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二十年,深感学生对语文兴趣不大,语文课成了他们的“休闲”课,教者使出浑身解数,收效也是甚微。在课改理念的推动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努力提高学习效果,笔者努力坚持做到以下几点,发现效果较好。
一.选用多媒体来激情引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老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扩大课堂知识容量,而且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给学生提供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觉器官,从而让他们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相关知识。
例如,在教朱自清的《春》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时,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录像选择要体现出春天的活力,要突显出作者的写作思路(春草—春花—春风—春天里的人)。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可以在放映录像的同时配乐朗诵散文,让学生在欣赏录像、聆听课文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在作者朱自清的眼中,春天是怎样的?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给我们描绘了几幅图画?你最欣赏哪一幅,请说明理由。欣赏完录像之后,检查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争先恐后,互不相让。借助录像,学生在大脑中留下了春天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几幅画面,进而用较快的时间理清了写作思路,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空白”,让学生自我体验和感受,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思想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所以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不能用我们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我们老师也可以像画家一样“蜻蜓点水”,留出大片“空白”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去探索,思考和发现,让他们补充这些“空白”,从而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时,先设置音乐背景,创设一种淡淡的情感氛围,让学生配乐朗读该词,巧妙地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当学生齐读到“断肠人在天涯”时,他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氛围中,深深融入到作者浓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中,有学生提问主人公为什么自称是“断肠人”?又如,在教授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这首词时,我让学生质疑,有学生问“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归无计”该怎么理解,我都没有立即解答,而是留出“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对少数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则提示他们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一个人孤零零在外漂泊,黄昏时分,远处夕阳染红天际,近处炊烟袅袅,乌鸦呱呱叫着回巢,此情此景,你会作何感想?假如我们自己是戍边战士,敌人未赶走,寸功未建,有没有脸面去见家乡父老?
总之,教学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引导学生去感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亲自采摘到果实的喜悦。
三.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大部分语文教师教学模式单一,照搬教参,一味灌输,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个性较为张扬的学生不能积极看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这样才会有意识地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创设实践天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例如教学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与契诃夫的《变色龙》两文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将其改编成舞台剧,进行表演。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地研究教材,把握剧本,都真正成了剧中人。在表演的同时,既加深了对课本的理解,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口,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总之,我们语文老师要把自己视作课堂上的导演,努力让每个学生开动脑筋,主动表演,对于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不要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以免挫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情绪,也不要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出面代理,而要适当地鼓励、启发、引导,让学生品尝找出正确答案的愉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陈贤,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一.选用多媒体来激情引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老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扩大课堂知识容量,而且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给学生提供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觉器官,从而让他们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相关知识。
例如,在教朱自清的《春》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时,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录像选择要体现出春天的活力,要突显出作者的写作思路(春草—春花—春风—春天里的人)。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可以在放映录像的同时配乐朗诵散文,让学生在欣赏录像、聆听课文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在作者朱自清的眼中,春天是怎样的?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给我们描绘了几幅图画?你最欣赏哪一幅,请说明理由。欣赏完录像之后,检查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争先恐后,互不相让。借助录像,学生在大脑中留下了春天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几幅画面,进而用较快的时间理清了写作思路,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空白”,让学生自我体验和感受,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思想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所以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不能用我们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我们老师也可以像画家一样“蜻蜓点水”,留出大片“空白”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去探索,思考和发现,让他们补充这些“空白”,从而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时,先设置音乐背景,创设一种淡淡的情感氛围,让学生配乐朗读该词,巧妙地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当学生齐读到“断肠人在天涯”时,他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氛围中,深深融入到作者浓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中,有学生提问主人公为什么自称是“断肠人”?又如,在教授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这首词时,我让学生质疑,有学生问“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归无计”该怎么理解,我都没有立即解答,而是留出“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对少数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则提示他们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一个人孤零零在外漂泊,黄昏时分,远处夕阳染红天际,近处炊烟袅袅,乌鸦呱呱叫着回巢,此情此景,你会作何感想?假如我们自己是戍边战士,敌人未赶走,寸功未建,有没有脸面去见家乡父老?
总之,教学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引导学生去感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亲自采摘到果实的喜悦。
三.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大部分语文教师教学模式单一,照搬教参,一味灌输,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个性较为张扬的学生不能积极看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这样才会有意识地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创设实践天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例如教学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与契诃夫的《变色龙》两文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将其改编成舞台剧,进行表演。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地研究教材,把握剧本,都真正成了剧中人。在表演的同时,既加深了对课本的理解,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口,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总之,我们语文老师要把自己视作课堂上的导演,努力让每个学生开动脑筋,主动表演,对于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不要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以免挫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情绪,也不要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出面代理,而要适当地鼓励、启发、引导,让学生品尝找出正确答案的愉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陈贤,教师,现居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