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新媒体环境浸润,在新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00后”是当代大学生主体。一方面,“00后”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主动意识强,平台渠道多,方式方法活;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正向价值观念还未完全形成,大数据对个人价值意识的养成造成剧烈冲击。结合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活动特点打造队伍、搭建平台、丰富内容、提高站位,是高校网络思政平台建设工作的方向。
2018年起,第一批“00后”结束义务教育时期步入大学,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主体。至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四个年级基本都以“00后”大学生为主体。“00后”大学生成长于新媒体时代,受新媒体技术与网络文化浸润尤深,其网络活动行为具有现代社会影响下的普遍性,又具有新媒体时代洪流冲击中的特性。掌握并结合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活动特点,加强高校网络思政平台建设,将对其意识行为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引领和塑造作用。以作者所在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文理学院(以下简称中石大克拉玛依校区文理学院)的工作经验为例,学院积极把握新媒体时代规律和大学生网络活动特点,全方位搭建网络思政平台。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活动特点
(一)信息接触获取主动性
一般来说,高校大学生正处于18-22岁的年龄段。对生活、教育、娱乐、政治等各方面信息具有相当大的探索与研讨兴趣。长期以来,网络信息获取便捷、交互性强的用户体验使他们习惯依赖于网络,主动在网络上搜索收集感兴趣的信息,并就此发表评论。大数据技术根据个人在网络浏览信息类型进行筛选推送,加强了大学生对信息获取的主动性,也加深了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渠道的依赖度和信服度。
(二)媒体技术运用灵活性
具备接受义务教育经历与网络学习生长环境的条件,“00后”大学生对媒介技术的运用非常灵活。从内容生产方面看,其中一部分同学可以在短时间内以相当高的效率和模仿力、原创力掌握基础文字采访、撰写、编辑、发布,照片拍摄、排版、处理,视频拍摄、剪辑、特效等与新媒体传播相关的技术。从平台使用方面看,“00后”大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生活、娱乐需要,对QQ、微信、抖音、哔哩哔哩等网络社交媒体的操作使用流程灵活熟练,对平台信息获取与观点输出的方式,甚至吸引其他网民关注讨论的信息类型特点及发布方式谙熟于心。
(三)信息选择分类盲目性
刚刚步入大学生活的“00后”脱离了父母的日常管教和陪伴,拥有更多个人独立时间和空间,“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不断地探索如何控制自我体验,情绪在长期稳定的同时也存在易波动的问题,意志品质开始发展并且逐渐出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容易受到成就激励而对某事某物产生深刻兴致。”[1]然而,网络内容良莠不齐,信息爆炸喷涌而来,大数据牢牢把控网络活动中的兴趣偏好轨迹并集中推送轰炸,部分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和分类较为盲目。
(四)媒介素养意识淡薄性
与新媒体时代同时衍生的是自媒体时代,人人掌握信息发布技术和平台,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前文提到,大学生对媒介技术的掌握非常灵活,他们扮演着传播链条中传播者与受众的双重身份。技术的双刃剑属性使大学生拥有更多表达自我的发声机会,却也使更多不负责任的言论流于网络。造谣、传谣、人身攻击、诽谤谩骂、网络暴力屡有发生。网络公众责任意识和媒介素养意识的淡薄成为肃清网络环境、引领价值认知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精神价值意义虚无性
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拓宽了学生学习求知的渠道,但也带来了诸多思想领域里的挑战。一方面,由于受经济利益驱动,一些“标题党”用浅层化、娱乐化的内容和方式来解读社会问题,不同程度地降低信息的可信度,使一些灰色价值进入各种信息平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思想文化的提防。另一方面,一些国外媒体通过文化输出和散布谣言影响青年人价值观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基本认识。大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网络人格极易陷入精神价值意义虚无的沼泽。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通常情况下,网络思政教育是通过网络平台和虚拟空间进行的一种思政教育工作。”[2]“三全育人”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拓展到网络空间是应有之义。网络思政教育以其灵活、生动、形象、有趣的特点成为传统思政教育形式的有力补充,也为高校在网络空间坚守话语权,传播正能量创造条件。
(一)传统思政教育形式的有力补充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弥补了传统思政教育的说教意味强、教育形式刻板僵化、教育范围与效果有限、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天然认知差异等缺陷。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和网络思政平台建设形式丰富、话题生动,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网络交互性强,网络用户身份概念淡化、注重平等交流等特点也更易于被大学生接受。
(二)高校网络思政话语权的坚守和拓展
前文提到,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00后”大学生乐于并善于在网络空间表达意见,但是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和对网络环境的责任意识较为淡薄。此外,一些社会不实声音也会做出不良诱导。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网络思政话语权式微。“在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话语权式微明显,话语空间受到挤压、话语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日益突出,对提升高校网络思政话语的质量与效率形成严重制约。”[3]加强高校网络思政平台建设是对高校网络思政话语权的坚守与拓展。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平台建设路径
(一)掌握信息技术 搭建融媒体平台
网络媒体平台形式功能豐富,特点不一,校园文化生活内容主题各异,风格鲜明。建设网络思政平台,便应树立建设思政“大平台”、网络“融平台”的意识,结合不同主题内容风格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同的网络平台,形成平台之间的良性协作与互动。全面加强对官网、微信公众号、官方抖音账号、官方哔哩哔哩账号等不同类型的平台建设。各平台之间实现内容共享,针对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内容又据其特点侧重选用某一平台进行重点发布。例如在官网加强对校园新闻及公告的编辑,在微信公众号加强对学生活动图文的报道,在抖音账号加强对微视频等原创内容的展出,利用哔哩哔哩平台做好新生报到直播和答疑工作等。中石大克拉玛依校区文理学院实现官网、微信公众号、抖音、哔哩哔哩多个新媒体平台的联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疫情期间,制作发布师生为武汉加油MV,师生志愿者事迹系列深度报道,直击线上云开课场景等,结合各官方平台形式特点创意内容发布。开学季在哔哩哔哩建立“铿锵三人行”线上游校园栏目,并在微信公众号全程报道,依靠平台联动增强传播效应。 (二)建设专业队伍 探索全方位视角
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施教于学生,内容生产与发布、平台建设与维护也有赖于打造一支专业的学生队伍。为此,应建立周期培训制度,建设培训、实践、展示、反馈一体化的运行团队管理体系。一方面可通过平台建设维护工作拓宽学生的技能素质,增强体验感,加强对学生的美育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学生选题视角新颖,符合时代要求,贴近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更易于在受众群体中引起共鸣。平台主题选取与内容生产要将线上与线下的原创力相结合,在着眼于报道校园实际发生的新闻活动之外,要积极主动策划选题,做好深度调查,组织线上活动等。风格要兼顾严肃活泼,引人关注,引人探讨,引人深思,发挥好网络的育人功能。中石大克拉玛依校区文理学院依托学生会建立新媒体部和文启培训室,明确两周一次的培训制度,就摄影、摄像、剪辑、撰稿、排版等与媒体信息发布相关的技能进行培训,储备新媒体技术人才库,联系校外一线影视专业工作人员为学生开设讲座,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学习渠道。疫情期间,学院在抖音公众号发起居家健身小视频拍摄比赛,在微信公众号发起女神节厨艺大比拼。每年初雪,学院组织“冰雪文化节”系列活动,并在各官方平台同步报道,所有活动的通知发布、新闻侧记、深度报道等都依托各个新媒体官方平台加大效应,增强互动性。
(三)丰富内容生产 育人以精神之钙
网络思政平台期望维护受众基础,丰富生动的内容生产是关键。作为官方账号,平台内容要对校园正能量之声进行强化,对校园文化环境全面展示;作为传统思政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平台要发挥其生动有趣的优势,以健康营养的精神之钙投诸于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当中。其中,要以多种形式作好校园新闻的采集发布,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爱国爱校情怀;要积极开展线上活动,积极协同线下活动,增强校园凝聚力,成为学生情感交流的纽带;要为学生提供原创文艺表达平台,全力营造具有人文主义情怀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加强“四史教育”,培养红色基因,结合网络平台特点,梳理教育资源,重点建设线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石大克拉玛依校区文理学院依托新疆戍边红色文化背景,在克拉玛依市博物馆、三五九旅纪念馆、小白杨哨所和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建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全面贯彻三全育人,打破时空局限,学院又在微信官方公众号专门建立《初心如炬》栏目,打造线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整合不同主题的红色教育图文视频资料,在公众号重新排版发布,结合建党一百周年、“感动中国”系列人物等时事建立专辑,引导“00后”大学生的正向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使命感,将精神之钙的养分注入大学生的“脊梁”。
(四)着眼媒介素养 润物于无声之处
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公众责任意识和媒介素养意识缺失,自媒体的发展也使高校网络思政话语权式微、话语空间受到限制,网络环境难免夹有灰色杂音。在此基础上,着力加强对网络思政平台的建设,需要一手抓主创队伍的媒体素质,使学生切身体验到自媒体作为信息发布者的身份属性,培养其对发布信息的责任意识,并以学生带动学生,在高校范围内强化媒介素养意识;一手抓平台主题倾向,在信息发布过程中作好负责任的表率作用,将媒介素养意识的养成放在公共空间进行讨论。通过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加强和对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使大学生自媒体自愿为正能量发声,使网络空间的大学生自媒体与高校网络思政话语和平和谐共存,拥有青春积极阳光的共同特点,使网络思政工作从根本上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中石大克拉玛依校区文理学院加强对各大官方平台信息发布内容和形式的监管,在前期策划环节便对主题进行严格筛选,组织网络媒介素养讲座并在学院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全程跟踪报道,着重于加强对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和对网络文明意识的引导。
注释
[1]张本青,邓青林.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基于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培育视角[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07).
[2] 王麗娟,李文波,周鹭.基于大学生网络人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讨[J].大众文艺,2020(24).
[3] 洪飞,陈爱云.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话语权的式微与重塑[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36(01).
参考文献
[1]杨舒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建设探究[J].长江丛刊,2020(36).
[2]李守远.以新媒体为载体的高校思政工作推进策略实践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20,30(12).
作者简介
袁亚婷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辅导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8年起,第一批“00后”结束义务教育时期步入大学,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主体。至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四个年级基本都以“00后”大学生为主体。“00后”大学生成长于新媒体时代,受新媒体技术与网络文化浸润尤深,其网络活动行为具有现代社会影响下的普遍性,又具有新媒体时代洪流冲击中的特性。掌握并结合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活动特点,加强高校网络思政平台建设,将对其意识行为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引领和塑造作用。以作者所在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文理学院(以下简称中石大克拉玛依校区文理学院)的工作经验为例,学院积极把握新媒体时代规律和大学生网络活动特点,全方位搭建网络思政平台。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活动特点
(一)信息接触获取主动性
一般来说,高校大学生正处于18-22岁的年龄段。对生活、教育、娱乐、政治等各方面信息具有相当大的探索与研讨兴趣。长期以来,网络信息获取便捷、交互性强的用户体验使他们习惯依赖于网络,主动在网络上搜索收集感兴趣的信息,并就此发表评论。大数据技术根据个人在网络浏览信息类型进行筛选推送,加强了大学生对信息获取的主动性,也加深了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渠道的依赖度和信服度。
(二)媒体技术运用灵活性
具备接受义务教育经历与网络学习生长环境的条件,“00后”大学生对媒介技术的运用非常灵活。从内容生产方面看,其中一部分同学可以在短时间内以相当高的效率和模仿力、原创力掌握基础文字采访、撰写、编辑、发布,照片拍摄、排版、处理,视频拍摄、剪辑、特效等与新媒体传播相关的技术。从平台使用方面看,“00后”大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生活、娱乐需要,对QQ、微信、抖音、哔哩哔哩等网络社交媒体的操作使用流程灵活熟练,对平台信息获取与观点输出的方式,甚至吸引其他网民关注讨论的信息类型特点及发布方式谙熟于心。
(三)信息选择分类盲目性
刚刚步入大学生活的“00后”脱离了父母的日常管教和陪伴,拥有更多个人独立时间和空间,“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不断地探索如何控制自我体验,情绪在长期稳定的同时也存在易波动的问题,意志品质开始发展并且逐渐出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容易受到成就激励而对某事某物产生深刻兴致。”[1]然而,网络内容良莠不齐,信息爆炸喷涌而来,大数据牢牢把控网络活动中的兴趣偏好轨迹并集中推送轰炸,部分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和分类较为盲目。
(四)媒介素养意识淡薄性
与新媒体时代同时衍生的是自媒体时代,人人掌握信息发布技术和平台,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前文提到,大学生对媒介技术的掌握非常灵活,他们扮演着传播链条中传播者与受众的双重身份。技术的双刃剑属性使大学生拥有更多表达自我的发声机会,却也使更多不负责任的言论流于网络。造谣、传谣、人身攻击、诽谤谩骂、网络暴力屡有发生。网络公众责任意识和媒介素养意识的淡薄成为肃清网络环境、引领价值认知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精神价值意义虚无性
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拓宽了学生学习求知的渠道,但也带来了诸多思想领域里的挑战。一方面,由于受经济利益驱动,一些“标题党”用浅层化、娱乐化的内容和方式来解读社会问题,不同程度地降低信息的可信度,使一些灰色价值进入各种信息平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思想文化的提防。另一方面,一些国外媒体通过文化输出和散布谣言影响青年人价值观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基本认识。大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网络人格极易陷入精神价值意义虚无的沼泽。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通常情况下,网络思政教育是通过网络平台和虚拟空间进行的一种思政教育工作。”[2]“三全育人”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拓展到网络空间是应有之义。网络思政教育以其灵活、生动、形象、有趣的特点成为传统思政教育形式的有力补充,也为高校在网络空间坚守话语权,传播正能量创造条件。
(一)传统思政教育形式的有力补充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弥补了传统思政教育的说教意味强、教育形式刻板僵化、教育范围与效果有限、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天然认知差异等缺陷。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和网络思政平台建设形式丰富、话题生动,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网络交互性强,网络用户身份概念淡化、注重平等交流等特点也更易于被大学生接受。
(二)高校网络思政话语权的坚守和拓展
前文提到,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00后”大学生乐于并善于在网络空间表达意见,但是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和对网络环境的责任意识较为淡薄。此外,一些社会不实声音也会做出不良诱导。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网络思政话语权式微。“在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话语权式微明显,话语空间受到挤压、话语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日益突出,对提升高校网络思政话语的质量与效率形成严重制约。”[3]加强高校网络思政平台建设是对高校网络思政话语权的坚守与拓展。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平台建设路径
(一)掌握信息技术 搭建融媒体平台
网络媒体平台形式功能豐富,特点不一,校园文化生活内容主题各异,风格鲜明。建设网络思政平台,便应树立建设思政“大平台”、网络“融平台”的意识,结合不同主题内容风格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同的网络平台,形成平台之间的良性协作与互动。全面加强对官网、微信公众号、官方抖音账号、官方哔哩哔哩账号等不同类型的平台建设。各平台之间实现内容共享,针对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内容又据其特点侧重选用某一平台进行重点发布。例如在官网加强对校园新闻及公告的编辑,在微信公众号加强对学生活动图文的报道,在抖音账号加强对微视频等原创内容的展出,利用哔哩哔哩平台做好新生报到直播和答疑工作等。中石大克拉玛依校区文理学院实现官网、微信公众号、抖音、哔哩哔哩多个新媒体平台的联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疫情期间,制作发布师生为武汉加油MV,师生志愿者事迹系列深度报道,直击线上云开课场景等,结合各官方平台形式特点创意内容发布。开学季在哔哩哔哩建立“铿锵三人行”线上游校园栏目,并在微信公众号全程报道,依靠平台联动增强传播效应。 (二)建设专业队伍 探索全方位视角
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施教于学生,内容生产与发布、平台建设与维护也有赖于打造一支专业的学生队伍。为此,应建立周期培训制度,建设培训、实践、展示、反馈一体化的运行团队管理体系。一方面可通过平台建设维护工作拓宽学生的技能素质,增强体验感,加强对学生的美育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学生选题视角新颖,符合时代要求,贴近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更易于在受众群体中引起共鸣。平台主题选取与内容生产要将线上与线下的原创力相结合,在着眼于报道校园实际发生的新闻活动之外,要积极主动策划选题,做好深度调查,组织线上活动等。风格要兼顾严肃活泼,引人关注,引人探讨,引人深思,发挥好网络的育人功能。中石大克拉玛依校区文理学院依托学生会建立新媒体部和文启培训室,明确两周一次的培训制度,就摄影、摄像、剪辑、撰稿、排版等与媒体信息发布相关的技能进行培训,储备新媒体技术人才库,联系校外一线影视专业工作人员为学生开设讲座,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学习渠道。疫情期间,学院在抖音公众号发起居家健身小视频拍摄比赛,在微信公众号发起女神节厨艺大比拼。每年初雪,学院组织“冰雪文化节”系列活动,并在各官方平台同步报道,所有活动的通知发布、新闻侧记、深度报道等都依托各个新媒体官方平台加大效应,增强互动性。
(三)丰富内容生产 育人以精神之钙
网络思政平台期望维护受众基础,丰富生动的内容生产是关键。作为官方账号,平台内容要对校园正能量之声进行强化,对校园文化环境全面展示;作为传统思政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平台要发挥其生动有趣的优势,以健康营养的精神之钙投诸于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当中。其中,要以多种形式作好校园新闻的采集发布,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爱国爱校情怀;要积极开展线上活动,积极协同线下活动,增强校园凝聚力,成为学生情感交流的纽带;要为学生提供原创文艺表达平台,全力营造具有人文主义情怀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加强“四史教育”,培养红色基因,结合网络平台特点,梳理教育资源,重点建设线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石大克拉玛依校区文理学院依托新疆戍边红色文化背景,在克拉玛依市博物馆、三五九旅纪念馆、小白杨哨所和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建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全面贯彻三全育人,打破时空局限,学院又在微信官方公众号专门建立《初心如炬》栏目,打造线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整合不同主题的红色教育图文视频资料,在公众号重新排版发布,结合建党一百周年、“感动中国”系列人物等时事建立专辑,引导“00后”大学生的正向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使命感,将精神之钙的养分注入大学生的“脊梁”。
(四)着眼媒介素养 润物于无声之处
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公众责任意识和媒介素养意识缺失,自媒体的发展也使高校网络思政话语权式微、话语空间受到限制,网络环境难免夹有灰色杂音。在此基础上,着力加强对网络思政平台的建设,需要一手抓主创队伍的媒体素质,使学生切身体验到自媒体作为信息发布者的身份属性,培养其对发布信息的责任意识,并以学生带动学生,在高校范围内强化媒介素养意识;一手抓平台主题倾向,在信息发布过程中作好负责任的表率作用,将媒介素养意识的养成放在公共空间进行讨论。通过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加强和对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使大学生自媒体自愿为正能量发声,使网络空间的大学生自媒体与高校网络思政话语和平和谐共存,拥有青春积极阳光的共同特点,使网络思政工作从根本上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中石大克拉玛依校区文理学院加强对各大官方平台信息发布内容和形式的监管,在前期策划环节便对主题进行严格筛选,组织网络媒介素养讲座并在学院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全程跟踪报道,着重于加强对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和对网络文明意识的引导。
注释
[1]张本青,邓青林.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基于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培育视角[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07).
[2] 王麗娟,李文波,周鹭.基于大学生网络人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讨[J].大众文艺,2020(24).
[3] 洪飞,陈爱云.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话语权的式微与重塑[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36(01).
参考文献
[1]杨舒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建设探究[J].长江丛刊,2020(36).
[2]李守远.以新媒体为载体的高校思政工作推进策略实践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20,30(12).
作者简介
袁亚婷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辅导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