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相思万重意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看过春风尽头,听过夏蝉聒噪,体会着秋日肃杀,最后独一人受着冬日萧条,风雨尽,游子身在天涯,一纸家书,相思寄与谁?
  一纸家书,满含着父母的殷殷之情。见字如面,白中泛黄的信纸上,父母略带着几分愁苦和无尽的关切,写下那一句句浓情于水的爱。远方征人的漫漫人生路,总要自己走下去。千里独行,不必相送,总是多了几分孤独。“凭君传语报平安”,莫不如“鱼传尺素”更有温度。《无问西东》里,沈光耀和母亲的家书独白,让多少人为之动容。“吾儿,最近读书辛苦么?文章做得如何?不要太累,娘日夜盼你归家!”“儿很好,母勿念。文章每日都写,儿怎敢言累?”一应一答,两人落泪,几时可归?
  一纸家书渗透着一家之风。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能使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其成员,又能促使家庭成员在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发展。《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一字一句,圣贤教诲,也就是人生的真理,一一道来。家书是家风的一种很好传承的载体,可以让一个家族的风气渐渐铺展。
  当然,一纸家书,更是对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最好的展现。晚清名臣曾国藩,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与一代大儒。曾国藩有一点却是不论“誉之者”还是“谳之者”都极为推崇的,这就是他的家训智慧。他的《曾国藩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孕育真知良言,给后人以深深的启示。国家领导曾多次表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因为只有重视家庭建设,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唤醒文化传承、情感传承的回归,才会让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而如今,面对未来,家书将以怎样的方式存在?
  家书的力量,在于字里行间的真情流露,在于其中饱含的深厚感情。不像诗词歌赋那般笔下千言、口吐莲花,却能纸短情长。在中国文化自信日渐增长的背景下,家书,那种微信微博所代替不了的粗糙质感下的淳朴,也一定会发扬光大。新时代的我们,也不要忘记家书的伟大意义,用家书来书写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故事。要有不忘初心的坚持,要有一颗民殷国富的责任心,还要有大人以及前人留给我们的那些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宝贵:担当责任、居安思危、恭敬谦和
  愿每个人都能提笔几行于纸上,写下那些陌生的、难以开口的相思,让风揉碎那些相对时的缄默无言,带向远方的故乡。
  愿每个人都能在家书里写好自己的故事,走好新时代的每一条奋斗之路。
  一纸家书寄,万重意难平。
  老师推荐
  这是一篇以“家书”为话题的参赛作品,文章由唐朝诗人张籍的一首思乡诗入题,非常自然地切入了题旨。在行文中,作者围绕“一纸家书”闡述了四个层面的意义,家书中饱含着浓浓的亲情,家书可以传承美好的家风,家书展示了民族的文化,以及在新时代仍然可以书写伟大的故事。文章用“一纸家书寄,万重意难平”这十个字来收束全文,既照应了开头,又营造了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确实是一篇优秀的习作。
  (指导老师:赵维荣)
其他文献
题目一:  【故事,我独一无二的表达】  总是喜欢写点什么,又不喜欢长久地纠结于必须写点什么——世间的事就是如此矛盾。  常常想:如果给我一个机会,一个可以自由、漫无边际叙写的机会,那我会以怎样的方式去表达,可能我会选择诗歌,以一种优雅的姿态去描述我内心的波澜,只是诗歌的内敛与典雅,恐怕无法传递我散乱而琐碎的念头;可能我需要用议论,用逻辑与雄辩去教导这个世界,但我深知我思想的单薄,甚至带点无知,最
期刊
目不转睛地盯着小小的手机屏幕,观察——热点或是新鲜事,网友的怪诞说法,专家又有什么新的惊人语……略知半懂后,便将一百四十字堆积,如导弹般不断发射,浑然是一位雄姿英发的大将军。  无声的血沾满了校服,随后流淌到了沥青马路上,那红色如此美丽;“禁止入内”的黄色胶带被粘贴在各处,相关人员疏散着人们,“请大家离开”!反而引来了更多围观的人们。他们炸开了锅似的,纷纷掏出手机,拍下照片……屏幕中不断播放着这样
期刊
时代的浪潮裹挟着我行进不止,网络犹如一根缄默的绳索,牵扯着人们脆弱的神经。从何时起,我们开始丢失了人类个体的甄别力,信任成了最廉价的东西?网络时代赋予它的子民麦克风,于是人们振臂高呼,畅所欲言。大众置身于光怪陆离的信息中左顾右盼,终是在鼎沸人声中失了方向。  这个社会,究竟怎么了?  前段时间,重庆一女司机在大桥上急速连转。视频经微博大V截取发布“小轿车逆向撞大巴使其坠江”,立马引发热议。不明真相
期刊
文前导读:  自然界有太多太多的寒风,树木凋零,滴水成冰;朔风劲吹,狂雪飞舞……  人生中有太多太多的寒风,疾病缠身,亲人离去;时光飞逝,命途多舛……  《寒风吹彻》写了三种寒风:一种是冬日呼啸着的刺骨寒风;一种是人生刻骨铭心的伤痛记忆;还有一种,则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命运归宿。  作者刘亮程对人生有着清醒的认识,“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春天很少,被寒风吹彻的冬天却很多。是啊,寒冬季节,冷风吹彻身体;
期刊
“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也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我们也知道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但是他们依然在说谎。”早在20世纪,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的索尔仁尼琴曾这样预言这个时代。  在2009年的希腊电影《狗牙》中,父亲对他的孩子们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词包括大海、高速公路、远足旅行……大海是一种皮质沙发,当你累了,你可以说,我要坐在大海上休息。高速公路是一阵强烈的风。远
期刊
一盏淡茶,不去细细品味,你不会嗅到其中的芬芳;一幅墨画,不去用心观察,你无权评判它的真假优劣。当扑朔迷离的现象冲你而来时,请慢下你沸腾的热血,深思熟虑,仔细斟酌!  斟酌,是一种思考的方式;斟酌,是看透本质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它应当如网络一样,为我们所常用。可现实是这样的:各式各样的言论铺天盖地,不尽相同,人们不断地对各种言论唯唯诺诺,同时又在不停地发表自己所谓的“见解”——其实都是缺乏思考,缺
期刊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  “名人?”你为什么要使用“名人”的“名言”?  “说过?”你为什么要将“名人”的一句“名言”当作行为的解释?  “哈哈,这句话来证明我的观点是对的啊!”  名人的言论就是对的?难道就因为他们名声大,有权有势,地位高?你的生活只是他们“名言”的成功实践?作文只是对他们名言的另外一种解读?  我偶然看到了罗曼·罗兰说了一句和我想法一样的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
期刊
詹姆逊说:“作为一种充满形象的社会,是一个使人感觉到现实的缺乏的社会。在那里,一切都是一种文本。现在人们感到的不是过去那种可怕的孤独和焦虑,而是一种没有根,浮于表面的感觉,没有真实感。”  不管在英美等工业发达的国家,还是在我国,都有大量标题吸引人点击的新闻投放到互联网,人们不自觉地为了即刻的消闲而关注热点事件,当事件沉寂后,便旋即弃之脑后。新闻发布者为持续热度以博取关注就想方设法让“反转”出现,
期刊
暮色四合,月晕黄昏,宁静的烛光下,一桌,一椅,一纸,一笔,一人恰奋笔疾书,或露甜蜜温馨,或展慷慨激昂。赤子之心,于笔端倾泻无遗。  晨曦微露,朝晖渐出,喧嚣的街市里,笑声、闹声、语声、泣声,一人正凝眸书笺,抑或会心一笑,又或未语凝噎,至亲之情,于纸页间喷薄而出。  写信者,看信人,家书两地蹁跹,无论在何时,抑或在何地,都是那抹最牵挂的色彩,那根最撩人的琴弦。  黄耳传书,哪怕只是片言只语,也蕴含了
期刊
现在网络逐渐发达,但是人类的文明反而逐渐走向原始化,太多太多的信息,太多太多的言论与评价,让人们变得极其轻信他人的话。网上热评怎么说,人们就怎么信,自己根本没有思考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却直接判定这件事。网络上大家说好的就一定好,大家吐槽的就一定不好。漸渐地,人们失去了自我的思考意识。舆论蒙蔽了人们看到真相的双眼。  在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有三类人:统治阶级、有恶意的人以及无恶意的闲人。而有恶意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