲终情致。
  哲人曾说:“人如果从美的东西中得食粮而成长,那么他自己也就会变成优美高尚的人。”国学家王国维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众多的先贤正是通过对葳蕤草木的细腻观察,发现它们生长、变化的诸多特点,并将这种变化特点与社会及生命主体联系起来,参出了世道人心,让人豁然顿悟,心智开启,实在是一种别样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鲁迅先生曾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近代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在《生活的艺术》自序中写道:“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觉得心满意足。”当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一生也极喜欢花草树木。1949年深秋,旅居美国三年半的老舍回到北京,自费购买了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的一幢小院,从未迁居过。先生在庭院里养花草植树木,对其陶冶性情,读书写作也一定大有裨益。他把花草树木当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乐趣,在许多文章中都曾谈到。他說,我不知道花草们受到我的照顾,感谢不感谢,我可得感谢它们。在我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写了几十个字,就要到院中去看看,浇浇这个,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中再写一点,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有益身心,胜过吃药……
  记得那年夏天去北京开会,有文友陪我在清华大学校园观光。这座崛起于皇家园林旧址之上的百年学府,不愧是“水木清华,为一时之繁囿胜地”。园中草木早有经典可稽,最惹眼的当数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传世美文《荷塘月色》而享誉中外的那片荷塘了。盛夏时节,塘里的荷花“红莲花共白莲香”,正开得花团锦簇,袅袅娜娜。沿湖边徜徉,我心中默默思忖着当年那个寂静的夜晚,先生沿湖徜徉时心中的纷乱、惆怅与焦灼。漫步清华园中,我时时被眼前的奇花异木吸引而驻足凝眸。据说清华园里现有一百二十多株百年以上的乔木古树,而二校门前的两株古柏,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估计树龄达五百年。“老树春深更著花。”如今依然枝叶婆娑,郁郁葱葱。近年来,清华大学创建“绿色校园”,又在各地选择珍贵树种,引种园中,使全校乔灌木树种达五百二十多种、三十二万多株,放眼校园深处,草木森森,群芳挺秀。最让人惊叹的是,在一幢宿舍楼东侧,竟还种植着生长在大漠之中的胡杨呢。
  即将走出清华园时,我于万绿丛中看到一尊石碑,上面镌刻着:“清芬挺秀,华夏增辉”八个遒劲的大字。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天然,主张“天人合一”,秉持“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百余年来,从清华园走出的那些天赋异禀的莘莘学子,正是回应着园中草木的殷殷垂注与眷眷呼唤吧。
  选自《天津日报》
其他文献
有一次我問父亲:你会老吗?父亲不置可否地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那时候我还小,父亲还是壮年。对于老的概念,我没有,父亲估计也不是很明确。我是看到了坐在村子一个南墙根下的老人。那是一个曾经很强势的老人,一直以来感觉到村子里没有人不怕他,就连他家的狗都厉害。那是一只高高大大的狗,全身长满了黑毛,却在两只眼睛的中间有一块白毛,像是长着三只眼睛。那狗的眼睛一睁,阴阴的,射出凛冽的光,站在他家院子里叫喊,声音
每年腊月,我都要回赤壁老家过年。凌晨四点,我就醒了。是老家的鸟儿把我叫醒的。鸟的叫声细碎清脆,时徐时疾,娓娓道来,我醒着,静静地听着,听着赤壁的鸟给我講故事。其实,赤壁已经没有我的家、没有老房子了,它们在几十年前,就淹没在一片水下了。他说。我是在赤壁三峡试验坝的八号副坝上见到他的,他叫水新。腊月坝上的风清冷,他说,每年过年,都会有一些像他这样的人再回赤壁,回到老家的老屋曾经在的地方看看。水新当年十
期待一场雪。一场落在烟雨江南的北国的雪。湿了柳絮轻扬的情怀,融化草木葱茏的诗韵,修饰小桥流水的春梦。一场纷纷扬扬的,精灵一样,从天而降的雪。迷了你的双眼,醉了你的心扉。覆盖了田野。覆盖了道路、村庄。覆盖住整个世界。牛羊在棚圈里咀嚼、反刍。鸟兽在巢穴里栖息、凝望。农人在屋檐下抱臂闲谈。绿油油的蔬菜收了心思,在雪被里打盹。而后,又很不情愿地,被一只冻红了的手,从雪被里揪出。让世界在静穆里沉思,时间在恬
我认为,有史以来最文艺的一本书是《世说新语》。如果周一到周五遇到太多“油腻”、猥琐的人和事儿,周六和周日我就翻翻《世说新语》,非常有治愈效果。整本《世说新语》中最文艺的事儿要数“雪夜访戴”。绝大多数人不会说走就走,乘一夜船去看一个友人。真的说走就走,雪夜乘船访友的人中间,绝大多数不会过门不入,见门即返。这些小概率事件组合起来,让“雪夜访戴”成为千古绝唱。换一个角度,如果王子猷真能做到折腾这一夜临门
英国有家报社,向社会有奖征答“谁是最幸福的人”。之后排出第一种最幸福的人,是一个妈妈给孩子洗完澡,怀抱着婴儿;第二种最幸福的人,是一个医生治好了病人并目送他远去;第三种最幸福的人,是一个孩子在海滩上筑起了沙堡。备选答案是,一个作家写完了著作的最后一个字,放下笔的那一瞬间。看完这则报道,那一瞬间,我真的像被子弹打中一样,感到极度震惊———这四种状况都曾集于我一身,但是,我没有感觉到幸福!我为什么没有
我们总渴望有一双如炬的眼睛注视着自己的行程,总渴望有一双有力的双手拉着自己前行,总渴望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在身后推动着自己。这是错了,没有这样一个人,一生中推动着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奔向哪里,只能问自己的眼睛。能走多远,只能问自己的双脚。有多少人,能够静下来,聆听自己的足音?山川无语,大地无言,自己的脚步声,像庄严的天籁,从故乡走向远方。这样的声响,让你激动不已,也让你心潮澎湃。世界有一个伟大的定律
偷,是个不好的字眼,什么偷鸡摸狗,偷天换日,小偷小摸,偷汉子,偷东西,一言以蔽之:“偷者,天下之盗也”。就连小偷的代言人鼓上蚤时迁,翻江鼠蒋平,也长得贼眉鼠眼,猥琐不堪。但偷还有另外两层意思,即悄悄的,无声无息的,低调静谧的,人不知鬼不觉地做事情,如勾践的十年教训,十年生聚,刘邦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再就是正常渠道如果不畅的话,就需要用点别的非常规办法,也叫偷,如匡衡凿壁偷光,杨露禅陈家沟偷拳。咱
有一则故事说,一位上了年纪的犹太富商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安排后事,说我年纪大了,想把家业分给你们,但我要考考你们,看誰更有经商天赋。考试的办法是这样的:老人给三个儿子各10美元本钱,让他们用这笔钱买一种东西,条件是要用买回的东西把一间空屋子装满。谁装得最满,谁继承家业。老大买回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只占了一半空间,老二买回一车马草,占了大半间,老三花了25美分买回一根蜡烛。天黑后,他把父亲和两位兄长请
初秋,是最适合审美的季节。气温不冷不热,木叶将凋未凋,早桂的香气,总在似有若无之间,天地之间有着仿佛春日一般的烂漫,却又有一种凛冽爽朗在潜滋暗长。其实,单纯的事物总不是那么美,就如太过饱和的红色或者黄色就显得俗气一样,事物里有一些别样的滋味羼入,才值得细细地分辨与品味,如果这种别样的滋味又處于那种“临界的状态”,则更是微妙之极的。人生的许多况味也就在对这种微妙的品味里慢慢地浮现出来。这是秋的好处,
祖父和父亲都是极其喜爱声音的人,在没有电视的年代里收音机是他们的最爱,有了电视,他们最爱的仍旧不是“看”而是“听”。有时,他们在床上或是沙发上闭着眼歪了许久,一动也不动,你会以为他们睡着了,可是只要把开着的“声音”关掉,他们就会立刻发出抗议。但那么多年,他们却从不曾听戏。我的听戏不知始于何时,先是广播里听,后是电视里看。因为并不是行家,只能很“用力”地去听那些与普通话有着太多差异的唱念之词,所以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