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部的语义分析及文化寓意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piao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往今来,中国关于“玉”的历史源远流长。随着朝代的变更,玉不仅见证了光辉灿烂的中华历史,时代也赋予了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以“玉”的语义场分析为主要切入点,《说文解字·玉部》中的字进行详尽的语义分析,共分为类属义场、同义义场、反义义场等,针对同一语义场的共性和义素并且充分结合玉文化给予分析,通过玉部字进一步探究玉文化的深刻寓意。
  【关键词】《说文解字》;玉部字;玉文化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3-0106-02
  “玉”经历过无数能工巧匠的雕琢,无数人的欣赏和诠释,在艺术和时代的道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融合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无可替代,所以至今为止,“玉”仍被世人视为珍物。“玉石之美”的说法起源于班固的《白虎通德伦·考黜》:“玉者,德之至也。”事实上,关于“玉”所代表的不仅有他自身的财富价值,其内涵更是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展现。
  一、辞书中“玉”的释义
  从“玉”的起源,最早出现的甲骨文来看,“玉”是象形字。甲骨文“玉”的中间是一根长长的绳子串连着上下中三片玉,两端绳子均有些外露。但随着沿袭和发展,金文和小篆“玉”的两端绳子不再外露。到了隶书时,因为中央的绳子不外露,从而导致“玉”字与“王”字写法相同,故为了区分则在“王”字右侧加了一点,变成了通用至今的“玉”字。所以现在大部分有“王”做偏旁的字,实则是为变形前“玉”,所以大多“王”做偏旁的字和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语大字典》中有关玉部字的收集数量共有600个,除第一个为“王”字外,其他大部分皆与玉有着密切的关系,流传至今仍继续沿用。《汉语大字典》中对于“玉”本义的解释为:“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部首中所属的字皆为玉石或玉做的饰品,或者代指玉的颜色和声音以及与玉的制造工艺和雕刻技艺的动作有关内容等,这些玉部字代指玉制品的同时,也象征着美好的事物。玉部字的大量存在彰显了它从古至今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美好寓意,它的现存也昭示着玉制品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以至于在当今时代都有着极大的作用。
  同时,在《说文解字》中,也有对于玉部字更为详尽的内容和注解,对于字形和字源的考究十分详尽。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关于“玉”部共收集了126个,也对“玉”部做了极其明确的分类与解释。“玉”意为最美的石头,并且许慎在书中提到,玉有五品:仁,义,智,勇,廉,赋予了“玉”美好的昭示和含义。同时,对于玉部字的主要讲解也以此书《说文解字·玉部》为基础进行具体分析。
  二、“玉”部的语义场分析
  语义场理论是对语言学分析若干个共性和异性义素的重要研究理论方法,最早是由德国的特里尔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语义场是指义位形成的系统,由若干不表示彼此共性的义素和相应的表示彼此差异的义素连接在一起,让它们相互规定,相互制约又相互作用,那么这些义位就构成了一个语义场。接下来,试以《玉部》为例,谈谈《说文解字》的语义场意识,运用语义场理论对《玉部》进行分析。
  (一)“玉”的类属义场
  类属义场中的义位代表着同类事物的各种对象,或者代表同类的现象和性质等。类属义场中的义位不必按照固定顺序排列,但却完整明确地概括事物的类型。对于玉部来说,玉的语义场以玉石为起点,发散出玉器、玉佩、玉饰等下属义场。下属义场具有上一层的义素,却也拥有着其特殊的义素。
  在《玉部》中,“璙、瓘、璥、琠、巎、玒”等24个字均是由于玉的质地、颜色等多方面鉴赏分析的品质不同,也对它们有了不同的名称分类以便区分。如“璠、璵”则代表宝玉,最为珍贵的玉石,“瑾、瑜、璿、琳”则意为质量上乘的美玉,而“瓚、璑”等表示的则是对于一般品质没那么高,较次品质的玉石。此类字的出现也更有利于展现出古代人对于玉石鉴赏和最纯粹玉石的精细分类,也让玉石揭下它的神秘面纱,清晰明了其种类和品质。
  “玉”部字不仅对于玉石的详尽分类,还对于玉器、玉佩等下属义场的部分有明确与精细的归类。因为玉石的美感,古人经常将它作为随身佩戴的事物或者装饰。《玉部》中,以玉为原材料所制作的玉佩则是“璬、珩、玦、琫、珌、璏、璗”。其中“珩”意为玉佩中的核心玉器,一般会处于玉佩的最上端,走起路时会限制行走。这也要求古代人戴上玉佩时会更加注意规矩和体态,恭敬而行,有效的约束和惊醒人们的走姿和礼仪。其次,玉石也经常会用在其他方面的装饰品和工艺品,如《玉部》中“珥、瑱、琫、珌、璏、瑵、璂、瑬”则是关于此类的汉字。由于社会阶层的逐渐形成,象征着财富和价值的玉石也渐渐被垄断,其工艺制作也更加精美,深受高位者的喜爱,也只有位高权重者才能镶嵌在武器和冠帽上饰玉。例如“琫”,《玉部》:“琫,天子以玉,诸侯以金”,指的就是佩刀上的玉饰,也昭示了玉在当时人们心中的象征与地位。另外,在古代玉石也被寓意着高尚、平安健康,象征着美好顺意,在祭祀、朝圣、宴会等隆重而庄严的仪式上常常会用到。《玉部》:“壁、瑗、環、璜、琮、琥、瓏、琬、璋、琰、玠、瑒、瓛、珽、瑁、瑞”就是将瑞玉和礼玉进行了分类,繁琐而庄重的礼仪文化与玉文化相互交融,不同等级的玉也象征着主人的身份与地位。
  除了玉石本身外,关于“玉”部还有很多关于玉的品质、声音、颜色等相关属性的字。首先,《玉部》中的表示玉声的有:“球、玲、瑲、玎、琤、瑣、瑝”,特指玉器撞击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玉部》:“琤,玉声也,从玉争声。”在古代,佩戴玉饰的人们正是通过避免这种玉石撞击的声音,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和行为举止。其次,《玉部》中,“瑛、琰、瑳、玼、瑩、璊、瑕、璀、璨”则是代表玉的色泽与质感。玉石在早期被用于工艺技术生产中,随着技术逐渐精湛和改良,不同方式与程度打磨玉石,其成色和品质也会变得截然不同。除此之外,随着玉制品的制作工艺逐渐精良,雕刻技艺逐渐精细化,玉石的花纹也有着明确的分类,《玉部》中,“瑑、珇、璱、瑮”则是关于此类的汉字。如《说文》中:“圭璧上起兆瑑也。”瑑代指的则是玉器雕刻而凸起的花纹。   (二)“玉”的同义义场
  同义义场具备和基本义相同或相近的义素,但义场又有其他不用附加义的义位构成,与原基本义存在较小的差别和不同,但却使语言表达更加明确严谨,能够准确无误地表达出具体的深意与指向,《玉部》中有很大篇幅,以下对其简要分析。
  “玉”由于其出众的品质与美好的外观,往往成为审美的标杆,《玉部》中有“瑀、珢、璅、琎、瓒、璁、琂、璶、琟、瑦、瑂、璒、玗”等《玉部》的解释皆为“石之似玉者”,都是表示像美玉一样拥有高品质和美好外观的石头,因其出众的品质皆‘似玉’般,都具有一定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广受收藏家的喜爱。除此之外,《玉部》中“玤、玪、璓、玖、玽”则是代表“石之次玉者”,显然价值如次玉般略输美玉,但也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和鉴赏价值。
  同时,因为“玉”的财富价值,部分贵重的珍宝也为玉部,《玉部》中“珍、珠、玭、玟、瑰、玑、琅、玕、珊、瑚”皆是意为珍宝。如关于“珠”字,《玉部》中解释:“珠,蚌之阴精,从玉朱声,《春秋国语》曰:珠,以御火灾是也。”可以看出,古人对珠也予以了和玉相同的美好寓意,虽然它们并非玉石类,但却都有着与宝玉相同的主流地位和审美意蕴,深受人们的尊崇和喜爱。
  除此之外,随着工艺技术的提升,对于治玉和赏玉也有了更加准确严谨的说辞。治玉方面,在《玉部》中,“琢、琱、理”则是对于治玉的明确说明。《玉部》中解释:“理,治玉也。”明确是初步对于玉石剖离的工序,但对于玉石更深层次的加工则是“琱、理”。《玉部》:“琱,治玉也。一曰石似玉。”“琱”是对于剥离的玉石进行再次加工,更细节的雕刻。这些玉部字的出现也彰显着古代对于治玉的过程更加精细化和工程化,形成了一个较为明确的治玉系统。赏玉方面,《玉部》:“玩,弄也。”意为玩赏,后衍生意义为玩耍。但无论古代还是至今,玉石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巧夺天工的雕刻和纹理极具审美价值与意蕴。
  (三)“玉”的反义义场
  反义义场是指意思相反或相对义位构成的义场,其中基本义场有着共同的义素,但其中不同的义素则与基本义场相反或相对,突出表现其相反义素的内容。反义义场的存在与原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为突出原义相反的义素,更能突出其语义特色,活灵活现。在《玉部》中关于玉的品质中,则有美玉和朽玉的区别。《玉部》:“珛,朽玉也。”“珛”代指朽败的玉石,有疵点或瑕疵的玉石,这类字的出现也是源于古人对于玉石的鉴赏和喜爱。
  三、总结
  通过对于《玉部》中“玉”部字义场的明确与分类,可以看出玉在古人心中的重要地位。纵观古今,随着不断地发展与演变,玉也被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涵,完美地融入了传统文化与思想之中,承载了古人的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寓意,其共同点皆象征着美好的人与事,也彰显着人们对玉的欣赏与喜爱。也正是赋予玉的品质契合中华民族的主流审美观与价值观,因此玉文化也是对我国文明与发展的展现,随着对其不断地探秘与深究,玉文化也渐渐完美融入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成就更优秀而不可或缺的文化价值底蕴。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趙术宏.《说文解字》“玉”部字与古代佩玉习俗研究[J].汉字文化,2020,(15):73-74.
  [3]侯月明.浅谈《说文解字》中的玉文化[J].兰台世界,2013,(36):21-22.
  [4]张丽. 《说文解字》玉部字显示的古代玉文化意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113-117.
  [5]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前数字技术不断蓬勃发展的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数字化转型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如今在数字技术的作用下,整个信息传播模式和人们的阅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数字化发展浪潮中找准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的着力点,是显著提升非遗艺术传承和保护效果的重要前提。本文首先分析非遗项目数字化转型的含义以及必要性,其次阐述非遗项目数字化转型的主要举措,最后做出总结。  【关键词】非遗艺术;数
期刊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象征,文化传播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廣州依靠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河港海港所在地,中外商人聚首频繁,海上贸易十分繁荣,故形成了历史深厚,又带有岭南风情的港口文化。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港口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港口文化的软实力作用也在逐步显现。  【关键词】港口文化;传播现状;广州  【中图分类号】F522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紫阳民歌,是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内的传统民歌,历史悠久,悠扬动听,反映了当地的民间风俗。紫阳被汉水环绕,又在秦巴山深处,“秦巴深处传妙音”,就是紫阳民歌的动人写照。紫阳民歌可以追溯到先秦《诗经》中的“周南”“召南”,一直到明清,由于战乱,有了较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进行民歌的搜集与整理,直到今天,紫阳民歌依旧焕发着生机。同时也要思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将紫阳民歌的
期刊
【摘要】自由时间是伴随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游离出来的,能为人们在不受外力牵制的情况下参与社会活动而自由支配的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经典著作中深入阐述了“自由时间”范畴的本真含义,同时,探讨自由时间与闲暇时间、劳动时间等概念的内在逻辑关系,接着描述三种社会形态下的自由时间状况,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彼此之间会处于同一的自我和谐状态。  【关键词】自由时间;劳
期刊
【摘要】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土地的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余音绕梁到现在的百花齐放,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一直在传达着最美的“中国之声”,体现着中国高贵优雅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喜爱。在长期的改革和发展中,其美學特征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将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的美学流变、绚丽多彩的审美特点和走进新时代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来探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
期刊
【摘要】在全球数字化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新兴媒体的相继出现也为漫画的传播方式带来一次又一次的革新。从此,漫画不单单地通过纸质传播,很多传统漫画以新媒体为载体,通过一些新兴的网络媒介逐渐向新媒体漫画的形式演变,令读者从视觉、听觉、触觉、心理多方位体验漫画作品。因此各种新兴媒体的普及也形成了当今漫画传播渠道的多元化,由此形成了新时代的新媒体漫画形式。对于新媒体漫画的传播特点和发展前景的研究,能够展
期刊
【摘要】晋剧《关公》通过演绎关羽与曹操的对手戏,展现关羽戎马倥惚、驰骋疆场、忠勇仁义、令人敬仰的一生。全剧六场戏加上序幕和尾声,包含了关羽一生的各个主要时段,抓住典型人物的典型故事,让人在感知历史、敬畏英雄当中,以忠义的精神来报国,以诚信的精神来修身,以仁勇的精神来护佑苍生。大智大勇、全忠全义的关公形象塑造,完整合理、富有思想意蕴的情节安排,让我们看到了从历史中走来的德行天下、文武双全、活灵活现的
期刊
【摘要】《洞箫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以音乐为对象的赋作,洞箫寄怀,更显其悲,开创了后世乐器赋写作范例。学界一直将《洞箫赋》认为是一篇音乐咏物赋,但除此之外,汉宣帝复归儒家雅乐思想,这篇目的是“以娱太子”的文章势必将音乐与政治相联系,主张发挥音乐的教化作用,可以说《洞箫赋》也是一篇教化赋。  【关键词】《洞箫赋》;教化;雅乐;儒家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在当前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优秀的钢琴作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很多的色彩。这些优秀的钢琴作品具有很大的共性,在演奏的过程中有效地将西方的钢琴技术和我国传统的民族元素进行融合。钢琴作品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展现出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与西方的钢琴技术融合以后,可以增添新的艺术活力。  【关键词】传统戏曲元素;钢琴艺术;运用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音乐史学本分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近些年,交叉学科的出现,让两个学科找到了交叉研究的可能,中国古代音乐文学这个新学科应运而生。此二者本是同根同源,皆起源于远古的乐舞,且在历史的长河里始终并行发展,本文将对于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思考简要道来。  【关键词】音乐;文学;诗歌;交叉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