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黄苗子先生的草篆情缘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苗子(1913年—2012年),堪称百寿老人。他的祖父黄绍昌是清末举人,曾在张之洞创办的广州广雅书院教授词章;父亲黄冷观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投身报界,后创办香港中华中学,是香港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是孙中山创办的同盟会会员。黄苗子出生在这个既有深厚文化传统、又不乏革命思想的家庭,在家中13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五,小名“猫仔”。苗子曾受教于岭南画家黄般若,黄劝他将两个偏旁去掉,以“苗子”为笔名,从此 “黄苗子”取代了本名,叫了一辈子。
  因草篆结识苗子先生
  对于苗子先生,我此前只读其人之书,未谋其人之面,后有幸与先生因草篆结缘,此后见面频繁,友谊之深延续至终。
  所谓草篆就是突破篆书固有的用笔,以画笔或行草笔法入篆,干湿相间多种用笔,能充分发挥自我的情趣,张正宇是草篆的创始者,黄苗子学习伊秉绶书体,深得神韵,敦厚朴实,后又攻草篆,达到很高水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开始继承二老的风格,练习草篆,当时北京漆器厂效益不好,邀请了一些书画家参与书画与漆板刻字相结合,开拓新品种,在这次活动中结识了黄苗子先生,自感幸运。
  黄苗子受政治迫害,长期过着低人一等的生活,不能以同志相称,受尽了人间的冤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他才过上了正常生活,从不见他发牢骚,一切向前看,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精心写作,每年都有新作问世,体现了一位学者的高风亮节,实在让人佩服。
  长时间的劳改生活,没有让黄苗子沉沦下去。改革开放之初,流行伤痕文学,却从未见到黄苗子流露半点伤感悲情,他镇定自若,从不抱怨。开始了新的创作生活,他老骥伏枥,埋头写作,著述之多,无人能比,焕发出了一种超人的精神力量。他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态度,我始终不解,总想问个究竟,他的回答总是一句话,过去的事就让他过去。口气非常轻松,我感到有些搪塞,问郁风也是如此,我的心中还是疑惑,后来看到黄永玉的文章也是如此回答。黄苗子有颗赤诚之心,他理解国家,心系人民,海纳百川,高风亮节。
  一篇无奈撤下的序言
  1989年6月10日,黄苗子、郁风伉俪已经办好赴澳大利亚讲学手续,夫妇如期赴澳,突然遇到“六四”政治风波,结果谣言四起,说他们是逃亡国外,苗子夫妇再次受到惊吓。他们是受邀为昆士兰州大学讲学,传播中国文化,本是好事,借“六四”政治风波,传出恶声,以逃国罪强加于身,给苗子夫妇又蒙上一层阴影。
  199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即将出版我的《篆书艺术》一书,由著名国画家、工艺美术家张仃撰写前言,题为《贺侯氏古文字艺术成书》,认为谈到草篆必然要谈张正宇、黄苗子、侯德昌三者的延续关系,因此其中多次提到黄苗子的名字。张仃的美术评论言简意赅,出版社的编辑却突然要求去掉黄苗子的名字,理由是黄苗子外出为逃国行动。张仃念我出书不易,答应修改。后来,张仃又对我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已经传达,黄苗子不是外逃,何罪之有?”张仃非常激动,拍案而起:“分明是在整人,不予修改!”我只得要求出版社退稿,编辑却不予退稿,只说这是领导的决定。出于无奈我只得写了一篇作者自序,替换下张仃的文章。事后听到几位前辈议论,人美出版社是黄苗子的所在单位,社长是个整人的专家,从反右、“文革”到“六四”政治风波,黄苗子无一幸免。
  乌云散去,豁达享余生
  1995年黄苗子夫妇回国,张仃告诉我设宴欢迎,第二天张仃又和我商量说,吃一次饭不尽言,要我找个安静的地方,住上几天畅叙一番。苗子先生对此非常高兴,然有话在先,免见官员。我联系到北京最好的宽沟招待所,在怀柔水库旁,那里依山面水,森林茂密,幽静宜人,是最理想的度假区。
  我与张仃携夫人相陪三天,忆往事聊老友,谈天说地,心情舒畅。见郁风衣着大方,气质高雅,张仃便和郁风大开玩笑,说你如果年轻的话可做公关小姐,逗得大家开怀大笑。苗子说这是老朋友的温暖,朋友之笑是无瑕的,可以延续心中的快乐。这次回国令苗子夫妇印象极好,驱散了乌云。第二年他回来,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瑞环设宴招待,此举扫去了谣言,解除了苗子夫妇的心中余悸。第三年回来他就安心生活了。
  我喜欢和苗子先生聊天,他的言谈充满了知识,尚德尚礼。他说:路上有一块巨石挡道,无力搬动,是指石怪人还是理论不休呢,还是踏泥绕石?绕石还能跟上步伐,实现目标,如果泼妇骂街,恐怕无助于事,人对现实不能过于苛求,一个国家正在发展,人民也得到了红利,就是成功的国家。一个家庭或者一个人都是如此,数说家庭不好,自己也是家中一员,人无完人,人们相聚和谐共事,在于包容,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社会制度,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国家。人生的快乐是什么?是否可以这样说,金钱不能和快乐画等号,权力也不能和快樂画等号,这番话很有哲理。于是,我想到两副对联,似乎能看到苗子先生的形象: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黄苗子是一位著名学者,他高尚的品德铸就了他深邃的学问,他的思想值得研究,他的精神值得发扬。
  2017年7月16日
其他文献
陈修良(1907-1998)同志解放前曾经担任中共地下党南京市委书记,解放后曾经担任南京市委组织部长、浙江省委宣传部长等重要职务。她是一位知名的女革命家,也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她于晚年亲笔撰写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从微观到宏观地再现了中国革命历史变迁中许多真实的情景,以及这位知识分子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漫长的心路历程。本刊节选其中精华,以飨读者。  该回忆录系其女沙尚之女士交由本刊发表
期刊
近代中国基督教由欧美传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基督教通过传教差会,向华捐款、派遣传教士最多,对中国基督教影响极大。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基督教开展了“三自革新(爱国)运动”,割断外国津贴,实行独立自主,随着1950年代“反美”形势的发展,除了基督教领袖吴耀宗、丁光训等人与个别美国进步朋友保持零星通信以外,作为整体来说,中美基督教之间断绝交往近三十年。破冰之旅  经过“文革”的噩梦,19
期刊
引言:1937年8月10日,容国团出生在香港一个工人家庭。那时,日寇的铁蹄正践踏着祖国,父亲容勉之为他取名“国团”,寄托了对国家的期望和小家的愿景。  1957年11月29日,因击败两届世乒赛男单冠军荻村伊智朗而名震香江的容国团从香港来到内地,进入广州体育学院。1959年4月5日夺得第25届世乒赛男单世界冠军,这也是新中国体坛第一个世界冠军。之后,又在1961年4月9日的第26届世乒赛上,携手庄则
期刊
从文摘小报上读到《世纪》2018年第4期武重年先生口述的《我所知道的邱清泉之子邱国渭》一文,武重年说得相当翔实,无褒无贬,能够作这样叙述,为之存史,大有贡献。但武说的也有系传闻,邱国渭其人其事当时在上海图书馆也广为传说,其大意相同,但也有细节出入,试举例如下:  一、邱国渭何以解放后留在上海。武说其随母去福建,被俘返回,此说我未听到。我听到有两种版本:国民党将撤退上海时,有兵舰停泊于黄浦江面上接邱
期刊
1939年5月3日、4日,是重庆历史上空前黑暗的两天。5月3日,日机36架对下半城商业、金融、居民区投下大量炸弹,其中包括首次使用的燃烧弹,当时繁盛的陕西街、新丰街、商业场、西大街几乎被炸光,燃烧弹将朝天门、陕西街到中央公园一路变成火海,炸死市民673人,炸伤350人 1。市民还没有从极度恐怖的炸烧中回过神来,第二天日机又对上半城故伎重施,商业中心督邮街、天官府、柴家巷、会仙桥、机房街等几乎被夷为
期刊
蒋介石“求人不如求己”的“传子”心志  上世纪40年代末,在大陆兵败如山倒的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由于此前饱受各地军阀与国民党内派系的要挟与挑战,蒋介石感到痛苦不堪,有诸多难言之隐。如今到了台湾之后,局面小了,权力容易集中控制,蒋介石基于以前寻觅继承人难求的经验,加上以往信任的许多核心干部,均在重要的时候背叛了“领袖”,纷纷投共。在“求人不如求己”的考虑下,蒋介石的“传子”心志,于是日益明显,蒋经国
期刊
关于与启功先生交往的事,可谈的太多,有关他的德行、书法、绘画,他的幽默等,之前写过他的文章也极多,从专家、学者到学生、百姓,而我作为与启功先生相识半个多世纪,跨越民国、新中国两个时代的人,只采撷与启老交往的二三事,以此寄托对启老的无尽思念。  我存有启功老致我的两通书札,时间在1976年至1978年之间。因年事高,具体时间一时想不准。内容不妨录之:  谐和同志:  首先恳切要求尊谦万勿再称,咱们倾
期刊
1959年,我从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考取南京大学研究生,师从著名学者陈中凡先生研读宋元明清文学史。其时,中凡师已年逾古稀,我才二十多岁。我每周去中凡师家中求教,有时中凡师或与我纵论天下大事,或回忆当年在各大高校执教的趣事。他曾多次谈及女弟子程俊英、冯沅君、苏雪林和刘开荣的故事。程、冯、苏三位毕业于上世纪30年代初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专修科,刘开荣则毕业于抗战期间成都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文系。在
期刊
很多人都知道毛泽东书写的《临江仙》,是唯一题赠作家的诗词,但很少有人知道毛泽东在不同时期曾经多次书写过这首词。笔者以前只看到过四幅毛泽东书写的《临江仙 》手迹复印件,3年前听说他在晚年的1973年还亲手默写这首词,开始寻找,想亲眼看看这幅真迹,但终未如愿。2017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吴正裕主编,李捷、陈晋副主编的《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增订本)》,吴正裕在《临江仙·给丁玲同志》这首词的“考
期刊
习仲勋于1978年4月出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二书记并主持全面工作,12月接任省委第一书记;1979年1月担任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12月恢复省人民政府后当选省长;1980年1月兼任广州军区第一政委,4月又兼军区党委第一书记。他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主管党政军事务,正是唱响南粤大地改革开放这出大戏的主角。  在国家开始迈上新路之际,1980年6月上旬,习仲勋以一省之长的身份访问澳门,是他主政广东后又一次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