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各层次学生都有课堂出彩成长的机会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128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描述
  这节课分作三个步骤:
  第一步,教师以学定教。在小学段两周时间里,学生自主学习《一朵午荷》中关于人与自然的15篇文章,完成两篇读书笔记。教师借此了解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和写作的现有水平,发现学生交上来的作品很浅很窄,几乎没有涉及文言文的;借景抒情部分,学生作品中暴露出的问题是描写不生动,主旨不明确;由物及理的散文,读得不透,写得更少。教师根据具体的学情,确定教学起点和教学重点,即总结写景散文的一般特点,指导阅读和写作。
  第二步,教师精讲点拨。教师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了两个教学步骤:环节一,总结写景散文的一般特点;环节二,写作升格训练,写出理趣。在具体分析“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散文时,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对比“鲁迅的天空”和“芬纳克的天空”,研究情感是如何投射到景物上去的?最后总结两种途径:作为写作者,观察要细致、描写要生动、抒情要自然有个性;作为阅读者,“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因为学生作品中暴露出描写不生动,主旨不明确的缺点,所以,教师在写作方面引导非常具体,例如“描写生动”,使学生领悟到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各种修辞手法,各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感觉,各种角度:仰视、俯视等方面的妙用。因为学生对由物及理的散文读得不透,所以在课堂上点拨学生阅读《牡丹的拒绝》《林中速写》《一朵午荷》时抓住“物的特点”,抓住某些富有象征意义的特点加以描写,写出理趣。
  第三步,进行课堂交流。教师展示大量学生的作品,让很多学生发言,彼此切磋琢磨。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受到了足够的关注,大家彼此交流,进行思维碰撞。
  二、课例品评
  这节课整体思路设计很好,以下三点较为出色:
  首先,教师以学定教更有效。这种建立在了解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问题来带动课堂,课堂变得富有生机,更有深度的问题就不会被排除在外。毫无疑问,用很长的时间努力学习那些与己无关的内容,实际上意味着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没有发生,或者说学生没有置身于一个具有生产力的学习情境。可以说,真正高效的教育不是老师能够教学生多少,而是老师能够帮助学生发现什么。
  其次,教师精讲点拨平台作用明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了脚手架的作用,学生借助教师的搭台,在赏析层面清晰明朗起来,在写作层面也得到了可借鉴的方法。
  再者,教师重视生生互动的作用。同伴的学习成果比老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课堂上教师让能飞的飞起来,让先进领跑后进,体现生生互动学习效果。
  当然,美中不足的是,课堂上看到的是很多优秀学生的活跃,个别男生因为语文底子薄,文章写得不好,口头表达也欠缺,所以课堂活跃度不够。那么,这些跟不上进度需要获得课堂援助的学生,他们在正规的语文课堂上汲取了多少成长的养料?他们受到多少尊重与特殊关怀?我们该怎样走进他们过于寂寞、羞涩的心怀?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语文学习中处于弱势的学生的问题,是课堂生成的宝贵资源。也许,教师也需要把这样的学生问题列入课堂的重要环节,实施课堂教学,让语文学习中处于弱势的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探求产生的内在因素,因势利导,让优秀学生做示范,将智慧及时分享,帮、带、教弱势学生,生生互动,课堂呈现的是学生间的讨论情境。争论意味着学生的学习热情最投入,学习收获也最大。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明晰自身问题的同时看到努力的方向、自信奋进的地方。这样的课堂不再是“强者”的时尚秀场,而是所有学生共同成长的“诺亚方舟”。
  同时,如果教师在展示优秀学生作品之后,推出弱势的学生的一篇需要修改的文章,让所有学生当堂交流改动后的文字,就形成了点评、汲取、巩固训练三者结合的操作,就切实地保障较弱的学生的良性发展。因为在点评环节被指正,在汲取环节被激励,在巩固训练环节被强化,学生开阔视野,储备大量的信息、碰撞思想的能量,在课堂的表达会趋向丰富多元、个性化。我想,这是我们引导者应该努力的内容,帮助语文学习中处于弱势的学生才真正体现了教育的价值。
  总之,将弱势的学生的最初思维过程纳入教学核心,以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为课堂的生力军,才能真正培养独立思考、注重自我发展的学习者。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理解教育:“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何引导,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的智慧、爱心、耐心,“陪伴成长”也许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我们看到,园丁欣喜地发现早晨的枝头多了一朵小花,果农目睹果子由青转红,地球引领春夏秋冬缓步走过。是的,我们需要耐心地等待,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所有的学生搭好脚手架,让他们在相互的良性激励下愈行愈远。教书育人的幸福可以来得慢一些,只要它是真的。
  [作者通联:北京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选修教材和必修教材一样,无论课文还是注释都要力求准确,才能对学生学习有益。下面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的注释错误。  一、《寡人之於国也》  《寡人之於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的文章,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的课文,这篇课文也同时被选入了《先秦诸子选读》中。但是,同一篇教材,对于同一句话注释它们竟然有很大差别,甚至互相矛盾。  1.数罟不入洿池  必修3注释:细网不进池塘(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 
一、梳理意脉,整体把握全篇  师:前后四天的时间,三个底层的穷艺术家,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窗外寒風中,一片常春藤叶在抖动, 窗内年轻女画家在死亡线上挣扎。顺着小说打开的审美窗口,我们看到了老贝尔曼冒着夜雨画的那片永不褪色的常春藤叶……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我们姜堰二中高一(21)班的同学一起来学习美国小说巨匠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课前我给大家布置了两道预习题:第一道预习题要求画出小说第
中国古代文人习惯放意于登临游览,寄情于山水泉石。有人说,中外山水游记散文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中国文人写景,不像外国文人那样习惯于到自然中寻找自我,而喜欢将景物的特点投射到自身,因而崇拜山的沉稳,水的轻灵,大地的浑厚,天空的辽远,在描写美丽景色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最终形成了物我相融的意境和言志载道的风格。  一、不同时期作品有不同特点,教学要把握好品析的重心  我国古代游记散文大致经过了魏晋
“人性”与“人文性”仅一字之差,但含义却有较大的不同。人性是指作为社会人在某一种社会制度或社会历史条件之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中国古有人性善恶之争,其讨论的结果虽是善恶,而基础却是人性,是为了寻求对人自身的认识;西方有人性的优秀与弱点的研究,追求的也是对人自身的认识。人文性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语境中,往往是指异于工具性的,指向学生精神成长的内容。一般来说,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往往总指向其中的“恶”与“弱点”
立骨:使主题集中的“点睛之手”    立骨,就是用一字或一词或一句话概括全文要旨,用它作为纵贯整个布局的中心,是一只“点睛之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立骨于“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蕴藉着一个“乐”字。高考作文也不例外。譬如2006年全国卷满分作文《阅读是一种孤独》,立骨于“阅读是一种孤独”,采用段首亮出论点的形式组构全文:阅读是一种环境上的孤独,阅读是一种心理上的孤
一、探源:语境教学的悠久传统  语境,说通俗点就是语言交际环境,并且可以分为语言内环境与语言外环境。前者主要指书面语中的前后文、口语中的前言后语等;后者主要指交际对象、交际情景、交际过程中的社会文化背景等。也有学者明确指出“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语境指语言环境,即上下文语境;广义的语境指伴随言语交际活动的背景和条件,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认知语境以及虚拟语境等。语境教学视
洪宗礼是跨时代的教育标志。  他诞生于那个离我们并不遥远的锐意探索的时代,但他更属于走向未来指引我们前行的开拓创新的时代。洪宗礼卓越的思想、丰硕的成果、巨大的影响和显著的价值都足以让我们对教育应有的时代担当而萌生期待。  从观念的树立上来说,今天,我们需要向洪宗礼学习什么?  面对这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命题,我想起了2008年10月20日在江苏省泰州中学召开的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后的电视访谈,我
语文教学既要研究教什么,确定教学的内容,又要考虑怎样教,注重方式方法。这就涉及到如何处理教材,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教材处理,简言之,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①作为语文教师要始终有“课程意识”和“文本意识”,对教材的艺术处理往往彰显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在当前过分强调“怎样教”而忽视“教什么”的现实教学情况下,如何做到不迷失、不盲从,始终立足课程、紧扣文本就显得尤为
【评议论著】胡根林《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12月  【内容提要】所谓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实际追求的是有品性、品位和品格的语文教学,是价值、效果、效率和魅力相统一的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提高语文学科的学术含金量,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并最终体现于日常的语文课堂之上。  认识胡根林先生,是在2007年。深色的风衣,红格的围巾,特显学院派的儒雅沉静。其时先生正同上
教学创意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经典名篇和“豪放”词的代表作,“前人之述备矣”。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总感觉到对“豪放”的品析鉴赏“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本设计以“豪放”作为切入点,围绕“豪放”设计学生活动,引领学生感知理解、品析鉴赏、探究领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力求“活动够,赏析透”①。  教学目标  1.品析鉴赏豪放词风及豪放之美。  2.探究本词刚柔相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