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市不同。
自宋代玉器大量进入市场流通后,玉器市场一直是玉器生产者、经营者、爱好者的关注对象,虽然玉器市场份额在庞大的中国经济中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市场景气不能小看,因为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除了生活必需品外,精神追求首选是希望得到一块美玉佩挂或一件宝玉收藏。有需求,就有市场。从人气指数看,玉器市场大概是中国人最为关心的,尽管相当部分人仍在门外徘徊。2005年3月,拙文《甲申玉器市场观察》一出笼,曾引起一些爱好人士的注意,以致编辑希望我这个有些市场意识却没有市场能力的人,继续点评一下2005年的玉器市场。盛情难却,实勉为其难,想从另一角度,也就是玉器市场的非理性现象表达一下我的意见,发一点议论,有些可能是谬论,算是抛砖引玉,敬请方家多多赐教。
眼下玉器市场非理性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清帝玉价已离谱
近年玉器市场的节节上升,很大部分是由清代帝王玉拉动的。
据统计,2004年全球中国工艺品(瓷器除外)拍卖十大排行榜,玉器有3件,分别排列第三、五、十名。第三名,清乾隆和田白玉活环双龙耳万寿纹碗,宽31.7厘米,4月26日由香港佳士得推出,成交价1932.775万港元。第五名,清乾隆御宝“纪恩堂”交龙钮白玉玺,宽10.4厘米,10月31日由香港苏富比推出,成交价1406.24万港元。第十名,清乾隆御制痕都斯坦西昆玉御题诗贝式白玉洗,直径19.5厘米,4月25日由香港苏富比推出,成交价924.64万港元。
2004年清帝玉价一路高涨的势头继续影响到2005年。2005年春拍中国工艺品(瓷器除外)前十大排行榜,清帝玉器也有3件。清乾隆白玉阴刻填金二龙戏珠图“学诗堂记”御制诗册,排名第二,5月2日由香港苏富比推出,成交价1692万港元;清嘉庆御制白玉交龙钮方形玺,排名第四,5月30日由香港佳士得推出,成交价908万港元。清乾隆碧玉交龙“万泉庄宝”玺,排名第九,5月30日由香港佳士得推出,成交价437.6万港元。
从上述所举6例可以看出,近两年玉器市场的“明星”是清代帝王玉,价格也由其拉动,还挤进了中国工艺品拍卖价格前十名的行列,且稳占三座,这是中国玉文化被世人重新认识的一个重要信号,也是中国玉器价值被重新发掘的一个重要表现,预示着玉器广阔的市场与价格空间。但事物总是有正反两面。在清代帝王玉价格冲天的同时,我们不免有些忧虑。这些玉器都是清代帝王用玉,都在香港拍卖成交,多少反映出大中华地区玉器市场与藏家的不成熟,对中国深厚的玉文化缺乏精深的了解。清代帝王用玉仅是中国帝王用玉的落日余辉,艺术品位与文化内涵均不高,品种也单调,有的玉器虽有帝王款,也不能完全确定是皇帝用过的,即使用过,与中国历史大事关系也不大,无论从哪个角度论理,不能代表中国玉器的真实价值。所以,我们认为,清帝玉价已经虚高,有点离谱,价格不能真正反映玉器的价值。当然,清代帝王玉价格的高涨,与眼下时兴的文艺作品的“帝王热”以及官窑瓷器的暴涨也有关。
古玉遭遇“禽流感”
玉器市场流行“古的不如旧的,旧的不如新的,新的不如仿的”的话,完全本末倒置,虽不能完全反映中国玉器市场的真实情况,确也道出了部分实情。在玉器市场,一件汉代玉璧价格可能还不如一件新做的玉璧。有的人还说,古玉不一定是和田玉,新玉是和田玉,光是玉料就很值钱,因而还是买新的好,阿Q心态。更有人说高古玉是“高危股”。照此推论,中国文化岂不是“高危文化”,何需弘扬?古玩市场也用不着开了。古玉遭冷遇的主要原因,一是古玉市场没有放开,真正好的古玉不能上市,一些假冒伪劣的玉器乘虚而入,扰乱市场;二是市场缺乏诚信,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常有之;三是缺乏权威机关与权威人士鉴定。古玉遭冷遇的直接后果,市场冷清,一些拍卖行征集到的一些不错的古玉货源,常常无人问津,有的干脆只展不拍,或撤拍,信心不足。
古玉没有醒来,依旧遭冷遇,表明中国玉器市场的成熟和玉器藏家的成熟,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相比较而言,西方拍卖市场拍卖的中国玉器,主要是高古玉器。在他们眼里,汉以前的高古玉,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才是中国玉文化的化身,才是东方美的象征。所以,西方拍卖的玉器,以高古玉为主,有时拍卖一些近现代的玉器,主要也是为了吸引东方买家,满足东方市场。
民间交易正火爆
与拍卖行上古玉遭遇冷落完全相反,古玉的民间交易日趋火爆,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日前电话询问一些从事玉器交易的人士,一致回答,玉器的价格在过去一年中成倍地涨,有的还涨了数倍甚至数十倍,现在是不怕无人要,就怕无好货。一些玉质好,雕工还不错,同时题材又符合审美要求与民俗心理的玉器,十分抢手。
民间玉器交易的活跃,表明中国玉器巨大市场需求的时代已经到来,也是中国玉文化再度繁荣的重要迹象。但民间交易有许多不规范行为,玉器的真假、好坏得不到有效的权威的鉴定或评估,国家该监管的玉器得不到监管,税收容易流失,一些不法商人乘机进行非法经营等。
玉器专家多如鲫
哪里有钱赚,哪里就有市场,哪里就有专家。在玉器市场日益火热,玉器买卖日益兴隆的同时,专家队伍也日益壮大,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如此多的专家。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大多专家从未在正规院校培训过,或在正规学术会议上露过面,而多在从事玉器专家的工作,猜想都是“自学成才”的。
这些非专家摇篮或专家环境成长起来的玉器专家,做的是地道的玉器专家工作,出书是大多专家喜欢做的工作。古玩书架上一些“短平快”的书,几乎都出自这些人的手。而作者的真实情况,我们一点也不清楚,不少书用的还是笔名。有的可能连笔名还算不上,是临时起的名字,供一次性消费使用。有了著作,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专家。第二件喜欢做的事,是坐堂会诊,或做客媒体,或在报刊写专栏,做起鉴定玉器的工作。大胆一点的专家还收徒授课,讲授玉器鉴定知识,前提是以自己收藏的玉器为标准器,甚至还乘机推销自己的藏品。更有甚者,部分专家还吹嘘自己是某某权威的高足,而人家根本不认识这个人。这些自称专家做的事,无非是以讹传讹,浑水摸鱼,从中牟利。
市场学术相搅浑
玉器买卖不是一般买卖,玉器市场也不是一般市场,需要文化作支撑,需要艺术作铺垫,需要人文去熏陶。商人都是聪明人,从事玉器经营的商人看准了这一点,千方百计向文化靠,延请学术界人士到处捧场,或担任商业顾问。一些老学究就这样稀里糊涂被狠狠地利用了一番,或出席商业典礼,或发表讲话,或撰写吹捧文章,或惠赐墨宝。这些活动,表面上很尊重知识,尊重学者,实则是拉大旗作虎皮,为玉器行销开路。若是尊重专家意见,进行正规销售,无可非议。问题大多是正面一套,背后一套,一些有时代或质量问题的玉器,吹嘘都是经过专家认定的,进入市场后患无穷。从这一点上说,无商不奸不无道理。
这是老专家被利用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确也有一些老专家自告奋勇,自投罗网的,到处在签发鉴定证书,到处在估价,到处为人觅宝,可以说是晚节不保。如果这些事情都做到位,无可挑剔,毕竟为社会发了光和热,做出了贡献。问题是开出的这些鉴定书,估的价,不是以次说好,就是以假当真,或是估出的价格背离市场,背离价值,有的还是天价。这大概只能满足一下双方的虚荣心而已,欺骗了别人也欺骗了自己。这不能怪市场了,只能怪我们的个别老专家不争气。
个别老专家不争气还不止于此,玉器专家竟然看不懂古玉。有位有关权威部门认可的玉器专家,竟然看不懂一件非常开门的西汉玉璧,明明是20多年前出土的玉器,硬说是“高仿”。仿制在哪里却也说不清楚。假的说成真的,大有人在,真的说成假的,也不是没有,真是假到真时真也假。
俗语说,隔行如隔山。但在玉器行业,全能专家特多。个别地质矿物专家,不仅鉴定材料,还能鉴定玉器,还敢在大庭广众表态,真是佩服。2005年一次偶尔看中央台的电视节目,一位合肥某大学的教授对着一件玉拼盘的飞天说,凭这个飞天,就可以定为六朝的。六朝有飞天是事实,但有飞天图像的玉器都是六朝的?未免以偏概全了吧。从电视图像上看,若稍有一点玉器鉴定知识的人,都能看出这是一件地道的新玉。
市场学术相搅浑,还有政策导向所致。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从事文物拍卖的企业,需要3至5名退休文博专家担任顾问。这个政策的出台,本意可能是希望这些老专家对拍卖品进行把关,不足之处也明显:文博专家不等于就是文物专家,更不等于就是文物鉴定家。拍卖的主要是传世文物,不仅需要非常丰富的历史文物知识,还要有相当高的文物鉴定水平。但具备这种知识与技能的文博专家非常有限。何况这些被聘用的专家,平时基本不过问拍卖行的业务,仅是拿一点可怜的车马费补贴而已。而局外人根本不知详情,以为有这么多专家把关,拍品都是可靠的。
对策与建议
以上是笔者略知的目前玉器市场的一些现象,实际远不止这些,说得客气一点是非理性现象,实际上是怪现象,很不正常。笔者一介书生,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发发牢骚。比发牢骚水平高的一点是提些对策建议。在目前情况下提点建议,可能也是说了也白说,白说还要说:
流通玉器应附标签说明。玉器是文化,是艺术,是精神产品,一旦进入流通市场后,就具有了商品的属性,尽管玉器不是一般的普通商品,而是艺术商品。既然是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就应按商品的规矩办,与商品密切相关的标签、说明是必不可少的,名称、材质、色泽、尺寸、重量、时代、产地、鉴定者、经销商、价格等普通商品的基本要素、玉器特殊商品的要求,应统统在玉器的标签上标明。凡是进入市场的玉器,必须要有规范的标签,否则不能进入流通市场。一份标签是一份依据,一份标签是一份诚信,一份标签是一份责任,一份标签给了一件玉器一个确切身份。别的商品能做到,为何艺术商品不能做到?
放开玉器市场。所有玉器都可以进入市场交易,不应有限制。国家目前对进入拍卖或市场的玉器有种种限制,实际上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地下交易、变相交易依旧无法禁止,很多珍贵的玉器白白地流失。国家应管好玉器流通环节的上游与下游,上游是指玉器的来源,主要是文物保护单位的墓葬、遗址与国有博物馆,下游是指玉器出境。玉器流通的中游环节,完全放开,交给市场,国家起监管而不是限制作用。只要不触犯法律的玉器,无论好坏与新旧,均可进入市场流通。
国家成立文物鉴定检测评估中心,负责对全国进入市场流通的文物进行鉴定检测评估,包括玉器。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应担负起对全国文物进行鉴定评估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不应再瞻前顾后,束手束脚,否则会愧对历史,愧对民族,愧对子孙。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不应只对姓“公”的文物负责,也应对姓“私”的文物负责。其实,所有的历史文物,都是姓“公”的,民间文物的拥有者、收藏者都是暂时保管文物,都是经手人、保管员。国家的政策应是有利于民族文化遗产的科学保管与保存,做到有序流通,流传有序。藏宝于民,应是国家文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也符合国际惯例。这样做既能逐步摸清全国民间文物的家底,同时还能对珍贵文物起到有效的监管、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