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写作“可教” 细化过程指导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fang2008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写作教学长久呈现低效无为状态,教师应将目光落向写作之“可教”,选取写作知识,落实指导过程。以七年级上册《写人要抓住特点》为例,紧扣写作学情,分解单元目标;“下水作文”导入,明确描写意义;拆分描写技巧,随堂片段练习;联系相关学科,深化技巧运用;写片段、改“旧作”,细化评价范围,以期给学生可以运用的“干货”。
   关键词 写作;过程指导;动作描写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活动,但写作教学长久呈现低效状态,王荣生教授也提出“中小学写作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1]4教师常感慨写作教学之“不可教”,认为写作能力多取决于学生的敏感程度、智商情商、生长环境、阅读史等不可教因素。有些教师采取“佛系”写作教学法,任凭学生在作文实践的海洋中作“自由泳”,导致学生一头雾水,写作水平停滞不前;有些教师将写作知识一股脑抛给学生,导致学生在教师恨铁不成钢的哀叹声中对写作更加迷茫。写作教学混乱无序,缘于教学目标不具体、评价标准不明确,没有系统、针对性的战略。师生茫然前行,写作水平自是停滞不前。
   “不可教”之处不应成为写作教学不作为的理由,教师应迎难而上,思考如何让写作教学“可教”。《动作描写——让人物“活起来”》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写人要抓住特点”的第一节课。该课紧扣写作学情,将“写人要抓住特点”进行了目标分解与教学分解。联系生活导入,明确写作意义,简单介绍动作描写的陈述性知识。拆分描写技巧,随堂片段练习,程序性知识的细化、训练让学生能真正提高写作本领。将“作文”与“作画”相联系,学科类比迁移,深化技巧运用,以所学知识修改旧作,细化评价范围,检测学生本课所学成果。在具体的目标下,在干货满满的写作教学中,在落到实处的写作指导里,学生才能学用结合。
   一、紧扣写作学情,分解单元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四学段的学生提出了“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的写作要求[2],在大目标的指引下,师生还应共同确定前进的小目标。“写人要抓住特点”是统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第三单元习作,该单元意在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描写,刻画出人物的特点。在写作提示中,给出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角度的概念。但教材的提示多是陈述性知识,多而繁杂,学生看完提示后知道从哪些方面写,却不知道如何用这些方法。鉴于人物描写方法较多,若教师完全参照书本,一堂课讲完所有知识,不免是泛泛而谈,学生也不能深入地了解描写技巧,更无法灵活运用。写作教学的难点一方面是课标要求、教材写作板块目标宽泛、不具体,无法进行针对性的讲、评、改。另一方面是教师无系统规划教学,将写作教学放在仅有的几节单元写作课中,泛泛而谈,学生没有目标感,没有得到写作“干货”。于是,学生的习作除了主题不同外,语言、结构、创意等几乎没有改变,学生写作文成了一件无意义的事,批改作文也成了压倒教师的“稻草”。教师不妨化大为小,在参考课标与教材,紧扣学情的原则下,分解教学目标,细化教学内容,让师生从小处有所得,累积成更大的进步。
   七年级是承上启下阶段,小学学生初步接触写作,虽进行了一些写作训练但多侧重培养写作兴趣,不重写作技法与规则随意性较强。如学生虽然在小学时接触过动作描写,但往往以主题为出发点,多凭主观感觉,行文时有以下的缺陷:直接忽略动作描写,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是千篇一律的“木头人”;动作描写粗条,多使用走、说、拿等,没有画面感。教师有必要对描写方法进行针对性训练,使其深入学生内心。可将本单元分成几节人物描写的指导课,在学习完《外貌、神态——让人物灵起来》《语言——“话”出人物特点》这两课之后,进一步学习《动作——让人物“活”起来》。抓住“动作描写”可教之处,在陈述性知识上往前迈进,让学生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形成写作本领。于是这一节课的目标便设定为:
   1.了解动作描写的概念、作用与适用之处。
   2.学习动作描写的技巧:分解动作、精选动词、添加修饰。
   3.合理使用动作描写技巧,完成片段描写,并修改旧有习作。
   本节课紧紧围绕“动作描写”进行实际教学与操练,为人物特点的塑造添加动作描写之功劳。
   二、“下水作文”导入,明确描写意义
   叶圣陶先生在《“教师下水”》中提到:“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3]353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谈到自己的短诗或作文触动了学生心弦,引起了他们提笔的兴趣。
   《动作描写——让人物“活起来”》一课采取教师下水的方式导入,具体文段如下:
   也许是与我喷发出火花的眼神对视,刚才还熊抱在一起准备互相切磋“功夫”的男孩像老鼠看见猫一般,“哗”地一声,四下逃窜了。聚在一起“围炉嗑瓜”的女生,也作鸟兽散尽。然而,在这人潮拥挤的世道,同学们可谓是“处处碰壁”、步步维艰。个头小、身体灵活的“小老鼠”们,从众人臂下“哧溜”一声钻了过去,在课桌旁探出脑袋,望向讲台,露出狡黠的笑容。个头大的同学,只能像野兽一般,使出蛮力,左推右搡,排除万难“杀”出自己的一条“血路”。一些同学早已回归“巢穴”,这时当起了优越的“拦路虎”,摆出一副地主姿态拦住了其他“小兽”。没办法,只好铤而走险了。只见他两手撑着桌面,腾空一跃,一只膝盖抵住桌面,两手迅速向前爬动,一只脚像哥伦布登上了新大陆,在同桌的桌子上宣布了自己的“主场地位”,另一只脚紧随其后,也踏上桌子,待到“局势已定”,便纵身一跃,终于落到了自己的“宝座上”。
   ——《铃响之后》
   教师利用自己的“下水作文”導入有如下优点:一是教师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了解动作描写的难点;二是教师的实践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学生能在教师的笔下看见自己的形象,极大地提高了写作课堂的吸引力;三是教师“下水”营造了一种比拼之感,引起学生们跃跃欲试的动笔挑战念头,激发其写作的意愿。四是教师“下水作文”的展示,不同于抽象的知识讲解,能带给学生关于“动作描写”概念与意义的直观感受,能使其具体地感知到动作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内心情感以及场面的作用。联系校园生活的“下水作文”将激起师生在课堂中的兴奋感,使其在愉悦的心境中开启写作学习。    三、拆分描写技巧,随堂片段练习
   “写作课程是属于‘处方’性质的课程,其要旨在于‘改进写作学习’而不是‘描述写作学习’,不是侧重于‘指导某个知识’,而是侧重于‘指导怎样去做’。”[1]91在理解了动作描写的概念和意义之后,不能止步于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动作描写的过程指导,缩短他们由‘生’变‘熟’、从‘拙’到‘巧’的过程,使写作教学“教有所成”。
   首先要引导学生避开动作描写“歧途”,使学生摒弃“全面描写”、没有重点的记流水账毛病,抓住反映人物与事件的主要动作展开描写,学生得以“集中精力,潜心修炼”。然后对动作描写技巧进行分解,具体操作如下:
   1.让动作“分解细化”
   让动作“分解细化”是指在描写动作时学会分解动作、细化动作,让动作表现得更具体形象。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比较“人们拉绳子捕鸟”与“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的区别,学生能明显感觉到后一句细化了动作,延长了过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捕鸟的经过,表现了孩子们捕鸟手法的娴熟。由此引出分解动作的技巧,即延长动作、细化分解、按顺序描写。
   “如果一堂写作课,教师用了很多‘写’以外的活动,那么想通过这样的活动来较快获得写作能力恐怕是不现实的。”[1]25课标也向教师提出“加强平时练笔指导”的要求,在讲解了写作技巧后,教师应该即时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深化知识的理解,使知识转化成能力。教师可以出示运动员背越式跳高的图片,要求学生对整个跳高过程进行细化分解。在学生明确“助跑—冲刺—起跳—翻越—落地”这一过程后,对运动员的身体活动部位进行有顺序的细化拆分,最后将分解联结成段。
   2.给动词“千锤百炼”
   给动词“千锤百炼”是指精心选用最贴合人物形象的动词以反映其形象特点。教师可为学生讲述贾岛“推敲”的故事,并出示诗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强调炼字的重要性。
   选取“吃西瓜”作为训练内容,让学生比较“猪八戒吃西瓜”与“老奶奶吃西瓜”两幅图片,深刻认识到同样的“吃西瓜”,在不同的人物身上却有着不同的表现,猪八戒式吃西瓜是“狼吞虎咽”,老奶奶则是“细嚼慢咽”。因此向学生出示片段训练填空:
   1.八戒看到了路边的西瓜,眼睛一亮,(
其他文献
教师领导者在领导实践中面临诸多困惑,使教师领导效果难以有效发挥.一是“我是谁”的角色困惑:教师,还是领导者?二是“我该怎样领导”的权力困惑:专业引领,还是行政变革?三是
教学是师生相互对话与倾听的过程,但教师对学生的倾听存在缺乏针对性、不能听出潜在意义、选择有利倾听等明显不足,这与教师的教学观念保守、教学知识与技能缺失、单向的教学认知以及倾听技巧缺乏有较大关联。教师需要树立“促学为首”的教学理念,形成“预设”向“预备”、“输入”向“输出”转换的教学方式,明确倾听价值并把握好倾听技巧,方能促进教师倾听的全方位提升。
语文教学要避免“少慢差费”的低效教学现象,出路就是让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生根。小说教学长期的“篇”进“篇”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长期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解读法,大伤学生兴趣。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运用“篇”进“组(单元)”出的单元教学,就有了见到森林的俯视效果。这样的单元教学,力避琐碎,抓住“建构”,建构文本之间的联系,建构语文素养的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
以隐喻为技法依托,以“朦胧”为风格追求,加上“漫长”的复合创作,让《峨日朵雪峰之侧》抒情主体二元对应、抒情内核螺旋进化.由诗歌的两个创作时间,看清昌耀跨越21年的两种
《朝花夕拾》项目化学习采用逆向设计的方式,从“消除与经典隔膜”的教学目标出发,围绕“在读书节上推介《朝花夕拾》”这个驱动性问题,进行任务分解,并为学生提供项目支架,
摘 要 议论文阅读的本质是论辩式言语交际,秉持这样的观念,可以遵循辨识理解、批判分析、融入重构、论辩完善的路径开展教学,提升学生思维与表达的品质,提高教学成效。   关键词 论辩式言语交际;批判性思维;议论文阅读;教学路径   议论文阅读常见教法主要围绕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展开,从论点归纳、论证思路梳理,到论据和论证方法类型区分、作用解析,再到语言表达特点感知,整套流程似乎成了一定之规。
摘 要 准确界定作文语料提供的关键词语,是作文成功的坚实基础,而学生在界定过程中却常常存在着偷换概念内涵、无视概念外延和缺少切入路径的问题。为此在写作教学中,明确界定关键词语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对关键词语界定清楚了,才能在审题上更有准度、立意上更有深度、表达上更有亮度。   关键词 关键词语;精准界定;审题立意   在2021届某地高三语文模拟考试中,不少考生围绕作文试题中的关键词语“一臂
“整本书阅读”的历史追叙.从经典的整本书形成,到经典的整本书传承,聚焦“整本书阅读”的要害.尤其孔子读经,其读出经典的精髓、读出经典的价值、读出经典的要义,无不是自我
地理学科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获得思维提升,这也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地理学科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是用动态、开放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拥有良好的思维形式、思维品质、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地理学科思维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聚焦单元教学,形成整体思路;解析基本概念,构建核心知识;实施问题探究,促进思维联系;评价思维水平,促进学习进阶。
摘 要 定位阅读是由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结构体系自上而下、由大到小的“规定性”落实到“单元学习任务”后,对课文文本的定位和文本自身的性质特点、主题的定位。《故都的秋》对秋景的审美蕴涵生命审美,五幅秋景图审美体验的逻辑嬗变,表达对生命“沉沦”的审美救赎。   关键词 定位阅读;审美教学;审美救赎   一、文本阅读、教学定位   郁达夫《故都的秋》再次编入高中最新版《语文》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