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方言词“中”的交际功能探究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ku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中”是河南方言中的一个特色词,且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中”在河南方言里的话语分布为句首、句中或句尾,也可单独使用或连用。“中”的交际功能可分为积极的应对功能:应允和转接;以及消极的应对功能:让步和反对。
   关键词:河南方言 “中” 话语分布 交际功能
  河南方言隶属于北方方言,又被称为“中原官话”,有自己独具魅力的方言特色。在极具多样性的河南方言的词汇语料中,“中”被使用的较为广泛,具有一定代表性,且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次数较多。关于河南方言词“中”的研究,有涉及其地理分布成因、文化由来考辨和语法意义探析等方面。本文将以河南方言电影《鸡犬不宁》中包含“中”的对话为语料,对其在句子里的话语分布和交际功能进行探究。在探讨“中”的交际功能之前,本文将先介绍“中”话语分布的相关情况。
  一.河南方言词“中”的话语分布
  1.首先,在一组对话里,“中”可位于应答语的句首或中间位置,具体使用位置情况要根据对话内容和语境作判断。此时,“中”作形容词表肯定回答,意为:行、好、嗯、可以[1]。如:
  (1)A:来吧,大师兄,二师兄,今天是咱拜师25周年,咱敬师傅一杯,来。B:中,师傅,敬你一杯。C:来,师傅。
  (2)A:你不用担心,那钱俺借给你。
  B:哪能从你那儿拿啊,至少也不能全从你那儿拿。
  A:你不用担心,那俺让马三回家了,中,俺走了。
  (3)A:我这身子骨儿不减當年,要不我给你当面翻个跟头叫你看看。B:中,你翻个我看看。A:咱翻就翻。
  2.“中”也可用在句尾,一般帮助解释说明事件可行性。此时,“中”作形容词表认可的态度,意为:行、好;“不中”表否认的意思,意为:不可、不好。如:
  (4)A:你看现在我是一个人,这出去旅游,一个人不是也没啥意思嘛。B:那我陪着你呗。A:哎——那也中。
  (5)A:那咱俩把钱挖出来呗。B:咱俩拿啥挖?
  A:拿铁锹呗。B:铁锹不中。
  (6)A:你下午出去了?我下午去照相馆,门锁着呢。
  B:我去买胶卷了。A:你看,一个人还是不中。
  3.有时,“中”也会被独立使用,其后面没有接续句。此时,“中”的词性为形容词,意为肯定回答,表明说话人性格干净利落;或连说好几个“中”,表明对话的语气连贯,连说“中”的情况在对话中常常出现,且说话人通常说得比较快。如:
  (7)A:今儿我高兴,你跟她说,我专门给她唱一段。B:中。
  (8)A:卖我一条狗,就那条黑狗,多少钱?
  B:一千。A:咋恁贵,那中,中,中。
  (9)A:我想找一个跟我能合得来的,能说说话不是,能一块儿过日子,能照顾照顾我的。B:中,中,中。
  从以上语料,可看出河南方言词“中”在日常对话中的话语分布和其语用规律。“中”可位于应答语的句首或中间位置,也可用在句尾,“中”还可以被独立使用,或者连说好几个“中”。从“中”在句子里运用的灵活性,可看出其对句义表达的辅助作用。但“中”的使用并不随意,即便有时不受句法结构的限制,但却因其影响对话上下文联系的密切度,不能被随意删减[2]。由此发现,“中”的话语分布事实上依然是有一定规律存在的。
  基于以上对“中”话语分布的了解,下面将对其交际功能进行重点分析,并在分析过程中对“中”交际功能与其话语分布存在的相关性作进一步探讨。
  二.河南方言词“中”的交际功能
  在日常对话里,河南方言词“中”频繁出现。河南地处中原,河南人深受古老中原文化的影响,以“中”为美,世代传承,所以“中”往往在不经意间被河南人脱口而出,用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对话。可见,“中”的存在对河南人民来讲有一种使用的习惯性和规律性。
  (一)“中”的积极应对功能
  若“中”表肯定回答,有表示“成、行、好”的含义[3]。此时,在整个交际过程里“中”始终代表一种积极应对的情态,说话人在对听话人表示认可。这时,“中”话语分布的位置不受限制,比较自由,既可出现在句首、句中和句尾,也可单用或连用。这里谈到“中”的积极应对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应允功能
  应允表示听话人对说话人的提议持认可、赞同、支持和鼓励的态度[1],一般在一组对话中连说三个“中”,且“中”主要位于句首或句尾。此时,整个对话进程比较顺利,且较为容易促进双方完成对话。如:
  (10)A:干脆啊,咱集体合个影吧。
  B:中,中,中,来吧,合个影。
  (11)A:我要在这儿唱,你把我名字写前头。
  B:你也愿意在这儿唱戏啊,中啊!
  (12)A:马三,我问你个事儿,你媳妇跟我说,你师傅想找个伴儿,真的假的?B:真的呀。
  A:我问了,都不合适,你看你婶儿咋样?B:我哪个婶儿啊?
  A:我呗,我也想找个伴。B:中,中,中。
  以上语料中,可发现A对B提建议、要求、吩咐,B使用“中”表示对A的同意、接受、认可。B的回答直接营造出十分和谐的对话氛围,对话双方都从心理上感到满意。“中”也可用其他肯定词来替换,如:成、行、好等,但实际对话效果没有使用“中”更能活跃气氛,使语气更为生动。
  2.转接功能
  转接包括转换和结束话题[2],一般在一组对话中,听话人如果认为目前话题已经完结,则会以“中”标识话题终止,以便引出新话题,展开对话。此时,“中”一般位于句中。如:
  (13)A:恁妈有没有当着你的面提过别的男的?
  B:没有。A:那中,你上课去吧。
  例(13)中,显然B的回答很明确,此时,A完全没必要继续当前话题,便以“中”了结上一个对话,接着展开其他话题。   (二)“中”的消极应对功能
  在某些消极的语境下,“中”还表示退让、讽刺、礼貌、否定的交际意图。此时,“中”代表一种消极应对的情态,其出现只为交际目的达成而勉强完成整个尴尬的对话[1]。一般“中”表消极态度时在表达上多以疑问形式出现且伴随消极的说话语气。此时,“中”所处的位置一般在句中或句尾。这里谈到“中”的消极应对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让步功能
  让步表示一种婉转的应对手段,应答者为使对话完整进行,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迂回答复,而不直接批驳[2]。此时,“中”可能以“中不中”、“中了吧”或“中吧”的疑问形式出现在句尾表让步,这里有关“中”的疑问形式一般伴随有一种妥协和让步的语调。如:
  (14)A:你们这些卖狗的净不说实话,都说是低价,这狗的利润啊,我可知道,开个实价吧。
  B:看这儿,看这儿,二百?看这儿,看这儿,一百?五十,五十,中了吧?
  (15)A:你看它跟一般的狗一樣吗?它会捉蚂蚱,这狗。
  B:那妥了,啥也不说了,不说了,中不中?
  以上两例中,B对A的表述即便不满,但碍于面子或为了促成目标,不得不做出退让,使对话得以继续进行。“中”在对话里的让步要比其他消极词用得更委婉,如换作“行、可以”,在句中会让听话人感觉不耐烦,不利于完成对话。
  2.反对功能
  反对即直接反驳对方,不带有修饰维护性的表达,明确拒绝或指责对方,表明自己的态度观点[4]。这对双方继续维持对话较为不利,会造成对话难以进行下去,甚至直接给对话人造成心理上的冲击,同时也会使对方面子不保。此时,“中”往往以“中不中”这样的疑问形式出现在句中或句尾,并伴随有说话人生气和不耐烦的语调。如:
  (16)A:鸡汤凉了就不好喝了。(已多次提醒对方喝鸡汤)
  B:我刚才不是说了,你先吃,我在屋里休息一会儿,中不中啊。
  (17)A:哎,等会儿,等会儿,换个姿势啊,站住,别动,别动,别动,中不中?(已多次强调别动)B:好,好,好,别动。
  以上两例中,A和B的意愿不一致,当其中一方不顺从另一方时,“中”的疑问形式“中不中”便以消极应对的情态出现,并伴随生气反对的语调。在这种较为消极的情境下,“中不中”便意为:“可以吧、不行吗”。当然,“中不中”不仅表反对,还有出于尊重对方表试探性地询问,这需结合对话情景中双方的语气和立场作出判断。
  本文主要以河南方言电影《鸡犬不宁》里含“中”的对话为语料,展开对河南方言词“中”的话语分布和其交际功能的探究,揭示了“中”在河南方言中关键的交际作用。“中”在河南人日常交流中口口相传,展现了河南人口语交际的智慧和人际交往的情商。通过对这些语料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在河南方言研究中有极大的研究价值,这不仅是河南人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结晶,也反映出河南博大的地域文化和河南人浓厚的感情色彩。
  参考文献
  [1]马世博,汗克孜·卡力.河南新密方言“中”的主观性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19(3):56-58.
  [2]曹玉.河南方言词“中”的话语功能[J].教育教学论坛,2020(21):109-110.
  [3]谢玉红.河南方言“中”字语法化的语用文化动因[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8(4):104-108.
  [4]贾田田,曾贤模.驻马店方言词“中”的消极应对功能探析[J].西部学刊,2019(102):132-134.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语文是一门较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可以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为自己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文学赏析教学融入到高职语文教学之中,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高职语文教学的发展。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高职语文教学中文学赏析教学模式运用的必然性,然后从三个方面出发阐述了高职语文教学中文学赏析教学模式的实践,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学赏析 教学模式  在高职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计时词语“时”、“刻”的语义衍变过程,探讨其形成机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时 刻 隐喻 转喻  王海棻(2005)在论及“记时词语的不封闭性”时,列举了一批从词汇学角度来说专门用来表述时间的词,其中包括“时”、“刻”、“顷”等词。它们是何时形成的,是否从一开始就用于表示时间,其语义发展过程又是如何?本文主要围绕“时”与“刻”展开讨论。  一.“时
内容摘要: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德国,许多年轻人站在十字路口,面对现代思想与保守思想之间的碰撞。新的音乐风格—摇滚乐,以其灵活大胆的表现形式和富有激情的音乐节奏表达情感,受到全世界多数年轻人的喜爱。摇滚乐不仅是艺术,而且为人类生活的意义带来了创造力和突破。因为它的出现许多年轻人的生活不再循规蹈矩,而是产生了一种动荡的节奏和个人愿望,他们冲破家庭和社会保守力量的热情也随即迸发。很多女性无权选择爱情,喜
内容摘要: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已经是有目共睹,将其融入初中语文教育之中也已经是大势所趋。如何有效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是当下语文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对此重视起来,并且结合实际情况,积极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关德育教育内容,由此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心理环境,为学生未来的身心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立德树人 阅读教学 德育渗透 策略  现如今,教育需要重点围绕着
内容摘要:作为首部面向世界真实报道中国红色区域的报告文学巨著,《红星照耀中国》丰富地展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红军、中共著名领导人的生活方式与理想信念。从艺术视角观照,作者埃德加·斯诺在作品中灵活运用的“互见法”,使得作品体现出多种艺术特性,如详略、互补、虚实艺术,在人物形象构建、重大事件描述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埃德加·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 互见法 叙事艺术  数十年来
内容摘要:《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抓住了中西方教育模式典型的差异,是一部促进中西方教育交流的佳作。文章从该纪录片的相关内容出发,阐述中西方教学模式的差异,结合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揭示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提出思考,以期对国际汉语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式教育 西式教育 教育模式 对比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Are Our
内容摘要:文学“闪小说”与生活“小段子”都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普及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起来的。不论“闪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新样式,还是“小段子”作为生活的一种调剂品,它们都能给当今那些乐于“碎片化阅读”的人们带来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本文通过对几则文学“闪小说”与生活“小段子”的鉴赏,来谈谈文学“闪小说”与生活“小段子”的差异性所在。  关键词:闪小说 小段子 思想性 深刻性 情节性 艺术
内容摘要:文字学课程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加强教材建设、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是文字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文字学课程改革一要加强教材建设;二要在内容上突出字形结构分析和汉字文化教学;三要在方法上加强课内课外实践教学;四要有效采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   关键词:文化自信 文字学 课程教学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
内容摘要:歧义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汉语研究中的重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歧义问题是留学生必须学习的语言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本文基于汉语教学的角度,主要研究了汉语中歧义的类型,以期对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歧义研究 歧义分类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和形态标志,使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所以歧义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中,在现代汉语中更是如此。而歧义现象往往反映了语言
内容摘要:文艺理论中的神话-原型批评的源起和发展皆受益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及其所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原型”概念。本文将从创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作品与“原型”的关系、原型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关系,三方面来讨论神话-原型批评中荣格的文学批评发展路径。   关键词:神话-原型批评 荣格 集体无意识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兴起于二十世纪的西方,最初起源于以文化人类学家弗雷泽为代表的英国。弗雷泽提出了“交感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