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前引流联合皮下负压引流在腹腔镜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sld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会阴部切口的处理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福建省立医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辅助经腹会阴直肠癌切除术治疗的87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采用骶前引流(骶前引流组),45例采用骶前引流联合皮下负压引流(联合引流组)。联合皮下组除放置骶前引流管外,于皮下置引流管一根接负压球,经会阴部切口侧前方另戳孔引出固定。皮下负压引流管置管2周、色清亮且连续3 d量少于15 ml,同时B超未见明显盆腔积液,且切口无红肿、水肿、愈合可,即予拔除。

结果

全组男51例,女36例,年龄26~78(56.9 ± 10.8)岁。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骶前引流组放置骶前引流管4~13(8.0 ± 2.5)d;联合皮下组放置骶前引流管4~14(6.7 ± 2.4)d,皮下负压引流管放置14~24(15.8 ± 3.0)d。骶前引流组的一期愈合率为66.7%(28/42),联合皮下组的一期愈合率为91.1%(4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911,P= 0.005)。骶前引流组切口感染率为21.4%(9/42),联合皮下组切口感染率4.4%(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674,P=0.017)。

结论

腹腔镜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会阴切口一期缝合采用骶前引流联合皮下负压引流对切口愈合的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TEP)与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58例腹股沟疝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85例患者行TEP术(TEP组),73例患者行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Lichtenstein组)。TEP组全身麻醉,分离耻骨膀胱间隙和髂窝间隙,术中注
随着"精准医学"概念的提出和推广,对于疾病发生、进展及转归有了更加精确细致的认识,使得外科治疗理念也越来越精准化和微创化。以腹腔镜手术为主的微创治疗已成为胃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掌握手术指征是胃癌微创治疗的前提,KLASS-01及CLASS-01等多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对于早期胃癌、主要是临床诊断为Ⅰ期的胃癌,腹腔镜远端胃癌可以作为常规治疗手段,在严格把握手术指征下,也可选择内镜下治疗
目的比较腹腔内吻合与腹腔外吻合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后30 d内腹腔感染的发生情况。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结直肠专业组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的结肠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排除不能行根治性手术的Ⅳ期结肠癌、急诊手术和中转开腹手术的患者。通过手术时间、术后感染情况和术后住院日等指标,比较腹腔内和腹腔外两种吻合方式的差异。结果入选的194例患者中,73例行腹腔
期刊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是当前外科治疗直肠癌的新热点,但如何规范化开展taTME亟待解决。只有具备熟练的腔镜技术和盆腔解剖知识,全面掌握taTME技术细节,并按要求经医疗部门备案批准后才可以谨慎开展,建议选择70岁以下女性,肿瘤下缘位于距肛缘5~ 7 cm,肿瘤< 3 cm,术前临床分期T3aN0以下的患者开展。该手术所需器械为常规的腹腔镜器械,肛门拉钩,经肛操作通道以及能提供恒定压力的
随着早期胃癌检出率的提高,内镜治疗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并成为胃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规范开展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理论上,无淋巴结转移、内镜下能完整切除病变的早期胃癌可进行内镜治疗,内镜治疗的绝对适应证为直径≤2 cm、不伴有溃疡或溃疡瘢痕的分化型黏膜内癌(pT1a);扩大适应证则包括直径>2 cm、不伴有溃疡的分化型pT1a期肿瘤,直径≤2 cm、伴有溃疡的分化型pT1a期肿瘤以及
在所有的肠道吻合技术中,单层缝合被认为是比较好的方法。与其他单层缝合技术比较,Gambee垂直褥式缝合被认为更具有生物机械学及组织愈合优势。本文介绍一种新型的垂直褥式胃肠吻合技术,其主要优点是缝合方法简单、确切,保证黏膜自动内翻;缝合过程仅需两次进针、出针;缝合要领是深进-浅出,浅进-深出。在开放手术时采取间断缝合;在腹腔镜、机器人手术时采取连续缝合。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