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湖北招生考试》杂志社和《语数外学习》编辑部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高考科学备考名师论坛”语文组会议共举行了一天半。会议的内容是两位语文专家分别解读考纲和复习策略,讲解专题突破,省招生杂志社的一位专家讲析近年的招生形势和高考走势,并且提到了新课改下老师们应该怎样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大会还安排了参会代表进行经验交流演讲。专家们的讲解精彩独到,让参会教师获益多多。
作为一名参会者,我有很多感悟,下面主要从这次大会专家们的精彩讲解阐发开去,谈谈我关于复习策略的几点思考。
华师一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胡茂良老师分析湖北试卷基本特色一是“总体保持稳定,循序逐渐推进”。
“总体稳定”是指试卷的体例和结构被基本稳定下来。为什么湖北高考命题会有这个特点呢?我想原因有两个:①湖北今年九月份实行新课改,随着新课改的到来,高考试卷也将进行相应的调整。但如何调整,湖北高考命题还处在逐步过渡和摸索观望阶段。所以形式上的稳定是万全之策。即可保持高考各方面的稳定,又可避免走弯路。②湖北卷从2005年自主命题以来,正在逐步趋向成熟,在过渡阶段,稳定这种局面也足以让湖北卷暂时在全国各省市试卷中稳住脚根,所以今年的高考试卷形式相对于去年的不会有多大变化。
但我想2009、2010年的毕业班教师和学生就不会再这么幸运了,因为新课改的实行是必然的,高考试卷体现新课改精神也是必然的;再则,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事物要发展必然要添加新活的东西。所以,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要把视角投注在新课改区的高考试卷上,从中获得备考启发。目前实行新课改的实验区有15个省市自治区,山东、宁夏、广东、海南、福建、陕西、湖南、黑龙江、吉林、北京、上海、天津等等。
胡老师总结的湖北试卷基本特色二是“强调内容创新,突出能力考查”。相对于形式上的基本稳定来说,湖北卷的内容是不断创新的。因为命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改进的过程。往年的试卷具有一些缺点,如:古文局限于考查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诗词鉴赏大多选择唐诗宋词,考查形式单一,导致许多地方的老师学生猜题;默写的考查太简单化;语言运用题往往做一些与现实脱离的无聊的文字游戏;试卷与课本知识没有丝毫联系等等。
所以针对以上问题,湖北卷不断地作出相应的调整。如,古文方面,在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高考试卷仍一如既往地选入二十四史的人物传记为考查文章的情况下,湖北卷2005年选入的是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武技》,2006年选入的是杂文《涉务》,2007年选入的是叙事散文《先祖事略》。文体丰富多变,为高考试卷的园地增色不少。无独有偶,2007年安徽卷的古文是杂文《古砚说》2006年的湖南卷收入的是书序《〈湖南文征〉序》。这带给我们什么信息呢?我们的文言文专题备考要选择各种文体,为学生讲解各种文体的行文特点、解读要领,而不是局限于那本抄来抄去的备考资料。还有要结合书本读本复习,这点我在后面再详细谈。那么今年的古文会是什么问题呢?分析近三年的文体走势,我认为考查说理或抒情性的散文可能性要大一些。当然这只能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又如诗词鉴赏方面,湖北的高考卷在近三年里,无论是选文还是考查内容形式都有突破。2005年选的是元杂剧《汉宫秋》第三折中的一段,2006和2007年都采用了比较阅读的形式。专家说比较阅读的形式是很好的,估计今后会延续下去。这是一种很好的备考参考。那除了注意训练比较阅读的形式外,我们还要在诗词鉴赏备考中注意什么呢?我想就是不同文体的诗词的阅读训练,诗词赋曲,而且作为对文学常识的备考,对不同文体的常识也应该讲解到。当然还可以贯穿在课文的复习中。另外,2005年天津卷的诗歌鉴赏题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它的第二小题是将选文的一句“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进行情感比较。这种课文与试卷结合考查的形式充分体现了回归课本,考查与教学靠拢的命题思想。
再如默写方面,近三年的背诵默写都注重理解性的记忆,但实际上为了降低难度,都还是给出上句或下句,所以学生复习中关键还是做到熟记考纲要求背诵的篇目。2005、2006年考查的都是诗词赋,2007年考查文言文《过秦论》中的一句“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这说明去年的命题组已经注意到前两年对古文考查的缺漏。今年我想古文的记忆考查恐怕是在所难免的,而且在学生复习记忆中,要化整为零,并进行意义整理归纳,而不是让学生笼统地落实考纲要求背诵的篇目段落。文学常识在近两年都是与默写一同考查,考查的都很基础,就是限于书本中有的作家与作品对号入座,我认为只需学生把六册书本文学性强的课文标题与作者都记流水账地记忆一遍就可以了。
再如语言运用方面,近几年各地高考试卷纷纷在这块试验田里种植出五彩缤纷的花朵,也结出了累累果实。创新题大量涌现,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而且时代气息、地方风味十分浓厚。2005年湖北卷考到了图文转换、推介湖北旅游资源的广告词,2006年考查了端午节、主持人串联词、版面宗旨,2007年考查了八艺节宣传标语、为奥运会写歌词等等。创新的题型,时代的气息,地方的风味充盈在这个百花园里。那如何备好这一块呢?我认为,应该从三方面入手。①扎实搞好基本功。无论怎么考,它都是考纲要求的考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修辞手法的运用。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些是基础,还是要分版块地逐一训练。其他的创新性题目都是对这些基础能力的综合性考查或者是变相考查。②了解训练近几年的新题型。因为各地的高考题是互相借鉴的,好的题型总会在下一年其他的试卷中见到,语言运用更是如此。所以我们要从高考题中入手了解新的题型,以应对高考中的千变万化。③多多关注鲜活的时代。在高考前的这段时间,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多多关注新鲜的时事,新鲜的语言现象,新鲜的思想等等。并坚持为学生介绍,每天抽点时间为学生读读报纸,介绍名著名家等。因为没有生活做基础,是无法做好如今的语言表达题的。
胡茂良老师总结湖北试卷基本特色三是“发挥考试导向,适当回归课本”。而且他介绍说他们华师一附中在课本复习上的做法是,没有进行课本复习的,在下阶段做好两个补救工作:①让学生把课本中的所有文学作品过一遍;②利用早读高声朗读所有的文言文课文。一星期复习一册,老师分编简单的复习要领。我认为,他们发挥团队力量的作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在复习课本中,我先把近几年的高考对课本考查的题目进行了一下统计分析,思考后得出几点看法。①识记性的东西要落实。如字词、背诵篇目、文学常识。②在一篇篇复习阅读中,文学性文章要对其人物形象、情节手法进行再次重点讲解。这样过一遍后,还应对现代文、诗词赋曲、文言文分体裁地整理,整理各自的文体特点、解读方法。③让学生能够较深刻地了解一两位作家或一两部作品。有高考试题为证。2005年全国卷二的20题是推荐一篇高中语文课文;2006年广东卷21题是用生动的一段话介绍一部名著;2006浙江卷23题是向一位喜爱的作家谈谈读他某一作品的感受,并向作家提一个问题;2006年安徽卷20题是从孔子与庄子、项羽与刘邦、李白与杜甫、林黛玉与薛宝钗中选一组,说明喜欢哪一位,并陈述理由。以上种种考查形式不正告诉我们,课本复习的内容和思想拓展性是很重要的吗?2008年就要实行新课改了,在辞旧迎新之际,高考试卷不可避免地要对旧的教材频频回首,这让我们这两年备考不得不重视课本读本。
会上余天泽老师谈了作文突破问题,他整理了2007年材料、命题、话题三类作文题目,我觉得对于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讲清楚三类作文的划定有帮助。关于作文备考,我觉得,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不大可能有什么进展突破的了。除了让学生积累素材外,我觉得更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多积累思想。去年的湖北卷高考题目很实用,它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因为时下出现了中国人运用外语比运用汉语要好的现象。那我想,在往年高考作文题过多地涉及个人修养的话题后,关注社会,关注文学的主题应该是新的作文方向。
在如今灵活性、开放性较强的高考题面前需要我们教师付出十二分的汗水,哪怕只有一分收获也是值得和难得的。正如余天泽老师所说,高考前这段时间,一个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3至5分就是突破。为了这微渺的突破,我们广大高三教师,尤其是普通中学的高三教师要不弃不馁,策马扬鞭,笨鸟先飞。
【作者单位:襄樊市田家炳中学】
作为一名参会者,我有很多感悟,下面主要从这次大会专家们的精彩讲解阐发开去,谈谈我关于复习策略的几点思考。
华师一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胡茂良老师分析湖北试卷基本特色一是“总体保持稳定,循序逐渐推进”。
“总体稳定”是指试卷的体例和结构被基本稳定下来。为什么湖北高考命题会有这个特点呢?我想原因有两个:①湖北今年九月份实行新课改,随着新课改的到来,高考试卷也将进行相应的调整。但如何调整,湖北高考命题还处在逐步过渡和摸索观望阶段。所以形式上的稳定是万全之策。即可保持高考各方面的稳定,又可避免走弯路。②湖北卷从2005年自主命题以来,正在逐步趋向成熟,在过渡阶段,稳定这种局面也足以让湖北卷暂时在全国各省市试卷中稳住脚根,所以今年的高考试卷形式相对于去年的不会有多大变化。
但我想2009、2010年的毕业班教师和学生就不会再这么幸运了,因为新课改的实行是必然的,高考试卷体现新课改精神也是必然的;再则,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事物要发展必然要添加新活的东西。所以,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要把视角投注在新课改区的高考试卷上,从中获得备考启发。目前实行新课改的实验区有15个省市自治区,山东、宁夏、广东、海南、福建、陕西、湖南、黑龙江、吉林、北京、上海、天津等等。
胡老师总结的湖北试卷基本特色二是“强调内容创新,突出能力考查”。相对于形式上的基本稳定来说,湖北卷的内容是不断创新的。因为命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改进的过程。往年的试卷具有一些缺点,如:古文局限于考查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诗词鉴赏大多选择唐诗宋词,考查形式单一,导致许多地方的老师学生猜题;默写的考查太简单化;语言运用题往往做一些与现实脱离的无聊的文字游戏;试卷与课本知识没有丝毫联系等等。
所以针对以上问题,湖北卷不断地作出相应的调整。如,古文方面,在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高考试卷仍一如既往地选入二十四史的人物传记为考查文章的情况下,湖北卷2005年选入的是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武技》,2006年选入的是杂文《涉务》,2007年选入的是叙事散文《先祖事略》。文体丰富多变,为高考试卷的园地增色不少。无独有偶,2007年安徽卷的古文是杂文《古砚说》2006年的湖南卷收入的是书序《〈湖南文征〉序》。这带给我们什么信息呢?我们的文言文专题备考要选择各种文体,为学生讲解各种文体的行文特点、解读要领,而不是局限于那本抄来抄去的备考资料。还有要结合书本读本复习,这点我在后面再详细谈。那么今年的古文会是什么问题呢?分析近三年的文体走势,我认为考查说理或抒情性的散文可能性要大一些。当然这只能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又如诗词鉴赏方面,湖北的高考卷在近三年里,无论是选文还是考查内容形式都有突破。2005年选的是元杂剧《汉宫秋》第三折中的一段,2006和2007年都采用了比较阅读的形式。专家说比较阅读的形式是很好的,估计今后会延续下去。这是一种很好的备考参考。那除了注意训练比较阅读的形式外,我们还要在诗词鉴赏备考中注意什么呢?我想就是不同文体的诗词的阅读训练,诗词赋曲,而且作为对文学常识的备考,对不同文体的常识也应该讲解到。当然还可以贯穿在课文的复习中。另外,2005年天津卷的诗歌鉴赏题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它的第二小题是将选文的一句“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进行情感比较。这种课文与试卷结合考查的形式充分体现了回归课本,考查与教学靠拢的命题思想。
再如默写方面,近三年的背诵默写都注重理解性的记忆,但实际上为了降低难度,都还是给出上句或下句,所以学生复习中关键还是做到熟记考纲要求背诵的篇目。2005、2006年考查的都是诗词赋,2007年考查文言文《过秦论》中的一句“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这说明去年的命题组已经注意到前两年对古文考查的缺漏。今年我想古文的记忆考查恐怕是在所难免的,而且在学生复习记忆中,要化整为零,并进行意义整理归纳,而不是让学生笼统地落实考纲要求背诵的篇目段落。文学常识在近两年都是与默写一同考查,考查的都很基础,就是限于书本中有的作家与作品对号入座,我认为只需学生把六册书本文学性强的课文标题与作者都记流水账地记忆一遍就可以了。
再如语言运用方面,近几年各地高考试卷纷纷在这块试验田里种植出五彩缤纷的花朵,也结出了累累果实。创新题大量涌现,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而且时代气息、地方风味十分浓厚。2005年湖北卷考到了图文转换、推介湖北旅游资源的广告词,2006年考查了端午节、主持人串联词、版面宗旨,2007年考查了八艺节宣传标语、为奥运会写歌词等等。创新的题型,时代的气息,地方的风味充盈在这个百花园里。那如何备好这一块呢?我认为,应该从三方面入手。①扎实搞好基本功。无论怎么考,它都是考纲要求的考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修辞手法的运用。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些是基础,还是要分版块地逐一训练。其他的创新性题目都是对这些基础能力的综合性考查或者是变相考查。②了解训练近几年的新题型。因为各地的高考题是互相借鉴的,好的题型总会在下一年其他的试卷中见到,语言运用更是如此。所以我们要从高考题中入手了解新的题型,以应对高考中的千变万化。③多多关注鲜活的时代。在高考前的这段时间,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多多关注新鲜的时事,新鲜的语言现象,新鲜的思想等等。并坚持为学生介绍,每天抽点时间为学生读读报纸,介绍名著名家等。因为没有生活做基础,是无法做好如今的语言表达题的。
胡茂良老师总结湖北试卷基本特色三是“发挥考试导向,适当回归课本”。而且他介绍说他们华师一附中在课本复习上的做法是,没有进行课本复习的,在下阶段做好两个补救工作:①让学生把课本中的所有文学作品过一遍;②利用早读高声朗读所有的文言文课文。一星期复习一册,老师分编简单的复习要领。我认为,他们发挥团队力量的作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在复习课本中,我先把近几年的高考对课本考查的题目进行了一下统计分析,思考后得出几点看法。①识记性的东西要落实。如字词、背诵篇目、文学常识。②在一篇篇复习阅读中,文学性文章要对其人物形象、情节手法进行再次重点讲解。这样过一遍后,还应对现代文、诗词赋曲、文言文分体裁地整理,整理各自的文体特点、解读方法。③让学生能够较深刻地了解一两位作家或一两部作品。有高考试题为证。2005年全国卷二的20题是推荐一篇高中语文课文;2006年广东卷21题是用生动的一段话介绍一部名著;2006浙江卷23题是向一位喜爱的作家谈谈读他某一作品的感受,并向作家提一个问题;2006年安徽卷20题是从孔子与庄子、项羽与刘邦、李白与杜甫、林黛玉与薛宝钗中选一组,说明喜欢哪一位,并陈述理由。以上种种考查形式不正告诉我们,课本复习的内容和思想拓展性是很重要的吗?2008年就要实行新课改了,在辞旧迎新之际,高考试卷不可避免地要对旧的教材频频回首,这让我们这两年备考不得不重视课本读本。
会上余天泽老师谈了作文突破问题,他整理了2007年材料、命题、话题三类作文题目,我觉得对于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讲清楚三类作文的划定有帮助。关于作文备考,我觉得,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不大可能有什么进展突破的了。除了让学生积累素材外,我觉得更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多积累思想。去年的湖北卷高考题目很实用,它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因为时下出现了中国人运用外语比运用汉语要好的现象。那我想,在往年高考作文题过多地涉及个人修养的话题后,关注社会,关注文学的主题应该是新的作文方向。
在如今灵活性、开放性较强的高考题面前需要我们教师付出十二分的汗水,哪怕只有一分收获也是值得和难得的。正如余天泽老师所说,高考前这段时间,一个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3至5分就是突破。为了这微渺的突破,我们广大高三教师,尤其是普通中学的高三教师要不弃不馁,策马扬鞭,笨鸟先飞。
【作者单位:襄樊市田家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