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有疑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以悬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我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设疑,给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教学“比和比例”一课时,我首先提问:“一棵很高的大树,不用爬上树梢,李叔叔就能量出树的高度;王伯伯一看到地图,就可以知道北京到昆明的实际距离;建筑工人看着图纸就能建造高楼大厦,是谁在暗中帮助了他们呢?这些知识和方法就在比与比例一章里。学好这一章,就能让你具有这神奇的力量。”这一席话立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二、以巧设疑,创设最佳的学习心境
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又可称为内驱力。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这是学生接触乘法的第一节课,如果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后面的教学就不堪设想了。我是这样设计的:“‘六一’儿童节到了,老师想给小朋友订蛋糕,好好庆祝一下。每个小蛋糕2元钱,买2个小蛋糕要付多少钱?”这并不难,谁都会写。“如果买3个呢?”学生还是没问题。“我们班有50个同学,老师想每人送一个小蛋糕,又该付多少钱呢?”这时,学生真的傻眼了:“真要把50个2相加吗?那要算到什么时候?”“怎么办?有没有简便的算法呢?”此时,学生的兴趣已达到极点了。为了学会这种“简单的方法”,学生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上来,就连班上最差的学生也不例外。
三、以趣设疑,诱发学生的探索思维
学生最初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时刻与数学相伴,但他们会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到新奇,什么都想知道。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寻找答案。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先给学生讲个故事:“从前有个小孩,他已经16岁了,却只过了4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我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四、以思启疑,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无论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同时,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学生提出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1)新课开始,教师指导学生复习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为本节课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提供了激疑的源头。(2)让学生任意报几个数,教师迅速说出能否被3整除,其他学生用笔算验证。当学生说出的数都被教师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时,学生露出了惊奇、佩服的表情,个个跃跃欲试。(3)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36、5739这两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迅速说能被3整除。当教师问到为什么时,学生回答说:“我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所以39、5739能被3整除。”学生的回答在教师的意料之中,因此对学生这样的回答,教师不马上予以纠正。(4)学生回答后,教师又出示了这样一组数73、216、4729、843、2056、3059,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都是3、6、9,但经过计算后发现,这些数中有的能被3整除,有的不能被3整除,于是对前面的结论产生了怀疑。(5)在学生困惑不解的时候,教师再出示另外一组数12、430、2714、5001、7398、9687,学生计算后发现,这些数的个位虽然都不是3、6、9,但其中的有些数却能被3整除。通过对上面两组数的对比观察和验证,学生虽然疑惑更深,不知道究竟应该根据一个数的什么特征来判断它能否被3整除,但也终于发现用旧方法看个位上的数不行了,因而产生了探求新方法的强烈欲望。至此,教师步步激疑的目的达到了。
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探索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更新观念,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教学情境,重视质疑问难,以趣设疑,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这样我们就会培养出具有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的人才。
(责编杜华)
一、以悬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我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设疑,给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教学“比和比例”一课时,我首先提问:“一棵很高的大树,不用爬上树梢,李叔叔就能量出树的高度;王伯伯一看到地图,就可以知道北京到昆明的实际距离;建筑工人看着图纸就能建造高楼大厦,是谁在暗中帮助了他们呢?这些知识和方法就在比与比例一章里。学好这一章,就能让你具有这神奇的力量。”这一席话立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二、以巧设疑,创设最佳的学习心境
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又可称为内驱力。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这是学生接触乘法的第一节课,如果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后面的教学就不堪设想了。我是这样设计的:“‘六一’儿童节到了,老师想给小朋友订蛋糕,好好庆祝一下。每个小蛋糕2元钱,买2个小蛋糕要付多少钱?”这并不难,谁都会写。“如果买3个呢?”学生还是没问题。“我们班有50个同学,老师想每人送一个小蛋糕,又该付多少钱呢?”这时,学生真的傻眼了:“真要把50个2相加吗?那要算到什么时候?”“怎么办?有没有简便的算法呢?”此时,学生的兴趣已达到极点了。为了学会这种“简单的方法”,学生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上来,就连班上最差的学生也不例外。
三、以趣设疑,诱发学生的探索思维
学生最初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时刻与数学相伴,但他们会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到新奇,什么都想知道。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寻找答案。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先给学生讲个故事:“从前有个小孩,他已经16岁了,却只过了4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我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四、以思启疑,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无论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同时,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学生提出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1)新课开始,教师指导学生复习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为本节课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提供了激疑的源头。(2)让学生任意报几个数,教师迅速说出能否被3整除,其他学生用笔算验证。当学生说出的数都被教师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时,学生露出了惊奇、佩服的表情,个个跃跃欲试。(3)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36、5739这两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迅速说能被3整除。当教师问到为什么时,学生回答说:“我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所以39、5739能被3整除。”学生的回答在教师的意料之中,因此对学生这样的回答,教师不马上予以纠正。(4)学生回答后,教师又出示了这样一组数73、216、4729、843、2056、3059,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都是3、6、9,但经过计算后发现,这些数中有的能被3整除,有的不能被3整除,于是对前面的结论产生了怀疑。(5)在学生困惑不解的时候,教师再出示另外一组数12、430、2714、5001、7398、9687,学生计算后发现,这些数的个位虽然都不是3、6、9,但其中的有些数却能被3整除。通过对上面两组数的对比观察和验证,学生虽然疑惑更深,不知道究竟应该根据一个数的什么特征来判断它能否被3整除,但也终于发现用旧方法看个位上的数不行了,因而产生了探求新方法的强烈欲望。至此,教师步步激疑的目的达到了。
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探索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更新观念,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教学情境,重视质疑问难,以趣设疑,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这样我们就会培养出具有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的人才。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