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不仅要求关注知识的培养同时也强调情感价值的培养,要实现充分的自主性必须在教学中充分的发掘学生的主体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并参于到监控调节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自主性和目标达成一致。教师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应有目的通过调控动机,元认知能力,认知策略等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加强自主性。
关键词:高中数学;自主性;兴趣
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在学习过程中其自主意识也不断的提高,其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比之小学与初中,高中生的数学成绩,与其自身的自主性积极性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潜力。
1、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好奇心
无论用什么方式来组织一节课,一个好的开始至关得要,自主学习的课堂也不例外。在向学生传递学习目标的同时还要关注许多其它的因素如学生的兴趣,与所学内容的联系等。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通常要考虑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在讲解新知识之前有必要提及已学过的内容,一是为了让学生温习巩固,二是让学生明确数学内容的逻辑性关联性,是有章可循的,消除其陌生感,那么学习就会更容易进行。一些人认为这样浪费时间并无太大意义,一些人甚至自己也不去想这些承接与联系而只是照书本或教案读,这样的教学方式割裂了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肯定是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比如我们在讲授指数函数时,有一条关于指数函数的性质:指数增长,为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指数增长,教师会强调指数增长是一种增长速度极快的增长方式远远的大于我们学过的其它函数,有的教师会举这样的例子如草细胞的分裂等,其实这样的例子仍然比较抽象。为了要让学生更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这样来进行:拿出一张纸币,向学生提出问题"将纸币来回反复的对折,最多能折几次,如果有同学能将其折7次我就将这送给他,"学生通过动手发现他们最多只能折6次。然后进一步提出这样的问题,假设我们有一张无限大的纸,能够让我们无限的对折,那么我们将其对折50次后有多厚?同学们会对其猜测,当老师告其答案时学生一定会惊讶万分,因为这个长度约是一亿五千万公里,这样极大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讨指数函数的特性、进行自主学习效果更好。
2、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虽然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建构好的知识,但对于初学者来说仍然是新的、未知的,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才能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而新的知识必然建立在已学的旧的知识上,如何让学生将已学知识成功的迁移到所学内容上,数学问题就成了关键,一个好的问题或问题串,不仅可以成功的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还能激活学生探索新知的好奇心。
比如在讲平行六面体时,教师提出下列问题。(1)平行四边形的边之间对角线之间及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平行六面体的边之间对角线之间角之间是什么关系?(2)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向量表示法是什么,平行六面体可不可以类推?(3)正方形与四边形的关系是什么,平行六面体与正方体的关系又是什么?再此问题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再比如在讲立方体时,我们一定要把立方体的模型拿到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结合实物感受立方体棱与棱、面与面、棱与面等的关系。当学生脑海中有这样一个立体模型时,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后继理论学习就非常的容易了。
3、课后练习,激活学生思维
在给学生布置课后任務时,也要精心的设计目标明确。布置的作业一方面是巩固已学内容,另一方面要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铺垫,同时在难度数量上都要合理控制。这样才能发展其最大功效。
比如在布置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习题时,正常的方式是布置一部分的加法原理的题目,再布置一些乘法原理的题目,为了让学生减轻负担我们可以通过同一种问题情境来布置作业,可以是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等形式。例如:一个4*4的方形棋盘,有多少直线构成?有多少个结点?有多少个单位方格?有多少长方形?这样一道题目就包含了四个不同的问题从而很好复习所学知识。
总之,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以新方法和观点来提高我们的教育层次。自主学习的思想不仅是教育民主自由的一个重体现,也是提高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思想利器。特别是数学的学习,无时无刻不渗透着自主的建构过程,没有积极主动的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 李士锜.数学教育心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2] 张奠宙.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
[3] 程世宏.试论影响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因素[J].基础教育研究.2012(7)
关键词:高中数学;自主性;兴趣
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在学习过程中其自主意识也不断的提高,其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比之小学与初中,高中生的数学成绩,与其自身的自主性积极性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潜力。
1、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好奇心
无论用什么方式来组织一节课,一个好的开始至关得要,自主学习的课堂也不例外。在向学生传递学习目标的同时还要关注许多其它的因素如学生的兴趣,与所学内容的联系等。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通常要考虑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在讲解新知识之前有必要提及已学过的内容,一是为了让学生温习巩固,二是让学生明确数学内容的逻辑性关联性,是有章可循的,消除其陌生感,那么学习就会更容易进行。一些人认为这样浪费时间并无太大意义,一些人甚至自己也不去想这些承接与联系而只是照书本或教案读,这样的教学方式割裂了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肯定是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比如我们在讲授指数函数时,有一条关于指数函数的性质:指数增长,为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指数增长,教师会强调指数增长是一种增长速度极快的增长方式远远的大于我们学过的其它函数,有的教师会举这样的例子如草细胞的分裂等,其实这样的例子仍然比较抽象。为了要让学生更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这样来进行:拿出一张纸币,向学生提出问题"将纸币来回反复的对折,最多能折几次,如果有同学能将其折7次我就将这送给他,"学生通过动手发现他们最多只能折6次。然后进一步提出这样的问题,假设我们有一张无限大的纸,能够让我们无限的对折,那么我们将其对折50次后有多厚?同学们会对其猜测,当老师告其答案时学生一定会惊讶万分,因为这个长度约是一亿五千万公里,这样极大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讨指数函数的特性、进行自主学习效果更好。
2、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虽然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建构好的知识,但对于初学者来说仍然是新的、未知的,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才能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而新的知识必然建立在已学的旧的知识上,如何让学生将已学知识成功的迁移到所学内容上,数学问题就成了关键,一个好的问题或问题串,不仅可以成功的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还能激活学生探索新知的好奇心。
比如在讲平行六面体时,教师提出下列问题。(1)平行四边形的边之间对角线之间及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平行六面体的边之间对角线之间角之间是什么关系?(2)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向量表示法是什么,平行六面体可不可以类推?(3)正方形与四边形的关系是什么,平行六面体与正方体的关系又是什么?再此问题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再比如在讲立方体时,我们一定要把立方体的模型拿到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结合实物感受立方体棱与棱、面与面、棱与面等的关系。当学生脑海中有这样一个立体模型时,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后继理论学习就非常的容易了。
3、课后练习,激活学生思维
在给学生布置课后任務时,也要精心的设计目标明确。布置的作业一方面是巩固已学内容,另一方面要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铺垫,同时在难度数量上都要合理控制。这样才能发展其最大功效。
比如在布置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习题时,正常的方式是布置一部分的加法原理的题目,再布置一些乘法原理的题目,为了让学生减轻负担我们可以通过同一种问题情境来布置作业,可以是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等形式。例如:一个4*4的方形棋盘,有多少直线构成?有多少个结点?有多少个单位方格?有多少长方形?这样一道题目就包含了四个不同的问题从而很好复习所学知识。
总之,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以新方法和观点来提高我们的教育层次。自主学习的思想不仅是教育民主自由的一个重体现,也是提高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思想利器。特别是数学的学习,无时无刻不渗透着自主的建构过程,没有积极主动的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 李士锜.数学教育心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2] 张奠宙.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
[3] 程世宏.试论影响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因素[J].基础教育研究.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