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fs8013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老师年仅二十八岁就秃了顶。他是个聪明人,从十七岁高中毕业当小学教员起,无论是教启蒙班,还是教毕业班,成绩在全乡都名列前茅。用当地的话说,他就是个响当当顶呱呱的老师。由于他治学严谨,纪律严明,也招来一些调皮娃儿在背地里骂娘,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张癞子”。
  其实,大家都知道张老师头上没长癞子,可在农村“癞子”有晦气之意。说来张老师还真有点走背时运,他在这个山村小学当了十多年的民办教师,也没个转正的机会。本来转正名额就有限,可一来读师范的指标,不是被书记的姨妹,就是被乡长的舅佬占用了。这种情况上面也知道一些,教育局的李局长刚上任就决定在全县采取上公开课的形式,从民办教师中选拔人才。
  听到这个好消息,张老师高兴得几宿都没睡好觉。改变命运的机会终于来了。他一刻也不敢懈怠,认真编写教案后,晚上他就一个人悄悄跑到自家后院的山坡上试讲。此时,月光正透过树枝的间隙照进来,洒落成一地碎银。借着皎洁的月色,他看到一棵棵松树笔挺整齐地排列,像一个个聚精会神的孩子在认真听讲。顿时,他来了精神,铆足劲儿,大声对着树木说:“同学们好!我们今天上新课……”那清脆的声音在岑寂的树林里回响,直到他舌干口燥,精疲力尽,满意为止,方才离开。像这样的功课,他足足准备了一个星期。
  公开课定在下周一。就在前一天晚上,他忐忑地敲开校长房门,马校长一见到他就问他还有什么困难。只见张老师吞吞吐吐,也没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不用担心,和平常一样上课。”马校长急了。
  “我们班上的王春,王秋……”张老师摇了摇头,嗫嚅道。
  还没等他把话说完,马校长就完全明白了他的意思。这两个小孩是全校最麻烦的捣蛋鬼,一对孪生兄弟,才从湖南移民转学过来。前几天张老师上课时,他俩把从山里松树上捉下的松毛虫用纸包好,从两个女生衣领口放进脖子,女生吓得哇哇大哭,整堂课根本没法上,就连校长都没辙,只能提出口头批评。要不是看在村长亲戚的面子上,校长早就勒令他们退学了。
  “放心,我今晚就通知他们明天放假。”马校长拍拍张老师的肩膀说。
  张老师这才放心地离开。
  星期一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校长早就安排学生穿上新衣服,举着彩旗,列队在校门口欢迎县教育局领导和专家。
  上午九点半,一辆黄色的吉普车风尘仆仆地朝校门开来。马校长连忙迎上去,打开车门同李局长一行人一一握手,连连说辛苦了。
  时值八十年代中期,为了听这堂公开课,李局长调动局里仅有的一辆旧吉普车,亲自带队前往。由于山村小学离县城较远,加之路况不好,他们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
  李局长一行人穿过操场,走进了三年级教室。教室是平房结构,干净整洁。桌椅是松木的,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张老师正站在讲台前冲他们微笑。同学们也坐姿齐整,翹首以待。
  张老师身材颀长,清癯的脸庞上闪动着一双大眼睛,秃了顶的大脑袋格外放光。虽说他有些紧张,但还算精神。他穿一套已经洗得褪了色的黄军装,这是他当兵的同学送给他的,平时舍不得穿,只有在如此重要的场合他才穿。
  “上课!”张老师清了清嗓子,大声说。
  “老师好!”学生们全体起立齐声说。
  “同学们好!感谢各位领导和专家亲自来听我的公开课。”张老师说完还深深地向大家鞠了一躬。
  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新课,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的第二十五页。”他接着说。
  教室里便响起了一阵翻书声。
  张老师拿起放在讲台上的一个灰不溜秋的手电筒。同学们都很熟悉,这是他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宝贝。当时,手电筒锈迹斑斑,他用砂纸把它打磨干净,找来工具修好后,便经常带在身边,晚上值班用。
  “同学们,这是什么?”张老师旋开电筒头取出电灯泡问。
  “电灯泡。”同学们齐声回答。
  “对的,今天我们就讲电灯泡发明人的故事。”他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写下“爱迪生”。
  “他的名字叫爱迪生。”张老师接着说。
  他操着略带一点湖南口音的普通话,把课文朗诵了一遍,教同学们认识并抄写了生字词。
  他又向同学们提了一些问题:爱迪生做实验用的药品和器具,都是怎样来的?车长为什么打了爱迪生一个耳光,把爱迪生的一只耳朵打聋了?爱迪生怎样顽强地做科学实验,取得了哪些成就?
  同学们几乎人人都举起了小手,发言非常踊跃。张老师刻意点了平时爱学习的学生来回答。有的说爱迪生做实验的器具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有的说爱迪生在火车上做化学试验,不小心引起火灾,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有的说爱迪生发明的东西有一千多种。
  “同学们的回答都很对。爱迪生一生热爱科学,在极其恶劣的环境里还坚持做科学实验,为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要学习他那种百折不挠、刻苦钻研的精神,奋发图强,将来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张老师很高兴地说。
  教室里又响起了一阵掌声。
  “张老师用响亮的声音,生动的语言为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公开课……”此时,李局长走上讲台,激动地紧握着张老师的手,面朝同学们说。
  “老师,‘响亮’是个什么意思啊?”没等李局长把话说完,教室里又响起了另一个声音。
  刚才还受宠若惊的张老师好像被黄蜂蜇了一下,猛然间松开刘局长的手。他定睛一看,这不是王春和王秋兄弟俩吗?顿时,张老师被吓出了一身冷汗,他用手摸着自己光亮的头,心里直打鼓。他忿忿地想:响亮就是响亮的意思,根本用不着解释!这下全完了,他不晓得这两个搅屎棍是什么时候冒出来的。
  原来,这两个小孩一听说明天休息,简直高兴坏了。第二天,天刚亮他们就起了床,带上鱼竿和饵料,跑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堰塘去钓鱼。两人抛下鱼饵,哼着小调,摆开架式,专等鱼儿上钩。别看他俩读书不用心,可钓鱼,抓青蛙,捉鳝鱼泥鳅是把好手,他父母还常常指望他俩钓鱼赚点油盐钱。
  不一会儿工夫,两兄弟已经钓了二十多条。正得意时,只听见学校方向传来震天响的锣鼓声,他们放眼望去,学校门口彩旗招展,同学们载歌载舞,好不热闹。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俩放下鱼竿,悄悄地溜进了教室,坐在后排,想一探究竟。
  须臾,恍恍惚惚的张老师这才缓过神来。
  “王春同学敢于提出问题很好,有哪个同学知道?”张老师灵机一动,把问题交给了学生。
  同学们面面相觑,就连平时最爱发言的学生也不敢举手了。教室里一片沉寂,恐怕掉根针的声音都能听到。
  “老师,俺知道。”举手的居然是王春的弟弟王秋。
  “好,你说。”张老师无可奈何地指向后排。
  “俺在吃枯豌豆的时候,只听到‘焦嘣’一响,‘响亮’就是‘焦嘣’的意思。”王秋用浓重自信的湖南口音说着,他把“焦嘣”两个字拉得细长,像是在哼湖南花鼓戏。
  “同学们,你们说他说得正确吗?”张老师无计可施,只能借坡下驴了。
  “正确!”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李局长带头鼓起掌来,顷刻间,那雷鸣般的掌声像汹涌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在教室里经久不息。
  李局长一回到局里,就把张老师这堂公开课列为了全县理论联系实际的示范课,向全县学校推广。
  不久,张老师考进了县师范学校的民师班。
  责任编辑 陈少侠
其他文献
一幅落满尘埃而有着无数皱褶的画斜挂在一间陌生的房间中,空白的墙壁如同惨淡的梦境让人感觉无依无靠。这间屋子应该有床和椅子(或许没有)。画诉说着亲切和遥远,它的创作手法似乎证明了一种无法言表的状态,整肃而安详的情景让人怀想起生命之烛在岁月风雨中渐渐销蚀的全部过程。  在我的梦里,我和幻想先生就是在这幅画中相遇的。  我现在伫立于画上这座拱桥上,午后的阳光像温暖而虚幻的热吻抚摩着我疲倦的身躯。我望见远方
期刊
我打开音乐,客厅里欢快的音乐弥漫开来。女儿在视频里给她爸爸表演舞蹈。手机视频里,她举手、投足、旋转灵活自如,最后还劈了一字步。女儿的这一招,我昨晚偷偷在微信里告诉了先生,这是女儿刚刚学会的。女儿微微喘气,额头冒出汗珠。她顾不得休息,甜甜地祝福:“爸爸,祝您生日快乐!”  我看到先生在手机那端,亲了一下,笑着说:“女儿,爸爸祝你生日快乐!爸爸谢谢你的礼物。”我看到他话没说完,就把脸扭向一边,他的眼里
期刊
鱼贩郭大牙  有朋友听说我在写老南门街名人系列小说,便建议我将郭大牙写一写。我问:郭大牙是名人吗?朋友反问:郭大牙不是名人吗?就因为他不官不富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就因为他是一个每日在菜场里混生活的卖鱼小贩?我说:这倒不是。朋友不等我说完,又问我:你说说,在那年月里咱们老南门街,不,从咱们老南门到老北门,再到老东门到老西门,在咱们千秋古邑,提起郭大牙有不认识他,不知道他的人吗?我说:你这话说的倒是,在
期刊
一  早上六点不到,张丽就醒了。张丽是个热爱生活又迷失于生活的人。她感到奇怪,人这样贱,平时上班盼着睡懒觉没机会,现在想睡多久睡多久,却早早醒了。  每年这样大年初一的早上,她头脑中总是不自觉地冒出小时候过年的场景,妈妈一遍一遍地教她,见到塆里人都要说:恭喜您老人家好。其实后面妈妈还教了,见到老人要说,越老越健旺;见到小孩子就说,一年胜一年。但她不爱说话,所以遇到那些生活不算富足,却仍然把幸福开心
期刊
近日,一位年轻的朋友建议我写写余华,我这才意识到已经很久没有读过余华的作品了。现在想来,最后一次读余华作品,应该还是《兄弟》的上部。如此说来,现在的我其实没有写余华的资格。  但我还是接受了这位朋友的建议。这似乎有点冒险,但潜意识里,我对余华的现状显然还是有点好奇的。为了取得写余华的资格,我想,余华的书则不能不读。然而,我又不是要作一篇余华论,我也没有这样的野心,因此,我便选了相对讨巧的办法,只读
期刊
一直期待着能读到一本关于淮河的巨作。小时候,听母亲说过治淮的故事,还有那个受到毛主席接见的治淮女英雄李秀英。年轻的母亲每每说起,眼中都闪着崇拜的光。后来,我在凤阳工作的几年,曾无数次行走在淮河岸,临淮古镇,濠梁观鱼处,今天繁忙的凤阳港,新建的淮滨小镇……淮水汤汤,诉说着淮河今昔变化的传奇,淮河的治理变迁是需要一部巨著来表现的。今天读完潘小平、余同友、李云、许含章联袂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一条大河波浪
期刊
拉开窗帘,明亮的阳光涌进来,暖暖的。欣彤甩甩长发,2020年,她终于回到这个城市,開始新的生活。  小熊起床啦,想你。欣彤给他发完微信,出了房间。爸妈在餐桌旁等她吃早饭,小声议论着武汉发现的不明病毒。  管它什么病毒,我饿了。欣彤嘻嘻笑着。从今天起她不再是护士,不再转几趟车去小镇卫生院上班,不再关心打针和病患。  已经开始死人了。老爸白了她一眼。  死人了?职业敏感让欣彤止住笑,她迅速掏出手机,查
期刊
1  我得知滨海要在海底筑起一条直通韩国的隧道。得知的时间已经模糊不清,遗忘了从哪张报纸上,或者新闻,网络,又或者人群的闲谈间,对未来的胡乱憧憬中,有时,我甚至觉得那是一个人的自我杜撰,一切都是因为小娜。  面对秦丽,我把那条还未存在的海底隧道比喻成即将拉开的古老弓箭。这天,秦丽正在厨房的酒柜里翻找我们仨的高脚杯,我的屋子里就到处挤满了叮叮当当碰撞的清脆声响。这声音似乎很久远,忽略了小娜走的时间,
期刊
“还没回来?”向来心无旁骛的释眉方丈微微挑动了一下眉头。  “是的,他陪我下山后就不見了。”知客僧说,“会不会尘缘未了?”  “不会!”释眉坚定地回答。他非常清楚,释静虽年仅二十三岁,却圆融通透,慧根极深。他早已用实际言行证明,没有什么可以动摇他向佛的诚心。这个俗名为邵平的沙弥曾是本地神童,从小学到高三,别人用了十二年,他只用了七年,原因在于他一直跳级。十五岁那年,他以H市总分第一的高考成绩考上复
期刊
1  李启海手机里珍藏着一张纸质泛黄的“犯人登记卡片”。  这是他爷爷李芝茂判刑入狱时的“犯人登记卡片”,卡编号、年龄、成份、出身、包括出生地、案情、刑期等都记录在里面。  那年他爷爷34岁,比人到中年李启海的年龄还要小。再小,李芝茂也是李启海的爷爷。从卡片看李启海爷爷年轻时的黑白照,他爷爷确实很帅,是个美男子,英俊眉宇间透出忧郁和绝望,大概是入狱前拍的照片。  这张卡片上的内容归纳起来,说明几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