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远不止是一棵树”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gheng525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哪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描写植物的文章都是不可缺少的一大类。如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九册的《黄山奇松》、第十一册的《青海高原一株柳》等等。从写作顺序上看,无外乎枝、叶、干等等,看似简单,其意深远。法国著名哲学家、诗人巴什拉曾说过:“一棵树远不止是一棵树。”从这样的角度来思考,常常会豁然开朗,因为课本中的这些“树”远不止一棵棵大树。
  一、写树,其实都是写“我”
  不管是松树,还是柳树、樟树,其实都是作者在写自己,写自己对这种植物深刻的感受。创意写作理论告诉我们,创意写作是人的自觉行为,就是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感受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并尽量将它公之于众,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并在相互了解一个个真实的、鲜活的“我”的同时,将社会的正能量传递并传承下来,这应该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一部分。如果从这个角度与学生共同发现并讨论,学生就可能有新的感受。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黄山奇松》《青海高原一株柳》,三篇文章中的大树极为常见,非常普通,但经过作者的创造,都有了独特的、极强的生命力,显示了生命力的震撼与感召。黄山有“四绝”,作者对奇松“更是情有独钟”,觉得它们潇洒、挺秀。由于姿态的奇特,三棵松树被赋予了“迎客”“陪客”“送客”的美名。在作者的笔下,这三棵松已远远超越了普通的松树,“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樟树、柳树随处可见,但由于生长地方的特殊性,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作者的影子呼之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如果说《青海高原一株柳》是“我”的发现,那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黄山奇松》的“我”就是隐身的。这些普普通通的树之所以会有这样高大的形象,离不开作者“我”的用心感受、思考及描写。
  二、写树,需要独特的视角
  黄山奇松无人不知,三位“主人”屹立悬崖边;那两棵樟树因为生长在宋庆龄的故居,所以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令人油然而生敬意。同样是写树,而且都是常见之树,三位作者在介绍树木枝干、叶的同时,又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剖析了三种树的不同风采,让读者对这三种树有了更清晰的印象,明白了写树原来可以这样写,尤其是懂得了这样写树能让树木更具魅力。这就是一棵树远不止一棵树的重要内涵所在。
  “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松树潇洒、挺秀的身影,这些松树“千姿百态,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在这众多的松树中,作者偏爱地关注到了玉屏楼前的姿态更为奇特的三棵,它们的奇,主要奇在枝干独特的形态。因此,作者着力抓住了它们的枝干来写:“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为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抓住枝干的姿态进行拟人化的比喻,“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陪同游人观赏”“依依不舍地告别”。黄山三位“主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相对于纯粹写树的黄山松,那两棵樟树和一株柳树则含有更多的人文意义。樟树是人们喜爱的树种之一,四季常青,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樟木做地板、家具,都是很好的选材。但这是两棵特定的樟树,它们生长在国母宋庆龄的故居,因主人的喜爱也被赋予了主人的形象。描写樟树枝、干、叶等特点的,主要是文章的第四自然段,短短58个字,突出了一点:“蓬蓬勃勃”。介绍樟树,作者主要站在另一个角度——樟树有拒虫的、永久保持的香气,“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文字表面描写的是樟树的特点,但自然而然让人联想到了它的主人,它与主人高贵品质的相似性,写树,其实更是写人,借物喻人的写法水到渠成。
  “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道出了柳树是极易存活、极易生长的树木,或许正是这个原因,柳树到处都有,司空见惯。作者笔下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有何特别之处呢?这可能是每一位读者阅读文章之前都会产生的问题。显然这不是一株普通的柳,它生长在特定的地点——环境极其恶劣的青海高原,它的成长极其孤单——广袤无垠的原野、青石嶙峋的山峰上这是唯一的一株,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对它的外形特点进行了描绘,“两合抱粗”“生铁铁锭的色泽”“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这绝不是普通的柳!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的呢?作者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想象,它一定“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作者是在写这一株特殊的柳树,但其独特的视角更让人感受到它是一种精神的意象,由物及人,以柳树来赞美这一类经历了风风雨雨却顽强奋斗的人,其实也在告诉大家:人生没有抱怨,命运是靠自己的毅力和韧劲来书写的。柳树因其柔美的枝条备受历代诗家词人的厚爱,作家陈忠实独特的表现更赋予了它完美的生命。
  三、写树,也可以设置悬念
  所谓“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黄山奇松》《青海高原一株柳》三篇文章,作者描写了实实在在的树,也篇篇使用了这一写作技巧。《黄山奇松》开门见山,整体展示黄山奇松,但具体有多奇,抓住了读者的心理,接着作者向读者逐一介绍了三株代表性的松树优雅挺立,再整体写了奇松,但课文最后一个词是“秀美”,又给读者留下了新的思考。《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和《青海高原一株柳》则设置了重重悬念,吸引读者层层深入拨开迷雾见庐山真面目,当然这真面目绝对让读者惊喜、惊叹。《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开头作者并没有点明这是“樟树”,而是通过“有两棵树”和“舍不得这两棵树”,给读者的阅读设置了悬念。到第三自然段才解开谜底:“这是两棵樟树。”短短一句话,既与课题相呼应,又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尤其是一个“舍不得”, 浓缩了宋庆龄对樟树多少的爱,又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宋庆龄女士为什么舍不得呢?在进一步的阅读中既了解了樟树的特点,更感受到这两棵樟树与主人密不可分的关系。特级教师薛法根上《青海高原一株柳》时说,“第一自然段说这是一棵极其平常的柳树,你脑海中马上浮现出柳树的形象,见多了,不想看;第二自然段又说这是一棵神奇的柳树,神奇得令人望而生畏,你想看,但他不写;说水电站门口见到这株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你想看,又不给看;然后他说这是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你想看,他还是不给看,急死你!一直到第五自然段才掀开了盖头。”这样的悬念让读者对所写之物更是期待,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阅读思考。
  如果说《黄山奇松》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直接描写的话,《青海高原一株柳》则是调动了作者、读者更多的猜测和想象,从这一粒柳絮的萌发到一茬又一茬柳树苗的死亡,从经历无数次的风雪雷电到起死回生,同是柳树,命运相差何其远?巧妙的悬念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写树,更是在写人,悬念到最后一刻终于有了圆满的答案。
  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恰当的形式,普普通通的事物就会有新的含义和价值。作者创作这些文章时,不可能预测其将会变成“课文”。而一旦文章变成了“课文”,文章就远不止是原来的文章了,因为教学的加入,阅读群体的多元化,原来的文章要承载语文的任务。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走近作者,理解文本,智慧思辨,让文本服务儿童,让儿童也逐步形成人生的应有态度与哲学层面上的某些智慧。
  (陈娟,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2153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其他文献
摘要: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具有跨界性、差异性和应用性等基本特性。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整体架构,既要从产业、人口、制度、文化等四个内容维度,也要从制定、实施、评价等三个过程层面进行剖析。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是当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目标和路径选择。  关键词: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1-0004-05  当
摘要:利用智能手机作为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能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效能感,提高学习效果,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手机平台;学生;自主学习效能感;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5)01-0032-03   手机作为一种“口袋多媒体”,以其简约、移动、方便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平台,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状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的。在义务教育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中,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的创造活动。因此,课堂情境创设是教学流程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切不可等闲小觑。[1]  乔纳森(D. Jonassen, 1999)等教学论专家强调课堂教学要以问题驱动学习,不是先从理论或原则出发,而是要运用有趣的
摘要: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既指学生的成长,也应包括教师的发展。在帮助学生实现理想、建构有价值的自我时,教师自身也应该追求教育生活的幸福、完整与和谐。针对当前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成长中由于一系列非教育因素而产生的职业成长“高原现象”,教师主体与学校管理者应依据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以帮助职业院校教师尽快跨越成长中的“高原”,提升其职业幸福感。  关键词:职业院校;
摘要:“两课”评比由教案、现场说课和答辩三部分组成,教案和现场说课两部分要求明确,准备时间充裕,便于借助外援力量,因而参评教师易于把握。答辩由于内容涉猎广泛,准备的针对性较差而现场气氛紧张,需要回答的问题较多而时间有限,教师要独立思考判断并单独完成任务,因而教师难于把握。本文分析了答辩的特点,概括了答辩问题,对问题的回答作了建议,介绍了答辩的礼仪和技巧,强调了答辩的可备性和教研的重要性。旨在为教师
学生需要什么智慧?就是在懂得知识的前提下,会自觉地利用学过的已成为自己的知识或者已自发成为自己的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即学以致用。  科学课上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可以交给学生什么?教给的是知识,交给的是能力。知识传授当然重要,可是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获取似乎更为重要。所以我觉得,方法的授予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  《降落伞》是典型的动手做的课型。综合考量学生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观察能力,辨析能力,对比实
摘要:基于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2.5 0.5”学制分段改革背景,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积极探索“双向共推、三轴联动、四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教师教学团队、核心课程与校本教材、实训基地、社会培训、技能竞赛、人才培养质量等的建设和提升。  关键词:“2.5 0.5”学制分段改革;“双向共推、三轴联动、四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
不久前,笔者参加了一场名师培养对象观摩课活动。在“匀速直线运动”教学中,执教者整体构思精巧,师生双边互动踊跃。然而对“数据处理”这一环节的处理却欠妥。现谈谈我的一孔之见。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数据处理”是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研究、发现规律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体现知识生成过程,有时还孕育着新发现。这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然而许多教师常常不愿沉下心来,引导学生做“去伪存真”的仔细探究,而
摘要:创造力既是国家综合竞争力也是国民素质的核心构成,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动力和源泉。小学阶段是想象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中的童话则对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下的语文课程在课程观念、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损害儿童想象力发展的多种现象。文章以想象力为视域、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编入手,对童话选编的主题、类型的合理性进行教育反思,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革建议。  关键
摘要:在素养教育理念下,我校以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高素养为宗旨,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中,注重构建生命课程、生活课程和生长课程,不断提升校本课程品质,凸显我校办学特色,助推学生成长、成才、成功。  关键词:“三生”课程;校本课程;品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各校都开展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逐渐走进一线的教师的视野中。我校在素养教育理念下,以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高素养为宗旨,在开发和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