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质疑”,激活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yuan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有疑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以悬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我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设疑,给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教学“比和比例”一课时,我首先提问:“一棵很高的大树,不用爬上树梢,李叔叔就能量出树的高度;王伯伯一看到地图,就可以知道北京到昆明的实际距离;建筑工人看着图纸就能建造高楼大厦,是谁在暗中帮助了他们呢?这些知识和方法就在比与比例一章里。学好这一章,就能让你具有这神奇的力量。”这一席话立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二、以巧设疑,创设最佳的学习心境
  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又可称为内驱力。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这是学生接触乘法的第一节课,如果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后面的教学就不堪设想了。我是这样设计的:“‘六一’儿童节到了,老师想给小朋友订蛋糕,好好庆祝一下。每个小蛋糕2元钱,买2个小蛋糕要付多少钱?”这并不难,谁都会写。“如果买3个呢?”学生还是没问题。“我们班有50个同学,老师想每人送一个小蛋糕,又该付多少钱呢?”这时,学生真的傻眼了:“真要把50个2相加吗?那要算到什么时候?”“怎么办?有没有简便的算法呢?”此时,学生的兴趣已达到极点了。为了学会这种“简单的方法”,学生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上来,就连班上最差的学生也不例外。
  三、以趣设疑,诱发学生的探索思维
  学生最初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时刻与数学相伴,但他们会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到新奇,什么都想知道。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寻找答案。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先给学生讲个故事:“从前有个小孩,他已经16岁了,却只过了4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我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四、以思启疑,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无论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同时,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学生提出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1)新课开始,教师指导学生复习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为本节课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提供了激疑的源头。(2)让学生任意报几个数,教师迅速说出能否被3整除,其他学生用笔算验证。当学生说出的数都被教师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时,学生露出了惊奇、佩服的表情,个个跃跃欲试。(3)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36、5739这两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迅速说能被3整除。当教师问到为什么时,学生回答说:“我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所以39、5739能被3整除。”学生的回答在教师的意料之中,因此对学生这样的回答,教师不马上予以纠正。(4)学生回答后,教师又出示了这样一组数73、216、4729、843、2056、3059,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都是3、6、9,但经过计算后发现,这些数中有的能被3整除,有的不能被3整除,于是对前面的结论产生了怀疑。(5)在学生困惑不解的时候,教师再出示另外一组数12、430、2714、5001、7398、9687,学生计算后发现,这些数的个位虽然都不是3、6、9,但其中的有些数却能被3整除。通过对上面两组数的对比观察和验证,学生虽然疑惑更深,不知道究竟应该根据一个数的什么特征来判断它能否被3整除,但也终于发现用旧方法看个位上的数不行了,因而产生了探求新方法的强烈欲望。至此,教师步步激疑的目的达到了。
  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探索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更新观念,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教学情境,重视质疑问难,以趣设疑,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这样我们就会培养出具有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的人才。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要通过主观能动性和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才能实现的一种内在动机。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明确学习目的  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
<正> 慢性乙型病毒肝炎是全球性传染病之一,估计全世界约3.5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α-干扰素被认为是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之一,本文对16例接受α-干
242例不放液视网膜脱离手术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闵鹄秋视网膜脱离是眼科重症之一,对视力损害很大。唯一治疗方法是手术,视网膜脱离手术类别繁多,主要在于封孔及视网膜下液的处理
<正>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其中鼻腔前部出血易于压迫止血,而鼻腔后部出血止血则较困难。传统的后鼻孔纱球压迫止血,效果虽好,但是病人痛苦大,影响鼻腔通气和进食
“问题解决”是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原理和法则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目的,并指出“问题解决”是学习的最高类型。依据素质教育理论,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知道学生的一切学习能力及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最终都要落实于解决问题上,见效于解决问题中。可见,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尤为重要。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抓起。  一、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主张学生有意义的建构
"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的一个术语."知道要做什么"就是常说的"需求分析".创新意识是指人们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是人类意识中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式.本文从认真钻研教材,
<正>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一种危重疾病。对于鼻腔前份出血,尤其是鼻腔前份活动性大出血,传统的治疗方法均是采用先鼻腔堵塞压迫止血,待出血停止后再行
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正确掌握数学概念,是理解和掌握其他数学基础知识的先决条件。教给学生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根本方法之一。概念的掌握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需要经历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等,使概念真实全面地反映在学生的脑海中。  一、以旧导新,引入概念  每一个新的概念,都产生于
采用肿癌固有荧光诊断技术,检测宫颈共3048例,检测结果荧光阳性19例,经病理证实为宫颈癌17例,出现2例假阳性,其荧光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89%。检测结果荧光可疑16例,经进一步检查和作活组织病
本文报告了从1974年4月到1987年4月我科收治的37例颏颈部烧伤癜痕挛缩的病人手术治疗.并根据病人的畸形程度及颏颈部皮肤损害情况。介绍了五种不同的手术方法,对皮肤移植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