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如竹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p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83岁以后,食量甚少,行走艰难,嘴里常常念叨:我是不是快不行了?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强烈渴求。
  我感到母亲已快走到生命的尽头。因为母亲从来都不曾畏惧艰难困苦,从来不会怀疑自己可以战胜一切,只有当她从心灵深处感受到自己已力不从心时,才会如此诚惶诚恐。
  母亲生于上世纪20年代,3岁就失去娘亲,从小放牛、喂猪、打柴,下到淤泥齐腰的沉塌湖割芦苇,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
  我的父亲是地道的农民,他给母亲带来了情感的温暖,但贫穷的生活和偏远农村的艰苦条件,导致我的两个兄长和一个姐姐相继夭折。母亲从泪水中几死几生。1972年,43岁的父亲突然去世。那真是晴天霹雳!母亲哭得声嘶力竭,没有几分钟就不省人事了。11岁的我和弟弟妹妹只知道哭,完全乱了方寸,根本不知道安慰母亲。倒是母亲强打起精神把父亲安葬了。因为事情来得突然,我们十分害怕,晚上都挤到母亲的床上去,母亲用手摸我们的头,把我们搂在怀里,咬着牙齿说:宁可死做官的伢(方言“父亲”),不可死叫花的娘,有我在,你们不要怕!她强忍着泪水不让它流出来。有次早晨母亲突然放下锅铲不炒菜了,我感到奇怪,紧跟到门外,看见母亲在用围裙死劲地擦眼泪。我也止不住抱着母亲大哭了一回。
  但母亲更多的时候是露着笑容,整天忙里忙外,她学会了犁田、耙地、打糨,也兼做杂工。一句话,只要是抓得到“工分”的事她都抢着做。在这样贫穷的家境中,母亲送我们兄妹三人读书,让乡邻们不能理解。母亲有一个非常朴素的认识:人从书里乖。为了供我们读书,她一个人承受三四个人的劳动重荷,特别是在“双抢”时节,她整天在生产队里割谷、插秧,晚上还经常“抢雨”,全队几十号“劳力”,竟然只有她一个女人可以做到每次“抢雨”必到。
  儿女长大成人后,母亲跟着来到城里。她依然勤劳,除了做饭洗衣之外,还到处开荒扩种。她种的菜从不一人享用,邻里谁都可以采摘。母亲出身寒苦,对物质生活只有最低的要求。进到城里,母亲不再为吃穿住行发愁,偶有余钱剩米,都尽力帮助生活拮据的亲友和邻居。而她自己继续保留了节俭的生活习惯。从小儿子家到大儿子家有四公里,母亲为了节约一块钱的车票宁可步行。80岁以后,每年过生日,总有些晚辈来看望母亲。母亲把吃的收下和儿孙们一起享用,而衣物一概拒收,说是怕活不了多久,别浪费。
  母亲待人厚道。有次在街上被一个骑自行车的中年人撞倒,人家要送她到医院检查,母亲说:“你忙,不用了。”不久,母亲发现脚已肿大,动弹不得,结果是小脚趾被压断,痛苦不堪。但母亲并不怪人,只是请人告知了在附近工作的小儿子,连大儿子也不告诉,她担心大兒子工作太忙,尽量不要打扰。后来母亲对我说:“只要把工作搞好就可以了。”一句很平常的话,但对儿女的体贴是那么真切!对痛苦的承受是那么大度!
  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位来自山里的目不识丁的老母亲。她今年85岁了,吃饭更少,难以入眠,行走吃力。她总嫌自己累赘,老要我们给她多吃点安眠药,说好解脱我们。我们说,您不能这样做,如果这样走了,别人会说我们儿女不孝,她又不再坚持,怕的是她的儿女们被人看不起。她仍顽强地吃点稀饭,坚持洗脸、洗脚、梳头,穿戴整洁,她想以最好的姿态走完自己最后的人生路程。
  看到母亲的情形,回想母亲苦难的一生,我常常眼泪止不住流淌……
  一片竹林,浩瀚无边,母竹渐渐老去,满身斑点,皮色泛黄,而满园新竹欣逢甘露,茁壮成长。
  (作者黄时田,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8月9日)
  阅读思考
  1.母亲嘴里常常念叨“我是不是快不行了”,却又“总嫌自己累赘,老要我们给她多吃点安眠药”,对于这种矛盾心理,你如何理解?
  2.“母亲如竹”具体指什么?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
  3.作者笔下,母亲如竹,在你心中,母亲以何作比?请说明理由。(除了竹以外)(80字左右)
  (参考答案见下期)
其他文献
我们村里有个很酷的老人,为什么说他酷呢?因为他不和上了年纪的老人一样,每天大都无所事事、神神叨叨的,相反,他的背总是挺得很直,闲时总是搬一把椅子,在门口的桂树下看报或是沉思。  村里的老人都叫他七哥,他是地主出身,排行老七。在那个老人口中混乱的年代,他的亲人们死的死,跑的跑,他也就成了孤儿。慢慢地,有了叫他七伯伯、七爷爷的人。  听老辈人讲,七爷爷的父亲是一位乡绅,年末,总会给那些穷得揭不开锅的人
期刊
十四五岁的年纪,正行走在快速成长的路上。其间,少不了与长辈的论战交锋。孩子说:“我要这么做。”而长辈往往会阻止:“孩子,你不能那么做。”孩子说:“成长真烦恼!”长辈说:“我们都是为你好。”孩子有孩子的想法,长辈有长辈的观点。遇到这种情况,双方该如何沟通与交流呢?下面是来自山东阳信县河流镇中学的张超同学与他长辈的几个交锋片段,既有交锋失败的灰头土脸,也有辩论胜利的自信满满,还有得不到答案的困惑。不知
期刊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  《居里夫人傳》一书回顾了居里夫人不平凡的一生,主要描述的是居里夫人的崇高品质、工作精神、处世态度。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伟大的人格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
期刊
一天,路边两个小孩辩论着太阳什么时候离他们最近,什么时候离他们最远。一个小孩说:“当然是早晨太阳刚出来时离我们最近,中午太阳离我们最远。因为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个车盖,到中午时仅一个盘子那么大。”  另一个孩子则反对说:“太阳中午离我们最近,早晨的太阳离我们最远。因为太阳刚出来时天气很冷,到了中午时天气却很热。”  在他们争来争去,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正好孔子经过这里。两个小孩急忙上前请教,孔子听
期刊
我对年轻人说一句吧,一定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要学会从书中得到知识和乐趣,这样子,任何人也剥夺不了你的乐趣。  读书可以解惑,你的人生会一直快乐的,当你热爱读书,那你碰到人生中再大的困难和挫折,你也可以应对,因为读书,你可以将这些挫折看得不重要了。读书能让你获得一辈子的快乐。  对于我来说,我对书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认识层次,但确实在曾经一段苦闷的日子里,我买了许多书来看,因为这些书,我觉得自己不寂寞了
期刊
一、基础达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佃( )农 溺( )死 妯娌( )( )  和睦( ) 不辍( ) 祖籍( )  衙( )门 横( )蛮 差( )役  劳碌( ) 慰勉( ) 私塾( )  任劳任怨( ) 周济( ) 外甥( )  2.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解释。  (1)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2)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  (3)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
期刊
朱德总司令的《回忆我的母亲》,开门见山写道:“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而文中写父亲去世,却用了一句“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一个“悲痛”,一个却是平淡的“死了”,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1.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刚刚去世。  作者的父亲是1919年去世的,母亲是1944年去世的,中间相隔了25年。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刚刚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并且母亲对他影响至深,当然悲痛了;而此时父亲已经去世
期刊
片段示例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赏析  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和“我”的心情,然后用“我爱我母亲”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抒发了十分真挚、朴素的内心情感。“特别”“值得”“永远”等词,或是表示强调的副词,或是富有力度的动词,于朴实中饱含着朱德总司令对母亲去世的隐忍的悲痛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  2.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
期刊
我家像个充满生趣的武林,妈妈是武林盟主。十几年的切磋,奠定了妈妈在家里武林高手的地位。她虽然没有武林中人的强健体魄,但她的独门秘笈——狮子吼、紧箍咒、凌波微步,让她在家里所向披靡。  狮吼功,妈妈练得炉火纯青。星期天,我以为好不容易可以放松一下睡个懒觉,一阵尖锐恼人的叫声伴随着洗衣机隆隆的响声从阳台传来——“还不快起床!快点起来!”我抵不住睡魔的呼唤,迅速地用被子蒙住整个头。没过几分钟,又是一阵狮
期刊
白姑娘  我家乡的小镇上,有一座小小的耶稣堂,还有一座小小的天主堂。乡人自由地去做礼拜或望弥撒,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当然两处都不去。但对于天主堂的白姑娘,母亲却有一些好感,因为她会讲一口地道的家乡土话,每回来都和母亲有说有笑,一边帮母亲剥豆子、择青菜,一边用家乡土音教母亲说英语:“口”就是“牛”,“糖糕”就是“狗”,“拾得糖”就是“坐下”。母亲说:“番人话也不难讲嘛。”  我一见她来,就说:“妈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