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预设下的精彩课堂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he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预设发生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预设基于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不是基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即预设没有基于学情。当课前的预设出现偏差后,教师应该依据课堂上掌握的学情及时对教学作出调整。
  关键词:预设;生成;阅读教学
  “预设”与“生成”,是阅读教学的一对矛盾体。教学既需要教师的预设,也不能忽略生成。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认为:“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太多极度认真负责的教师,可精彩的课堂仍然很少。所以,让预设与生成产生和谐的关系,依然是当前的语文教学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以下笔者试以本校一教师的《兰亭集序》公开课教学为例,对这一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课前预设为何会出现偏差?
  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往往是感性的、琐碎的,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必须预设一个清晰的教学框架,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教师以冯友兰先生对魏晋风流的解释(妙赏,玄心、洞见,深情)贯穿教学,用三个问题建构起了课堂框架。
  作者的“妙赏在哪里”?
  作者的“玄心”表现在何处,有何“洞见”?
  他的深情根植于哪里?
  教师颇用心思地将三个问题对应文章的三个段落,课堂内容完整,教学流程清晰,完成了预设的相关问题。但如此精心的设计却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精彩的课堂。原因何在?
  从这三个问题的预设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预设建立在《兰亭集序》与王羲之的人格之美、魏晋风流之美的制高点上,而学生对王羲之的人格、对魏晋风流的理解显然还没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对这篇千古美文的理解不深,尤其是对魏晋风流的历史背景知之甚少,所以,这样的预设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兰亭集序》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字灿烂,字字珠玑,文章思路清晰,作者情感变化明显,且文笔跌宕起伏,哲言警句甚多,其深刻的内涵必须要结合时代背景方可作出一个准确的判断。
  在预设三个大问题的前提下,教师带领学生沿着预设的轨道深入学习,但教学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是课程的再创造和生成开发的过程,学生的想法不可能总是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例如,在“妙赏”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教学预设是这样的:
  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乐事)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赏心)
  不仅赏诸事风雅,而且也妙在表现雅的文字,两者相得益彰,骈偶对仗,又错落有致。
  妙赏,赏的是什么?妙在哪里?教师在课堂上给足了时间让学生思考,但笔者以为,“赏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预设指向不够具体明确。
  常人对“赏”的理解一般为“欣赏”。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往往只从这个解释出发,思维很容易受到限制,所以,几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都说王羲之“妙赏中‘赏’的是风景”。显然,学生的回答并没有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教学预设之所以会发生偏差,最大的原因是教师的预设基于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不是基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即预设没有基于学情。为了完成某个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通常会认真准备大量的相关资料,正是大量资料的查阅帮助教师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本,但学生对相关问题的了解其实是欠缺的。因此,如果教师期望自己的预设能顺利开展,则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相关背景知识。如果教师对学情没有充分的把握,预设最好是建立在文本之上,因为文本是沟通教师与学生的最重要的媒介。如《兰亭集序》中作者情感的变化,是需要学生把握的关键,也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就此入手设计教学,而不能为了突出预设的新颖性而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二、预设出现偏差后,怎么办?
  真正的课堂不应该只遵循教师的课前预设轨道进行。只有预设的课堂,是教师单方面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以完成任务的课堂,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所以,当课前预设出现偏差后,教师应该依据课堂上掌握的学情及时对教学作出调整。仍然以《兰亭集序》的教学为例,教师对“赏”的预设是“赏心悦目”,即“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有哪些内容可以让作者赏心悦目”(这正是作者“信可乐也”的具体原因),而学生对“赏”的理解却局限在了“欣赏(风景)”。此时,教师可以直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哪些文字洋溢着‘信可乐’?”这个正是学生可以从文本中了解到的信息。
  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学生动态的学习过程。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预设的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想要获得的结果,而生成则是在教学必须经历的活动中产生的。教师在“妙赏”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对第二个问题“妙在哪里”的预设为:
  妙,不仅妙在诸般事物皆风雅,而且也妙在表现雅的文字,两者相得益彰,骈偶对仗,又错落有致。
  这是一个富有弹性的、内涵丰富的高质量的预设。《兰亭集序》为何能成为千年美文?其文字美在哪里?笔者以为,教师如果能够带领学生走入这个预设的问题,一定会有精彩的见解出现。可惜的是,该教师直接把结论告诉了学生,忽略了过程,使这个精彩的预设缺少了生成的机会。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学生就难以获得结论,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知识,也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叶澜教授曾提出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课堂教学生成”的主导思想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石,通过课堂教学设计的变革,促进教学要素组合、教学形态展现等方面的彻底改变。[1]我们应提倡动态生成的课堂,哪怕这节课没有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让预设与生成相统一,需要理性对待预设与生成:一方面,预设应为生成留出空间,对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生成,教师要因势利导,使之成为课堂的闪光点;另一方面,当课堂出现一些消极甚至是负面的内容时,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而应机智地采取方法,回到预设上来。[2]这样的课堂才是既有精心预设又有精彩生成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魏军,姜秀琴.解读课堂的预设与生成[J].教学与管理,2005(2):47-49.
  [2]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7):17-20.
  (责任编辑:方龙云)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的作文教学存在写作程序性知识缺乏的问题,“关键词”作文教学法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教学法包括确定关键词、展开关键词、描摹关键词、围绕关键词进行自主诊断和修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始终紧扣“怎么做”这一核心,可给学生写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程序性知识;关键词;教学法  一、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写作程序性知识的缺乏  当前作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许多教师只是
期刊
摘 要: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文体的一般特征,教会学生解读论述类文本的基本方法,带领学生体会论述文的语言特色,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对于论述类文本,教师可以从学法、语言、思维等方面确定教学内容。  关键词:论述类文本;教学内容;《美美与共》;阅读教学  论述类文本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训练高中生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论述类文本到底应该教什么却一直困扰着很
期刊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其前面是殷汤与夏革的对话,内容是畅谈时空的无极无尽。殷汤与夏革讨论了这样一些问题:“古初有物乎?”“然则上下八方有极尽乎?”……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夏革才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列子·汤问》是一种怎样的文学存在?它到底是用来论述什么问题的?  一  钱梦龙老师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用了许多巧妙的问题引领学生阅读文本,较好地完成了文言
期刊
摘 要:文学社团活动是高中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只有从课程角度审视文学社团活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活动开展中遇到的师资、场地、经费、课程等方面的问题。秉持“活动社团化,社团课程化”的理念,中学文学社团应积极创办文学刊物、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关键词:文学社;社团活动;课程意识  文学社团活动是高中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它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文
期刊
摘 要:黄厚江老师执教的《记叙文中的描写》一课,体现了他作文教学的双重境界——“本色”“深度”:“本色”体现在“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深度”表现为“学习活动的层递性”“方法传授的无痕化”和“主线贯穿的整体性”。  关键词:本色教学;黄厚江;作文教学  2016年3月22日,笔者参加桐乡市“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序列化实践操作”短期培训,有幸聆听了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
期刊
【课堂实录】  师 雪花是洁白的,轻盈的;土地是苍黄的,厚重的。当艾青笔下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自由朗读诗歌,诗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生众 农夫、少妇、母亲、垦殖者、“我”。  师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众 漂泊他乡,流离失所。  师 包括“我”在内,这是一群——  生众 中国人……老百姓。(笑)  师 诗题——  生1 像雪花一样流落到祖国的各个地方。  师 这是一群
期刊
教师合作,是指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改善学校教育实践,以自愿、平等的方式,彼此协调、沟通和探讨而形成的联合行动,从而形成的一种批判性互动关系。[1]校内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是“人为合作”,如集体备课、听评课、命题小组等,也可以是“自然合作”,如课题组、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心理辅导教师与班主任合作等形式。文献研究表明,教师合作有助于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助于学校实施变革,更为重要的是,为生成基
期刊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全面推开  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人社部 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分设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合并为一个职称(职务)系列,最高职称(职务)等级设置为正高级;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坚持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除全面推开
期刊
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遗产中无可取代的艺术形式,是我们永远的骄傲。语文教学要唤醒学生沉睡的诗情、诗心,让学生学会全方位鉴赏、了解古典诗词,让学生学会写古典诗词,让中华古典诗词的火炬代代传承下去。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开发了“中学生古典诗词鉴赏与创作”选修课程。  一、课程目标  “中学生古典诗词鉴赏与创作”选修课程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  (一)知识目标 
期刊
摘 要:教材受限、试题不力、教师缺思、学生缺导等是当前的名著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策略提升名著导读的有效性:一是以菜单式任务驱动兴趣;二是以导航式引领助力细读;三是以集合式展示进行动态反馈。  关键词:名著导读;阅读教学策略;《西游记》  当前的名著阅读教学存在着教材受限、试题不力、教师缺思、学生缺导等问题。笔者在调查自己所在学校七年级学生阅读情况的基础上,对如何提高学生名著阅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