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Vlog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态,当前发展势头方兴未艾。两会报道期间,众多媒体开始尝试运用Vlog形式进行报道,新鲜而活泼的方式与严肃的政治议题相结合,让两会的报道呈现出更多面,但是Vlog在新闻报道中也有明显的局限性,这种形式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文章以两会期间新闻记者使用Vlog进行新闻报道为切入点,探究此种形式在新闻报道中的优点和局限性,为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实际运用提供思路。
关键词 Vlog;两会;新闻报道;媒体记者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0-0049-03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依托此平台的新闻报道发布方式变得愈加多样。2019年的全国两会新闻报道期间,除了引人注目的虚拟主播、县级融媒体融合的两会新闻报道,还有一种新的报道形式也引起了大众的注意,即Vlog新闻报道。
1 何为Vlog
究竟何为Vlog?Vlog是Video Blog(视频博客)的英文缩写,是个人将自己认为自己生活中有意思或者有意义的东西通过拍摄、剪輯、配乐及字幕,然后上传至各类社交平台或Vlog社区,Vlog的创造和传播过程都体现了一种个人意志。这种形式最先在国外视频网站YouTube上出现,被称为“Vlog”之父的Casey·Neistat让这种形式变得盛行起来,2015年他在YouTube上坚持18个月日更视频近600期记录自己的生活,吸引超过500万的订阅者。中国的Vlog起步较晚,发展也比较缓慢,直到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上半年Vlog才进入较快发展的一个阶段。Vlog的使用者被称为Vlogger,国外Vlogger拍摄的Vlog无论在主题拍摄还是剪辑上都较为成熟,国内当前的Vlogger大多还处于一种模仿阶段,但也开始出现一些KOL(Key Opinion Leader)的Vlogger,例如明星欧阳娜娜拍摄的一些Vlog在其社交平台引起很多人的关注。2019年开始有更多明星开始投入Vlog这一领域,Vlog开始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并被更多的大众应用,Vlog的手机应用软件也开始崭露头角,VUE的下载量突破20.5万,一闪下载量超过11.9万,新闻、综艺、B站等社交媒体中开始频繁出现Vlog的字样及视频,2019年4月25日,抖音也推出Vlog10亿流量扶持计划,这也侧面验证了Vlog的发展趋势。
2 Vlog在两会期间的运用
依托B站和微博的Vlog从2018年下半年发展至今,开始走进大众视野,但是我们仔细看B站上播放量超过200万的一些Vlog,其内容似乎与其他短视频软件的内容并无不同,其发展的前景如何尚未可知。但媒体记者运用Vlog形式作为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一个补充,却是一种新的尝试。
全国两会的报道是每一年中国媒体报道的主要政治议题,近几年来,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各家媒体在两会报道期间不断运用新技术,大数据、H5交互式新闻、VR、5G、虚拟主播等技术手段介入两会的报道,这些媒介技术的使用固然使有关两会的报道形式丰富起来,但也有学者提出“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那么作为新的传播形式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又如何呢?
在2019年两会期间,很多家媒体都开始尝试将Vlog形式运用于两会的新闻报道,其内容形式的新颖独特性吸引了一些年轻受众的关注。其中有三家媒体的Vlog新闻报道在B站上点击量较多,分别是《中国日报》的《记者小彭的Vlog》、央视视频的《我的上会Vlog》以及人民网的《两会夜归人Vlog》,这三家媒体以Vlog形式报道两会时期的一些新闻,但是每家媒体的Vlog在两会报道期间的使用侧重也各有不同。其中CCTV央视网的Vlog报道的频次高、形式多样,从两会开始到两会期间,其形式与内容更像是其他媒体形式报道的补充。“我的上会Vlog”包括央视网记者以手机镜头对准两会报道情况与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外,还让其他代表委员自己拿着手机自拍,包括军人代表和少数民族代表,Vlog名称为“‘90后’战斗英雄全国人大代表赵贺的履职日记”“少数民族代表李绍玉履职记”等。
《中国日报》则是以一位第一次参加两会报道的新人记者为视角,其中的自我意识比其他两家媒体更强,因此也更贴近年轻的受众群体,在B站上的播放量也超过其他两家媒体,《中国日报》的《记者小彭的Vlog》共有5节包括,平均时长在5分钟左右,内容包括前期的准备工作、采访的方向、两会期间记者们是怎样采访人大代表和委员的、接受采访的人大代表们、两会结束送代表们离开,每一节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人民网和人民日报以“两会夜归人Vlog”为题,主要镜头集中在两会期间,人民网的记者媒体在地做着准备工作,半夜的人民网办公室和加班的日常,以及在两会期间,人民日报记者在两会发布会期间的提问。此外人民网更是与新浪微博发起#寻找两会夜归人#活动,“两会”这个重大的政治议题不再因为其严肃性和时政性而让大众感到距离感,以Vlog形式将大众与两会紧密联系起来,受众对于两会的议题也有了更高的参与度。
3 使用Vlog进行新闻报道的原因
3.1 新闻传播介质发生变化
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在这个时代被一次一次地验证着。科技的发展更新迭代,而媒介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新闻传播的介质一次次地转变扩展,新闻的载体从最初的竹简、布帛、纸、电视到如今互联网时代,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媒介融合”也是近两年新闻行业讨论和践行的重点。借助手机移动客户端,多数媒体纷纷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客户客户端、手机客户端,进行新闻传播。“2018年包括人民网、央视新闻等超过500家政府机构和媒体入驻抖音短视频,粉丝过百万,同时有多支视频点击量过亿”[1],这展现了短视频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传播力。Vlog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正处于上升发展阶段,行业认为Vlog可能是短视频发展的下一个风口。 3.2 受众媒介接触习惯发生变化
“根据CNNIC2018年12月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国内网民规模达到8.29亿,同比增长3.8%,其中手机网民数量达8.17亿,比例达98.6%。”[2]从两微一端到抖音短视频再到Vlog,依托手机移动客户端,字、声、图、动图再到视频等融为一体的传播内容,受众的接受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新闻传播形式也随着受众的接受习惯的改变不断地改变着。
“艾瑞咨询发布《2017年中国短视频行业研究报告》显示,短视频标准时间长度为5分钟之内”[3]中国受众在当下一直接受着碎片化的信息,这已经成为受众固有的接受习惯,因此点击量较高的Vlog时长一般在5分钟左右。
“受众即市场”,受众作为大众传媒信息的接受者,无论是新闻传播方式如何变化,受众仍然是新闻报道传播的重要一环。因此,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是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传播中重视并考虑的。
4 媒体记者使用Vlog进行新闻报道优势
4.1 制作上的专业化
不同于快手和抖音的短视频一般时长为15秒至1分钟,Vlog在时长上没有过多的限制,平均时长5到15分钟不等,甚至还有长达60分钟的Vlog。这为两会记者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去将媒体记者为两会做的准备及两会期间采访的对象等内容记录下来,再经过一定逻辑上的剪辑,最后加上记者自己的感想,从内容到形式上较为完整地呈现给受众。
Vlogger需要有一定的视频剪辑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一些用户会过滤掉,但是各家媒体记者在Vlog的拍摄和剪辑上更具专业性,让整个Vlog的新闻报道呈现方式不同而且可看度更高。
4.2 内容的差异化
与所有短视频软件发展的短板相似,Vlog的发展同样也面临着内容的同质化困境,vue软件自上线以来目前已经超过20.5万的下载量,众多Vlogger一拥而上,不论是美食或旅行,还是美妆或娱乐,在内容上也都大同小异,用户总是被相似的内容轰炸着,也会审美厌倦。
但是两会记者的Vlog在内容上已经与其他Vlogger的内容有明显的差异化,即使同是两会记者拍摄的Vlog,但由于每家媒体的定位和侧重点不同,记者关注的也不一样,Vlog最终内容的呈现也各自有不同。例如,《中国日报》的记者就使用英文采访不同的参会代表,表现新人记者如何应对两会报道,受众也能侧面了解新闻记者的真实的工作状态。《央视新闻》则侧重于采访不同的与会代表,并且让与会代表自己录制自己的Vlog。《人民日报》发起寻找“两会夜归人”活动,偏向于与受众互动。两会记者因为报道内容和视角的独特性让她们的Vlog与其他的Vlogger拍摄的内容区分开来。
5 运用Vlog进行新闻报道的局限性
5.1 Vlog本身的特点局限
5.1.1 自我性的“茧房”
与之前快手和抖音短等视频相似,众多Vlogger将自己的生活各方面分享出来,最后会加一些自己的感想。但是Vlog与快手抖音等短视频还是有一点区别,Vlogger在现阶段更多的还是处于分享阶段,没有上升到吸引流量的时期,因此众多Vlogger更多地关注自我的分享,视频时长比快手和抖音短视频要长,一般1~10分钟,30~60分钟的Vlog也有。
Vlog的拍摄最简单也是需要一部手机或者微单,是拍摄者记录自我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或者旅行等,第一人称的视角体现了更多的个体意志和审美观点等,使受众更加关注自我。这种自我性虽然会吸引一部分用户将其作为自身的“视频日记”,但是不注重Vlog拍摄的质量、不考虑受众的接受时长,很容易陷入自我的一种Vlog茧房。
但是如同“信息茧房”的概念,Vlog的自我性容易成为一种自我茧房,内容越来越窄化,达不到传播的效果,新用户也就不能被吸引进入。
5.1.2 专业性的门槛
Vlog一般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一般涉及美妆、弹唱、旅行等,而且需要拍摄足够的时长供创作者选取和剪辑。在b站上播放量最多的几个Vlog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拍摄和剪辑,这都需要创作者有较为专业的拍摄设备和一定的拍摄技能以及剪辑技巧。这就提高了Vlog的入门门槛,这也是Vlog没有得以快速爆红的原因之一。
Vlog当前依托微博和B站吸引一些用户,此外当前的短视频由于同質化内容严重,引发受众的审美疲劳,于是Vlog开始有了一些的发展时机,但是Vlog是否真的成为短视频的下一个风口,还未可知。而且Vlog自主性太强也会让它沦为自我的视频博客,其他用户也不一定会点开观看,专业性的门槛也会限制一些用户的进入,这都是Vlog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5.2 新闻应用Vlog的局限
5.2.1 Vlog新闻内容上的局限
Vlog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拍摄而将这些长时间拍摄的素材进行剪辑,再加上音乐、字幕等,这种形式运用于新闻报道中,很容易出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点毋庸置疑,Vlog相当于二次创作,剪辑、配乐等都会引起受众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
新闻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客观性,陈力丹认为“客观性是一种新闻职业理念和报道方式”[4],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要充当一个理性的存在,但是在Vlog中,记者本身也成为新闻报道的一部分,客观性至少在形式上大打折扣。
5.2.2 Vlog新闻应用上的局限
新闻本身有着“强烈的时效要求”的特性,而Vlog形式的新闻报道需要长时间的拍摄和后期制作,它不同于新媒体环境中其他的报道形式能够实时地将新闻事件内容传达给受众,只能局限于一类能预测到的新闻事件的报道,像两会这类固定的新闻报道,作为其他形式报道的一种补充,并不适用一些突发性新闻报道。因此这种形式在新闻报道领域应用范围不广。
6 结束语
在以往有关两会报道中,记者的角色是属于“镜头外”,主要的报道内容还是关于会议本身和两会代表以及人大代表的提案。但是在《中国日报》记者小彭的Vlog中会记录下记者们写稿状态,会询问外媒记者对于中国两会的关注点等,《央视新闻》的Vlog同样采访了不同家媒体对两会的准备情况、采访的关注点等。
记者使用Vlog这种活泼而新的传播方式与严肃的政治新闻报道结合,让更多年轻的受众更容易接受两会的报道,了解两会的意义、大众关注的主要民生问题、甚至是国内外媒体关注的有关两会的议题。更多年轻受众通过观看Vlog了解两会,不同于严肃的新闻报道,两会记者Vlog的出现,让两会更多一面呈现在大众面前。但无论是Vlog本身还是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都是初探阶段,这种形式是否适合新闻报道的发展和创新,仍旧是值得学界与业界探讨的。
参考文献
[1]36氪快讯.抖音:超500家政府、机构媒体入驻[EB/OL].[2018-06-12].https://36kr.com/newsflashes/123999.
[2]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年2月[EB/OL].[2019-02-28].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56/201902/t20190228_70643.htm.
[3]张昕.Vlog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从视觉说服视角[J].青年记者,2018(17).
[4]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118.
关键词 Vlog;两会;新闻报道;媒体记者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0-0049-03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依托此平台的新闻报道发布方式变得愈加多样。2019年的全国两会新闻报道期间,除了引人注目的虚拟主播、县级融媒体融合的两会新闻报道,还有一种新的报道形式也引起了大众的注意,即Vlog新闻报道。
1 何为Vlog
究竟何为Vlog?Vlog是Video Blog(视频博客)的英文缩写,是个人将自己认为自己生活中有意思或者有意义的东西通过拍摄、剪輯、配乐及字幕,然后上传至各类社交平台或Vlog社区,Vlog的创造和传播过程都体现了一种个人意志。这种形式最先在国外视频网站YouTube上出现,被称为“Vlog”之父的Casey·Neistat让这种形式变得盛行起来,2015年他在YouTube上坚持18个月日更视频近600期记录自己的生活,吸引超过500万的订阅者。中国的Vlog起步较晚,发展也比较缓慢,直到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上半年Vlog才进入较快发展的一个阶段。Vlog的使用者被称为Vlogger,国外Vlogger拍摄的Vlog无论在主题拍摄还是剪辑上都较为成熟,国内当前的Vlogger大多还处于一种模仿阶段,但也开始出现一些KOL(Key Opinion Leader)的Vlogger,例如明星欧阳娜娜拍摄的一些Vlog在其社交平台引起很多人的关注。2019年开始有更多明星开始投入Vlog这一领域,Vlog开始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并被更多的大众应用,Vlog的手机应用软件也开始崭露头角,VUE的下载量突破20.5万,一闪下载量超过11.9万,新闻、综艺、B站等社交媒体中开始频繁出现Vlog的字样及视频,2019年4月25日,抖音也推出Vlog10亿流量扶持计划,这也侧面验证了Vlog的发展趋势。
2 Vlog在两会期间的运用
依托B站和微博的Vlog从2018年下半年发展至今,开始走进大众视野,但是我们仔细看B站上播放量超过200万的一些Vlog,其内容似乎与其他短视频软件的内容并无不同,其发展的前景如何尚未可知。但媒体记者运用Vlog形式作为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一个补充,却是一种新的尝试。
全国两会的报道是每一年中国媒体报道的主要政治议题,近几年来,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各家媒体在两会报道期间不断运用新技术,大数据、H5交互式新闻、VR、5G、虚拟主播等技术手段介入两会的报道,这些媒介技术的使用固然使有关两会的报道形式丰富起来,但也有学者提出“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那么作为新的传播形式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又如何呢?
在2019年两会期间,很多家媒体都开始尝试将Vlog形式运用于两会的新闻报道,其内容形式的新颖独特性吸引了一些年轻受众的关注。其中有三家媒体的Vlog新闻报道在B站上点击量较多,分别是《中国日报》的《记者小彭的Vlog》、央视视频的《我的上会Vlog》以及人民网的《两会夜归人Vlog》,这三家媒体以Vlog形式报道两会时期的一些新闻,但是每家媒体的Vlog在两会报道期间的使用侧重也各有不同。其中CCTV央视网的Vlog报道的频次高、形式多样,从两会开始到两会期间,其形式与内容更像是其他媒体形式报道的补充。“我的上会Vlog”包括央视网记者以手机镜头对准两会报道情况与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外,还让其他代表委员自己拿着手机自拍,包括军人代表和少数民族代表,Vlog名称为“‘90后’战斗英雄全国人大代表赵贺的履职日记”“少数民族代表李绍玉履职记”等。
《中国日报》则是以一位第一次参加两会报道的新人记者为视角,其中的自我意识比其他两家媒体更强,因此也更贴近年轻的受众群体,在B站上的播放量也超过其他两家媒体,《中国日报》的《记者小彭的Vlog》共有5节包括,平均时长在5分钟左右,内容包括前期的准备工作、采访的方向、两会期间记者们是怎样采访人大代表和委员的、接受采访的人大代表们、两会结束送代表们离开,每一节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人民网和人民日报以“两会夜归人Vlog”为题,主要镜头集中在两会期间,人民网的记者媒体在地做着准备工作,半夜的人民网办公室和加班的日常,以及在两会期间,人民日报记者在两会发布会期间的提问。此外人民网更是与新浪微博发起#寻找两会夜归人#活动,“两会”这个重大的政治议题不再因为其严肃性和时政性而让大众感到距离感,以Vlog形式将大众与两会紧密联系起来,受众对于两会的议题也有了更高的参与度。
3 使用Vlog进行新闻报道的原因
3.1 新闻传播介质发生变化
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在这个时代被一次一次地验证着。科技的发展更新迭代,而媒介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新闻传播的介质一次次地转变扩展,新闻的载体从最初的竹简、布帛、纸、电视到如今互联网时代,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媒介融合”也是近两年新闻行业讨论和践行的重点。借助手机移动客户端,多数媒体纷纷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客户客户端、手机客户端,进行新闻传播。“2018年包括人民网、央视新闻等超过500家政府机构和媒体入驻抖音短视频,粉丝过百万,同时有多支视频点击量过亿”[1],这展现了短视频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传播力。Vlog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正处于上升发展阶段,行业认为Vlog可能是短视频发展的下一个风口。 3.2 受众媒介接触习惯发生变化
“根据CNNIC2018年12月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国内网民规模达到8.29亿,同比增长3.8%,其中手机网民数量达8.17亿,比例达98.6%。”[2]从两微一端到抖音短视频再到Vlog,依托手机移动客户端,字、声、图、动图再到视频等融为一体的传播内容,受众的接受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新闻传播形式也随着受众的接受习惯的改变不断地改变着。
“艾瑞咨询发布《2017年中国短视频行业研究报告》显示,短视频标准时间长度为5分钟之内”[3]中国受众在当下一直接受着碎片化的信息,这已经成为受众固有的接受习惯,因此点击量较高的Vlog时长一般在5分钟左右。
“受众即市场”,受众作为大众传媒信息的接受者,无论是新闻传播方式如何变化,受众仍然是新闻报道传播的重要一环。因此,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是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传播中重视并考虑的。
4 媒体记者使用Vlog进行新闻报道优势
4.1 制作上的专业化
不同于快手和抖音的短视频一般时长为15秒至1分钟,Vlog在时长上没有过多的限制,平均时长5到15分钟不等,甚至还有长达60分钟的Vlog。这为两会记者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去将媒体记者为两会做的准备及两会期间采访的对象等内容记录下来,再经过一定逻辑上的剪辑,最后加上记者自己的感想,从内容到形式上较为完整地呈现给受众。
Vlogger需要有一定的视频剪辑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一些用户会过滤掉,但是各家媒体记者在Vlog的拍摄和剪辑上更具专业性,让整个Vlog的新闻报道呈现方式不同而且可看度更高。
4.2 内容的差异化
与所有短视频软件发展的短板相似,Vlog的发展同样也面临着内容的同质化困境,vue软件自上线以来目前已经超过20.5万的下载量,众多Vlogger一拥而上,不论是美食或旅行,还是美妆或娱乐,在内容上也都大同小异,用户总是被相似的内容轰炸着,也会审美厌倦。
但是两会记者的Vlog在内容上已经与其他Vlogger的内容有明显的差异化,即使同是两会记者拍摄的Vlog,但由于每家媒体的定位和侧重点不同,记者关注的也不一样,Vlog最终内容的呈现也各自有不同。例如,《中国日报》的记者就使用英文采访不同的参会代表,表现新人记者如何应对两会报道,受众也能侧面了解新闻记者的真实的工作状态。《央视新闻》则侧重于采访不同的与会代表,并且让与会代表自己录制自己的Vlog。《人民日报》发起寻找“两会夜归人”活动,偏向于与受众互动。两会记者因为报道内容和视角的独特性让她们的Vlog与其他的Vlogger拍摄的内容区分开来。
5 运用Vlog进行新闻报道的局限性
5.1 Vlog本身的特点局限
5.1.1 自我性的“茧房”
与之前快手和抖音短等视频相似,众多Vlogger将自己的生活各方面分享出来,最后会加一些自己的感想。但是Vlog与快手抖音等短视频还是有一点区别,Vlogger在现阶段更多的还是处于分享阶段,没有上升到吸引流量的时期,因此众多Vlogger更多地关注自我的分享,视频时长比快手和抖音短视频要长,一般1~10分钟,30~60分钟的Vlog也有。
Vlog的拍摄最简单也是需要一部手机或者微单,是拍摄者记录自我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或者旅行等,第一人称的视角体现了更多的个体意志和审美观点等,使受众更加关注自我。这种自我性虽然会吸引一部分用户将其作为自身的“视频日记”,但是不注重Vlog拍摄的质量、不考虑受众的接受时长,很容易陷入自我的一种Vlog茧房。
但是如同“信息茧房”的概念,Vlog的自我性容易成为一种自我茧房,内容越来越窄化,达不到传播的效果,新用户也就不能被吸引进入。
5.1.2 专业性的门槛
Vlog一般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一般涉及美妆、弹唱、旅行等,而且需要拍摄足够的时长供创作者选取和剪辑。在b站上播放量最多的几个Vlog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拍摄和剪辑,这都需要创作者有较为专业的拍摄设备和一定的拍摄技能以及剪辑技巧。这就提高了Vlog的入门门槛,这也是Vlog没有得以快速爆红的原因之一。
Vlog当前依托微博和B站吸引一些用户,此外当前的短视频由于同質化内容严重,引发受众的审美疲劳,于是Vlog开始有了一些的发展时机,但是Vlog是否真的成为短视频的下一个风口,还未可知。而且Vlog自主性太强也会让它沦为自我的视频博客,其他用户也不一定会点开观看,专业性的门槛也会限制一些用户的进入,这都是Vlog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5.2 新闻应用Vlog的局限
5.2.1 Vlog新闻内容上的局限
Vlog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拍摄而将这些长时间拍摄的素材进行剪辑,再加上音乐、字幕等,这种形式运用于新闻报道中,很容易出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点毋庸置疑,Vlog相当于二次创作,剪辑、配乐等都会引起受众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
新闻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客观性,陈力丹认为“客观性是一种新闻职业理念和报道方式”[4],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要充当一个理性的存在,但是在Vlog中,记者本身也成为新闻报道的一部分,客观性至少在形式上大打折扣。
5.2.2 Vlog新闻应用上的局限
新闻本身有着“强烈的时效要求”的特性,而Vlog形式的新闻报道需要长时间的拍摄和后期制作,它不同于新媒体环境中其他的报道形式能够实时地将新闻事件内容传达给受众,只能局限于一类能预测到的新闻事件的报道,像两会这类固定的新闻报道,作为其他形式报道的一种补充,并不适用一些突发性新闻报道。因此这种形式在新闻报道领域应用范围不广。
6 结束语
在以往有关两会报道中,记者的角色是属于“镜头外”,主要的报道内容还是关于会议本身和两会代表以及人大代表的提案。但是在《中国日报》记者小彭的Vlog中会记录下记者们写稿状态,会询问外媒记者对于中国两会的关注点等,《央视新闻》的Vlog同样采访了不同家媒体对两会的准备情况、采访的关注点等。
记者使用Vlog这种活泼而新的传播方式与严肃的政治新闻报道结合,让更多年轻的受众更容易接受两会的报道,了解两会的意义、大众关注的主要民生问题、甚至是国内外媒体关注的有关两会的议题。更多年轻受众通过观看Vlog了解两会,不同于严肃的新闻报道,两会记者Vlog的出现,让两会更多一面呈现在大众面前。但无论是Vlog本身还是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都是初探阶段,这种形式是否适合新闻报道的发展和创新,仍旧是值得学界与业界探讨的。
参考文献
[1]36氪快讯.抖音:超500家政府、机构媒体入驻[EB/OL].[2018-06-12].https://36kr.com/newsflashes/123999.
[2]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年2月[EB/OL].[2019-02-28].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56/201902/t20190228_70643.htm.
[3]张昕.Vlog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从视觉说服视角[J].青年记者,2018(17).
[4]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