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伦斯短篇小说《公主》的性爱伦理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danl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201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劳伦斯短篇小说的伦理批评”(项目号TJWW15-025)。
  摘 要:劳伦斯认为性和美如同生命和意识一样不可分,性即是美。这一观点在他的短篇小说《公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以其独特的哲理来挖掘人性中本能力量,将性爱作为救世良方,反对导致人的自然活力日益枯萎的现代社会。
  关键词:劳伦斯;性伦理;《公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1
  性伦理是整个社会对性的主流价值判断,它包括“性与爱、性与婚姻、性与生育等诸多事物的关系,以及性关系中男女两性关系等。性伦理观就是人们在处理、平衡这些关系时所持的态度与把握的标准”[1]P40。劳伦斯作为第一个公开呼吁复活人的原始本能和自然天性的作家。他认为“性与美是一回事,就像火焰和火。……性和美如同生命和意识一样不可分,文明的巨大灾难是对性的变态的恨。”[2]P2 他打破传统的小说叙述方式,以其独特的哲理来挖掘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反对导致人的自然活力日益枯萎的现代社会。他创作的《公主》就是一篇反映性爱伦理的力作。探讨作品中的性伦理观对于我们充分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和作家的思想以及作品的主题大有助益。
  在人类性发展的历史中,性伦理的模式是,把性看成是实现婚姻和传宗接代目标的一种工具,“传统的性伦理观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在性关系中,它主张男尊女卑。其次,在性与婚姻和生育的关系中,它倡导婚姻是性的前提和保障,并以生殖为其目的。第三,在性与其他诸多事物的关系中,性是苦难和罪恶之源。”[1]P42同时,把性当成判定绝对的道德上的罪与恶的伦理标准,否认性的独立存在与独立价值。而劳伦斯的性爱伦理观则是反传统的,他认为性的首要目标就是快乐,无需压抑,性爱是自然而然地释放体内的张力,不应该当作淫秽来看待。这一观点在他的小说《公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公主》讲述的是一位叫格林·厄克特和他的女儿杜丽公主的故事。格林·厄克特“自称出身于一个古老的苏格兰家族,有高贵的血统。”[3]P1 他英俊而富有。他娶了一位22岁的新英格兰富家女。一年之后有了个可爱的女儿,可是不幸的是孩子2岁那年,妻子就去世了,剩下父女两人相依为命。杜丽小公主长得非常可爱。“公主很小的时候就上了她的第一课——要绝对矜持,不得与除了父亲以外的人亲昵;第二课是,要天真,稍稍表现出乐善好施和礼貌。”[3]P5。爸爸还告诫女儿要牢记她自己是公主,别人是庶民,都庸俗。杜丽就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逐渐长大成人。“她对事物的理解是完全冷漠的,不带任何热情。她像一个小怪物,不太像人。”[3]P7。到了近三十岁的时候,她还是那副纯洁娇小的公主,老气、毫无激情。在她三十八岁父亲去世时,她都没有谈过恋爱。劳伦斯用看似轻描淡写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异化一族”。由此看出,厄克特和他的女儿杜丽公主是被英国现代工业文明严重摧残从而丧失了其自然本性的现代人的象征。尤其是杜丽公主更为严重。父亲去世后,在一次旅游中,她与一名叫罗麦洛的导游相识,他三十多岁,体格强壮,充满活力,“他笑的时候,黑脸膛上就堆起了皱纹,露出健康洁白的牙齿来……这笑容里有什么东西非常温暖,那对她来说是一团温厚的隐秘之火,这团火让她变成了真正的她自己。[3]P17一种朦胧、难以言表的亲密感在他两人之间日益增长。后来公主和罗麦洛发生了关系,当他向公主求婚时,却被拒绝了。其实,公主并不是没有一点感觉的,她感到痛苦是因为他“把握住了她身上某种未被她意识到的东西。”[3]P46她为她自己那被激活的情欲感到羞愤。在此,劳伦斯充分肯定了性爱中的由激情所伴生的自然本能力量,我们也可以看出罗丽公主那长期受父亲教养所铸造成的异化了的人格对欲望的压抑,甚至连最后一丝情欲都已喪失殆尽。最终她也没真正体验到男女之间完美性爱的幸福。
  很显然,劳伦斯笔下的公主是一个灵与肉相分离的、被现代工业异化的典型代表人物。她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某种程度的缺陷。性机能的压抑和麻木表明了她“血性”的不足,缺少旺盛的生命力。在劳伦斯笔下,公主就像一个没有生命力的机器人,虽然正值青春年华,“她的精神是冷酷的,她的心是无法融化的。”[3]P49最后尚存的那点“血性”也被异化了的残酷的理性摧残的麻木不仁了。故事的结局是罗麦洛被来寻找公主的人开枪打死,而公主后来则嫁给了一位老头。从公主身上,我们看出她长期受父亲教养所铸造成的异化了的人格与现实社会的碰撞,看到现代工业文明已将人性扼杀和摧残的严重性。
  劳伦斯通过小说《公主》杜丽对“性”仇视的态度来鞭挞了当时英国社会的腐朽与堕落及现代工业革命对人性的压抑,他认为想要把人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虚伪道德中解放出来,从社会的缚中解放出来,就要解放被压制的原始本性——主要是性爱,来对抗工业文明对人的本性的摧残和扭曲,主张人在自然中无拘无束地按本性生活,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如果精神与肉体不能和谐,如果他们没有自然的平衡和自然的相互尊敬,生命是难堪的。”[4]P9 小说在内涵上表达了劳伦斯一如既往地对两性关系的深切关注。这就是小说《公主》所要表达的主题。
  参考文献:
  [1]修树新.试析《金色笔记》中矛盾的女性性伦理观;东疆学刊2009,No.4.
  [2]劳伦斯.《性与美—劳伦斯散文选》于红远译. 北京:知识出版社,1989.
  [3]劳伦斯.《劳伦斯短篇小说集》黑马等 译,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
  [4]劳伦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饶述一译,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其他文献
摘 要:世界文学史上,古代希腊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在西方是最著名的史诗。本文通过对《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作品的分析,来阐述荷马史诗如何论述宇宙时间观的。  关键词:荷马史诗;宇宙时间观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1  一、引言  史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古老且宏伟的,它记录着人类从语言到文字的过渡,对于
《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这部著作是由美国著名的中国史研究专家史景迁撰写的一部以文学叙事的形式对17世纪中国山东省郯城的政治,经济,地方文化进行历史梳理
期刊
研究了运动模糊图像在空间域和频域上的数学模型,根据运动图像的模糊原理,提出了时间等分运动模糊图像的仿真方法,仿真了高频振动模糊图像。理论分析指出,物体做高频谐波振动时运动模糊成像的频谱会由于Bessel函数的零点的存在而形成系列条纹,对振动模糊图像的频谱做两次Radon变换能检测出振动的方向和振幅,从而得到高频振动模糊图像的点扩散函数。实验结果表明运动模糊图像仿真原理正确,振动的方向和振幅的检测方
摘 要: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中,小说描绘了女主人公凯瑟琳所拥有复杂而独特的性格特征,在野蛮与文明时代的碰撞中所经历的人生故事。本文从凯瑟琳的两种形象分析,以及她形象变化的原因做了深入的解析。  关键词:《呼啸山庄》;凯瑟琳;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1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凯瑟琳拥有一个复杂且双重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麦克白》聚焦个人欲望导致的命运悲剧,主人公的名字一直被称为麦克白,这部剧还原了英文的发音,称为麦克白斯,舞台上打出了中英文剧名字样时,心里还稍觉疑虑,思
论述了针对吐-哈(吐鲁西-哈密盆地)油田鄯善、丘陵、温吉桑(温西)、米登等四个构造并下复杂的具体情况所开展的岩石矿物组份和理化性能分析研究工作,进行了钻井液配套研究。最后研制
摘 要:《呼啸山庄》和《简爱》是姐妹夏洛蒂·勃朗特与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两篇著作都对哥特式艺术创作手法予以了充分运用,让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都彰显神秘色彩。基于此,本文就《呼啸山庄》与《简爱》的哥特式小说风格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呼啸山庄》;《简爱》;哥特式小说;艺术创作手法  作者简介:冯育军(1983-),男,汉族,陕西咸阳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
摘 要:希腊神话传说在文艺复兴之后被大量的作者引用进行文学创作,其现在的地位依然是无法超越的,不仅如此希腊神话传话还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人类文明历史中,其是艺术与人类智慧的结晶。希腊神话传说将文学作品的教育导向性和趣味性增加的同时,对英文文学作者的创作灵感也有一定的激发作用。因此本文就尝试着从希腊神话传说的特点入手,分析其对英文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希腊神话传说;英文文学;影响  [中图分类
摘 要:《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小说可以说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文学成就的顶峰,也是其代表性著作。其主人公苔丝是一个悲剧性人物,苔丝悲剧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家庭及社会、宗教与道德、苔丝自身的性格三方面进行浅析。  关键词:苔丝;悲剧命运;成因  作者简介:吕姝婧(1988.2-),女,山东省青州市人,硕士研究生,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包括英语语言学、英语教学和英美文学等。
摘 要: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日本文坛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纵观村上春树的作品,主人公大都具有自闭与自我的丧失等特点,大部分的描述主题也大都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孤独感等主题。尽管如此,村上春樹也还是有一些描写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并重新找寻自我的女性题材为主的作品。  关键词:村上春树;背带短裤;母亲;女性意识  作者简介:张文静(1994-),女,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