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版与干版的前尘往事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ql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久前见过一幅外国漫画,画面上,路边几位画家支着画架,挥汗如雨地在写生,一位气宇昂轩的胖太太一手牵着孩子,一手指着画家们轻蔑地对孩子说—瞧,这就是没带相机的下场!
  这幅漫画虽然诞生很久了,但肯定是胶片照相机发明之后的事。因为在照相机刚发明、湿版摄影流行的年代,用照相机拍风景,其实远不如支起画架画油画写生来得轻松。(湿版火棉胶摄影法,1851年由英国伦敦的雕塑家阿切尔(Fredrick Scott Archer,1813~1857)发明—编者注)
  湿版时代:摄影如冒险
  在写实风景绘画的鼎盛时期,即19世纪中叶,一个摄影师拍风景,要带许多东西。当时普遍使用的是湿版摄影技术,为了拍摄巴掌大的照片,摄影师须要扛着笨重的照相机,还得随身携带整个移动暗房,暗房要大到至少可以把半个身体探进去操作。暗房里除了成排的瓶瓶罐罐,还要容纳放银水的盒子、放定影液的盘子,和玻璃湿版显影、定影、水洗用的大水槽。如果拍摄地附近没有水源,还要储备大桶的清水。暗房帐篷要牢固到即使在旷野的大风里作业也不摇不晃,严密到操作时一点点光线也不能进。那时候的相机可不是省油的灯,即使是一架做工精良、用料上乘的折叠木制相机,也要比油画箱大得多。而且因为感光速度慢,涂布好感光乳剂的底片(玻璃版)失效又特别快,镜头必须做得像炮弹那么大—全部都是沉得要命的黄铜和玻璃制作的大光圈长焦距镜头,还要配备结实牢靠的三脚架和成箱的玻璃底片,盛放易碎玻璃底片的箱子自然也采用坚固耐用而沉重的材料。
  那时的摄影师外拍,动辄需要浩浩荡荡的车队伺候,到一个地方声势浩大地布置整个拍摄营地,估计每次拍片开始前,摄影师都累得先要睡一小觉。
  最悲惨的是那时候没有放大技术,照片多大相机就多大,10英寸照片就已经是大画幅了,连最穷的画家也不屑于画那么小的作品,更何况摄影师鼓捣半天还只能得到单调的黑白照片。不过,摄影也有优点,一个画家十年苦练也不一定画出优秀的风景画,而一个摄影师练上一年,说不定就可以拍出完美的照片了。
  另外,最让摄影师家眷们提心吊胆的,是摄影师每次外出“探险”要背的那些瓶瓶罐罐。那时没有工程塑料容器,需要用易碎的玻璃瓶盛药液,有些有剧毒,有些易燃,夏天室外的暗房像火药库一样危险。摄影师在里面工作时每每如履薄冰。所以,在整个湿版摄影时代,室外依然是画家的天下,公园里也难见到拿着相机摆pose(姿势)的人们,相机主要还是拍摄室内肖像。
  仿佛“东方红,太阳升”,1855年,一位叫陶彭诺(J. M. Taupenot,1824~1856)的比利时物理学教授解决了上述难题。
  火棉胶干版:味道很不错
  使用湿版火棉胶摄影法拍照,主要的银盐载体就是蛋清,但是蛋清遇水对玻璃的粘合性不强,而火棉胶干燥后又完全不亲水,陶彭诺决定将蛋清和火棉胶的优点结合起来,于是发明了干版火棉胶摄影法(一说干版火棉胶摄影法1861年由英国人Joseph Sidebotham发明—编者注)。
  制作干版火棉胶玻璃底片的大致程序是:1.在蛋清中加冰糖,再加入碘化铵、溴化铵和几滴氨水充分搅拌,静置,待泡沫消失后“蛋清溶液”就配好了,放在一旁备用;2.选择一块尽可能薄且平滑的透明玻璃,先用水和肥皂反复清洗去除油渍,然后用碳酸钙混合酒精仔细研磨表面,反复用蒸馏水冲洗,直至水流过后不再形成成串水珠,而是薄薄地附着在玻璃表面,然后将此玻璃在无尘条件下阴干;3.在干燥的玻璃表面涂布含碘物质的火棉胶,再转入暗房,将涂了火棉胶的玻璃放入硝酸银里浸泡,取出后再涂上蛋清混合溶液;4.将处理后的玻璃在无光无尘条件下阴干,工艺复杂的火棉胶干版就制成了。
  这种干版火棉胶摄影法使用鸡蛋加冰糖做粘合剂,显影液的配方是焦酚、冰醋酸(俗名白醋)、少许硝酸银和水。为了增加粘稠度,也要放蜂蜜,估计拍摄完照片闻起来相当诱人,据说还有人索性将玻璃上的蛋白和火棉胶组合换成脱水蜂蜜,也取得了成功。英国人Thomas Fothergill 和Joseph Sidebotham尝试了更多可能,传说他们试用了身边许多东西,包括啤酒、茶、咖啡、蜂蜜以及朗姆酒和杜松子酒。笔者没能查到他们成功了没有,却查到他们后来确确实实发明了相机卷帘快门。
  火棉胶干版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摄影家们终于可以不用背着暗房和大堆的危险液体出门了。虽然火棉胶干版的保质期很短,像湿版一样,摄影师不能带着走到太远处拍照,但终于可以拍“她在丛中笑”的镜头了。
  火棉胶干版的缺点是,感光度比火棉胶湿版还低,感光时间简直回到了银版时代—拍摄时慢到几乎要把活人打晕绑好再拍,因此始终不能取代火棉胶湿版。一时间湿版和干版两种底片俨然成了室内人像片和室外风光片的代名词。
  明胶干版:科技使人自由
  1868年,一位叫哈里森(W.H.Harrison)的先生提出是否可使用同是有机产物的明胶来替代火棉胶蛋清蜂蜜乳剂的设想。明胶是一种从动物骨头或结缔组织中提炼出来、带浅黄色的胶质,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明胶有很多好处:一是它具有极强的亲水性,遇水会膨胀,有利于药液的渗透和相互间的化学反应;二是明胶不溶于有机溶剂和冷水,丝毫不怕药液腐蚀;三是它的溶点在24°C~28°C之间,因而易于处理和涂布。
  笔者没能查到欧洲明胶的确切发明年代,相传是犹太人发明的,笔者猜测可能不会很早,要不就没人用蛋清和火棉胶拍照片了。记得古代中国人对于明胶的认识比外国人要早得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工匠们制作长矛柄和弓箭弓梢就开始用明胶粘合蚕丝、竹筋以增加材料的长度和韧度。在“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的冷兵器时代,春秋时期战车之上使用的戟柄足有三丈,而战国后期出现的骑兵用的长矛,矛柄可达两丈五尺。至于张飞手持的丈八长矛,多半矛柄不是用了明胶也是漆液。不过后来使明胶流芳百世的却是肉皮冻和阿胶—我们的吃货祖宗们啊!   1871年,英国医生、摄影师马多克斯(Richard Leach Maddox,1816~1902)在《英国摄影》杂志上发表了自己新的研究成果:把掺有溴化银的糊状明胶乳剂趁热涂在玻璃上,干燥时就不会像火棉胶那样发生结晶,而且不像先前试验过的许多其他载体那样,发生感光度降低的现象。因明胶遇湿膨胀,易于显影液和定影液渗透,因而也禁得起冲洗加工过程中的反复折腾。
  1878年,英国人查尔斯·贝内特(Charles Bennett,生卒年不详)发现,把溴量过剩的乳剂,延长加热时间,即延长乳剂的成熟时间,乳剂的感光度会大大提高。这样制得的明胶干版,曝光速度飞跃般提高到了现代标准的ISO 50左右,要知道火棉胶湿版的感光度才相当于ISO 0.3,火棉胶干版和银版的感光度则低得几乎没法算。在此之前,摄影师拍摄是不需要快门的,用帽子权作“慢门”遮挡一下镜头,拍摄时给镜头来个优雅的脱帽礼,底片就开始曝光。现在不光速度快,闪光灯也可以参与曝光了。而那时光源基本都用阳光,即使有闪光灯也没用,因为相对于漫长的曝光时间,闪光灯的瞬间光再强,其作用也无法和阳光相比。
  干版的发明结束了摄影师必须同时是化学家和手艺人的历史。干版底片的保存时间相对于湿版底片的5分钟大大延长,可以由工厂生产出来,再由摄影者保存备用。工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比手工制造显然稳定得多,拍摄的成功率有了保障,尺寸也增大了许多。暗房帐篷彻底成了历史,摄影者的负担也大大减轻,可以更加专注于拍摄,甚至不再受拍摄环境所影响,在冷/热/干/湿的环境下,光线昏暗的地方,很远的地方拍摄,都不会有问题。
  玻璃干版:精确且长久
  干版无疑是摄影术发明以来历史最长的载体,从1871年始至今都在使用。1880年,26岁的美国小伙乔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1854~1932)看准机会开创了伊士曼干版公司(Eastman Dry Plate and Film Company),开始生产玻璃干版。此公耳熟吧?这家公司1888年更名为“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1884年,伊士曼干版公司开始生产现代明胶相纸。1888年,伊士曼干版公司率先使用J.W.海厄特(J.W.Hyatt,1837~1920,美国化学家)1869年发明的硝化纤维“赛璐璐”(Celluloid Nitrate)替换易碎的玻璃,干版就成了今天的胶卷,自此开创了人类文化史上伟大的电影时代。
  我们说,胶卷只是干版之一。另外,纯正的玻璃干版也还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一些高精尖领域,比如天文摄影中,软乎乎的胶片在反复的冲洗过程里难保不变形,稍一走样,星星的间距就差了好些光年,那可要让专业的天文学家和不专业的摄影泰斗赫谢尔爵士都要从坟墓里跳出来了。所以在很多地方,至今依然在使用玻璃干版,天津光谱感光材料厂就仍在生产玻璃干版。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胶卷干版材质易于老化,保存时间远不如玻璃干版长久。咱们中国人拍摄中国人最早的作品,证据确凿并耳熟能详的一套照片,就是裕勋龄于1903年拍摄的慈禧,使用的就是玻璃干版。如果我的客户要拍一幅能够传世,即可以让他嫡传曾孙和孙子的孙子瞻仰遗容的肖像,我就会奉劝他千万别相信数码,也别用胶卷,还是使用玻璃干版拍摄为好。
其他文献
当今社会拥有数不清的摄影应用程序,胶片早已没有立足之地。但是,作为一种艺术媒介,胶片发挥着比过去更为神奇的力量。我相信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传统艺术摄影的复兴,更是艺术界的一次新浪潮。如今,艺术家们以全新的方式使用这些摄影材料,胶片的故事还未完待续。  在2005年至2010年间,加拿大摄影师罗伯特·伯利(Robert Burley,下称伯利)用相机记录了像柯达、爱克发、依尔福这些胶片行业的关键公司所
期刊
天上飘着五彩祥云,地上飘着五色经幡。  祥云飘渺而下,缠绕住经幡。风掠过高原,经幡抖动,吟诵着神秘的咒语。祥云顿首,静静倾听,每一次经幡的抖动,诉说着一个高原子民的神圣心愿。  经幡在高原上闪现。山口,水口,村口,路口,雪山顶上,圣湖岸边,寺庙门前,毡房四周……千里青藏高原,这个世界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凡有阳光照耀之处,必有经幡闪现。  阳光无处不在,经幡无处不在。  五色丝绸上写满经文,长者拔天拽
期刊
回顾2013年的相机市场,主流大型相机厂商在结束了2012年的产品大换血之后,又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小幅更新时期。但看似平静的表面深处却是“暗潮涌动”,一股风潮已经在酝酿,并初见端倪。  2012年第11期我们就曾总结过一些关于街拍的相机。如今街拍已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翻看一下平时拍摄的照片,你会发现城市中的元素总会不时跳出。当然这里所说的街拍,并非狭义的街头时尚或纪实,而是一个宽泛的城市影像概念
期刊
2012 年初,我在北京成立了个人摄影工作室,主要提供旅行婚纱拍摄服务。在多次勘察选景后,我选择了大理作为主要的外拍地点,这里不仅有宛如人间仙境的独特风景:色彩层次丰富的蓝天,大片油绿的麦田,近在咫尺的苍山,瞬息万变的白云,公路环绕的洱海……更主要的是,这里能让我实践拍摄以风景为主的婚纱照。  不一定要张张记录表情  大理,有着开阔的美景,新人挽着手站在天地之间,往往会有意料之外的美丽。  传统来
期刊
10月31日清晨,北京开往西安的动车在轨道上飞驰。窗外雾气笼罩,大地飞闪而过,仿佛置身秘境。本刊与华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纽摄中国北京影友俱乐部联合组织“镜界华山”摄影大赛外拍活动,为期三天,纽约摄影中国学院老师全程指导拍摄,我随队前往。  参与此次外拍活动的成员来自全国各地,有纽摄的学员,也有普通的摄影爱好者。当晚,大家在西安集合,交流摄影技巧,畅谈华山拍摄攻略,气氛非常热烈。此次外拍活动着实是一
期刊
静态照片更具有标志性意义,那些里程碑式、决定性的瞬间,更容易被独具才华的摄影师捕捉到,他们一直在探寻人物在历史剖面中无声而又形象的视觉化语意。如果说美国总统是历史的缔造者之一,那么这些“御用”摄影师所拍摄的照片无疑是我们了解总统最贴切、最深入的途径之一。  当你点击进入美国白宫的官方Flickr,不仅可以找到奥巴马总统执行公务活动的画面,连第一夫人和民众在白宫内翩翩起舞的生动场景也尽揽其中。这些照
期刊
我们每天在这个世界上的经过,不妨用影像日志的方式记录下来,它可以是我们个人的生活,也可以是我们眼中的世界。  新年伊始,手机摄影爱好者们可以定一个持续拍摄的计划。只要坚持,就会完成一项之前看起来很小,但回头来看却宏大、真实且自然的影像工程。  苹果手机的诞生,无疑为摄影的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推动作用。如今,用智能手机拍照已经成了许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包括很多一向以拼器材著称的专业摄影师。正如美国摄
期刊
精嘉产品大多是高端脚架,而这款Espod CX204AGH脚架则是全新设计的入门级产品。它拥有更轻的自重、更小的体积,但不变的是精嘉独特的的枪形手柄和品质。与之前的“手枪”不同,这只脚架的枪形手柄采用纵向调节方式,可以同时锁定和调节阻尼。  有型的枪柄云台  当我第一次看到Espod CX204AGH脚架,就被它的GH-20云台所吸引—这是一款非常拉风的“左轮枪”手柄球形云台。这款云台的表面处理让
期刊
当2009年奥林巴斯发布无反光镜可换镜头相机时,很少有人想到这一全新的相机类型会如此迅速地席卷全球相机市场。短短4年间,这种轻便的可换镜头相机已经成为专业相机市场的中坚力量,大有取单反而代之的势头。在这股浪潮中,领军者却并非最先推出M4/3系统的奥林巴斯和松下,而是挟传感器技术之利的索尼。  NEX系列横空出世  回顾历史,早在2009年奥林巴斯与松下就推出了M4/3系统,但并未受到市场重视。以接
期刊
近年,台湾地区跟大陆之间的摄影交流越来越频繁,两岸摄影界彼此之间,渐渐从朦胧到清晰,从未知到了解。  然而,两岸摄影的发展,因土壤不一,环境不一,创作体悟不一,最终呈现的面貌,也就不一。  《摄影世界》将从2014年1月起,呈现一个对台湾摄影人的系列采访,介绍在当下的互相介入中,台湾地区的摄影生态呈现着怎样的发展脉络,他们如何发展?另一方面,在跟大陆频繁交流中,台湾地区的摄影生态,也呈现出不一样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