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以来,忻州市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委“1661”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教育改革规范发展总要求,以教育振兴年为契机,突出问题导向,对标精准施策,着力重点突破,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呈现出新活力,释放出新动能,展现了新形象。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开启新时代教育振兴新局面
近年来,忻州市委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去年9月6日,市委书记李俊明带领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到忻州高级中学、实验中学视察调研,看望慰问一线教师,在忻州一中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提出忻州教育改革规范发展总体思路,明确要求推进实施初中教育强腰工程,补齐结构性短板,缩小校际差距,实现均衡发展。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将2017年确定为“教育振兴启动年”,召开全市教育振興大会。市长郑连生结合忻州实际,把脉问诊,开方送药,从10个方面对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教育振兴作出安排部署。市委、市政府为新时期忻州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规划了改革路径,创设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市教育局珍惜机遇,细化任务,明确措施,狠抓落实。去年以来,教育振兴理念在全市上下达成共识,市直学校争先创优,各县(市、区)尽显身手,人心思进、人心思上的竞进状态初步形成,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整体面貌积极向上,新时代忻州教育振兴局面全面开启。
一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掀起新热潮;二是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再上新水平;三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新跨越;四是高中教育普及提升迈出新步伐;五是特殊教育、民办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六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七是校园文明创建踏上新征程;八是教研教改和信息化建设得到新发展;九是教学管理改革取得新成效;十是学校安全教育呈现新态势;十一是教师素质和队伍形象有了新提升;十二是教育脱贫攻坚取得新胜利。
二、改革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振兴总体部署
去年以来,我们立足忻州实际,尊重教育规律,推进体制创新,强化人才牵引,坚持目标导向,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振兴决策部署,着力在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和突破。
(一)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不足的问题
发展的短板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教育已经从简单的规模扩张转变为内涵式发展,精英教育已转变为大众优质教育。教学方式从适应教师转变为适应学生。公平和质量已经成为群众的追求。只有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为教育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才能不断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是结合市政府《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振兴忻州教育的实施意见》(忻政发〔2017〕41号)文件精神,研究制定《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会同编制、人社、财政部门先行先试、主动作为、联合施策,全面推进实施教师“县管校聘”,让优质教育资源在系统内实现按需分配、合理调剂,突破公平优质发展的瓶颈,最大化发挥其应有作用。
二是制定了《忻州市中小学校长管理办法》,在职务提升、职称评审、先进评选中量化爱岗敬业工作考核,如要求校长每学年深入课堂,听、评课不少于140学时。市教育局每学年组织四次教学质量检测监测工作。打破人才流动壁垒,从民办学校选拔优秀管理人才到公办初中任校长,促进了公办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公办学校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
三是在总结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采取城乡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等模式,积极推动城镇优质学校在教师配备、教学管理、教研培训、校园文化等方面与农村学校实现资源共享。以市为单位统筹实施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市域内建立市直、市辖区优质学校对口帮扶贫困县学校,县域内建立城区学校对口帮扶乡镇薄弱学校,乡镇中心校对口帮扶所在乡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逐县、逐校制定帮扶方案,建立稳定的“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整体提高全市教学质量。
(二)用提升师德的办法破解师资不优的问题
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建好教师队伍,首要在师德,重点在结构,关键在待遇,根本在素质。
一是突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绩效考核管理。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和评优奖励、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依据,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对违反师德规范的行为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二是落实教师待遇,建立激励机制。认真实施贫困县“特岗教师计划”,国培计划、省培项目向贫困地区和乡村教师倾斜,吸引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从教。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对忻州市6个集中连片特困县乡村教师按每人每月3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其他贫困县参照执行。推进实施50名名师、名校长,100名省、市级学科带头人,1000名县级骨干教师的名师培养工程,打造一批高素质、专业化、梯队式团队。建立中小学名师、名校长人才库,搭建高层次校长教师培养培育共享平台。
三是切实严明奖惩,形成良好导向。建立全市中小学教师“一年一考试、一年一表彰”制度,对考试不合格的教师进行待岗培训或转岗使用,连续两年考试不合格的教师实行“高职低聘”。设立市直公办学校教育奖励专项资金,建立市直学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学管理者、优秀校长年终奖励制度,由学校按规定比例的1.2倍推荐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优秀管理者,市教育局组织审核评选;每学年末市教育局对所有市直学校校长进行考核,按20%以内比例评选出优秀校长。对评选出的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激发和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和主动性,解决教育领域难点、热点问题。
(三)用公平的办法拉近学校、家庭、社会的距离 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公平的距离最短。随着事业的发展,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关系不同程度出现了异化,矛盾的根源就在于没有做到公平。数量的公平已经转化为质量的公平。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是质量,三者共同的结合点就是公平。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维护好各类群体的受教育权益。公平透明的教育环境是家庭、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必须以公平促进质量,以质量牵引数量,进一步提升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去年以来,我们严格落实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政策,努力扩大到校比例,确保指标分配和降分优惠倾斜贫困县乡镇(农村)中学,稳定各县(市、区)初中生源,引导学生在本县、本校就读,控制盲目择校,推进强腰工程,促进均衡发展。
三、几点认识和体会
去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经过全市教育系统上上下下共同努力,工作中不同程度涌现出一些新亮点:市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被评为全国学生资助工作“推荐学习单位”,受到教育部表彰;全市教育综治工作在全省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中综合排名全省第三,被评为优秀等级;中小学免费在校托管试点改革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取得预期成效;通过市直学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全市质量监测考试、全市中小学专任教师业务考试,剖析学情,诊断教情,发现问题,直击短板,有效促进全市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抓教学、提质量、钻业务、比成绩在全市教育系统蔚然成风,受到省教育厅充分肯定;忻府、定襄、五台、繁峙、宁武、神池6个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认定,取得94.28分的好成绩,再次名列全省第一。
(一)教育要振兴,必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起点
就中考、高考而言,忻州市教育教学质量与兄弟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中高考升学率未达全省平均水平,缺乏“高原”,更无“高峰”,忻州教育仍然较为落后。必须勇于承认我们在客观上的落后,正视工作中的短板,深刻分析我们在条件资源充分利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層面的问题,深刻认识我们在眼光思路、素质能力等方面的短板,更要深刻思考我们在思想认识、精神状态层面的不足和差距。
(二)教育要振兴,必须抢抓机遇,进位争先
从党的十九大把教育确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战略地位来看,从教育部、教育厅密集出台的政策举措、部署的重要任务来看,从市委、市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推进力度、支持力度、要求高度来看,当前忻州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教育要优先,自身必争先。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对待工作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珍惜难得机遇,凡事都要从我们自己身上找原因,立足于靠自己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力争尽快在全市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面上有所突破,最终实现忻州教育全面振兴。
(三)教育要振兴,必须提升能力,提高标准
接受公平而优质的教育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要不断加强“三基”建设,强化薄弱环节,关注弱势群体,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每个县乡、每个孩子,让有质量的教育覆盖所有学龄人口。坚持教育内涵发展,大力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品质,创造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抱定必胜信念,坚定不移致力于解决一些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攻克一些以往没有攻克的难点。
(四)教育要振兴,必须创新机制,强化考评
建立绩效考评与资源分配联动机制,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市直学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全市质量监测考试、中小学专任教师业务考试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要充分体现对一系列测试结果的运用,考评结果与资源分配挂钩,职称评聘、评优评先、项目安排、资金拨付乃至干部使用等均以此为据。通过强化对结果的运用,倒逼各县(市、区)、市直各学校切实提高水平、提升质量。
(作者系忻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开启新时代教育振兴新局面
近年来,忻州市委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去年9月6日,市委书记李俊明带领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到忻州高级中学、实验中学视察调研,看望慰问一线教师,在忻州一中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提出忻州教育改革规范发展总体思路,明确要求推进实施初中教育强腰工程,补齐结构性短板,缩小校际差距,实现均衡发展。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将2017年确定为“教育振兴启动年”,召开全市教育振興大会。市长郑连生结合忻州实际,把脉问诊,开方送药,从10个方面对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教育振兴作出安排部署。市委、市政府为新时期忻州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规划了改革路径,创设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市教育局珍惜机遇,细化任务,明确措施,狠抓落实。去年以来,教育振兴理念在全市上下达成共识,市直学校争先创优,各县(市、区)尽显身手,人心思进、人心思上的竞进状态初步形成,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整体面貌积极向上,新时代忻州教育振兴局面全面开启。
一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掀起新热潮;二是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再上新水平;三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新跨越;四是高中教育普及提升迈出新步伐;五是特殊教育、民办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六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七是校园文明创建踏上新征程;八是教研教改和信息化建设得到新发展;九是教学管理改革取得新成效;十是学校安全教育呈现新态势;十一是教师素质和队伍形象有了新提升;十二是教育脱贫攻坚取得新胜利。
二、改革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振兴总体部署
去年以来,我们立足忻州实际,尊重教育规律,推进体制创新,强化人才牵引,坚持目标导向,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振兴决策部署,着力在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和突破。
(一)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不足的问题
发展的短板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教育已经从简单的规模扩张转变为内涵式发展,精英教育已转变为大众优质教育。教学方式从适应教师转变为适应学生。公平和质量已经成为群众的追求。只有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为教育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才能不断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是结合市政府《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振兴忻州教育的实施意见》(忻政发〔2017〕41号)文件精神,研究制定《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会同编制、人社、财政部门先行先试、主动作为、联合施策,全面推进实施教师“县管校聘”,让优质教育资源在系统内实现按需分配、合理调剂,突破公平优质发展的瓶颈,最大化发挥其应有作用。
二是制定了《忻州市中小学校长管理办法》,在职务提升、职称评审、先进评选中量化爱岗敬业工作考核,如要求校长每学年深入课堂,听、评课不少于140学时。市教育局每学年组织四次教学质量检测监测工作。打破人才流动壁垒,从民办学校选拔优秀管理人才到公办初中任校长,促进了公办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公办学校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
三是在总结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采取城乡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等模式,积极推动城镇优质学校在教师配备、教学管理、教研培训、校园文化等方面与农村学校实现资源共享。以市为单位统筹实施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市域内建立市直、市辖区优质学校对口帮扶贫困县学校,县域内建立城区学校对口帮扶乡镇薄弱学校,乡镇中心校对口帮扶所在乡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逐县、逐校制定帮扶方案,建立稳定的“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整体提高全市教学质量。
(二)用提升师德的办法破解师资不优的问题
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建好教师队伍,首要在师德,重点在结构,关键在待遇,根本在素质。
一是突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绩效考核管理。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和评优奖励、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依据,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对违反师德规范的行为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二是落实教师待遇,建立激励机制。认真实施贫困县“特岗教师计划”,国培计划、省培项目向贫困地区和乡村教师倾斜,吸引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从教。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对忻州市6个集中连片特困县乡村教师按每人每月3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其他贫困县参照执行。推进实施50名名师、名校长,100名省、市级学科带头人,1000名县级骨干教师的名师培养工程,打造一批高素质、专业化、梯队式团队。建立中小学名师、名校长人才库,搭建高层次校长教师培养培育共享平台。
三是切实严明奖惩,形成良好导向。建立全市中小学教师“一年一考试、一年一表彰”制度,对考试不合格的教师进行待岗培训或转岗使用,连续两年考试不合格的教师实行“高职低聘”。设立市直公办学校教育奖励专项资金,建立市直学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学管理者、优秀校长年终奖励制度,由学校按规定比例的1.2倍推荐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优秀管理者,市教育局组织审核评选;每学年末市教育局对所有市直学校校长进行考核,按20%以内比例评选出优秀校长。对评选出的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激发和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和主动性,解决教育领域难点、热点问题。
(三)用公平的办法拉近学校、家庭、社会的距离 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公平的距离最短。随着事业的发展,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关系不同程度出现了异化,矛盾的根源就在于没有做到公平。数量的公平已经转化为质量的公平。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是质量,三者共同的结合点就是公平。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维护好各类群体的受教育权益。公平透明的教育环境是家庭、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必须以公平促进质量,以质量牵引数量,进一步提升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去年以来,我们严格落实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政策,努力扩大到校比例,确保指标分配和降分优惠倾斜贫困县乡镇(农村)中学,稳定各县(市、区)初中生源,引导学生在本县、本校就读,控制盲目择校,推进强腰工程,促进均衡发展。
三、几点认识和体会
去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经过全市教育系统上上下下共同努力,工作中不同程度涌现出一些新亮点:市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被评为全国学生资助工作“推荐学习单位”,受到教育部表彰;全市教育综治工作在全省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中综合排名全省第三,被评为优秀等级;中小学免费在校托管试点改革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取得预期成效;通过市直学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全市质量监测考试、全市中小学专任教师业务考试,剖析学情,诊断教情,发现问题,直击短板,有效促进全市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抓教学、提质量、钻业务、比成绩在全市教育系统蔚然成风,受到省教育厅充分肯定;忻府、定襄、五台、繁峙、宁武、神池6个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认定,取得94.28分的好成绩,再次名列全省第一。
(一)教育要振兴,必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起点
就中考、高考而言,忻州市教育教学质量与兄弟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中高考升学率未达全省平均水平,缺乏“高原”,更无“高峰”,忻州教育仍然较为落后。必须勇于承认我们在客观上的落后,正视工作中的短板,深刻分析我们在条件资源充分利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層面的问题,深刻认识我们在眼光思路、素质能力等方面的短板,更要深刻思考我们在思想认识、精神状态层面的不足和差距。
(二)教育要振兴,必须抢抓机遇,进位争先
从党的十九大把教育确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战略地位来看,从教育部、教育厅密集出台的政策举措、部署的重要任务来看,从市委、市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推进力度、支持力度、要求高度来看,当前忻州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教育要优先,自身必争先。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对待工作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珍惜难得机遇,凡事都要从我们自己身上找原因,立足于靠自己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力争尽快在全市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面上有所突破,最终实现忻州教育全面振兴。
(三)教育要振兴,必须提升能力,提高标准
接受公平而优质的教育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要不断加强“三基”建设,强化薄弱环节,关注弱势群体,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每个县乡、每个孩子,让有质量的教育覆盖所有学龄人口。坚持教育内涵发展,大力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品质,创造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抱定必胜信念,坚定不移致力于解决一些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攻克一些以往没有攻克的难点。
(四)教育要振兴,必须创新机制,强化考评
建立绩效考评与资源分配联动机制,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市直学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全市质量监测考试、中小学专任教师业务考试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要充分体现对一系列测试结果的运用,考评结果与资源分配挂钩,职称评聘、评优评先、项目安排、资金拨付乃至干部使用等均以此为据。通过强化对结果的运用,倒逼各县(市、区)、市直各学校切实提高水平、提升质量。
(作者系忻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