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gu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荐语:孙权 (中国人民大学)
  《拯救》是一篇以精彩的细节描写带动全文发展的奇特作品。它在叙事的时间线索上,放弃了规整的时间线索,而是从一位等待拯救又自我拯救的矛盾少女的第一人称视角中,以跳跃的思维与联想构造了基本的叙事框架;而在叙事的内容中,着力描摹了事件“所为何物”,如新闻中的“What”(主体)与“Where”(场域、背景),“How”(具体过程)与“Why”因前者的塑造,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转折与冲突。
  第一次将子伊的《拯救》从头翻到尾,我最深的想法便是“读来意料之外,想来情理之中”。如果将这篇作品中的任何一部分摘出来,做一个小小的选段,都会让它失去近乎全部的魅力。随着文字一行行流过,前文中乱石嶙峋般突兀的细节突然有了与之匹配的惊涛骇浪,不禁感叹“原来如此”。表层较为凌乱的叙事,在最后通过强有力的“奔跑”得以收束,所有的细节与片段,所有的矛盾冲突与琐碎日常,全部在汇聚中找到了自己的本位,在描写创造出的事件框架中完成了精妙的贴合,回归了故事完整的精神内核——拯救。
  在遣词造句上,子伊十分审慎,形容词与副词均完美地贴合在跌宕起伏的情感曲线上,起伏中无一片逆鳞,转折处亦毫无生涩感。幕与幕间情感的交织与跌宕,在叙事上形成了一个多面体。这是一个成长母题的故事,但又不是。主人公所经历的与其说是“成长”,倒不如说是“寻路”,知晓自己将通往何方,并且勇敢地与过去说一声再见,在迷茫与矛盾之中找到唯一用以引路的一道星光。成长是日积月累的步步前进,寻路则是日积月累的原地打转,直到有一天,所有的线索都交织起来了,从中生发出了全新的航向,于是人物便“顿悟”,一夜之间将所有的过去收回思绪,又如大梦初醒,在梦中度过了一个人生,然后醒来并走向信仰所至之处。
  每个人可能都需要拯救,但又不是每个人都能得着拯救。她全力挣扎着,全力迷茫着,终于她从梦中醒来,于是世界也从梦中醒来。希望您亦能在本文恣意的情感渲染中,与主人公一起抵达内心坚毅的终点与起点。
  我真诚地向贵刊推荐王子伊同学的作品《拯救》,相信她的作品一定能够带来不一样的惊喜与感情。
  1
  我讨厌夏天。它总有一种流着涎水般的黏腻,觍着脸蹭上来,挥之不去。
  蝉声层层叠叠,声嘶力竭,像件临行密密缝的外衣。不知何种诱引,才使得它们如此敬业,如同过街天桥底下衣衫褴褛、面容枯槁的乞讨者,拥着破烂的音箱,哼着破碎的心。
  像庆祝一场盛大的幻灭。
  我在笔记本上写下,“化不开的绿,铺天盖地的蝉鸣,躁动不安的人群”,想了想,又加上一笔,“无可奈何的自己”。
  停了笔,向馥郁得令人生厌的白房子走去。
  “最近怎么样?”
  “日光底下并无新事。”我用手指在果盘中挑了块蜜瓜,塞进嘴里,令人生腻的甜。
  “看来,你读了几本不错的小说?”
  “我想想,《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洛丽塔》《苦妓回忆录》《睡美人》和《痴人之爱》。”
  他转笔的手停了停,复而继续,“读得不少,你最喜欢哪一本?”
  “《睡美人》。”
  他看向我,鼓励我继续。
  “这几本都探讨了情欲,川端康成卻成功突出重围。他将女主人公抽象化、符号化、偶像化,使情欲的深刻矛盾,最终在灵魂的撕扯上达成一致,借此凸显出人性的至臻。他的深刻性在于,将爱欲抽象为一场只关乎自我的惨烈斗争。即人们永远也无法摆脱对人性之罪的本能认知,却同时伴随着罪恶与迷恋,绝望与渴求。”
  “嗯……很深刻。这就是你读到的全部?”
  “不。”
  “还有什么?”
  “自己。”
  “你不是一直都想听听我的故事?”我抽了张纸,试图把手指上的蜜瓜汁水擦拭干净,那种熟悉又陌生的黏腻使我感到不适。
  “如果你愿意讲,我愿意聆听。”他坐直了些,肩膀舒张开来,表示敞开怀抱与恰当关切。
  “我妈给你的信息里,有些什么?我想想,逃课、偷窃、打架斗殴,还是滥交、勾引继父?”摆脱不掉那股黏腻,我稍稍皱眉,强压下不快的情绪,“你想听哪一段故事?我来讲给你,保证比材料上还要详细,还要动听。”
  我向他靠过去,几乎要把炽热的鼻息喷到他略显苍白的脸上。他身上檀木的香气自然而言地弥漫过来,幽远而冷静。
  我的目光满是挑衅。
  “小姑娘,这对我没用。”他不动声色地拉开距离。
  他投向我的眼神,似乎有些居高临下的怜悯。
  我把手伸向镶满蕾丝的衣领,丝绸面料的柔滑质地给了我稍稍的安慰与勇气。
  扣子,一颗,两颗。我的手指好像在柔软的云朵中跳舞。
  我用“咝咝”地吐着信子的眼盯着他,狠狠地。我知道我的眼睛生得好,随了我妈,极其勾人。
  他偏过头去,拿起搭在扶手上的白大褂——他伪装的皮,轻轻地披在我身上,像是在呵护着某种易碎的物品,但他回避着我的目光。
  你为什么不看看我呢?
  求求你看看我吧。
  哪怕就一眼。
  “你累了,今天就到这里。”他微微点头,算是致意,转身离开房间,还带上了门。
  他全程没有直视我的眼。
  屋外的蝉鸣仍在继续聒噪着,无休无止,无穷无尽。
  午后的热浪,一波又一波地从窗户打开的缝隙中袭来。
  我却冷得打了个寒战。
  我抱紧了他的衣裳,若有似无的檀香挑动着敏感的神经。
  明明我获得了胜利,却落魄得好像个败军。
  扣子,一颗,两颗。
  拆解,缝合,听起来多么的轻而易举。
  我抚平蕾丝衣领。
  仿佛又变得完整。
  手上却依旧是令人作呕的黏腻。   在洗手间里,我洗了又洗,却好像怎么也洗不干净。
  甜腻的,又带着点腥气。
  像血,一大摊一大摊的、湖泊一样的血,淹没了手指,淹没了呼吸。
  这个夏天,漫长得似乎永远都不会完结。
  2
  我不是一直都穿蕾丝领的丝绸衬衫,我只是拥有一件。
  “拥有”是一个多么动听的词。我很少能斩钉截铁地说我拥有什么,但我能以一种不容置喙的语气,自豪地说“我拥有一件蕾丝领的丝绸衬衫”,尽管这并不是一件多令人自豪的事。
  毕竟我拥有的东西,太少了。
  作为一个拥有一件蕾丝领的丝绸衬衫的人,我得承认,我的内心里住着一个小女孩。按一般人的眼光来看,这不是一件好事,起码不是一件客观意义上“正常”的事,因为小女孩和我的实际年龄并不相符,她天真、幼稚得有些不合时宜,特别是在这个崇尚理性与秩序的世界。
  作为一个暂时没有办法让小女孩成熟稳重起来的人,我有两种方式对付她:哺育她、守护她,或,压制她、扼杀她。其实两种方式都非明智之举。前者只会放纵她野蛮生长,使她更加无所顾忌地重演那些不被允许的行为。后者则会激怒她,使她在消失一阵子过后,变本加厉地卷土重来。但这两种方式,又有所不同。前者会坦然地穿着蕾丝领的丝绸衬衫出门,还会不时冒出一些天马行空、不知所云的话。后者呢,则是会刻意回避这些可能暴露内心世界的外部特征,小心谨慎地套上一层安全的皮。其实,后者一面在拼命打压内心中的小女孩,另一面却在偷偷羡慕嫉妒着:都住着一个不合时宜的小女孩,凭什么你的可以放肆地出来,我的却只能躲躲藏藏?后者,大概是环境不够优待。要知道,前者之所以敢这么干,是因为她知道,这世上有一个角落,可以容忍她的“不够稳重”。
  我不是一个在蜜罐子里泡大、一直被宠溺着的人,甚至,恰好相反。
  但我还是穿蕾丝领的丝绸衬衫,仅仅因为我拥有那么一件。
  在一次塔罗牌的占卜中,林林边冲着我挤眉弄眼,边开始神神叨叨地一顿分析。
  她说,我心里住着一个小女孩,我太想做这个小女孩了,所以内心一直努力保持着脆弱柔软,虽然这完全匹配不上我给自己打造的、轰轰烈烈的辉煌履历。在我给自己打造辉煌履历(这是她的用词,我自己并不这么认为)的过程里,我汲取到了成长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有逻辑、有勇气。或者说,我的内在建筑在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中,得到了历练和成长。
  但她又说,内在是内在,外在是外在,“履历”不过是一件外衣,脱掉它,我随时会被打回小女孩的原形。就好像《月亮和六便士》开头说的那样,当一个首相离开了他叱咤风云的位置,也许不过是个被驯化的英雄。
  在这个过程里,她提到了我的蕾丝领的丝绸衬衫。那似乎代表着:抗拒成长,抗拒成熟,抗拒魅力,抗拒挥洒自如。我就是一个需要人爱,需要人照顾,需要人主动来拥抱我的——小女孩。
  她说的有道理。我心里的确住了一个小女孩。我意识到这个已经很久了。但上次我意识到这个,解决方案是:跟她和平相处,哺育她、守护她,可这一次,也许我真的该跟她说再见了。
  3
  我在屋檐下,抬头望天,它顶着一张阴沉沉的死人脸。
  眼看预约时间快要到了,我索性冲进雨帘。
  稍后應该在笔记本上记录下,“灰暗的天,沥淅的雨,遗失的伞,湿透的外衣”,以及“鱼一样的自己”。
  小时候,我总喜欢在下雨天不打伞去大街上疯跑,专找大一些的水洼往里跳,然后像一只脏兮兮的落汤鸡一样,蹑手蹑脚地回家。妈妈总会皱着眉、叉着腰,站在门廊处扯着嗓门对我发号施令,兜头就是一块暖烘烘的大毛巾,然后像拎着一团垃圾一样,拎着我沾满泥水雨水的脏衣裳走进洗手间,长叹一口气,开始搓洗。爸爸则端来早已煮好的姜丝可乐,笑眯眯地看我喝下。我总喜欢在下雨天不打伞去大街上疯跑,也许是喜欢妈妈吼叫中不自觉流露出的亲昵,和爸爸悄悄默许甚至有些赞赏的宠溺。
  绿在水汽中蔓延开,柔和了颜色的界线。我放慢了些速度,平复喘息,让自己显得不那么迫不及待。
  他已在那儿等着我,神色自若。他递给我一条干燥的大毛巾。桌子上已摆放好两杯沏好的茶,碧绿的茶叶在白瓷杯里舒展着。
  他并没有问什么“为什么不打伞”的话,或许知道问了我也不会回答,或许觉得没有关切的必要。
  我把湿漉漉的外套脱下,露出里面近乎透明的白色吊带衫。他稍稍别过眼。我裹上宽大的毛巾,发尾的水珠滴落在地上,立刻被吃进厚厚的编织地毯里,听不见声音。
  “我喜欢下雨天。”他抿了一口茶水,还冒着热气。
  “我不喜欢。”
  “为什么?雨把世界洗刷得干净,颜色显得更加分明。还有雨水掉落在树叶上的声音,像钢琴家演奏的曲……雨把世界变得更美了。”
  “听说每个下雨天都有一个人死去。”
  “你从哪里听来的?”
  “我爸爸就是下雨天死的。”我居然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说出这句话,像在讲述别人的父亲,“很大的雨,太多雨水粘在翅膀上,很沉。”
  “……很沉,没有办法保持平衡了,太多阻力。”我陷入回忆。
  爸爸,爸爸。
  端出热腾腾姜丝可乐给我的爸爸,笑眯眯宠溺着我的爸爸,长着翅膀的爸爸。
  “像一只鸟一样,坠落……太沉了。”
  那天雨很大,连我都不得不撑起伞了,我得去上学,和别的小朋友一样。在那天,他们又和我开起了我一点也不喜欢的玩笑,他们把我那把红色的小洋伞藏起来了,那是爸爸出差送给我的礼物,他说我打起那伞来好像一个小公主。
  “雨好大,我的伞丢了,找不到了……我找了很久,很久。爸爸他淋了太久的雨,太久了。”
  我只好冒雨走回家,边走边想着,爸爸会因为我弄丢了伞而责怪吗?他一定还会捧着一碗热腾腾的姜丝可乐,笑盈盈地望着我吧。我的脚步加快了些。   爸爸就在楼门口等我。
  好多好多的血,鲜艳得好像一把把红色小洋伞。爸爸果真没有责怪我,他再也不会责怪我,也再也不会给我煮姜丝可乐了。
  下班回来的妈妈,给爸爸拿了一块暖烘烘的大毛巾,盖在他身上。
  这一次,她没有大吼大嚷。
  “……每下一次雨,我的爸爸就死去一次。”
  他显然不知还有这般渊源。
  “对不起。”他递给我抽纸。
  不知是让我擦雨水,还是泪滴。
  又来来往往说了些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下雨天,我总是健忘得像一条鱼。
  只记得临走前,他说了一句话,檀木香幽幽地漫过来:
  “如果一直在屋檐下避雨,走不出去的话,雨一直不会停。”
  4
  雨后的潮湿像是摆脱不开的热情的红灯区女人,似是而非地逗引着荒芜的唇。
  我写下“天,放晴,无聊”,空了一段距离,写上“自己”。
  不知该填补些什么。
  怎么都不对的样子。
  林林说,无聊是无忧无虑幸福生活的副产品。她总是说一些我非得琢磨一阵才能明白的话。我曾不止一次和她抗议,说话就是说话,不要拐弯抹角。她总是扬着离四十五度差十五度的漂亮脑袋说,文学就是有话不好好说的道场。
  林林是个文艺青年。她总说,大部分作家,看起来著作等身,其实一辈子翻来覆去都在洗自己的稿。最恶心的是,大多数人还挺吃这一套。
  这样说的话,我目前这并不很长的一生,看起来活得挺丰富多彩的,其实只是在不断地抄袭童年,企图复制粘贴那段我最快乐的岁月。
  林林还说,“快乐”太肤浅了。
  我问,那什么算得上深刻?
  抑郁。
  如果林林还在,她应该会觉得现在的我,深邃得像一个哲学家。
  依旧是在那个浓郁的白房子,隔离了夏日的酷暑。
  “我常常觉得难过。”我观察着他的表情。
  “为什么?”他几乎不令人察觉地一顿,同样,观察着我的表情。
  “不知道。就好像你总会故作天真地问出‘为什么’,却不曾真正想要过回答。”
  他没有回话,似乎在考虑着措辞。
  沉默如同搁置过久的红豆泥,在锅底疲倦而不耐地躺着,显得过于浓稠。
  还是我率先打破沉默。
  “我喜欢维特根斯坦,他在《逻辑哲学论》中的中心观点可以概括为,凡是能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但他也认为,人有冲撞界限的冲动。”
  “我不知道你还看过他。”
  他笑了一下,没说话,手指摩挲在易拉罐的拉环上,没有发生我预期中的“咔嚓”声。
  刚从冰箱中拿出来的啤酒表面覆满水珠,像被雨亲吻过的玻璃,美得凌乱无序。
  “你知道,这并非一种强迫。”
  但我没笑。
  我们不再交谈。
  这是很自然的,话已经说到必须保持沉默处,再喋喋不休就很奇怪了。
  5
  切芒果时割到了手,不知是不是痛的缘故,觉得芒果分外的甜。
  没有找创可贴,我将手指上的血吮吸干净。打开笔记本写下,“甜的芒果,甜的血,锋利的刀,锋利的自己”。
  上一次划伤,是什么时候呢?
  哦,是和林林喝酒,被易拉罐的拉环伤了手。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我词穷。我说,你小小年纪,哪来的那么多愁。
  她说,你就这点好,什么都不明白。
  过了一会,她又说,其实你什么都明白,就是装得什么都不明白。或者说,你就是因为什么都明白,所以才能装得什么都不明白。
  我说,其实你误解我了。
  她说,你就这点不行,演技太差。揣着明白装糊涂,还死鸭子嘴硬。
  我不说话了。
  她说,人这一辈子就這么长,糊里糊涂过一过就行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舍义取生,明哲保身。别活得太明白,那样太累。
  我想,人这一辈子就这么长,太通透、有牵挂都太累。那你现在又是在干什么呢?
  林林抬起头,凌乱的碎发把眼睛遮住一半,但还是能隐约瞥见少许晶莹。
  “‘爱’实在是一个诱人的字眼,对不对?可能你看起来觉得很搞笑的,但真的……”我把她搂紧,尽管包裹在一个娇弱女生的皮下,她过分宽大的骨架依旧将我硌得生疼。
  “这世上还有那么多人呢,不缺他一个。”
  “可是他只有一个啊。”
  “你爱得太用力了。”
  “我只想活得炽热一些,这样有错吗?”
  所有的玩世不恭,归根结底是由于畸形的用力过猛。
  “他说我是变态……真的,我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他怎么可以……他是不是没有想过,我也会疼?”
  “如果我真的是女生的话,他可能就会喜欢我了吧。”
  但这世上没有如果,只有后果。
  其实林林说得对,我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但她又何尝不是。
  知晓归知晓,做起来总归不那么容易。
  林林是个男孩子,或者说,她只在生理上是个男孩子。
  如果她在心理上也是一个男孩子的话,也许我们就不会成为朋友了。
  因为她不会再被孤立,我们两个被人群驱逐的人,也就不会抱团取暖了。
  林林说,恶意总是这样的。不理解,索性也就不去试着理解,干脆随便安个什么罪名,潦草打发了,不用去管往后的事,集体的无意识自会推波助澜。   当发生一件糟糕的事情时,我们总会把它归结为某人的过失,或干脆归结于命运。实际上,二者本质上没有区别,都传达着某种命令,包括对自己的命令,“不要不满”。
  小时候,每天回家路上,我都能看见一大簇野花,艳黄色的,那黄是有温度的。在别人都对我冷着脸的时候,它们还在抬头冲着我笑。
  一次下大暴雨,说是百年不遇,学校都停课了。
  雨停的时候,我就急忙赶去看,结果只看到一大丛尸体。
  我很难过,真的。
  在我刚抬起脚想要走的时候,我在那些尸体中发现一个幸存者。它的头低着,压在它身上的是无数已然亡故的同胞,它们用躯干为它撑起一片小天地,让它得以苟延残喘。
  很神奇,对吧?
  我向下挖了一大块土,把它带回了家。每天定时定量浇水施肥,和它说悄悄话,看它的头又一点一点地抬起来。
  可是我没能等到它仰着脸对我笑的那一天。
  它死了,在一个无比寻常的清晨。
  我不懂,它明明抵抗住了狂风暴雨的蹂躏摧残,却在舒适的温柔乡里平静地赴死。
  后来我想,它也许已经经受不起这样细致的呵护和疼爱了。就像野兽可以自己在洞穴里舔舐着伤口流出的血,却不能承受别人的嘘寒问暖。
  我和它很像,又不像。
  它是不能,我是不配。
  6
  按掉闹钟,起床梳洗,但我的意识仿佛还停留在梦中。梦里的事物仿佛还清晰可见:教堂和墓地,铁轨和花园,闪耀的礁石峭壁和更加闪耀的、近在眼前的海,还有需要祭奠的那人的名字,是小家庭的大英雄,是提前煮好姜丝可乐的温柔父亲。
  在梦里,我只有一双毛线袜和一瓶果酒,踩着海浪,轻轻地,等晨风细雨缓慢而至,而每晚的月亮都不一样,仿佛永远都是晚上,海滩上的欢乐却宛如夏日明亮,我联系远方的朋友,已经完全陌生的朋友,倒酒落座,晕乎乎脏兮兮唱一首不为赞美谁的歌。
  在梦里,我好快乐啊。我的快乐是如此轻盈、纯粹,不含一点儿杂质。
  但梦总归会醒来。那天夜晚,月亮很大很大的那个晚上,我浑身上下,只有一双毛线袜,他只给我剩了一双毛线袜。
  他抓着我的头发,打结的头发被浪漫地纠缠在一起,我因强大的牵引力而被迫抬起头冲着他。我没有去看他的脸,只是去看月亮,明亮又皎洁。我本以为只有女人打架才会扯头发,没想到,男人也会。他的手劲儿真大,扯得我头皮发麻。
  他说,你看看你,家里这么有钱,长得又这么漂亮,却沦落成现在这个鬼样子。你真是把一手好牌打坏了。
  他不知道,我就像在玩手机斗地主,想要多赢一些而名牌的冒险家,看起来气定神闲、底气十足,不过是一个孤注一掷的亡命赌徒。
  我甚至不知道他是谁,叫什么名字,他只是人群中的一个。
  在这个互联网多么发达的时代,消息的传播就如瘟疫一般快速。
  我想起林林说,福克纳认为出生是一种催熟,是现实生活既愚蠢又随意的隆起。
  在冰冷钳口的吞噬中,残酷的时代产钳揭露了子宫悦耳的、死亡般的沉寂,意外孕育出的人类和他的每一次呼吸都是新的赌博。投掷的骰子里早已被动了手脚,但人类还蒙在鼓里。
  我恨这个时代,我恨那些莫名其妙、突如其来的恶意。我甚至恨我的妈妈,凭什么不问问我的意见,就随随便便地把我扔进这个恶心的世界?
  你不知道,在那个人脱去我衣服的时候,不管他有没有做到最后一步,我都已经脏了。
  我还是按时来到了。
  “如果白色变成了黑色,别人会说‘它本质上未变’。然而,如果颜色变暗了一成,其他的人会说:‘它已经完全改变了。’”我托着腮,看他,“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还没等他回答,我便继续下去:
  “你肯定知道的,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确认偏误’。如果你已经开始相信一个东西,那么你就会主动寻找增强这种相信的信息,乃至不顾事实。换言之,如果有些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就永远无法撼动,因为接收信息的窗口已被永远关闭,人为的。”
  “你还懂得这些?”
  “要不要夸夸我。”我已经忘记上一次撒娇是什么时候。
  “你很厉害。”
  手指上被刀劃伤的口子已经愈合了,只剩一道浅浅的白痕,疼痛仿佛是上一辈子的事。
  为什么呢?其实我并不满意那个答案。
  却到底没有人给过我真正的答案。
  也许我也不再奢求知晓答案了。
  “你相信我吗?”
  他深吸了一口气,“我们应该对彼此保持诚实和信任。”
  “正面回答我,你相信我吗?”
  他看着我,深深地,双眼像锋利的鱼钩。我不会那么蠢,他也并非姜太公。
  他刚要开口,我便摇了摇头,示意他不用再回答。
  “在你之前,有过很多人。”
  我凝视着他,正如他凝视着我。
  “他们很专业,对话中充满了标准化的尊重,保持一定的目光接触,以及适当的同理心。他们柔声细语,循循善诱。他们认同甚至崇拜技术,看到个体,看到原生家庭,看到亲密关系,却看不见来访者生存境遇中的规训压制和扭曲。”他们逐渐走向僵化无力,成为生活的闯入者,而非同行者。
  “我遇到过各种各样的眼神,高傲的、轻蔑的、悲悯的、讥讽的、淡漠的。或许我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大不了,至多是一个有些小聪明的孩子。”
  “我原以为你是不一样的。” 我有些累,伸了个懒腰,“其实,你跟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
  “今天就到这里吧。”我起身,预备出去。
  在我的手碰触到门把手之前,他低沉的声音从皮质沙发上传来,似乎也略带了些深陷的疲惫:
  “我相信你。”
  “那真是不好意思,辜负了你的相信。”我真的如病历本上描写的那般不堪,甚至更甚。   “那你呢,你相信过我吗?”
  相信什么,相信你可以倾听我、理解我?还是相信你可以无视我色彩斑斓的过去来爱我?
  我没有应答,推门出去。
  7
  记不记得,我曾经和你说过,我的心里住了一个小女孩?
  有时候,那个小女孩会走出来,和我聊天。
  月亮出来的时候,我的心就像乱麻似的,许是因为寂静太过嘈杂的缘故。
  她说,你能不能不要这样活着,我看得难受。
  她说,你其实喜欢他,对吧。
  她说,你别不承认。
  她说,但你不能奢求别人不光爱那一瞬灿烂的流星,还会爱上在荒芜宇宙中前行的星星和摔得四分五裂的陨石。
  我说,你别说了,我听了烦。
  我将她按进黑夜,然后把头埋进被子里,被子有一股被虬结的霉味,也许,那是被我染上的。
  我的房间经常很乱,但爸爸总会帮我整理。在别的家庭,通常是妈妈完成的这项工作,在我家成为爸爸的职责。
  他走了之后,我有很多东西找不到了:缺了一个角的合照、镶了水钻的剪子、他买给我的棒球帽。我常常在恍惚中打翻水杯,水蔓延开来,把书本泡糟。我有时会被角落里突然出现的臭虫吓一跳,一晚上不敢睡觉。
  这个房间不听我的话,也许它也很想他。
  他走了之后,这个属于一家三口的房子,变得好空荡。
  我半夜起床去客厅喝水,还经常会被自己的影子吓到。
  所以对于继父的出现,我并不诧异。
  那天,她半挽着他的手臂,有些羞涩又有些歉疚地向我介绍他。
  妈妈的笑容复活了。她的眼底再次变得鲜亮。她夹杂着小女人的妩媚与纯情少女的可爱。
  是啊,她还那么年轻。
  我知道我不可以自私,用道德绑架她一辈子守着回忆生活下去。
  我不能责怪她,只能责怪自己。
  我问过林林,“因为地心引力的缘故,所以堕落比较轻松吧?”
  那时的我被第一口烟呛得咳出了眼泪,狼狈不堪。
  林林帮我拍着背顺气,沉默一会,“你这又是何苦。”
  我在家里仍扮演着那个天真傻气的小孩,在外就变成了叛逆的不良少女。
  我在巨大的差异里撕裂着,以一种自戕的方式。
  妈妈什么都不知道,她踏实、幸福地当着家庭主妇,每天忙于和别的妈妈社交、照顾继父的起居——我去了寄宿学校,一个月回来一次。继父对我很好,他绅士、幽默,举手投足散发着成年男人的魅力。
  我一直认为日子会这样持续下去,直到他第一次在夜晚进到我房间里。
  晦暗不清中,他的轮廓很像我爸爸。
  我跟林林说,其实我一点儿也不恨他上了我,真的。我恨的是他骗了我。
  我希望我会成为这样一个人,因为有用而被人需要,因为有趣而被某些人喜欢,而因为无用无趣的地方被人小心翼翼地疼爱。
  他骗了我,以一个父亲的方式。温柔的嗓音像是阴雨天热腾腾的姜丝可乐。
  我很疼。他告诉我那是成长。
  就这样,我猝不及防地长大了。
  堕落的感觉很好,像鸟一样,像爸爸一样,像爸爸临死前张开鸟的翅膀坠落一样。
  我迅速地成熟着,速度之快让妈妈感到了警醒。
  一天回家,她面色凝重地坐在我的床上,打开的抽屉里是成盒的避孕套。
  她偷偷去学校询问了我的情况——她终于想起我了,她的情绪终于在我面不改色的冷静中爆发,她哭了,她哭起来还是那么的美。
  她问我:“你怎么变成这样?”
  我也好想回答她。
  我也好想问问自己。
  我怎么会变成这样?
  很多东西,就像泥淖,你一旦迈进一步,便永远也走不出。
  她给我找了很多医生,他们说我得了一种病,情绪就像黑夜与白昼,不断交替着。
  我要吃很多很多的药,整夜整夜睡不着,体重迅速减轻。
  林林来我家看我时,我已经瘦得只剩了一把骨头。
  她说,我要走了。
  她说,你别怪我,也别想我。
  她说,你自己一个人好好的。
  那个时候我知道是她,又好像不知道。
  她再也没有回来。
  她去了另一个世界,就在看完我的第二天。
  8
  我好像做了一场很长很长的梦。
  梦里什么都有,教堂和墓地,铁轨和花园,闪耀的礁石峭壁和更加闪耀的、近在眼前的海,还有需要祭奠的那人的名字,是小家庭的大英雄,是提前煮好姜絲可乐的温柔父亲。
  在梦里,我只有一双毛线袜和一瓶果酒,踩着海浪,轻轻地,等晨风细雨缓慢而至,而每晚的月亮都不一样,仿佛永远都是晚上,海滩上的欢乐却宛如夏日明亮,我联系远方的朋友,已经完全陌生的朋友,倒酒落座,晕乎乎脏兮兮唱一首不为赞美谁的歌。
  在梦里,我好快乐啊。我的快乐是如此轻盈、纯粹,不含一点儿杂质。
  醒来却仍是黑夜。
  月亮掉落在水池中,溅起浪花,晕开了笔记本上的字迹。
  而太阳又如约到来了。
  我不相信神,不相信命运,因为我不相信审判。
  正如我不相信复活。耶稣和普通人一样,在坟墓中腐烂了。他只是一个与旁人无异的教师,并且不能再帮助别人了。如果我真的需要拯救的话,我所需要的是肯定——不是梦、智慧和推想——这种肯定就是信仰。
  信仰是我的心灵、灵魂所需要的,而不是我的远见卓识所需要的,并不是我的抽象的头脑必须得到拯救,而是我的具有情感的,似乎有血有肉的灵魂必须得到拯救。
  阿甘本说,“救赎不是对堕落的造物的一种拯救,而是使创造变得更易理解,它赋予创造以意义。”
  我讨厌夏天,因为夏天是最美好的季节,万物如此生机勃勃,给人一种假象。
  好像什么都可以重新开始。
  蝉兢兢业业,庆祝一场盛大的幻灭。
  开始下雨了,伞不知跑到了哪里。
  我的身体里有鸟的基因,因为我看到父亲,他向我伸出了结实而温暖的手臂。
  雨打在身上。
  好轻,好轻。
  我奔跑起来,像小时候一样在雨中疯狂地冲撞着。
  这一次,我不再惴惴不安,因为我已知晓我的目的地。
  责编:周朝军
其他文献
一条小河缓缓地,流进一个叫夏天的酒杯  你说,这个酒杯  是一朵夏日的玫瑰,我干涸的嘴唇  拂過时,仿佛一片褪色的残,红着傍晚  许多的美,沸腾着杯内  大片的青葡萄,聚集在初夏  它们发霉,发酵,发出一生的呼号  大片的红葡萄,聚集着残阳  一边膨胀,一边散发着芳香  它们优雅地月圆,优雅地微笑  最终沉默地喊出,葡萄  葡萄
期刊
你们躺在黑匣子里的时间,约等于  我的青春史和对禁忌的再教育  你们已死,地下室的霉瘢是我们共同的祭祀  原谅我,三十年前的山盟,从未拆看  一个密码箱密码——电话号码  如今已彻底遗忘其锦瑟五十弦,这意味着  那些红蓝航空信封,将永沉海底  还有錦书的谜之暗语  当老母亲的手拎着你们递给我  孩子们也到了写情书的年龄  我走来走去,围着你们走来走去  像黑蝙蝠打量长尾巴的鼠类  你们不知道,井底
期刊
自省  我活得更加具体了,这是值得庆幸的事  从白天开始,我关心蔬菜和油价  远胜于文字魔方。父母已渐入老年  把担忧从他们字典移走,十分必要  为人子弟,这是最基本的事情  这些年,我很少与人为敌  也不再自己给自己难堪,努力修剪  生活横溢斜出的枝枝蔓蔓,过滤身体黑暗  向宽恕靠拢,原谅别人的过失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愤怒不会再牵着我的鼻子走  当我握拳,蓝色静脉剑拔弩张  就把一支烟塞进
期刊
现代文学进程中,“还乡”是一个重要主题,创作者与其笔下的形象在多重映照的想象中一次次回到原乡。潜藏在中国传统“诗骚”文化中的乡土情怀和心理蕴结不时悄然拂动“王孙”的离情,春草已绿,归期无定;而近现代社会的剧烈变动、历史革新的多重变奏则痛击在每一个敏感者的心灵,远行是载满希望的舟楫,故乡却在渐行渐远的波影里迷离,遥望就成了现代人荒原里站立的姿势。原乡故土的魅力,不仅在于家族血缘的内在生命体验的追认,
期刊
推荐语:汤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在一堆学生习作中,每每看到淑欣这样的文字,就会眼前一亮。第一次有这种感觉,是看她的自我介绍。她写道:“我叫罗淑欣。用印刷体看,总觉着这名字体积有点大,敦厚,很扎实。可能改个瘦长的名字会有助于我减肥,而且得改成两个字的,显得文艺腔,像小说里受到伤害后神秘消失的女配角——读完小说数年后你会猛然想起的那个人。”作为老师,我能感觉到,关于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对这样的学生帮
期刊
推荐语:Jacek Wolnicki(波兰华沙大学)  听闻冯萍的短篇小说《量子的冒险》将发表于中国著名杂志《作品》,我为她自豪。冯萍是华沙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一名优秀的博士生,她知识广博,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她有艺术的灵动,也有科学的严谨。我读过冯萍的英文作品,《量子的冒险》英文版就是其中之一,这个作品主要讲述了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后,一个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的见闻,我被冯萍作品中的人文主义关怀,以
期刊
2019年11月,当代作家南翔在暨南大学以自己的创作为例,与高校师生面对面开展了一场有关写作的讲座。他着重讲解了文学创作中的“三个打通”,即自己的经历跟父兄辈的经历打通,虚构和非虚构打通,现实和历史打通。南翔于2016年发表在《作品》上的短篇小说《回乡》就是“三个打通”的一个经典例证。《回乡》讲述了“我”陪同母亲回到阔别三十多年的故乡汨罗,此行目的是与从台湾回乡探亲的大舅相见。在故乡居住期间,“我
期刊
罗海娆:南翔老师您好,我们了解到,您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尝试了各式各样体裁的写作,虚构与非虚构都有涉猎。从宏观的视角来看,您认为在文学创作中,虚构写作与非虚构写作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各自涵盖什么?  南翔:考驾照分A牌、B牌和C牌。如果考了A牌,基本什么车都能开;拿了B牌,类似货车牌,除了大客车不能开,基本上什么都能开;C牌就只能开小车。我认为文学写作也分为三块牌子:小说和戏剧,就是虚
期刊
辛夷发给我三十首诗,这三十首诗读下来,我的第一感受是很想把这些诗继续拆解,拆成一句一句或一小节一小节。比如以下这些诗句:所有闪光的委屈都像孩子/要在火里完成爱的仪式(《完成》);我活得更加具体了,这是值得庆幸的事/从白天开始,我关心蔬菜和油价/远胜于文字魔方。(《自省》);听。手指越撑越大的空洞/它找不到对应物(《越人歌》);方圆十里,树叶合唱的赞美诗/缝合了我内在巨大的无形,我应该/向突然奔跑起
期刊
默默写一封信。说知名不具。天空下的城  是一粒晶莹的水晶——   你虚掷过时光,甚至在这里想到爱情和死亡。  像光。像雾。像佛的本相。  花开,又谢。  哦,散落的秋风。  盖了房子又拆。  在一场欢饮里开始,在一场遗忘里散场。我有故   事未講完。  丰盈的水草不该错失牛羊。你在逃离。确认及消失  师大路的书店闭门了。再也复印  不了一份完美的童谣。默默行走,跋涉于夜晚,容   易穿越山谷  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