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义的执著追索

来源 :中学生百科·高中语数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gey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铁生长期以来不懈的创作恰当地诠释了这样一句话:写作是心灵的需要。他的作品在我看来是真正的对心灵的诘问,是对生命意义的执著追索,不掺杂任何世俗的功利目的。无怪乎有人会说,史铁生注定要成为这浮躁世界中的最后一丝慰藉,他的存在几乎成为中国文坛的精神象征。
  1951年史铁生出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他21岁时灾难突然降临到他身上,他的双腿因病致瘫。转回北京后,他在街道工厂做工,他曾想过自杀,但最终找到了文学之路来解救自己。他身体状况很差,只能用治病的空隙进行写作。他自己曾调侃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但他坚持下来了,并且获得了成功:散文《我与地坛》好评如潮,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更重要的是那些在轮椅上完成的文字能引人思考,给人激励。
  史铁生的作品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自己知青生活的回忆与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和对人生的思索。前者主要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后者是他创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我与地坛》、《病隙碎笔》、《老屋小记》、《有关庙的回忆》、《秋天的怀念》、《姻缘》等。
  史铁生的作品几乎都贯穿了一点,即“对生命的解读”。读史铁生的作品就是要理解、体味他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应理解蕴涵于这种思考之后的“宗教情怀”。
  史铁生早期的作品中,刻画了一系列残疾人的形象,这是一个不幸的弱势群体,作者却并没有单纯强调残疾人和不幸者的肉体残缺和生理痛苦,而是以一种佛教的言苦价值判断来认同,并由这种苦难的价值认同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思考。小说《命若琴弦》开篇就将一老一少两个瞎子展现在读者面前,“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画面充满悲凉之感,全篇作者都着力于展示他们精神的痛苦与无奈。残疾是一种差异,是一个人有时无法避免的必然选择,在史铁生眼里,这是宿命,这是上帝的安排。史铁生从未因自己残疾而感到自卑,在《我与地坛》中,他阐释了“残疾”才使这样一个世界充满了丰富多彩的美,“残疾”才让人们意识到健康的来之不易。“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他坦然地面对自身的残疾,接受命运的不公。因为他知道“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在他的思考中也发现了所有的人都存在残缺,或者叫做局限。即使是他所崇拜的刘易斯,史铁生也能理性地认识到:“即使人可以跑出9.99秒,也仍然意味着局限。”而他认为精神的局限比肉体的局限更可怕,心灵的残缺比身体的残疾更需要人们关注。在《我的梦想》一文中他写道:“后来得知,约翰逊跑出了9.79秒是因为服用了兴奋剂,对此我们该说什么呢?我在报纸上见了这样一个消息,他的牙买加故乡的人们说:‘约翰逊什么时候愿意回来,我们都会欢迎他,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事,他都是牙买加的儿子。’这几句话让我感动至深。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
  同时,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与死的思考、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务虚笔记》中,小男孩和小女孩不断地诘问老柏树为什么会死去。《我与地坛》是一篇上穷天下问地的灵魂追索之作,他在古老而又幽静的地坛里徘徊、迷茫、思索、探求,人类永恒的难题在他的心中激荡回响:关于生与死,为什么不死和如何活着?“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想出的结果是:“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而让他困惑的是:“母亲为什么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岁呀!”《宿命》中的“我”只能感慨:“我们必须相信命运……在我骑车出发去看歌剧的时候,上帝已经把莫非的前途安排好了,在劫难逃。”
  史铁生在充满美好梦想的青春年华遭遇不幸,他内心对世事的变化、人生的无常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与感受,因此他在作品中书写了很多因命运的偶然造成人物的不幸,这与佛教的苦难观、无常观相契合。他曾给李健鸣写过这样一段话:“我越来越相信,人生是苦海,是惩罚,是原罪。对惩罚之地最恰当的态度,是把它看成锻炼之地,便有了一种猜想——灵魂曾经不在这里,灵魂也不止于这里,我们是途经这!……我们途经这里,那就是说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比如说极乐世界。”可见其深受佛教文化的启发。
  史铁生在他的很多作品中也表达了一种爱的理想,这种爱的理想和精神则来源于基督教文化中间的博爱精神的滋养。在《病隙碎笔》中他说“一个无爱的人间,谁都难免于饱受折磨,健康长寿惟使这折磨更长久。因此,爱的宏扬是这种意见看中的拯救之路”。“所以皈依是一条永恒的路。这便是爱的真意,爱的辽阔与高贵”。在地坛,史铁生不仅感悟着自己的命运,同时也以博大的爱心关注着这些令他难忘的普通人的命运,为他们担心,为他们与上帝争辩,这也是他从事文学写作的追求。
  面对死,他信取佛教的苦谛说和无常观。面对生,他则以基督教神学的精神来追求生命的壮美。因此,在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时我们总可以感到一种厚重、一种虔诚、一种忏悔、一种对爱的渴望和对神性的仰望。
  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都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因此我们还应细细品味史铁生沉静、缜密、抒情的语言:他很少壮怀激烈、慷慨陈词,而是很平静甚至很低调地写一些平实的文字,但其中却时时透着睿智与机敏。他的散文语言尤其优美,长短句结合,整散句相兼,富于变化。正如雪潇所说,他的散文语言表达做到了更艺术更别致,整篇散文氤氲在诗歌般的境界中。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绘景状物,无论是描摹心态还是抒发感悟,他的语言都能给人以震撼。
  编辑/姚晟
其他文献
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是高中数学中比较典型的一类问题,因其涉及的知识面广,抽象程度高,有时还需要讨论等原因,越来越备受青睐,现对几类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常规解法进行例析。
期刊
I say shake the world with my laughter, and shake everything back to the right placel   I remember an article called " English is a crazy language" , and I totally agreewith that! Never have I been a
期刊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慈(Ci)事虽小,却意味深长。这场风波,再次暴露出国人面对日渐汹涌的东西方经济和文化沟通交流,在理解判断方面尚存的一些方法论偏颇。  B.浪漫主义的文化氛(fen)围,有助于情感偏好的产生;英雄主义的文化氛围,有助于信仰偏好的产生;理想主义的文化氛围,有助于道德偏好的产生。  C.他的话,引起了与(
期刊
※单词拼写※   1. I must a_______________for not being able to meet you at the airport on time.   2. In order to avoid the p___________________for the wrong that he had done, hewent to a European country in
期刊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与杜甫是两座并峙的高峰。他们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历代文人总是习惯于把他们的名字放在一起,并称为“李杜”。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成就,把唐代诗歌艺术推向了最高峰。李白豪放、旷达,“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留给后人的是一个潇洒飘逸的背影。杜甫忧国爱君、悯时伤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榜样。
期刊
段落大意题与主旨概括题类似,只是概括程度不一样。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文章在每个段落里表现的观点不一样,这个时候概括段落大意是最容易出错的。    A    In most large Japanese companies, there is a policy of lifetime employment. What this means is that when people leave sch
期刊
① What is known to us is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②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is known to us.  ③ It is known to us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④ The earth is round, which/as is known to us.  ⑤ As is know
期刊
Prefer是英语中最常用的动词之一,但其用法的复杂性并非许多同学所能掌握。在2005年高考天津卷又一次涉及该词。现就其用法作一归纳并简析。    一、关于prefer的习惯接法  1. prefer 表示“宁愿(要),更喜欢”,常用来表示一种偏好,其后可接名词、代词、动名词和不定式。例如:  I prefer my meat well done.  我比较喜欢把肉煮透。  He preferre
期刊
罗丹说“自然总是美的”;伽利略则宣称“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所以著名数学家丘成桐说“数学很美”。19世纪大数学家高斯就说过“数学是科学中的皇后”,它是一门最美的科学。
期刊
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它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据农业部总经济师朱秀岩介绍,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外来生物入侵日益加剧,造成原有生物群落的衰退,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农、林、牧、渔业损失严重,威胁全球的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  据专家介绍,相貌丑陋的非洲大蜗牛上个世纪30年代在福建厦门被发现,当时主要是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