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需常教常新

来源 :花溪·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yi02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以“轻负高效”为目标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教学,让学生的学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语文教师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无止境,教师应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情况适时改变。教学观念的更新应放在首位,它指引着具体的教学行为。教师需树立大语文观,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取之不竭的能源。在教学中不断地提炼核心目标,围绕核心目标深入教学,让学生学得扎实透彻,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其次,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也尤为重要,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一个学的“工具”,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轻负高质、转变观念、核心目标、学习工具
  语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困扰我们已经很久了,如何构建理想课堂,实施有效教学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一大焦点。笔者所在的是一所农村初中,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语文教学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未完全渗透到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滞后,较多的教师面对新的学生、新的教材依旧着昨天的故事,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入狭隘的境地,无伸展的空间;二是一堂课不分精讲、略讲,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的现象较多,教师未选取有核心价值的内容作为自己的教学点,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三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能做到紧密结合。有些课生动风趣,犹如一道道盛宴,但学生只看得到却无法尝试,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这几年从教学观念的转变、核心目标的提炼、帮助学生寻找学习“工具”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具体做法如下:
  一、转变观念,树立大语文观,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取之不竭的能源
  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最担忧的是学生学习缺乏兴趣,思想僵化。去哪寻找一泓清泉,源源不断地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持久地喜欢语文呢?笔者对以往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得出以下结论:过去的教学较多地依赖课本、教参,思考着哪些词语应掌握,哪些句子学生应学会分析,文章的主旨、中心是什么,这样片面、狭隘地考虑,遮蔽了语文教学本身的意义以及人的意义和价值,遗忘了“生活世界”的原初性和根本性,如此漂泊无根状态下的语文教学如何能给学生以恒久的动力?教师应紧跟课标的要求,结合学情的分析转变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应在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基础上,充分扩大听、说、读、写的学习范围;充分拓展语文的使用范围;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执教七上的内容时,依据各单元教学的内容,逐步引导着学生去树立远大的理想,感触生命的意义,感受自然四季的美景,探索自然的奥秘,感悟人间真情。每一篇课文不仅是落实知识点、培养能力的生发点,也是一扇打开世界、打开生活之门的小窗子。这样,语文教学的外延便真正意义地拓展了开来。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大自然,它提供了我们生存所需的一切物质,给了我们如画的四季,还给了我们无穷的灵感与睿智。教学完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后,也让学生漫步校园,感受秋的风韵。学生在文章中写到:“赤骨的寒风早已吹进了心窝,现在真的是入冬了,清晨,坐在爷爷的车上,任风吹打着我的脸庞,风肆无忌惮地张扬着,我只顾卷缩在爷爷那在岁月的磨砺下早已弯曲的背后,只觉得那是一个小小的港湾,能使我忘却寒冷,尽情地在其中徜徉……”
  生活、文本、学生之间的桥梁已经搭建,这样的语文学习是饱满的,因为它连接着生活那湾源源不断的活水。常常在想,作为学生,保守安分、因循守旧、懦弱胆小不是他们所应有的,对外界信息,他们应敏感;对未来,他们应充满想象力;对生命,他们应充满激情:作为教师,我们需以宗教徒般怀着虔诚、敬畏的心态去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塑造健康、美好的灵魂。
  二、转变策略,提炼核心,集中语文教学内容
  要想让贫瘠的土地上长出绚丽的鲜花,结出累累的硕果。我们得立足于讲台,用灵动的智慧的音符去弹奏学生的“心灵之乐”。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塑造灵魂、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我们发挥才智的舞台。作为语文教师却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有时满腔热忱地走进课堂,学生听课却是提不起精神;有时花大力气备课、教课,可效果并不理想;教师把自以为好的东西塞给学生,毫无保留,学生的能力却依然平平……这其中固然可以找到多种原因,但最重要的一点,恐怕是所教的内容,所采用的方法,还没能和学生心中的弦对准音调。前人说得好: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以往的教学总是担心讲解有什么遗漏,面面俱到,其实一道未到。何不在众多的教学目标中提炼出一个核心的目标,一堂课落实一个核心目标,并举一反三,让学生学得扎实透彻。笔者尝试着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来取舍、剪辑教学内容,提炼核心目标进行教学。
  七下《最后一刻》为精读课文,就文体教学而言,涉及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的教学;就单元教学目标而言,涉及揣摩、品析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确定了本课的核心教学目标为“抓变化,品人物,析情感”。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一)生预习,感受最后一课与往日的不同之处,生思考,交流,形成以下结论:1、往日喧闹的课堂变得肃静;2、有了一群特殊的学生;3、韩麦尔先生的穿着、态度与往日不同;4、怕老师、不爱法语的我舍不得老师、法语。师引导: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生:这是最后一课。(二)揣摩描写“我”及韩麦尔先生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分析两人的情感及其变化。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在对比中感受到他们强烈的爱国意识觉醒。
  《绿色蝈蝈》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教学时有教师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六个字“学会筛选信息”。设置了两个教学环节,一是依据课文内容说说假如蝈蝈来到人类社会,它将应聘什么工作?学生阅读过后纷纷举手。第二个环节是幻灯展示《辞海》中55字的蝈蝈介绍,请学生与课文介绍进行对比,学生认真思考过后,再次踊跃举手,蝈蝈的食物、外形、习性特点一一被列举出来,学生们也初步体会到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因为教学目标的集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转变方法,寻求“工具”,稳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中 “教什么”“怎么教”固然重要,但学生怎么学更有效更值得我们思索。一是要给学生找一个学习的“工具”。如在指导学生写作时,田玉教授给了学生感知的工具——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感官进行全方位的感知,这样学生的写作具体而生动。他还认为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并相应的给出修改流程、感知和思维、修辞、说明和拟人、写作速度、常用评语等“工具”,这样师生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少了盲目性,也使学生了解到怎样的文章是好文章,如何去写作。
  《义务教育课程语文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基础任务在于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就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文体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如关于语文教学中的语法修辞,指出“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如何落实课标的要求?借鉴他人的作法可取,但更重要的是教师本人需“下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寻找“工具”的方法更多的要去研读《课标》、教材、《中考说明》,做练习,不断地归纳、整理、提炼。如语言赏析时,可以告诉学生可以从修辞、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等角度入手,联系作者情感进行分析;学生作文空洞无物,可以指导学生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传神刻画人物,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丰富环境描写。通过这些“工具”,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了效率。
  教学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课堂呈现开放而有活力的特点,学生的阅读、写作、欣赏等能力稳步提升。教无止境,面对新的形势,语文老师需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不断探索,构筑理想课堂。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2]《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田玉:教育温暖人心
其他文献
大家好,我是一棵大榕树。我已进入中年时光,可我多么想回到小时候。等到我的身边来了一群孩子时,我顿觉精神焕发,体会到幸福……  我占地面积可不大,但是我茂密的枝叶足有20平米。我生长在新兴小学校园一角,身上长满了气根,一枝枝扎入泥土里,大家不了解我的生理特点,以为是几株呢。其实我是唯一的绿色“卫士”。有一年,不知是哪个调皮鬼把我还没垂到地面的气根拧成一起,做成了荡绳。从那以后这根荡绳越长越壮,小朋友
期刊
是谁,在我哭泣的时候,轻轻揽着我肩膀,告诉我,不管世事怎样,都要学会坚强;是谁,在我孤独无依的时候,静静陪在我身旁,听我诉说那些昨日的忧伤;是谁,在我高兴的时候,一如既往的和我把喜悦分享。。。是你,我的牵挂,我一生的依靠。  还记得那年,我们曾经,一起走过,那繁华的街道,那寂寞的街角,尽管你我都是陌生人,但还是感觉到了对方的一个眼神,一个心跳,就这样,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心里,我的梦里,我
期刊
[摘 要]中篇小说《老旦是一棵树》是一幕愚昧的喜剧。它以老旦那种古怪的复仇方式对北方乡村的邻里暴力传统进行了一种深切的讽喻,从一个荒谬的细小角度暴露了农民的无聊、自私、愚昧、褊狭、争斗与暴力、受虐、施虐,瓦解了人们所谓“健康民间”的幻象,揭发了它的内在的黑暗根性。它与杨争光的其他作品一起,做到了对农民灵魂秘史的重新叙述。  [关键词]愚昧 复仇 讽喻 重新叙述  1998年,电视剧《老旦是一棵树》
期刊
时钟滴滴答答地走了一圈又一圈,快一年了,我的脑海中时常有一个扎着马尾的小女孩闪现,我想喊她,可还没等我张口,她已跑远,她的背影在我的张望中渐渐模糊最后消失。  去年暑假,我在郑州西郊打暑假工,由于公司只在中午管一顿饭,所以早饭和晚饭都是自己解决。我常常去菜市场对面的那条街去吃饭,一般早饭吃包子、油条、酱香饼,喝豆腐脑或者胡辣汤;晚饭一般吃面条,偶尔喝米汤。工作的繁琐重复与劳累,让我记不清具体日子,
期刊
当我来到这里,我什么都不说,即使河水潺潺得流着;当我来到这里,我什么都不做,即使夏虫渺渺得爬着。我只是因为喜欢这里,因为那些绿色,单纯的喜欢这里,因为那些阳光爬满了山坡。缕缕阳光,更是限好夕阳,尤美而不余落,我在这里。  我来到了这里,在这里,我不知道身边有多少飞鸟,有多少游鱼,有多少夏虫,有多少穴蚁。我只知道,它们确实存在于我身边,只是我会欣赏这里的风景与阳光,它们,可能只是为了生命而生存。无所
期刊
这几日里心烦意燥。晚自习后和同学们一起搭伴回宿舍,几人并排走着,耳中听着同学们谈笑,我的心却是寂寞的。冷清清的月光洒下来,映得道边的积雪一片惨白,这条小路,我日日夜夜从走过,但却是头一次,感到了这夜的萧瑟。  几日前冬雪初降时,我还是满心愉悦的。飞雪的世界只见一片纯白,是那股子透心的白。尽眼处是细腻的白雪,软软绵绵,纯净安谧,像熟睡的猫咪,温顺极了;再从色泽质地来看,要比那些精雕细琢的玉器还要无暇
期刊
[摘 要]“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教师必须对于相关理论与现实问题,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更为有力的解释;需要在知识结构上加强与完善,需要在教学环节精耕细作,提供新鲜的、启蒙式的、实用性与说服力较强的教学形式,活跃课堂,让政治课回归其应有的地位,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 人文性 “四个一”教学法  毋庸讳言
期刊
让我最难忘的是母亲的牵挂。母亲的牵挂,就像雨后空中的那道彩虹,绚丽多彩;母亲的牵挂,就像炎炎夏日的阵阵清风,给我带来阵阵凉爽;母亲的牵挂,又像那爬满墙头的密密麻麻的青藤,剪不断,理还乱……  是啊,正是有了这牵挂,才演绎出人生中那许多动人心弦的往事;正是有了这牵挂,才涌现出生活中无数缠绵铭心的故事。  小时候的我,身子瘦的简直像一根藤儿,皮肤黄的胜过那烧焦的蜡。邻居们常拿我说笑,说我过不了几天,就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专题读书网站、数字化图书馆等网络阅读资源的日益丰富和成熟,多元路径的博客、“空间”等网络交互性读写工具的不断强大,使语文阅读教学有了发展的深广空间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依托。对于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机语言基础是必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教学中,以“做”为主线,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而学生只有“做”,才能实现真正的“学”  [关键词]网络 教学 模式
期刊
滦平博物馆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和征集,现有馆藏文物近八千件,最为突出的要数辽金时期文物,涵盖了当时的生产、生活、丧葬等日常用具,其中包括木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石器。无论从质地、造型、用途、审美等角度,都不失为藏品中的精品,这里对馆藏金代文物作一介绍。  一、木器  1976年11月,河北省滦平县窑上公社岑沟大队社员边丛林在院内挖菜窖时,发现一个高68,口径22.7厘米的大腹蟹青釉瓷瓮。瓮口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