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综述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ts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对近十年来藏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培训、信息化教学等多方面总结了藏民族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成绩、面临的窘迫问题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藏民族地区; 基础教育; 教育信息化;综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6-0007-05
  藏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我国西部的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份。现有甘肃甘南、青海玉树、四川甘孜、四川阿坝等十个藏族自治州和两个藏族自治县(甘肃天祝、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这些藏民族区域以藏民族为主要人口,同时也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由于地理、环境、历史等原因,这些地区大都经济贫困,信息闭塞、思想文化观念落后,民族素质较低,信息化建设起点较低;在教学条件、教育资源、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与我国中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甚大,导致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低下,一直以来是我国实施“双基”攻坚战的主要阵地。
  进入二十一世纪,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已迈上了新的台阶,同时也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近十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国家宏观政策的重点扶持。2002年 8 月,国务院做出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强调“要积极推进民族教育手段现代化进程”、“ 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而后于2003 年 9 月,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又指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 教育部也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农村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2000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实施了明天女教师培训计划、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项目、西部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和师资培训示范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为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探索提供了支持。
  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信息化状况及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也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研究视点聚焦在此,很多研究人员深入到贫困地区开展调研,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2月,有关藏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成果已近40篇,尤其以近两年较为集中,主要从现状与问题调研,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应用与管理,师资信息化能力及培训,信息化教学等几个方面对藏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进行了探讨。
  一、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保障,也为民族区域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气息。在民族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十年历程中,党和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资金支持,目前,藏民族区域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西北师范大学杨改学教授在回顾民族教育信息化走过的10年历程时指出,[1]信息技术带来了新的校园环境,校园网建设让少数民族教育和民族学校打破了信息封闭几百年的“围城”现象,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DVD 播放室、地面卫星接收点等设施的完善,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环境,让众多民族中小学生受益。
  在对文献的整理中,笔者发现有关硬件设施建设情况,从地域上来看主要涉及西藏自治区,甘南藏区、西藏农牧区、四川藏区(阿坝、甘孜、凉山地区)、青海藏区等地。目前,在西藏自治区,“农远工程”三种模式已 100%的覆盖了全自治区的中小学,自治区每年还投入500 万元人民币用于资源建设和设备维护。[2]甘南藏族自治州,七县一市,共有校园网 7 个、 计算机教室 105 个、 计算机 3931台(含卫星资源接收计算机)、多媒体教室 60 个、卫星教学收视系统 532 套、教学光盘播放设备 790 套,现代远程教育的三种模式基本覆盖了甘南州的各类学校。[3]四川阿坝藏区在2001至2006年期间共投入资金2270万元,在10个县全面实施了“农远工程”,整个项目覆盖学校1276所。建设计算机教室77间,投影教室76间,卫星接收站638个,配备DVD1461台,电视机2097台,计算机3104台。[4]青海省六个民族自治州目前已建成教学光盘播放点 366 个, 卫星教学收视点1072 个, 计算机教室 244 个, 学生每百人平均拥有计算机 4 台。“农远工程”三种模式的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在青海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基本覆盖。以上数据说明我国藏民族区域“农远工程”项目硬件设施已基本完成。
  二、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农远工程”的实质就是要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外部的优质教育资源,以多种方式输送到我国农村的中小学,尤其是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并同时实现远距离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学质量。[5]在硬件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完成的情况下,资源建设及应用问题就成为藏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也是影响信息化教学、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因素。因此在现有研究成果中,资源建设与应用是最为核心的研究话题,文献数量占一半以上。
  1.双语资源建设现状研究
  随着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民族地区的大部分中小学已经能够接收到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免费提供的汉语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了部分课程的教学质量,但由于语言障碍对于藏语授课的中小学来讲是难以逾越的现实,因此汉语版本、与教材不相匹配的配发资源、下载的卫星IP资源、网络资源均不能满足目前藏区信息化教学的需要。尤其是适合各少数民族及利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教学的教育资源更是奇缺。[6]对此,很多研究者都在研究中进行了系统阐述(其中多以甘南藏区为调研对象)。张新贤、焦道利指出:目前藏文教学资源建设还是藏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藏族地区,有大量的学校采取藏汉双语授课,由于缺乏藏文教学资源,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很难得到应用。[3] 杨改学、王妍莉在调研后总结:藏民族聚居地区的当地民族中小学使用的藏语言课本属于五省区(藏、青、川、甘、滇)协编的藏语民族教材,除了语言不同,其内容也与普通类的人教版课程有较大差异,“农远工程”配发的汉语类资源也存在着与当地教学实际严重不匹配的问题。[7] 马志强在深入访谈中还了解到甘南藏区在配发资源上并没有计划性,部分光盘内容重复,而一部分教师确实需要的教学内容却没有。制作成光盘的成品资源,很难自己进行直接翻译或二次加工,所以藏语授课的教师很难利用这些资源。[8]以上调研反馈的信息反映出整个藏民族地区在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汉语资源闲置,藏语资源匮乏。   2.资源建设问题及对策的理论探讨
  针对双语资源建设不足的现状,研究人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在理论层面探讨了如何构建双语资源建设体系的问题。
  杜玉霞从宏观角度指出西部地区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在于建设体系不健全、缺乏统筹规划和调控、建设目标不明确、建设主体构成不合理、建设模式相对单一;开发不够规范等问题。同时提出应努力实施构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体系、规范建设过程、建立需求与评价反馈机制、提高相关人员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能力等策略。[9]
  张新贤、焦道利认为甘南州在双语资源建设存在“没有专门负责双语资源设计与开发的组织机构;没有统一的藏文信息技术平台,仅有的藏语资源难以共享;教师没有经过系统培训,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化教学”等诸多问题,并提出从组建双语资源研发机构、资源建设内容和方式、资源管理、资源共享与应用等几方面来构建双语教学资源建设体系。[3]
  杨改学、王妍莉以学校数字化资源应用情况为切入点,对甘南藏区16所民族小学教师的数字化资源应用态度、应用能力、应用方式及需求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提出了建立藏汉教师学习共同体;增强优质藏语数字资源的推广;分层次开展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相关培训;提高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等策略建议。[7]
  吕军莉结合青海藏区开展藏语教育资源建设的实践情况,提出应建设藏语教育教学资源库, 编译适合青海藏区的优秀教育资源;整合现有教育资源, 自制与双语教材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软件和辅助教材;强化研发队伍建设,加强双语教育理论和教学实验研究等对策。[6]
  王妍莉又针对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性及教师对不同类型资源的需求,提出“应建立民族多媒体素材库;摄制优质民族语言讲授课堂实录;建立民族语言版本的试题文献库;制作双语教学课件;注重对于已有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更为细致、操作性较强的合理化建议。[10]
  才让扎西提出建立藏汉双语远程教育网络体系的构想,他认为可“构建一个天网、地网、光盘播放等合为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整合全国各地大量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突出藏汉双语教学的个性发展,使藏族地区中小学远程教育得到跨越式发展。[11]
  综合以上文献观点,笔者认为构建双语资源建设体系,必须进行前期的整体系统规划,尤其应明确藏民族各地区信息化教学对资源内容及形式上的需求,努力建设适合不同地区的优秀教育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应重视双语资源专门研发机构的组建,多种形式藏文技术平台和资源库的开发,加强相关人员对数字化资源的开发能力;规范建设过程,建立评价机制和资源管理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此外还应加强民族地区教师双语教学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资源建设的相关技术支持研究
  除理论探讨外,一些技术人员也在为资源建设努力做着贡献。藏民族地区资源建设的障碍从本质上讲来自于语言障碍。数字化资源匮乏在某种角度来看是由于藏汉语言不能有效沟通而产生的。在资源建设中,精通藏汉双语的资源开发人员短缺也将是阻碍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一些技术人员在逾越藏汉语言的鸿沟上进行着硬件及软件的开发研究工作。藏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已经历了20年,无论是在藏文信息处理研究及其相关标准制定方面,还是在藏语信息处理应用开发方面,众多科研人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不少成绩。[11]西藏大学尼玛扎西对汉藏在线翻译电子词典的设计和研发进行了深入研究;[12]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智能图文实验室与内蒙古、新疆等多个地区高校联合开发了“统一平台少数民族文字文档识别综合系统”,可以准确、高效地将蒙藏维哈柯朝阿文的纸质文档转化为电子文档,方便了文字资料的信息化处理。[13]
  此外,还有对开发多媒体字源识字教学系统在藏汉双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对少数民族双语视频资源开发的研究;基于Moodle 平台共建共享西部区域性基础教育资源库的体系结构模型的研究; Opentype技术在藏文教育网站页面显示中的实现与应用研究等。技术研发的探讨及实践必将在资源建设的具体实践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 师资信息化能力状况及发展研究
  师资力量不足,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是藏民族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面对的又一突出问题。师资信息化能力直接决定着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也在一定程度受到了关注。
  从目前的成果来看,研究者都深刻认识到师资信息化水平低下的问题,并从不同角度提出应努力提高民族地区教师的信息素养、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合理化建议,包括双语资源的开发和优质资源的共享、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民族教师汉语水平提高等方面,其中“加强师资培训”是研究者们提出的最为集中的对策,各级教育部门也在努力进行着实践。从文献中了解到,藏区各级教育部门都在“农远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培训,很多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信息素养和能力水平,但从整体来看,培训效果并不理想。综合梳理现有文献,笔者认为在加强民族区域师资信息化培训中应重视以下问题:(1)必须清楚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制定培养政策。(2)各级教育部门应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或培训基地,提供专门的培训人员,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渠道,定期组织培训;各学校可针对学校教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此外还可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远程培训。(3)无论何种培训,都不能走形式,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培训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照顾水平差异性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方法多样的培训(如:对藏语教师应尽量使用案例教学法)。[14](4)培训重心应从设备使用的培训转移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上。
  与对师资信息化培训研究的热度形成反差的是,当前民族地区教师信息化能力发展的专项、深入的文献数量还很少且研究内容有限,可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1.藏区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研究
  吴波从民族教师的特殊性,信息素养的内涵、发展模式、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量化等方面对藏区教师信息素养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指出目前西藏教师在信息素养各方面(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上都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存在民族差异(汉藏教师之间的显著差异)、地域差别,发展不平衡;受硬件设施欠缺、资源建设不足的影响对信息的反应不够敏感,无法掌握信息知识与发展信息能力;同时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理念也有待提高。此外他认为不能用内地教育标准去简单衡量西藏的教育问题,并根据西藏地区教师的特殊性对教师信息素养指标体系的建立及量化进行了探讨。[15]   2.藏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阳嵘莎采用个案研究法分析了藏族地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外影响因素,她提出教学观念、信息化教学能力、自我反思三个内部因素是影响能力发展的首要因素,同时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受双语教学资源、培训、现代化教学设备、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尤其藏区藏语类教学资源的缺乏,是严重阻碍藏语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在很大程度加剧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和城市地区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差距。[16]
  3. 藏区教师资源应用能力、态度调查研究
  王妍莉通过对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教师与甘肃省汉语类普通农村教师在数字化资源应用方面的调查比较,发现二者在应用态度上差异性不大,但民族地区教师由于较少地得到信息技术相关培训,信息素养较低,获取、加工、整合、传递和交流教学信息的能力较差,从而导致课堂信息化应用频率较低,应用效果较差。[17]
  此外,针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还有对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状况的研究。有调查表明民族地区教师双语教学能力薄弱且参差不齐。尤其是处于偏远农村学校,中老年民族教师汉语能力较差,汉语类教师又大都无法进行民族语言的交流,而双语教学类的学生主要使用藏语交流。 因此,在实施双语教学上困难较大。[18]
  四、 藏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研究
  藏区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丰富了教学内容,革新了教学方式方法,改变了学习方式,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不高、大部分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不足;与教材相匹配的数字资源匮乏等因素,极大地削弱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同时,大部分民族地区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较少,原因还在于专兼职信息技术教师数量缺乏。
  也正是由于“资源不足”、“师资缺乏”是阻碍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最主要因素,同时也极大影响着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因此对信息化教学的研究基本附着于以上两个问题的研究之上,从而使得当前以藏民族地区信息化教学或信息技术整合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很少。比较有针对性的是赵俊生等人对甘南藏区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改革问题进行的分析,文中提出影响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问题包括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作业量大,学生负担重;现行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方式存在不足;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不适应地区差异;观念陈旧等。[18] 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情况和实施效果是最终衡量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我们还应花大力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五、 结论与思考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统计,可以总结出当前在藏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中的一些特点。(1)从研究内容维度来看,以双语资源建设为主;(2)从研究成果的时间来看,深入细致的研究集中在2010年以后,这与“农远工程”项目的实施进程相契合;(3)从调研区域来看,涉及甘肃甘南藏区、西藏农牧区、西藏昌都、四川藏区(阿坝、甘孜、凉山地区)、青海藏区等地,其中以对甘南藏区的调研最为深入、细致,文献成果占总成果的1/4左右;(4)从研究人员的所在机构来看,主要是西部地区各高校的教师、研究生,其中以西北师范大学的研究成果数量最多、研究最为深入。西北师范大学地处甘肃省,近年来以杨改学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承担了一些促进西部地区、藏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项目,在科研项目带动下,依托地域优势对甘南藏区教育信息化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在症结的实质探究中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很多有价值、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探索出适合该地区教育信息化实施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做出了贡献。据此笔者认为,在继续推进藏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可以高校及地区的科研力量作为依托,并鼓励研究人员下基层进行实地调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藏民族各区域教育信息化中的普遍问题,特别是特殊问题。正如医学上治病救人讲求的“对症下药”一样,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各区域的建设中应因地制宜。本文对近十年藏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梳理,旨在展现喜人成绩,凸显关键问题,总结孕育在集体智慧中的可行措施,为决策层在未来推进藏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思路。
  参考文献:
  [1]杨改学,付道明.教育信息化对民族教育发展影响的前后 20 年[J]. 中国电化教育,2011,(7):11-16.
  [2]杨改学.少数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引发的启示[J]. 中国电化教育,2009,(8):41-44.
  [3]张新贤,焦道利. 藏族地区现代远程教育双语教学资源建设体系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0,(1):91-94.
  [4]推进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 四川阿坝州唱出新歌.中国电脑教育报[EB/OL].   5672/20070903/t20070903_251813.shtml.2007-09-03.>
  [5]陈邦泽. 甘南藏族自治州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 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5.
  [6]吕军莉. 青海省藏民族教育资源开发分析与探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8,(9):66-69.
  [7]杨改学, 王妍莉. “农远工程”环境下西部藏民族双语教学资源应用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0,(6):55-59.
  [8]马志强.少数民族双语视频资源开发研究——以藏汉双语视频资源开发为例[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9.
  [9]杜玉霞.西部地区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8,(6):33-37.
  [10]王妍莉. “农远工程”环境下民族地区双语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策略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D].
  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10.
  [11]才让扎西. 建立藏汉双语远程教育网络体系的构想[J].甘肃高师学报,2005,(1):81-82.
  [12]尼玛扎西. 汉藏在线翻译多媒体电子词典设计研究与实现[D].西藏:西藏大学,2008.
  [13]杜弋鹏. 蒙藏维哈柯朝阿文印刷文档识别系统问世[N].中国民族报,2009-2-20.
  [14]焦道利. 西部藏族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的策略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1):141-143.
  [15]吴波.西藏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调查与对策[D].江苏:苏州大学,2006.
  [16]阳嵘莎.藏族地区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D]. 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11.
  [17]王妍莉,杨改学,孙沛华.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藏汉双语教学策略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11,(2):78-85.
  [18]赵俊生,徐亚强,胡文海. 透析:甘南藏区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改革[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1):
  50-52.
  (编辑:郭桂真)
其他文献
历史是过去的存在,我们学习历史,就是要了解过去,总结经验,指导未来,也即所谓“鉴往知今”.了解过去最便捷的是根据人们的文字记录,而更直接的便是根据史迹遗存、实物和图片,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下面两类问题较难掌握,而用假设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解决有关问题。一、关于判别物体是否发生形变问题在判别两物体之间是否存在弹力作用这个
通过设备维修可以有效的延长设备运行的寿命,并提高其工作的效率.近10年来人们在维修技术上不断的更新,从原来的定期维修逐渐转化为状态检修为基础的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
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内容容量大,知识点多,涉及到的社会现实面广,抽象枯燥,教师容易采取专制式的教学。即表现为教师不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和智力差异,不懂得创造性地落实教
电力行业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农村供电企业在整个电力行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村电力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一切为了学生”这是办学观念转变的飞跃,以就业为导向一直是高职教育的主旋律,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物理是工具性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就业率高低是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一种认可形式,同样也是检验高职物理教学改革成果好坏的试金石之一。而高职物理教学要在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出成果,首先要从学科功能认识人手,要在充分理解高职物理教学目的和实际意义基础上,立足学生
期刊
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科技逐渐走进了各行各业中.尤其在电力行业取得的发展最为巨大,已经成为电力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但是从现阶段来看,数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