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安全型依恋的父母吗?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hui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在具体的养育过程中,当孩子有无法处理的情绪时,父母能做到跟孩子的情绪共鸣,读懂孩子的意图,并作出恰当的回应,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父母自己有安全的依恋模式和心理发展水平。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情感依附》一书中谈到一个3岁的自闭症的孩子琼,作者找到孩子在4个月时的一段录像:
  当琼4个月大时,母亲把她抱在肩膀上,她们的目光跨过操场看向正在拍摄的父亲。母亲用鼻子蹭着琼,孩子开始流口水并微笑,然后将目光转向母亲。就在这一瞬间,母亲却看向了别处,她们的眼神不曾相遇。孩子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目光变得呆滞,脸上没有了表情。类似的事件重复发生了多次。在琼6个月大的录像中,作者发现母亲表现得异常沉默,与婴儿的目光接触也很有限。到1岁的时候,录像显示琼已经彻底患有自闭症,她避免所有的目光接触,她没有成熟的表情,无法交流情绪和意图。
  近年来,临床观察和试验研究更全面地理解了婴儿跟养育者的依恋模式,对儿童人格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婴儿发展成为一个人格健康而完整的人,特别是在出生后第一年,需要母亲或照料者的身体亲近、情感互动而带来一种具有安抚性的心理状态。
  “婴儿是从母亲喜悦的目光中发现自己的。”当婴儿体验到诸如饥饿、寒冷和恐惧等压力时,会用眼睛、哭泣、痛苦的表情、手的抓取和触碰试图保持亲密,养育者特别是母亲要像一面镜子,能感受到婴儿的需要,并对婴儿的内心状态有所体验和共鸣,给予恰当的安抚和回应。孩子从父母的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自己是一个有情绪,有意图的人,这种互动在生命的第一年里重复了上千次,这是为儿童提供安全依恋以及随后独立成长的基础。
  二
  依恋分为安全依恋和不安全依恋。用于评估依恋模式试验叫陌生人情境测验:将12个月大的婴儿放在一个陌生的房间,母亲离开房间3分钟后与母亲再次回来的情境,观察婴儿在重聚时的反应:
  安全型依恋:
  不管在分离时多么难过,当看到母亲回来时,他们几乎瞬间就得到了安慰,而且很容易继续玩耍。婴儿的这种复原力和灵活性是和母亲互动产生的结果。这些敏感的母亲能够对婴儿发出的信号进行回应。一般而言,安全型依恋的婴儿的母亲在婴儿哭泣时能很快地抱起他们,并充满柔情和关怀。
  安全型依恋的婴儿的母亲能很顺畅地将自己的节奏和婴儿节奏配合在一起,而不是把自己的节奏强加给他们。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同龄人中,表现出更高程度的自尊,情绪健康,具有积极情感和主动性,跟同伴相处更能集中精力,更有合作和社交能力。
  不安全型依恋:
  (1)不安全回避型的孩子:在陌生情境中,看到母亲回来时,表现出漠不关心,母亲离开或回来,他们好像都没有什么反应。这种明显缺乏痛苦的表现很容易被错误地理解为平静,实际上,他们的心率和那些看上去很痛苦的安全型的孩子一样都是加快的。这些回避型的婴儿,和那些被分离和受到创伤的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一样,认为自己寻求安慰和照顾都是毫无用处的,因此他们表现出情感淡漠,放弃要求。这些回避型的婴儿被母亲抱在怀里时,显得松软无力像一袋土豆挂在母亲身上。
  (2)不安全矛盾型的孩子:表现为要么很生气,难以安抚;要么很无助,很悲痛,跟母亲重聚后也不能缓解他们的担忧。
  (3)不安全混乱型的孩子:如果孩子依恋的养育者同时又是虐待他的人,孩子跟养育者在一起体验到的是无法解决的恐惧,表现出的是行为和情感的混乱和迷失。
  这些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可能会把痛苦外化,表现为挑衅、多动、注意力涣散,或者经常受伤。也可能把痛苦内化,他们不会因为内心问题与老师同伴或家长发生冲突,他们宁愿把冲突内化,指向自身。他们儿童期的大部分症状通常表现为抑郁、焦虑和恐惧,容易退缩和胆怯。
  三
  5岁的皮皮在学滑旱冰,尽管他常常摔倒,膝盖摔得青紫,但在父母的持续鼓励下,他仍然热情高昂地学习溜冰。
  一天,幼儿园老师带着全体孩子去溜旱冰,尽管父母都不在,皮皮还是很努力。但是,当他回到家时却情绪低落,母亲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眼泪汪汪地回答,溜冰时,自己的脚部动作不对,无法站稳,这让他很丢脸。母亲回应得很积极,继续问他可能是什么原因,因为他过去溜得很好。皮皮眼里含着泪难过地说:“你们当时没在那里看着我。”
  皮皮是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他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在跟妈妈的互动中表达了出来,得到了安抚和支持。
  早年的依恋模式不仅会影响一个人一生,也有代际间的传承。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有较好的抗挫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有自信心和跟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由于从父母那儿学到了很好的功课,他将来对自己的孩子也能做出富有洞察力、温柔、及时的回应,就像当初他的父母对他一样。
  安全型依恋的父母的特点:
  1、父母镇定、善于反省、专注,把孩子当人看待。理解婴儿,以一种促进成长的方式对他的情绪做出回应。不仅对孩子的积极性感到骄傲,还看中孩子的愤怒和果断的能力。
  2、父母两情相悦,感情深厚。
  3、母亲能够准确感受到孩子的感受并给予回应。共情的意思是与另一个人共通感受,做到共情父母必须有爱和觉察能力。父母能够将自己投入到儿童的体验中去,并将这种体验转化成语言回应给孩子,这个过程就是帮助孩子心智化的过程。
  4、父母为孩子的创伤性和独立性感到愉悦。父母不受焦虑干扰,有足够的安全感允许孩子自主。即使这种自主会让他发生小事故,让他犯错并制造混乱。
  5、父母强调的是纪律而不是惩罚。
  6、在孩子成长的婴幼儿阶段,父母密切关注并参与他的生活。
  不安全型依恋的父母的特点:
  1、很难跟婴儿建立联结。很难理解孩子的情绪、身体状态、冲动和期待。
  2、倾向于把孩子当物体而不是有情绪、有意图和能力的人。
  3、期待孩子早熟。
  4、对孩子的成长缺乏信心。
  5、倾向于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在孩子身上。倾向于否认自己的情绪,知行不能合一,经常把自己的需要放在孩子的需要前面。
其他文献
女儿和和今年3岁半,她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小闺蜜姜琬宁。琬宁是我们在北京时的邻居,因为我们出国,两个孩子已经8个多月未见,但依然彼此牵挂。趁着我们这次回国,琬宁妈妈带着琬宁千里迢迢从北京来到扬州看望我们,让两个孩子同吃同住同玩了3天。  在琬宁和妈妈到来的那天早晨,和和在窗口看到了琬宁,她立刻光着脚飞奔出来,尖叫着:“姜琬宁!姜琬宁!”她们拉着手又叫又跳,兴奋不已。  强迫分享是会呼吸的痛  琬宁在扬
期刊
白天,我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小记者生龙活虎的身影;傍晚,我将一张张图片上传到莫愁网,让家长们看到自家孩子精彩的生活;深夜,我回到宿舍,看到4个小男生憨憨的睡相,不禁想起一位家长给本刊的来信,他满怀忧虑地描述了自己的无奈——儿子就读的学校将青奥会的宣传流于形式,让孩子画画、写宣传口号,但下课却不让孩子到操场上活动,没有将提升体育运动意识这一重要目标落实到孩子身上。这种现象并不止在这一所学校发生,有些小
期刊
1  有次和几位爸爸妈妈聊天,当一位妈妈说到自己打孩子的事时,我去饮水机倒水了,我注意到,随后陆续有人去倒水了,感觉上大家都是用脚在投票,听到打人这样的事情,大家会下意识地做出反应来。  不管怎么样,打人是不对的,更别提父母打孩子了。  但是,在中国的传统里,好像打孩子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甚至是被提倡的,比如最有名的那一句——棍棒底下出孝子。  那天,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调解节目,当事人是一对母女,
期刊
童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人生的开始,回忆的源头,它甚至潜伏下来,影响到青年、中年和老年的很多事情。  童年会匆匆地就远去,让我们再也找不到它,为我们留下一生的遗憾与伤感。  作为父母,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当孩子尚在你怀抱里的时候,你想给他一个怎样的童年?幼小的孩子还没有自主能力,他把小手伸到你的大手里,你会把他领向何方?  童年就像一块还没有开垦的土地,你要带着孩子在上面播撒幸福的种子,并且让
期刊
暑假,孩子们去哪儿?  2014年“莫愁小记者夏令营”的号角吹响了,75名孩子入驻军事训练基地,成为绿色基地小小兵。  3天的军旅生活,“小小兵”们蜕变成长,在军事磨炼中体验责任,在拓展训练中充实梦想——  “请问今年的小记者夏令营什么时间开始报名啊?有多少名额?活动安排和往年一样吗?”早在今年5月,就有“莫愁小记者”催促家长,向杂志社来电咨询暑期夏令营的消息。  一学期满满的课程和作业,加上辅导
期刊
曾去一位朋友家做客,正赶着他家乔迁新居。他将家里所有有棱角的方形桌子、茶几、柜子等都换成了光滑的圆边形,说是为了将要出生的小宝贝更换的,棱角太尖了怕孩子磕着碰着。我当时觉得他们真有点操心过度,小题大做。  后来,当自己有了孩子,当孩子慢慢长到快有写字台那么高时,只要我一看到写字台上那块方形的有棱有角的玻璃板,就难免紧张,生怕孩子跑过去撞到玻璃角上,也便彻底理解了朋友换家具的用心。  于是,我也想方
期刊
最近,有一本名叫《家有小事儿》的漫画书受到了读者的欢迎,该书不仅得到著名主持人“大王”“小王”的倾力推荐,还受到央视董浩叔叔和月亮姐姐的肯定。该书作者“事儿妈”博琳出于对生活、对儿子的爱,用漫画的形式讲述初为人母的她和宝宝小事儿斗智斗勇的故事。  最近,笔者采访了博琳,博琳说,现实生活中,他们一家三口每天都有满满当当的爱,生活比漫画更加精彩。  家有小魔头,事儿妈来改造  2012年11月9日,宝
期刊
我的儿子是剖腹产,生下来3斤8两,妈妈又没有奶水喂,以致于孩子从小就体弱多病,粘液质的性格又让他做什么都动作缓慢,爷爷奶奶甚至都担心我们能不能养活他。就是这样一个“慢儿子”,在我们的爱心陪伴下,不断进步,给我们意外的惊喜,2009年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去年又考取了研究生。  耐心和毅力,坚持总能胜利  我们从小对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健健康康的,将来能自食其力,做个菜贩子也很好。我们经常
期刊
咨询:  家有男孩,渐渐长大,开始不听父母的话。有时放学回家很迟,问他什么总是支支吾吾不肯多说,有时还将社会上的小混混带回房间,我敲了半天门才开。如今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上升趋势与低龄化特点,联想到儿子的种种状况,真是担忧,我该怎么办?  解析:  首先要弄清楚孩子晚回家的原因,做好预防和矫治工作。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有哪些表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的
期刊
如何让孩子适应新老师?  江苏南通一家长来信咨询:我女儿上六年级,今年刚换了一个班主任,女儿回来总是说同学们对新班主任有一些看法,例如,处理事情不太公正或者以成绩来论学生好坏等。因为女儿成绩还不错,我们想冲刺重点中学,很担心女儿因为新换了老师而产生心理波动,甚至影响小升初的成绩。我该如何引导孩子?  答:师生关系是一种很亲近的关系,而孩子在求学期间,更换新老师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原来的老师经过长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