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常规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听过一些示范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花架子”太多: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各种各样的头饰道具,看似新颖热闹的学生活动……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实惠”并不多。
  难道每堂课都这样上吗?我觉得一线的老师难以做到,也没有必要。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通过抒情感染学生、熏陶学生,那么,一堂语文课就应注意学生这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会提问、会倾听、会表达。
  
  一、会提问
  
  我国历来重视问题教学。孔子很早就提出了“每事问”的主张,强调了问题在思维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语文课堂上,我们也时常让学生提问,但却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学生提问这项资源,使学生的提问走向了形式化和表面化。
  1.问题缺乏价值引导 (教例:语文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提灯女神》)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生:她做了哪些事让人这样称赞?
  师(学生问完了马上进行概括):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归纳一下,大致是——提灯女神是谁?她做了哪些事让人称赞?
  这个教例中,学生的提问就是给教师顺理成章地出示预设问题做的“桥梁”,学生并没有体会到提问的探究性与趣味性。
  久而久之,他们对这样的提问就会形成疲倦感,最终导致问题意识的淡化。 要想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引导。如“你真是个有心人,发现了这个问题。”“别人都看到了她的缺点,你却看到了她的优点”
  2.问题的解决简单化 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基本上还实践着从提出问题到解答问题这样一种单线的简单化处理方式。 (教例:语文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家乡的桥》)
  师:读了课题,大家有什么问题呢?
  生:作者为什么写家乡的桥?
  生:家乡的桥有什么问题?……
  师:大家真会提问题!请再读一读课文,找出答案,我们交流。 (学生读课文找答案) 师:大家找到答案了吗?
  生:找到了!
  师:好,我们来汇报、交流。 (生一个个汇报问题与答案,一个学生在汇报的时候其他学生都在想自己的问题,相互没有沟通、交流,更没有延伸、拓展,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
  可以说,这种模式我们常常用到。教师仅仅视提问为手段,没有将提问作为一个平台,一个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舞蹈的平台。 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整理他们的问题,因为整理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重点、难点进行梳理的过程。这对培养、提升学生的良好思考习惯尤为重要。
  
  二、会倾听
  
  善于倾听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它体现了对人起码的尊重。就学习而言,听应该算是一条捷径。一位教授曾经说过:听,是语文学习的精髓。怎样引导孩子们学会倾听呢?
  1.动之以情的语言渲染 在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教师的注意力往往只集中在那些正在“读”或“说”的孩子身上,而常常冷落了更大一部分正在“听”的学生。
  为此,教师可以走到“听众”中间和孩子们一起听。时刻关注学生听的情况,并对听得认真的孩子及时表扬,听得不认真的及时提醒。“瞧,唐艺璇听得多认真呀!”“殷晴真厉害,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她听出来了。”小学生的仿效意识强,往往受表扬的是一个,受益的是一大片。
  2.开展简单有趣的听记活动 课堂作业的布置一般都是老师写在黑板上学生做,其实可以尝试让学生听作业,看拼音、写词语,多音字、关联词等都可以听写,先易后难。这种潜移默化的训练能使学生养成专注的倾听习惯。
  3.多进行用耳听、用嘴说的复述练习 课堂上可以安排一些听说练习,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听完故事后请他们来复述。
  4.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别人发了言,你要评价,就要认真倾听,听懂了才能评价。听和说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结合体,倾听能力更多的是通过说话表现出来的。有了专注的听,才会有准确的说。
  
  三、会表达
  
  学语文终极目的就是要学会表达,表达自己所思所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受。引导学生表达也是语文课该注意的。
  1.课前表达自己预习时的困惑 (教例:语文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勇敢的少年》) 师: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汉斯的做法是对的,母亲为什么要阻拦他?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他们就能带着问题去品读课文,理解课文。
  2.课时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师生共同探讨 (教例:语文版第七册《勇敢的少年》) 师:你觉得母亲的阻拦对吗?生:不对,儿子是勇敢的,母亲不能阻拦。 生:不对,母亲应该支持儿子的选择。
  同学们的发言很积极,在争论中,理解了母亲的担心,更体会了儿子汉斯的勇敢。这样日积月累,激发了学生的表达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课后表达自己的收获、自己的想法 总之,平时的课就是要踏踏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会提问能让学生深入思考,会倾听能让学生取长补短,会表达会让学生融入群体,享受快乐。做到这几点,相信孩子会更有智慧,更有修养。
  (河北省沙河市官庄小学)
其他文献
排一出好戏,上一堂成功的课,应该说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是就语文课而言,增进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教学质量也是有很大作用的。近年来,我们学校在开展校本研究“语文趣味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尝到了收获的甜头。取得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     一、教师要不断“积淀”,扩大视野,为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供支柱   厚积而薄发。一个想教好语文的人,必然是一个喜欢学习的人。读书使教
期刊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思想水平的主渠道,也是落实教学指导思想必不可少的条件。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本人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一、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看,传统课堂存在着不少弊端。在课堂上,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过于注重自己行为的演示,听到的是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做到的是对学生超量的训练,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参与,学生成了“配角”和“观众”,
期刊
家访是让老师在切身感受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教育状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面认识、分析、理解,真正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登门造访,与学生、家长架起了联系与沟通的桥梁,织成家长与教师达成共识的纽带,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     一、勤家访,架好主桥梁    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是三者共处一室,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心理距离,有利于交换意
期刊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倡学生质疑,是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获得主动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
期刊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教师不热爱他的学生,那他也就不可能去关心他们,并且帮助他们进行更好的学习。  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和自己的任课教师有对抗情绪,那他就会厌恶这位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直接影响这门学科的学习成绩,故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建立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积极的人生准则来维系,随着社会的讯猛发展,
期刊
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比较重视课堂的开讲部分,他们常常会在导入设计上绞尽脑汁,而对结讲则大为忽视。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偏向,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场戏,“开场戏”固然要有吸引观众的作用,而“收场戏”则更应具有撼动人心的功效,正如我们通常所说的“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做到一堂课良好的结讲,通常有下列几种方法:    一、总结概括    是指在结讲阶段,教师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及难点作出归纳总结,
期刊
课堂教学精心创设情景,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这不仅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下面试举几例说明之。     一、创设导入情景    一般用于授课开始。方法以教师提问、实验观察或习题解答为主,内容多有基本概念复习,定理定律应用,公式运用解题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入新课。    二、创
期刊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它大大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氛围和学生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但同时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几个误区。     一、重人文性,轻工具性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然而教师们比较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弱化了工具性。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还不够大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
期刊
只要我们善于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作文的内容入手,及时地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因势利导,作文教学就会出现生动蓬勃的局面。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努力开辟写作的源泉    小学生的作文内容,来源于他们的生活。我们为了开辟儿童作文内容方面的源泉,必须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儿童的生活充满各种色彩和无限快乐。  例如,按着时令季节组织各种课外活动:春节过后,大地回春,燕
期刊
现代社会将进入知识经济的发展阶段,一个崭新的适知识经济时代,其核心就是创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那么,怎样营造创新氛围,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胜心强,兴趣广泛,对未知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猜疑心,抱着试一试的欲望。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首先必须创设情景,唤起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