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成了变色龙?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yw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京曾说过,俄罗斯正处于其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他认为俄罗斯在近200至300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抑或是三流国家的危险。
  正是由于认识到这种困境,俄罗斯近年开始不断调整其外交决策。纵观“9·11”之后俄罗斯在伊拉克和利比亚的全部表现,就可以看出,俄所采取的一系列外交调整,都是以战略收缩为特点的。表面看来,俄罗斯这些年似乎已经彻底放下了“大国”身段。不过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它还是一如既往地毫不含糊。
  在伊拉克的表现
  伊拉克战争是对普京政府对外战略的考验,对美关系是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主轴,是2001年“9·11”事件以来普京政府调整对外政策的主线。但是,伊拉克战争却使俄美关系经历了冷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考验。这种考验主要表现为,既要坚决反对美国发动对伊战争,维护国际法准则和现有国际安全体系,维护俄罗斯的利益,又要尽力维系俄美关系,使之少受损坏,同时,寻找机会迅速修复俄美关系,维护大局。
  战前,俄坚决主张执行联合国l44l号决议,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内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解决危机,坚决反对用军事手段推翻一个主权国家的政权;与法德联手,不惜扬言动用否决权,在联合国安理会阻挠通过美国议案,使美国失去发动战争的合法性;劝说伊拉克销毁大规模毁伤武器,甚至劝说萨达姆下台,企图打掉美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反复申明要保护俄罗斯在伊拉克的经济和其他利益。但是,俄罗斯又向美国传递信号:反战不反美,保伊不保萨。普京明确表示不希望夸大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反美情绪,他和布什是“好朋友”,俄美之间只是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有分歧,等等。
  战争打响后,俄罗斯继续坚持反对武力解决伊拉克问题的立场,谴责美国的非正义战争,强调国际社会应尽力制止战争,使伊拉克问题重新纳入联合国政治解决的轨道。在军事上,调动一切手段收集情报,甚至派出情报船,并有选择地在网上先于美军公布美方伤亡和战役细节,揭示战争真相;坚决否认美国关于俄向伊提供全球定位系统干扰器的说法。对俄外交车队遭美军袭击一事进行坚决谴责。
  与此同时,2003年3月26日,俄罗斯外长在上院发表讲话,强调俄美两国的分歧不应妨碍双边关系的发展,俄不想与美对抗,也不想中断与美的合作,俄美仍是伙伴,而不是对手。更为明显的是,在美军即将兵临巴格达城下时,普京两次公开表示,俄“不希望美国在伊拉克失败”。这表明,俄根据事态的发展,对政策进行了务实的调整。
  在战后的伊拉克重建问题上,俄罗斯坚决主张联合国发挥“核心”作用,2003年4月l1日,巴格达刚刚陷落不久,法德俄三国首脑在圣彼得堡会晤,协调了上述立场;成功地对美英西三国关于解除对伊制裁的决议进行了牵制,迫使草案作了相应的修改;俄坚持要美国拿出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毁伤武器的证据,并主张联合国主持对伊核查。与此同时,俄积极展开了修复关系的行动,通过美国国务卿5月l3和l4日两天的访问,俄摸清了美国的底线,确认两国的分歧不影响相互间的伙伴关系。5月16日,普京与布什通电话,强调了两国致力于建立强有力的伙伴关系和战后在伊拉克进行合作的重要性。在联合国,俄罗斯对解除对伊制裁的决议最终投了赞成票。通过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庆典时的俄美首脑会晤以及随后的8国集团首脑会晤,俄美之间关系有了进一步改善。
  回顾伊拉克战争前后俄罗斯的外交作为,可以说,俄罗斯的战略基本是得当的,基本上达到了俄的目的,这就是:既坚持了原则和俄国家利益,又没有过度损害俄美关系大局,对内对外也好有个交代。总的来说,俄对外政策经受住了伊拉克战争的考验。
  在利比亚变脸
  从措辞严厉地谴责北约空袭,到把班加西政权称为合法的谈判代表,再到直接敦促卡扎菲下台,莫斯科在短短两个星期内悄然改变立场,不仅让西方国家欣喜若狂,也让利比亚政府措手不及。
  其实俄罗斯的态度变化有迹可循,由于近10年来,俄罗斯和利比亚的经贸往来日趋频繁,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采以及军火贸易等各个领域,都建立了难以割舍的利益关系。仅铁路建设一项,就签署了30多亿美元的投资合同。因此,如何减少俄罗斯经济利益的受损程度,确保双方经贸合作的长远发展,势必成为莫斯科制定利比亚政策的重要考量。于是,当卡扎菲内外交困,利比亚局势逐渐朝着有利于反对派的方向发展之际,俄罗斯自然会考虑改变立场,做出更务实的利益选择。
  不过俄罗斯与利比亚的关系可没那么简单。由于濒临地中海,地处北非、欧洲和西亚之间,再加上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利比亚一直是各方争夺的战略要塞,也是国际社会在复杂的中东地区进行博弈的前沿阵地。
  卡扎菲这些年玩的策略是拉拢俄罗斯抗衡西方,他甚至在2008年邀请俄罗斯到班加西建立海军基地,因此莫斯科在利比亚一直享有独特的战略优势。但随着利比亚战争的爆发和西方国家的步步近逼,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正日渐压缩。一旦反对派扶正,克里姆林宫在利比亚及整个中东的战略部署无疑将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在尘埃落定之前改变立场,恐怕是俄罗斯着眼大局的策略选择。此前,莫斯科一直强烈批评北约领导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认为该组织对卡扎菲部队的空袭远远超出了联合国安理会批准的保护平民的授权。
  然而,情况在八国峰会结束后发生了变化,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会后开始呼吁卡扎菲离开。因为参加了八国峰会,所以会后北约所发布的关于利比亚形势的一些表态他非常清楚。八国国家一致认为卡扎菲应该立即下台,其中就包括俄罗斯的态度。俄罗斯见机行事,想在外交博弈中给自己加分。在上次八国峰会上,其他各方应该也对俄罗斯做了不少工作。
  俄罗斯的变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俄罗斯看到利比亚的形势发展,其认为只有卡扎菲下台,利比亚的战事才能很快地结束,局势才能够尽快地稳定下来,所以俄罗斯是想从中在外交上得分。通过和西方,和利比亚的反对派,和卡扎菲之间说上话,能够在外交上能够起更大的作用。俄罗斯从自身的战略利益考虑,应该说既赢得了西方的信任,又赢得卡扎菲一定程度上的接受,又能够得到反对派的未来的信任,所以俄羅斯有更多的自己战略利益的考虑。
  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实力问题。由于俄罗斯的国力下降,它已经不能够像美国那样全球插手了,而且利比亚对于俄罗斯来说,虽然也有利益,但并不是重要的核心利益。俄罗斯在利比亚可以说左右逢源,不管北约是输还是赢,俄罗斯都有路可退。要是双方僵持了,它还可以以调停人的身份出现,打破僵局,借机赢得阿拉伯人的好感,重返中东。所以说,在利比亚问题上,俄罗斯一开始投弃权票,跟着倒向北约,都是为了俄罗斯的利益最大化。
  大国的焦虑
  早就有俄罗斯专家指出,“俄罗斯目前只是一个衰弱的地区性大国,它只保留了一个全球标记——有核武器。”在全球层面,俄接受了美国主导的“战略新框架”和俄美战略非对等关系。在战略核武器领域接受了非对等裁军和非对等平衡的原则,对美国退出反导条约的举动和实际部署反导系统的决定做了相当克制的反应,并可能同美国联合进行反导技术开发。此举使俄美关系中的最后一个冷战时代标志成为了历史的遗迹。
  在地区层面,俄对势力范围思想做了大幅调整。俄与北约建立所谓“2O国机制”,实际上是承认了北约主导欧洲格局的现实;平静对待北约第二轮东扩和波罗的海国家入盟,是默认了北约进入原苏联空间的现实;对美军在中亚的军事存在,俄的态度表明,它也接受俄在中亚主导权的部分丧失;至于俄从越南金兰湾和古巴的撤出,则更是俄退出传统势力范围的标志性举动。总的来说,这些收缩举措并非权宜之计,而是承认大国间实力对比的现实之举,是俄罗斯对外战略务实性的表现。收缩有其必然性,这里还含有俄将彻底放弃“冷战思维”的意思。
  当然,俄罗斯不会放弃自己的切身利益。俄以部分战略空间为交换,改善了与美国及西方的关系,为国家发展营造了比过去宽松的外部空间,这是典型的以退为进;俄在收缩中尽可能把影响缩小到最低限度,不轻言放弃,并通过交易使自己的利益获得美国认可,比如与美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这是失中有“得”;俄坚守领土不可侵犯原则,对美国反恐顾问进入格鲁吉亚做出强烈反应,对隐藏在潘吉西山谷的车臣匪徒实施空袭。
  除此之外,成立集体安全条约组织,部署独联体快反部队,在吉尔吉斯肯特机场进驻飞机,与里海国家联合进行军事演习。这些积极举动表明,俄是防中有“攻”。至于伊拉克,由于它汇集了俄罗斯的全球利益、地缘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对俄关系重大,俄罗斯必然持强硬的反战立场。
  “北极熊”虽然以它的方式站出来告诉世界:我也是有原则的。但是笼罩在它身上的这种大国焦虑,却总也挥之不去。
其他文献
在收购狂潮中,中国买家都看中了法国酒庄悠久的历史、优雅的环境和闻名世界的声誉。收购法国酒庄,甚至被视为借鉴及引进法国纯正葡萄酒文化的良方。    法国人困惑了  “要是中国人有朝一日像如今的法国人那样尽情享用的话,波尔多葡萄酒会出现紧缺的。”——法国人难以停止困惑,这些困惑是基于中国人针对法国酒庄的一系列收购活动产生的。中国现在已经是除了欧洲之外波尔多葡萄酒的最大买主,尽管那里的人均消费每年还不到
美苏较劲核潜艇  美国在顺利完成头几次核爆炸之后,就开始研究潜艇的核动力问题,他们的第一艘核潜艇在格罗顿大型造船厂诞生。  1952年,苏联就得知有关美国研制核潜艇的信息。当时,苏联还没有掌握任何类似的技术,苏联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完全是独立进行的。与美国不同的是,苏联领导这项工作的不是军人,而是一批科学院院士。此后当上苏联科学院院长的亚历山德罗夫一直是该领域的组织者和科研带头人。  虽然开始得比美
最近,一段17岁男孩与母亲争吵后跳桥的视频广受关注。事发地点是上海卢浦大桥,视频显示:一辆小汽车打着双闪灯在桥上停下,一个男孩突然打开后车门,冲向桥栏杆并一跃而下,母亲随即下车追赶但已来不及据了解,母子俩事前发生争吵,男孩一气之下采取了极端行为。亲子冲突,原因很多  人在非常愤怒的情况下,会出现“意识狭窄”,即注意力范围缩小,管不住自己的行为和语言,甚至不计后果,出现极端言行,导致悲剧发生。发生亲
吃了吗?吃的炸酱面。这是相声里北京人最喜欢的打招呼方式,尽管现在可能很少见了,但“吃”仍旧是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最热衷的爱好,无论地球是否变暖,海平面是否上升,用汪曾祺的话来说就是:“有棒子面就行!”有很多政治漫画是有关于吃的,你品得出其中的深意吗?      我们每天最爱吃的鸡肉,其实就是这么来的,是用无数的药剂灌大的。    这幅漫画放在“吃”的话题里其中有点重口味,共和党通过了奥巴马的就业计划
日本自卫队2011年装备采购清单大曝光  日本防卫省近日公布了自卫队2011年度装备采购清单,在这份清单中详细记录了日本海陆空自卫队主要装备的采购情况,并列出了日本各主要军工企业的名单。据清单显示,日本自卫队在2011年的军备采购费用总额为14716亿日元(约合1178亿元人民币)。但日自卫队看似高额的采购费用买到的军备品却只能以个位数为单位来计算,且没有一架新造战斗机。  清单中同时罗列出了日本
以色列实际上和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很多人不了解的一个事实是:以色列农村也建立了类似中国一样的“人民公社”,并且存在至今。  以色列的“人民公社”叫做基布兹,希伯来语是集体农庄的意思。它的历史甚至比1948年以色列建国还要早。近代的犹太人遵守上帝的约定,回到中东的“应许之地”生活。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要求他们必须要“抱团取暖”。  基布兹信奉的是按需分配的公有制,管理者由所有居民直接投票产生,罢免
教科书是个很小的天地,它长宽不过十几二十厘米,但方寸间却能主导一个民族的精神走向和价值判断。正因为如此,美国在占领菲律宾50年间,可以放弃财政部、内政部,唯独不放弃的是教育部。  而日本也长期以来在历史教科书里暧昧无常,使得周边国家因此大为光火。我们很少关注台湾的历史教科书,但近来马英九表示要重新肃清民进党的历史观,让台湾的教科书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2012年8月31日,德国西部小城斯图尔伯格。位于此间的格兰泰公司为一座铜像举行了揭幕仪式。铜像的造型是一个四肢残缺的小孩儿,并命名为“生病的孩子”。揭幕仪式上格兰泰公司首席执行官哈拉德·斯托克略显沉重地说道:“我们长期以来保持着沉默,对此我们深表歉意。请将我们长期的沉默视为对命运悲剧的震惊。”  格兰泰公司的道歉,并没有得到受害者的认可。受害者母亲温迪·罗伊谴责说:“我看到了那篇所谓道歉的讲话稿
很多人都知道以色列是中东的一个发达国家,中国的军迷也都知道以色列是全球武器出口大国之一,位列美国、欧盟和俄罗斯之后,近几年对外军售额都达到60亿美元左右。就连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发达国家也都购入过以色列的武器和相关军事设备。不过尽管以色列科技发达,武器先进,但是一提到航天科技领域,人们一般只会想到美国、俄罗斯,然后是中国、欧盟和印度。对于以色列,人们很难设想它在航天领域上有何作为。  一个地
201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的10项指导意见,力争经过3到5年时间乱收择校费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但摆在面前的现实是,滥收择校费仍旧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根治。  5月11-12日,由中山大学教育学院、信孚教育集团协办的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2年会在中山大学召开。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与教育专家、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