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方法的实践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xue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渗透思想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思想之一,而渗透思想的教学目标就是加强数学思维方式的养成,在当下的数学教育方面最重要的部分是数学思维运算模式,只有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这种数学处理方式才能够在数学学习方面有所进步。本文从实际出发,对小学数学渗透思想方法实践进行研究。
  关键字:小学数学,教学,渗透思想
  G623.5
  在现在新推出的《數学课程标准》中明文规定:“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要学会设计有意思且方便学生理解的教学活动计划,结合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模式,来启发学生的个人思考。而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与传统的数学教学不同,需要教师熟练的运用渗透思想,集合实际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
  数学解题思维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如果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数学解题思维方法并且能够熟练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领域研究的兴趣,可以促进其跟家深刻的理解数学,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对于数学思维的掌握情况,给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思维模式,固定某些常用的数学解题技巧。这些方法的有效实施不但对当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对学生未来数学方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渗透思想是进行思维培养的关键,这种方法的实际应用可以学生在面临数学问题时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增加经验,有效的培养学生在数学解题方面的应对思维。在实际的数学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对于数学解题方法掌握的情况,提供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2.小学教学中应渗透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思维方式是解决一个问题的核心精髓,特别是在数学思想问题方面,高效率的解题思维能够在问题出现时,更高效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1分类
  分类的概念是将数学要素依照研究对象本质上的区别进行相应比对之后,分为不同的类别。在分类方法的研究下,数学领域的所有问题都是一个整体内部的小分支,只是根据其不同的属性和衡量标准将其划分,然后借由这些不同区域的划分来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在小学教育过程中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快速更清晰的了解相关数学研究对象的属性,特点,概念,以及一般解答方式等等。举个例子:想要清晰地了解三角形的本质特征,就要学会从角度度数的大小来划分,以便于学生进行区分和识别。
  分类有其需要遵守三个基本准则,首先是标准统一性,在进行已经确定的分类工作时,只可存在一个标准,不可同时出现多个标准,这样会使得概念有交叉,出现混乱的情况,但是其中标准对应的因素可以不止一个,而且不同的标准就意味着会有新的数学概念的产生以及知识架构的更新发展;其次是无重复,丢失和遗漏,这就对不同标准的划分提出了要求,可以排斥但是绝不可存在交叉;最后是层级性,分类工作不是一次性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多次重复进行,所以要做好逐步递增的阶梯式分类。
  2.2转化
  转化即化归,就是根据社会不断的进步,需要改进,创新的各个方方面面水平也待提高,就拿小学数学题为例,让人们的思维进化的更加灵活,技巧加智慧,使不改变原题的意思的基础上,把它更能用一种自己独到的解题思维方式,使数学题的解题步骤流程更简便,更加清晰明了化,因为有些复杂多元化的图形,很多时候不太方便计算它的棱棱角角,面积,平方等一系列问题,要根据原图,原题,融入自己的思维,取长补短,创新解题,转化思想方法的应用,转化一个量,或转化一种关系,明确遵守其以下这几项最基本原则:熟知化,简单明了,细节过程具体化,只有所有的环节环环相扣才能起到真正实用性转化效果。
  2.3归纳
  归纳属于数学领域的一种最普遍的推理方法,可以从部分分析整体,个体特性参透一般表现,特殊事件推理到普遍存在,然后再总结梳理,舍去一些不属于本质性的特征,针对具体的对象再选择适合的思想方法。小学生由于实际的知识和经验限制一般选取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方法,例如在加法结合律方面就是通过检验一些特殊案例一步步推理而得。
  学生对归纳思想技巧的掌握和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对此类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参与积极性,可以进一步的推动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更方便学生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进一步依靠自己独立推理检验。教师在传授学生这种方法时要记得提醒学生,想要检验处同一种类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要找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还要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结论和问题进行相关的验证;然后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量结果的正确与否。
  2.4演绎
  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演绎推理的逻辑形式对于理性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人的思维保持严密性、一贯性有着不可替代的校正作用。我们可以根据已知的线管定律来推理和演化出新的概念,将其抽象化。举例说明:已知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若其为直角三角形,那么除却直角,剩余两角之和为90°;根据我们已知的加法分配律,结合律等可以衍生推理出乘法分配律等通用计算规律解决一系列数学问题。
  2.5数形结合
  其概念一般为数与形是数学中的两个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中学数学研究的对象可分为数和形两大部分,数与形是有联系的,这个联系称之为数形结合,或形数结合。作为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应用大致又可分为两种情形:或者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或者借助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某种关系,即数形结合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种情形是“以数解形”,而第二种情形是“以形助数”。“以数解形”就是有些图形太过于简单,直接观察却看不出什么规律来,这时就需要给图形赋值,如边长、角度等。这种方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被广泛的运用,结合图形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进一步深化记忆;也更方便学生更加精确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结语
  渗透思想的运用是一个教学系统化的过程,上述方法是对渗透思想的拆解与分析,因此对渗透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也应当系统化,并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提升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姜丹.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
  [2]施华玲.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之渗透[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06)
其他文献
1月12日,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作出重要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座谈会并讲
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开发部采用90年代国际最新成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发出了集现场监控和控制报警等功能于一体的组合式开放系统。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Research
摘要:社会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了,教学内容也要紧跟上去,教学内容要现代化,就要让更多的现代物理知识进入我们的课堂。  关键词:物理教学;现代物理  G633.7  物理学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也带动社会迅猛发展,物理教学必须要跟得上时代步伐,将物理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和物理学的实际应用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及时了解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是十分必要的。  一、现代物理知识运用到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
在理想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从教师主体的智慧引领、学生主体的亲历体验等方式维度展开思考和研究。事实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理想课堂的构筑过程如果缺少了蕴涵活力的内容资源,那么一切方式层面的教学行为便会因失去赖以依托的原始肢体而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课程资源在理想课堂的构筑中的重要地位已不可动摇。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成为实施新课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需要在理解新理
期刊
文章以湿地保护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切入点,探讨运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湿地资源予以保护,分析我国湿地保护和环境影响评价立法上的不足,并提出完善意见。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图形识别的设备异常诊断模型,并利用该模型选取了变电站远程数字视频监控中几个典型的监视画面进行识别处理。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准确判断出监视对象的异
摘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动力,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参加英语学习的乐趣,是奠定学生终身学习英语的前提。  关键词:培养英语兴趣、培养英语学习习惯  G633.41  培养英语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自身英语基础,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其他各科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爱好。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何直接关系到英语课的教学效果。所以通过英语教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创新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尤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落实新课标教学要求,让学生喜爱上历史教学,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这还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方法和模式,对此,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就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探索与实践  G633.51  一直以来,多数学生对于高中历史课程没有较大的兴趣和动力
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生物动力学实验室研究人员研究脊椎在各种体力劳动情况下所承受的压力。一套传感器重2千克,可固定在工人腰上,并通过电缆与专用计算机相连,它能产生劳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