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标:为了更深入的探讨外伤性颅内血肿的CT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月到12月在我院使用CT设备诊断进行的外伤性颅内血肿病患300例,对其临床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分析颅内血肿使用CT进行诊断的临床表现特点,包括颅内血肿发作的部位、类型、时间等。结果: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容积率和死亡率成正比,当血肿大于60ml时,死亡率显著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在外伤性颅内血肿中死亡率最高的为颞部外伤,头部外伤多部位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头部外伤单一部位,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硬膜下血肿通常合并脑肿胀、脑损伤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单一血肿,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结论:用CT设备检查病患的颅内血肿,可以为预测病患的预后情况提供丰富的临床资料,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外伤性颅内血肿;CT诊断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062-01
颅内血肿在脑损伤疾病中属于最严重、最常见的一种继发性疾病。当病患产生脑损伤后颅内的出血量汇聚在颅内一定部位,并且达到一定体积后,使颅内的压力增高,脑组织因压力产生相应病症,这就是颅内血肿。外伤性颅内血肿是一种严重的脑损伤并发症,它是由于脑部受外伤引发脑血管破裂导致的。不但发病率高,并且后果严重,倘若不及时救治会因脑疝死亡,对病患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按照血肿在病患颅内的不同位置,可以将其分为三种,包括: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文章回顾性分析了我院使用CT设备进行临床检查的外伤性颅内血肿300例病患的临床资料,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到12月在我院使用CT设备诊断进行的外伤性颅内血肿病患300例,其中男性220例。女性80例;年龄在4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7±3.6)岁,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病患的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有比较性。
1.2 方法 住院后对这300例病患使用飞利浦16排螺旋CT机对病患进行常规扫描,130KV,110mA,螺距1.0,间距10mm,如有需要可以将间距调节到3mm,对薄层进行扫描。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计算机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这300例病患的基本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使用卡方进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
2 结果
2.1 颅内血肿容积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详情见表1。
2.2 外伤部位的死亡率与发生率 详情见表2。
2.3 颅内血肿的死亡率和发生率 详情见表3。
3 结论
脑内血肿容积越大,产生的占位效应越大,并且它发展快速,易威胁到病患的生命健康,从表1中能够看出颅内血肿容积越大,死亡率就越大。当颅内容积大于60ml时,病患的死亡率显著升高。
头部受到外伤影响通常会出现颅内血肿,损伤很广、很严重,颞部最易受到外伤的影响,然后是额部、枕部和顶部。按照血肿的不同预后、不同位置、不同类型,最严重的是颞部血肿。并且颞部和额部联合性血肿比单部位血肿预后效果差。
从统计结果中能够看出,硬膜外血肿的死亡率低于硬膜下血肿,主要是因为硬膜外血肿其损伤范围受到限制,但硬膜下血肿多合并脑组织肿胀和脑损伤,进而使中线位置受到偏移,从而引发脑疝,使病患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中线结构的移位越大,死亡率越高。倘若硬膜下的血肿从蛛网膜中突破,则表示病情较为严重,预后较差。在形成硬膜下血肿的研究实验中,将辣根过氧化酶、抗血凝混合后,注入蛛网膜和硬脑膜之间,可以看到注入的混合物通过较薄的细胞在两层膜中扩散。一些学者将其称作由硬膜的边缘细胞形成的潜在腔隙,它在蛛网膜和硬膜之间延伸。所以医学专家将这个被认为打开或是受到外伤影响而存在的实质性腔叫做硬膜下腔隙。硬膜下腔隙的完整性和预后有直接关系,在此次80例硬膜下血肿的病患中,有9例病患CT片中显示的血肿没有伤到蛛网膜。经过临床治疗均治愈,没有留下后遗症,或许是因为,外伤性血肿虽然将硬膜下腔隙开放了,但也没能突破蛛网膜,血肿内的血液没和脑组织接触,大脑皮层没有受到血管痉挛物质和神经毒物的损害,所以没有产生水肿或脑组织缺血。结论为:硬膜下血肿的病患在手术前CT片上显示没有血性脑脊液、蛛网膜下腔完整、血肿在腔隙中的病患,其预后良好。
综上所述,此次研究的颅内血肿病患,倘若在24h内CT没能检查出血肿,有可能是因为24h内脑组织处于充血状态,还没有形成血肿,或许是因为CT分辨率较低,不能及时发现血肿,所以对24h内用CT无法检查出血肿的病患来说,24到48h及时复查,增加发现病变的机率,以便能及早治疗,减少死亡率,从而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林长,苏蕾,李伟,许方,张信华,等.38例外伤性颅内血肿的CT临床诊断价值[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5(04):242-244.
[2] 黄显龙,周泽洁,郭桂荣,刘军波,等.外伤性颅内血肿的CT诊断18例报告分析[J].重庆医学,2011,11(06):120-121.
[4] 于德起,毛忠强,王华宁,刘苏平,赵增毅,等.外伤性颅内血肿的CT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0,23(03):371-373.
关键词:外伤性颅内血肿;CT诊断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062-01
颅内血肿在脑损伤疾病中属于最严重、最常见的一种继发性疾病。当病患产生脑损伤后颅内的出血量汇聚在颅内一定部位,并且达到一定体积后,使颅内的压力增高,脑组织因压力产生相应病症,这就是颅内血肿。外伤性颅内血肿是一种严重的脑损伤并发症,它是由于脑部受外伤引发脑血管破裂导致的。不但发病率高,并且后果严重,倘若不及时救治会因脑疝死亡,对病患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按照血肿在病患颅内的不同位置,可以将其分为三种,包括: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文章回顾性分析了我院使用CT设备进行临床检查的外伤性颅内血肿300例病患的临床资料,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到12月在我院使用CT设备诊断进行的外伤性颅内血肿病患300例,其中男性220例。女性80例;年龄在4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7±3.6)岁,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病患的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有比较性。
1.2 方法 住院后对这300例病患使用飞利浦16排螺旋CT机对病患进行常规扫描,130KV,110mA,螺距1.0,间距10mm,如有需要可以将间距调节到3mm,对薄层进行扫描。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计算机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这300例病患的基本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使用卡方进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
2 结果
2.1 颅内血肿容积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详情见表1。
2.2 外伤部位的死亡率与发生率 详情见表2。
2.3 颅内血肿的死亡率和发生率 详情见表3。
3 结论
脑内血肿容积越大,产生的占位效应越大,并且它发展快速,易威胁到病患的生命健康,从表1中能够看出颅内血肿容积越大,死亡率就越大。当颅内容积大于60ml时,病患的死亡率显著升高。
头部受到外伤影响通常会出现颅内血肿,损伤很广、很严重,颞部最易受到外伤的影响,然后是额部、枕部和顶部。按照血肿的不同预后、不同位置、不同类型,最严重的是颞部血肿。并且颞部和额部联合性血肿比单部位血肿预后效果差。
从统计结果中能够看出,硬膜外血肿的死亡率低于硬膜下血肿,主要是因为硬膜外血肿其损伤范围受到限制,但硬膜下血肿多合并脑组织肿胀和脑损伤,进而使中线位置受到偏移,从而引发脑疝,使病患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中线结构的移位越大,死亡率越高。倘若硬膜下的血肿从蛛网膜中突破,则表示病情较为严重,预后较差。在形成硬膜下血肿的研究实验中,将辣根过氧化酶、抗血凝混合后,注入蛛网膜和硬脑膜之间,可以看到注入的混合物通过较薄的细胞在两层膜中扩散。一些学者将其称作由硬膜的边缘细胞形成的潜在腔隙,它在蛛网膜和硬膜之间延伸。所以医学专家将这个被认为打开或是受到外伤影响而存在的实质性腔叫做硬膜下腔隙。硬膜下腔隙的完整性和预后有直接关系,在此次80例硬膜下血肿的病患中,有9例病患CT片中显示的血肿没有伤到蛛网膜。经过临床治疗均治愈,没有留下后遗症,或许是因为,外伤性血肿虽然将硬膜下腔隙开放了,但也没能突破蛛网膜,血肿内的血液没和脑组织接触,大脑皮层没有受到血管痉挛物质和神经毒物的损害,所以没有产生水肿或脑组织缺血。结论为:硬膜下血肿的病患在手术前CT片上显示没有血性脑脊液、蛛网膜下腔完整、血肿在腔隙中的病患,其预后良好。
综上所述,此次研究的颅内血肿病患,倘若在24h内CT没能检查出血肿,有可能是因为24h内脑组织处于充血状态,还没有形成血肿,或许是因为CT分辨率较低,不能及时发现血肿,所以对24h内用CT无法检查出血肿的病患来说,24到48h及时复查,增加发现病变的机率,以便能及早治疗,减少死亡率,从而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林长,苏蕾,李伟,许方,张信华,等.38例外伤性颅内血肿的CT临床诊断价值[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5(04):242-244.
[2] 黄显龙,周泽洁,郭桂荣,刘军波,等.外伤性颅内血肿的CT诊断18例报告分析[J].重庆医学,2011,11(06):120-121.
[4] 于德起,毛忠强,王华宁,刘苏平,赵增毅,等.外伤性颅内血肿的CT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0,23(03):37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