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吴桃柄,11岁去延安保卫毛主席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kam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桃柄,1936年出生于陕西旬邑县,中共党员,1947年为“保卫延安”参加解放军,经历过著名的瓦子街战役和解放兰州战役等大小战役20余次,还参加过抗美援越战争,后转业回到延安工作。
吴桃柄在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本刊特约记者赵卫东 / 摄)
中图:2021年清明节前,吴桃柄在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扫墓。(本刊特约记者杨芳桢 / 摄)右图:吴桃柄学习过的毛泽东著作《论持久战》和《实践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前,位于延安市东南缘黄龙县的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内,85岁的吴桃柄老人缓缓穿过青松绿草,在春色中仔细辨认着一块块墓碑上的名字。“70多年过去了,很多战友的名字我都记不清了,经常来看看,不能忘了他们。”吴桃柄对《环球人物》记者叹了口气。但无论年月多久远,那硝烟滚滚、战火飞扬的延安岁月仍然鲜活地在他脑海中跳动着,带着一个老兵的情怀,从历史的尘埃中向我们闪现。

“要变成革命的青年”


  吴桃柄出生在陕西旬邑县一个农民家庭。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旬邑是陜甘宁边区的南大门,延安的前沿哨所,也是粉碎国民党经济封锁、使西安和全国各地的人员物资去往延安的通道。习仲勋、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同志都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
  吴桃柄出生后不久,党中央领导的地方工作如火如荼展开。他从小耳濡目染,接受红色革命教育,知道革命圣地延安,知道延安有个毛主席。“乡亲们常常谈论革命军人的故事,说他们革命是为劳苦大众。当时有一首诗歌广为流传:‘我们不怕走烂脚底板,也不怕路过九妖十八怪,只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不能到前方抗战;只怕取不上延安的经典,不能变成最革命的青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之间的对峙日益白热化。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10月19日,蒋介石向胡宗南下达“剿匪”命令。同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保卫延安的部署。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指挥6个整编师共15个整编旅约20万人,由宜川、洛川大举进攻延安,西线军阀马鸿逵、马步芳集中10万人,向三边(定边、安边、靖边)、陇东进犯,配合胡宗南正面进攻。3月18日,毛泽东和党中央决定主动撤离延安,开始了转战陕北和解放大西北的历程。
1948年,西北野战军夺取宜川城南制高点凤翅山。(资料图)

  这期间,11岁的吴桃柄怀着对党中央、毛主席的满腔热爱,积极报名参加了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兵团,成为警一旅3团9连一名通信兵。9月21日,中央军委颁布命令,警一旅、警三旅、骑六师合编为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12月底组建完毕,由王世泰担任司令员,张仲良任政委,阎揆要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参军后,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成了吴桃柄和战友们的信念。在部队里,吴桃柄把《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论持久战》《实践论》等毛主席著作学了一遍又一遍,这为他以后的戎马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确定的“蘑菇战术”,依靠陕北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地形,吴桃柄和战友在彭德怀司令员的率领下,攻榆林,打宝鸡,鏖战瓦子街,与比自己多达10倍的胡宗南等的几十万军队在陕北高原周旋。“我们每天行军100多里,饿了就抓一把豆子吃,渴了就抓一把雪吃。晚上有时候住在老乡的窑洞里,乡亲们睡在炕上,我们就在地上铺几块木板当床,有时候干脆只能在野地里躺一宿。”吴桃柄说。
  有一次,吴桃柄在送情报时,路上遇到马鸿逵部队的几个兵。吴桃柄怀揣信件往深山老林跑,敌人在身后追,子弹嗖嗖飞过,情急之中,吴桃柄脚下一滑,掉入山沟之中。敌人站在山头向下张望了半天,见山高沟深,就离开了。吴桃柄由此躲过一劫,但全身多处摔伤,躺在地上一动也不能动了。不知躺了多久,一位路过的老乡发现了他,就将他背回家中救治。“我们和老乡的关系很好,老乡对我们的帮助很大,给我们吃、住,常常救助我们。”吴桃柄在老乡家养了一个多月的伤,重新回到了队伍中。

“很多战友死在了我怀里”


  根据作战需要,吴桃柄又从通信员转成了卫生员。不久之后,他就参加了著名的瓦子街战役。
  1947年末,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纵队、第四纵队和第六纵队集结于延安清涧、绥德、米脂、安塞各县,开展新式整军运动。经过部队生涯的锻炼,吴桃柄很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他在战场上心细如发,勇猛刚烈,再不是刚进队伍时的毛头孩子了。
  1948年1月29日,彭德怀司令在米脂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决定对国民党部队发起春季攻势——打下宜川,直下黄龙,并采用了党中央毛主席“围城打援”的战法——第三纵队、第六纵队各一部围攻宜川;第一、第二、第四纵队形成包抄之势消灭援军。同时,警一旅作为预备队驻扎在瓦子街以北。
其他文献
我的桌上放着一册厚厚的洋装书,殷红的布质封面已经褪色,道林纸的书页已经发黄,装帧式样也很不入时,显然,它不是新近进口的。这册书题名《艺术谈》(TheArts),一九三七年出版于纽约,初版后不仅在美国风行一时,并且在好几个国家翻译出版。作者房龙(H.WVanLoon,1882—1944)原籍荷兰,二十岁到美国读大学,毕业后当一名记者,得以游历美、欧名城。一九一一年在慕尼黑得了一个哲学博士学位。一九一
“五、四、三、二、一……”倒计时的声音渐渐消退,熟悉的前奏响起。我站在舞台上,灯光一点点亮了。那一瞬间,中枢神经不断发出信号,我确信那是一种久违的兴奋感,就像鲜艳的浆果在脑海里迸出汁来。果然,夏天是伴随着音乐到来的。  5月末的南方城市,青春的大学校园,空气中飘浮着离别的味道。每年夏天,都有人离开红砖教学樓,也有人以懵懂的面貌面对这一切。同样作为这个年纪的我,很难不为之动容。在他们度过人生中最重要
在一本《古人笔下的安徽胜迹》(安徽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出版)中,有几篇清人记合肥包公祠的诗文。在夏奇峰《香花墩怀古》一诗中,有“古人不可见,祠树绕寒流。……独有郡斋句,清规为我留”之句。这“郡斋句”是什么意思?“为我留”的“清规”,又指的是什么?原来包拯在端州作官时,曾在他的办公室写了一首诗,题名《书郡斋壁》。诗曰: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身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
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人们第一时间想到了2003年的非典。从目前来看,本次疫情从深度和广度上已远超当年。与当年相比,当前也有更多不利因素:第一,全球经济前景晦暗不明,外贸形势恶化 ;第二,经济周期处于收缩阶段,防风险压力较大 ;第三,服务业占比上升,经济对疫情冲击更为敏感;第四,区域联系增强,容易造成“连锁反应”;第五,疫情暴发正值春节前后,防控和复工难度加倍。  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显而易见。首先是
地时间1月9日,美国芝加哥发生连环枪击案。32岁非裔枪手南丁格尔持枪“随机杀人”,短短几小时导致3死4伤,在芝加哥大学就读的30岁中国留美博士范轶然(Yiran Fan)也不幸遭枪杀,目前枪手已被警方击毙。网友热议   恶魔这次在人间的芝加哥。   美国枪支问题,无解。   可悲,在美国毫无安全感可言。解词人 王言虎  范轶然被枪杀后,他曾经求学过的北大以及芝加哥大学均发文悼念,中国舆论场也对这名
一九五四年秋,王莹同志和我在纽约,先后被移民局逮捕,并被关押在该市港口附近的哀离思岛上和其它三个监狱里共两个月;然后被驱逐离开美国。一九五五年春,回到北京。  我们住在华侨招待所两周,就承董必武同志约见。他老人家请他的秘书张向阳同志来领我们一同前往。途中,向阳同志和我们闲聊着关于我们回国的经过和首都建设正在改变过去落后面貌的情形。在车子快到最高人民法院大楼时,王莹若有所思,打断大家的话题,严肃地对
《在密密的书林里》告诉我们,当年白区的进步文化出版工作者怎样献身“播火的事业”    这是一部以党的出版发行工作者为主人公,反映抗战中期国统区文化出版界和读书界的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它描写的虽然是皖南事变前后,围绕桂林群众书店展开的一场文化“围剿”和反“围剿”的斗争,却歌颂了所有在白区从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革命书店和进步书店。抗战时期,在党的直接领导和周恩来同志的亲切关怀下,这些书店在大后方,出
一九二八年,关于无产阶级文学革命,鲁迅和创造社、太阳社有过一场论争。凡是知道这场论争的人大概都记得鲁迅的一句有名的话,即:“我有一件事要感谢创造社的,是他们‘挤’我看了几种科学的文艺论,明白了先前的文学史家们说了一大堆,还是纠缠不清的疑问。并且因此译了一本普力汉诺夫的《艺术论》,以救正我——还因我而及别人——的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三闲集·序言》)但是大概人们还都不知道,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积
陶渊明的读书方法,颇有特色,他把读书看作一种精神享受,其意境是很高的。他在《与子俨等疏》中说:“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年轻的陶渊明就有这样超脱的意境,的确与众不同。他在《读》十三首的诗序中把他读书的乐趣描绘的历历如画。当初夏季节草木茂盛,住房周围的树木枝叶繁密,小鸟在枝头欢欣歌唱。春播春耕告一段落,他回到家里读书。东风吹拂,细雨,一个人安静地读《穆天子传》和《山海经》。神游于
山西平遥普通人家的孩子有一项乐趣:看家中长辈搓“莜(yóu)面栲(kǎo)栳(lǎo)栳”。只见老人给莜面淋上开水,用擀面杖搅拌成面团,趁热将其揉精,然后在表面光滑的石板上滴一点油,将一块莜面夹在中指和食指间,一摁一推,再一卷,便形成一个长10厘米、宽5厘米的舌形薄片圆筒。整套工作不过三五秒,孩子们却看得眼花缭乱。紧接着,老人把这些圆筒一个挨一个地整齐排立在已备好的蒸笼上。  莜面栲栳栳是平遥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