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Y”部队里的高炮兵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_Wang_Gu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福建莆田,有这样一支特别的部队,这里的军人,在地方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岗位上,他们大都是担任一定职务的领导干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序列中,他们又是一名在编军人。2007年9月5日,莆田预备役高炮某部训练中心40多位预任军官迅速集结完毕赴石狮观摩实弹射击。
  车至村口,一副“八闽儿女云集石狮铸利剑,闽预雄师汗洒靶场显神威”的标语引人注目,整个战地帐篷村充满着“聚精英、练精兵、谋打赢”的战斗氛围。全体参训官兵情绪高昂,在离帐篷村不远的西北方向划定的区域,我们惊奇地发现,这群身着迷彩服,戴着“Y”字肩章的军人,随着指挥员的口令生龙活虎行动,迅速占领炮位,快速捕捉目标。
  “发现目标……进入火力范围……目标捕住……可以射击!”“长点射……放!”随着一连串的口令,“轰、轰、轰……”涵江区梧塘违和秀屿区东庄连双双击落航模靶机,实现了“炮响靶落”的训练目标。阵地上长时间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射击考核取得“满堂红”。
  
  责任编辑
  余彦隆
其他文献
2005年3月,一则报道引起了武警总-医院院党委的关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每年在我国新增6%~7%,约15万人,由于治疗方法复杂、费用高昂,让贫困家庭无力承担,大约有1/3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因此失去救治机会,有的不到20岁就失去了生命。院党委一班人认识到,做为医院,特别是部队医院,我们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帮助贫困家庭患者解除病痛,替国家分忧,为群众解难,为构建和谐社会出一分力,尽一分责,将是
期刊
黑衬衫,扎着裤脚的蓝军裤,迷彩胶鞋,一件炊事员的白围裙和一顶旧草帽。77岁的姜吉俭老人和往常一样,凌晨4点就悄悄走出家门。  20多年,在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付家庄疗养区,姜吉俭老人每天都在清扫营区中迎来早晨的第一缕阳光,他打扫营院,收拾垃圾,忙里忙外。  老人的名字其实不在疗养院编制名册上。但他是打心眼里想为疗养院做点事。用老人的话讲:“活干完了,里里外外干净了,心里凉快。”因此,老人拒绝拿报酬。
期刊
“在五角星形的十个要塞排兵布阵,每个进驻要塞的指挥员必须遵循第一塞侦察、第二塞巡察、第三塞驻扎的要求,依次给九个要塞派出指挥员。”随着话音一落,数百名广州军区通信团的干部战士都在看似沙盘的中华棋棋盘上虎虎生风地练起了“战地布防”的推演游戏。  替代“布防官”的棋子在指战员的手中布了收、收了又布,不知不觉时间已过了20多分钟,但看似非常简单的布防任务还没有一个人能够顺利完成。这时有战士提出让讲课的教
期刊
苦练实训的300多个日日夜夜,是使命和忠诚,将他们紧紧凝聚在了一起。甘于奉献、不屈不挠、无所畏惧,他们用军人独具的魅力诠释着无悔的军旅。  为了“如期形成保障力”这一目标,无论是数九寒天,还是盛夏酷暑,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风高浪急,从院党委到普通一兵,从医生到护士,406医院在职的科技干部有86%参加卫勤分队训练,54%被抽组,人人参训,天天练兵,其中80%都是全训日。紧急拉动、长途奔袭、连续作战
期刊
2007年8月1日,我与武警新疆森林总队政治部副主任阿合买提江、科长张增万,从乌鲁木齐乘早班飞机来到和田,与799名维族村民,共同欢庆建军80周年。和田地区民丰县若克雅乡博斯坦村,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交给我们总队定点扶贫、结对帮建的村庄。这是远在昆仑山下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一个小村庄,名副其实的“博斯坦”。  按照维族习惯,远方贵客必有珍贵礼物。我将总队官兵集资的10万元捐款,交给了博斯坦
期刊
崔琴红:高原“南丁格尔”    2006年一位名叫加羊才珍(音译)的藏族老大娘,身患食道癌住进解放军536医院。入院时她身上的褥疮已经发展到三期,腥臭难闻,家人不愿靠近。外二科护士长崔琴红却像大娘的亲生女儿一样,主动担负起护理责任,坚持每天为老大娘创面换药,定期给她洗头,擦浴。  在一次下胃管时,因为语言不通,大娘没有配合操作,储留多目的食糜喷了崔琴红一脸,红的、绿的……她丝毫没有抱怨,耐心地用手
期刊
前几年的一个7月,淮河流域突发罕见的大洪水。我们几个部队作家去采访那些抗洪的子弟兵们,一路上坐车行船,奔波在多灾多难的淮河两岸。到处是浑浊无际的大水,大堤上到处是满身泥污、累得不行的战士们。当时几次大洪峰已过,水势已平缓待退,数万子弟兵们都松口气,准备休整回营了。我们奔走在千疮百孔的大堤上,在烈日骄阳下,在沙包木桩间,一面采访那些官兵抗洪的感人故事,一面和当地的乡亲们一起敲锣打鼓地欢送着这些最可爱
期刊
在人民解放军的序列里,有一艘唯一的海上医院船——421医院“南医09船”。这艘医院船常年在祖国南部海万里海疆劈波斩浪。选艘医院船上,生活着一群当代女水兵。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甲板上。告别了一天紧张的训练生活,医务人员们纷纷走上甲板。每天的这个时候,是甲板上最热闹的时候。  湿湿的空气中带着成的“海味”,站在甲板上,深深地吸上一口,大家的心情顿时舒畅开来,一天的疲劳也随风而去。年轻的女水兵们
期刊
深秋时节,笔者在位于京南市郊的空军某部采访了军旅书法家张维忠。 上次采访维忠是在10年前,那时的他在沈阳军区空军某部从事宣传工作,是书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也在各类评比中获得过一些奖项;荏苒的光阴雄健了他的笔力,临池习书十几年后的今天,笔耕不辍的他已凭借空灵雅逸且遒劲多姿、造势欹侧又归平正的书风独树一帜,曾获包括“兰亭奖”一等奖在内大小数十个奖项。    自幼痴迷书画,正式习书在军营,在他看来—
期刊
——他是目前我军参加援外扫雷次数最多、示范排雷数量最多、培训外军学员最多的扫雷专家。  ——他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国际人道主义援外扫雷手册(教材)》,与专家探索出26种科学排雷方法和手段,取得20多项技术成果,研发6项新装备,填补了我军多项扫雷技术的空白。  ——他组织实施的扫雷,与其他国家扫雷部队相比,速度最快、质量最高、成本最低、安全系数最大。  ——他被军委首长称为“忠实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