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住你的手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xgodkil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骨:使主题集中的“点睛之手”
  
  立骨,就是用一字或一词或一句话概括全文要旨,用它作为纵贯整个布局的中心,是一只“点睛之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立骨于“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蕴藉着一个“乐”字。高考作文也不例外。譬如2006年全国卷满分作文《阅读是一种孤独》,立骨于“阅读是一种孤独”,采用段首亮出论点的形式组构全文:阅读是一种环境上的孤独,阅读是一种心理上的孤独,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全文把“阅读”的感觉用“孤独”概括。既首尾圆合,不枝不蔓:又一目了然,集中鲜明。古人作文爱讲文眼,就是认取全文之“眼”,而“眼”即是作者对笔下事物的特有发现或独特感受:今人作文所说“立骨”。就是深究材料内蕴,抓取核心意义,并将它一贯到底。掌握“立骨”的主题表现手法有助于考生提炼素材,集中主题。在考场作文上。这种手法大有作为。
  
  对比:使主题鲜明的“点金之手”
  
  把正反对立的人、事、物、景等作对举表述,通过材料本身所含藏的正反意义的对照来显示文旨,是一只“点金之手”。它能使主题更鲜明地凸现出来,更有力地得到证实,更深刻地给人以说服力。譬如2005年广东卷满分作文《不能忘记的过去》之所能在瞬间获取阅卷老师的眼光。在于对比的运用:结构对比、场景对比和细节对比。撷其一处,以示明证:
  60年前,中国,东北,某个村庄,晚上,一名光着膀子的中年人扶正了挂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的带子,转过身对着一群村民,其中有十几岁的小伙子,也有头发斑白的老者,他们同样背着大刀。那中年人说:“都没让家里人知道吧?”众人都沉默不语,那中年人把手一挥,“那走吧。”半个时辰后,日军基地里惨叫声、枪炮声和金属碰撞的声音接连不断,月光映在刀刃上也有了悲愤的色彩,随着刀的挥动不停地闪耀。随着最后一声枪响,再也找不到地面上的月光……
  60年后的今天,中国,东北,某个小镇,一个班的学生,在一位80多岁的老人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座纪念碑下。老人讲述了当年自己杀敌、幸存、逃脱的经历,依然是激动不已,他唱起了那首令他热血沸腾的歌:“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学生们流泪了……
  前后60年历史相聚瞬间,围绕“纪念”这一主题铺陈开去,给读者带来一股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憾。对比的方面还有很多,如观点对比、虚实对比、人物对比、事例对比等。需要注意的是。当下的高考作文议论性文体大有独领风骚之势,处理好事例对比尤显得重要。一则必须典型,有极强的代表性;二则必须是同一意义统摄下的同一类事实中截然相反的事例。这样,才能比出反差。比出效果。比出主题。譬如2005年北京卷满分作文《说安》,在丰富的对比性事例中使主题鲜明:成功赖于勇于进取,不安于现状。安于现状是一种保守的、不可取的人生态度,撷取《伤仲永》的方仲永,写出《恨赋》、《别赋》的江淹和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事例,皆是安于现状,终无大有作为;勇于进取,不安于现状才能不断创造事业的辉煌,攀登人生新的顶峰,撷取《愚公移山》的愚公、孤独的强者海明威和“两弹元勋”钱学森、邓稼先事例,皆是坚守着一种可贵的进取态度和精神。作者选取两组事例加以对比,强有力地支撑了论点,使论点的深刻意义从对比中鲜明突现出来。正反对比的主题表现手法适用各种文体,只要采撷人文构成同一意义统摄下的比照,就能生发主题。
  
  细节:使主题生动的“形象之手”
  
  细节是一只“形象之手”,它能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变呆板为鲜活,它能借人之一语、取景之一端、摄人之一貌,生动地展示主题。譬如2006年上海卷满分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文章巧设情境,依托平凡而动人的细节描写传达“真情莫过共握手”的主题,故事简约而不简单:朴素的父亲做起浪漫的事,送一大束红红的康乃馨给“我”,作者并没有过多的叙事和抒情,而是撷取三个细节:一是父亲手中拿了一大束红红的康乃馨来医院看“我”,样子笨拙而滑稽:二是当“我”问老爸“您这花是给我的”时,老爸反倒有点紧张,两只手不停地换着拿花,脸上泛起了红晕,慌乱地点了点头:三是老爸将插花的瓶洗好了插上花,“憨憨地在排列每朵花的顺序”。三个细节。三个情境,使主题在细腻的浓浓的情感中“流淌”出来,形象而生动,
  不可忽视细节,但绝非所有的细节都能表现主题,使主题生动。细节的选取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曰蕴意深刻,细节应是个性鲜明、独特的。应具有体现主题的深刻内涵:二曰形象生动,细节应是可感的,能增情趣添文采的一事一人一景一语;三曰精彩凝炼,细节应是瞬间的精彩镜头,能以少许的文字稍加描述点染即神形俱备,
  
  物象:使主题深刻的“神奇之手”
  
  运用象征、比拟手法,“写物以附意。以彼物比此物”,从而达到主题的深刻,是一只“神奇之手”。譬如2006年广东卷满分作文《菊·月·山》选取三个寓意深刻的物象作为“心中的天使”的本体,进行演绎:渊明。雕刻出菊,作为心中的天使,从此,与菊为友,与菊为伴;太白,雕琢出月,作为心中的天使,从此。与月共眠。抱月长终;东坡,雕琢出山,作为心中的天使,从此,得到山之旷达、博大。物象的“性”与三个历史人物的“志”很好地得以勾连,水到渠成地得出“通过雕琢出心中的天使,人生才不至于迷失方向”这一深刻主题。借“物象”述怀、言志、寄情,所咏之物,必须是真正地触发作者情致之物:写物既要求实,又要据形得神,把情志寄寓于物象之中。托物要小,寄意要大,才能收到主题深刻有力的表达效果。
  
  [作者通联:安徽巢湖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课中什么都可以有,但又只能是语文。好的语文课,应该是看看什么都有,想想,就只有语文。”①由于阅读文本教学价值的多元性、教学媒介的多样性,语文课中可以说是什么都有,甚至 “语文老师应该是个杂家”成了追求。但也正因为阅读教学内容可能有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犹如“乱花”迷了不少语文教师的“眼”,在很多的语文课上,在很多的语文老师身上,我们还不难看到“凡可教则教”的教学思维。于是乎,语文课上什么都有了,
一、自叙传色彩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指出,“古人说,小说都带些自叙传色彩的,因为从小说的作风里人物里可以见到作者自己的写照;但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我们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一种自叙传的色彩是什么呢,就是文学里所最可宝贵的个性的表现。”在郁达夫看来,现代散文带有“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传诵千古的散曲作品,在这首小令里,元曲作家马致远运用了别致的手法,仅用28字就使得作品意蕴深远,赢得了“秋思之祖”的美誉。作品是佳作,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中解读到其精要之处,特别是对于刚进初中阶段学习的中学生而言,要想真切而深入地诵读出它的所有精彩,则是相当艰难的。   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采取示范赏析的方法,把自己对作品的认识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这种展示中领悟乃至
新课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新”教学?教师应该根据什么来组织和开展教学?  ——是根据上级或专家规定的“好课”的标准上课,还是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与目标来开展教学?  ——是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即“教教材”)上课,还是基于课程标准自主处理教材(即“用教材教”)来开展教学?  ——是模仿别人的“优质课”,还是基于课程标准创造自己的优质课?  这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澄清,依然让我们的教师每天都困惑着
朱于国先生在《语文教材编写中的几个必要品格》(载《语文学习》2011年第10期)一文中指出:   朱自清《春》中的两处改动:“花里带着甜味”改为“花里带着甜味儿”,“树叶子却是绿得发亮”改为“树叶儿却是绿得发亮”。前者加一个词缀“儿”,后者将“子”改为“儿”,读起来更顺畅,也更符合现在的语言规范,同时并没有改变原有的语言风格。这些应该都是为了教学的适用性做出的有效修改。   对于这个观点笔者不
小人物是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作品中不二的主角,不管是进入高中教材的《流浪人,你若来斯巴……》中的“我”;还是《在桥边》中的那位伤兵;以及《天天过圣诞》中那位有战争后遗症的婶婶;《遗嘱》中那位深受存在主义侵害的士兵;《扔东西的人》中那位包装公司的小职员等等,他们是清一色的小人物,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对自己的命运没有自主权。如果说有什么理想和志向,那也是受法西斯蛊惑而萌生的荒诞可笑的想法,比如《流浪人
选修教材和必修教材一样,无论课文还是注释都要力求准确,才能对学生学习有益。下面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的注释错误。  一、《寡人之於国也》  《寡人之於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的文章,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的课文,这篇课文也同时被选入了《先秦诸子选读》中。但是,同一篇教材,对于同一句话注释它们竟然有很大差别,甚至互相矛盾。  1.数罟不入洿池  必修3注释:细网不进池塘(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 
一、梳理意脉,整体把握全篇  师:前后四天的时间,三个底层的穷艺术家,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窗外寒風中,一片常春藤叶在抖动, 窗内年轻女画家在死亡线上挣扎。顺着小说打开的审美窗口,我们看到了老贝尔曼冒着夜雨画的那片永不褪色的常春藤叶……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我们姜堰二中高一(21)班的同学一起来学习美国小说巨匠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课前我给大家布置了两道预习题:第一道预习题要求画出小说第
中国古代文人习惯放意于登临游览,寄情于山水泉石。有人说,中外山水游记散文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中国文人写景,不像外国文人那样习惯于到自然中寻找自我,而喜欢将景物的特点投射到自身,因而崇拜山的沉稳,水的轻灵,大地的浑厚,天空的辽远,在描写美丽景色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最终形成了物我相融的意境和言志载道的风格。  一、不同时期作品有不同特点,教学要把握好品析的重心  我国古代游记散文大致经过了魏晋
“人性”与“人文性”仅一字之差,但含义却有较大的不同。人性是指作为社会人在某一种社会制度或社会历史条件之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中国古有人性善恶之争,其讨论的结果虽是善恶,而基础却是人性,是为了寻求对人自身的认识;西方有人性的优秀与弱点的研究,追求的也是对人自身的认识。人文性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语境中,往往是指异于工具性的,指向学生精神成长的内容。一般来说,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往往总指向其中的“恶”与“弱点”