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研究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fsdffs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校文化与构建和谐校园之间的关系
  学校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们完成育人的任务发挥着积极作用。学校文化与和谐校园是一下一上的交集,学校文化是和谐校园的基础,学校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途径,构建和谐校园是学校文化的目的,学校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校园两者相辅相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有利于促进学校各种要素的和谐。创设一个良好、和谐、规范的学校文化氛围,构建和谐校园,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建设学校文化和构建和谐校园
  (一)大力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一是要重视宣传文化载体建设。首先,要重视学校校报、广播和宣传橱窗等宣传媒体、阵地的建设与管理。规范校园横幅标语、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品的悬挂和张贴,使之美观、有序。其次,要加强学校荣誉室建设。要收集整理学校多年办学过程中获得的各种奖励,建立学校荣誉室,帮助广大师生员工了解学校的办学成就,增强学校的荣誉感,引导师生员工为学校的事业发展增光添彩。
  二是要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要加强体育设施和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大力组织开展积极健康、丰富多采的各类体育活动。柏林学区曾于2008年组队代表甘肃省参加“中国西部快乐体育运动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以此鼓励师生坚持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和各种比赛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
  三是要优化学生学习、生活区域的文化环境。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生活区域的文化建设。在教室、图书馆等处悬挂伟人名人画像、绘画和箴言,使学生在优美高雅的环境里受到教育。加强学生生活区域的文化环境建设,创造秩序良好、环境幽雅、整洁舒适、融洽和谐的生活环境。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形象标志的研究与开发。按照统一、规范、高雅、美观和具有学校特色的要求,完善对学校各类建筑物及校内道路的规划命名和指示牌、标志牌的设计与建设。规范使用校徽、校旗、校歌、学校名称及中英文字样标准,做到个性突出、内涵明确,统一协调、品位高雅,展示学校形象,扩大学校影响。
  (二)大力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一是要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念。要培育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事业观,增强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在师生中广泛开展读校史、唱校歌、戴校徽、升校旗活动和学校未来发展战略规划学习教育活动,强化爱老师、爱学生、爱学校的良好风气,让全体师生自觉关注学校发展,维护学校大局,珍爱学校声誉。
  二是要践行校训,凝练办学精神。在我校就是要践行“勤学文明求实创新”的校训,就是要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为导向、学为主体,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做到乐学、善学、勤学;就是要树立敬业、奉献、博爱、宽容、人文和创新的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凝练和提升学校奋发图强、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竞争力。
  三是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制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榜样育人,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学习成才的动力。
  (三)大力构建和谐校园
  第一,构建和谐校园,首先要构建和谐的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以人为本是核心,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基础,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关键,合理有效的科学化管理是保障。学校要在大力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让前者为后者搭建良好的平台,促进二者和谐发展。
  第二,构建和谐校园,核心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环境,包括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其次,还应包括校园的融洽氛围,努力形成师生和同志间互帮互助、同心协力、共创发展。具体表现为能不断调动师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学习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办事公平、高效,讲团结,讲协作,讲原则,讲大局,是安定团结、公平正义的学校;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民主办学,依法办学,是民主法制的学校;以诚待人,增强同志间、师生间的友情、亲情,是充满团结的学校;是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学校。
  第三,要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学校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党政协调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的灵魂,其和谐关系着学校的前途、命运和发展;制度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保证;公平公正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关爱职工,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纽带;教师师德建设是构建和谐高校的基石;解放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是和谐校园的灵魂。
其他文献
一、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一年级英语成绩分化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学习方法与新的教学内容不相适应。学生往往是死记单词,听完课做完作业便了事,头脑中没有“学会了什么”的意识,没有学习效率的观念,学习方法单一,加之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越学越困难,以致最终丧失信心……因此,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学会做笔记,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听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教师要有针对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师要努力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小学语文学科进行整合,力求更好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  一、注重语文实践,实现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  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因此,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语文教
期刊
教师是牧者而不是“摁者”。我这里的牧者是有别于过去的放羊式的课堂教学的牧者;这个“摁者”就是那个摁住牛头吃草的人。这句话最通俗的解释就是教师是放牧的而不是摁住牛头让牛吃草的。教师的任务是把学生带到水草丰美的原野,让羊发现水草鲜美。在这样的环境里,只要不是生病的羊,怎能不低头吃草呢?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做一个十足的煽情着,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活“羊”的“食欲”,让“羊”去主动“吃草”。  把提问的
期刊
何谓“反思”?简而言之,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教师站在自我之外,对自己的行动及能力进行考察和批评,然后针对不足之处进行不断的改进。可以说,对于每一个处于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反思教学”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就是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不断积累经
期刊
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而学生却听得头昏脑胀、昏昏欲睡的状况,即使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这一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掌握有效的教学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注重教学有效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做以下五个方面的探讨: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示范引路
期刊
一、美育的重要性  第一,加强美育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需要。  1.美育可以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像力。大家知道,审美活动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创造活动。审美活动有很多特点,其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创造性,因为审美活动的核心它要创造一种审美意象。所以审美活动能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的冲动,培养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像力。  2.自然界的任何事物本身是有规律的、有秩序的,它又有一种形式美的特征,这种美主要是形式美
期刊
一、分层教学点燃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必然情感体验”。在参加教学能力提升项目的培训学习中,专家们介绍了《分层测式卡》及使用方法,使我如获甘露。《分层测试卡》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张张分层测试的题卡,更重要的是分层测试带动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分层教学。纵观以往的语文教学,我深深认识到学生缺乏自信,是由于极少体验成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因此,自实施分层教学后,我对后劲的学生不轻
期刊
不久前,参加了乡中心小学组织的公开课研讨会,现根据张老师执教《铅笔有多长》的有效教学片段,粗浅地谈谈如何改变无效教学行为。  片段一:创设故事情景,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看过《西游记》吗?  生:看过!(学生兴奋状)  师:你最喜欢《西游记》里面的哪个人?  生:孙悟空!(惊喜喊答)  师:孙悟空的什么最厉害啊?  生:武功!金箍棒!……(争先恐后抢答)  师:是啊,孙悟空的金箍棒可长可短,最厉
期刊
下面我就针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谈几点方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爱护学生,用诚心和爱心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创设情景营造语言气氛  在教学中,根据课本情节,努力创设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较真实的环境中达到学习的目的。比如每次课前请一位学
期刊
新课标实施以来,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正视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  1.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部分教师仍坚持传统语法教学中的落后方式,他们忽视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  2.部分教师认为新课标就是淡化语法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特意回避语法。  3.部分教师认为新课标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大量交际活动。  上述倾向都背离了新课程的要求,因而树立正确的语法教学观是当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